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随着航空电子系统向着算力巨量化、计算网络化、服务多样化、处理智能化发展,机载网络向着高带宽、网络化、综合化发展,从而需要支持云计算服务和网络虚拟化构建。现有的机载主干网络主要是FC网络,而云计算服务与网络虚拟化技术主要依赖于以太网实现的,因此现有的机载FC网络无法满足未来航空电子系统发展需求。为了使得机载网络能承载以太网相关服务,基于机载FC网络和以太网构建多协议的混合异构网络,以满足未来机载网络的发展需求。对FC协议与以太网协议进行分析,说明FC协议与以太网协议间融合转换的可行性,并给出基于协议参数映射转换与协议封装两种协议融合转换实现方式,为基于FC网络与以太网构建的混合异构网络在机载网络中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三 新闻的后期制作技术保障方案 1.地震前——基础建设 四川电视台新闻后期制作系统使用的是索贝公司的SOBEY NET5.5新闻制作直播网络系统。该系统采用经典的以太网和FC网组成的双网架构.网络交换核心由以太网核心交换机和FC交换机构成。系统中各类站点分别上联到网络核心路由交换机上,由网络核心统一管理和控制.既实现了安全策略下的网间以太网通路的信息互通,也实现了跨系统的FC高速通路的数据传送。  相似文献   

3.
随着FC网络产品的广泛应用,需要高性能FC节点机在实现FC-AE-ASM协议处理和数据传输的同时提供以太网应用支持。本文提供了一种具备高性能处理能力、提供以太网接口的FC节点机设计方法及工作流程,为FC网络平台设计与实现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4.
基于千兆以太网的非编网解决方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在价格和兼容性上千兆以太网比FC网有明显的优势,随着计算机网络及终端技术的发展、采用千兆以太网架构非线性编辑网络正成为一种趋势。本文主要分析了采用NAS和IP SAN架构非编网络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非线性编辑设备的出现至今已经有10年的时间了,其中非编网络的使用也有8年。现在网络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纵观可应用到非线性编辑的高速网络形式有:ATM、SSA、以太网及FC。在实际的生产中单一的网络架构FC+以太的架构则被更多的选择和看好。而面对视频制作中的高带宽、高数据量、高实时性FC网络无疑得到了大家的青睐,  相似文献   

6.
本系统将基于FC和干兆以太网的双网架构的存储区域网组网技术应用于卫星收录共享网络,在卫星收录共享网络系统中实现12路多讯道并发收录任务以及资料的采集、保存和管理。本文通过对存储区域网的选型及设备配置的讨论,形成了完善的存储网络组网技术方案,从而为卫星收录网的存储技术提供了稳定、安全、可靠的网络运行环境。  相似文献   

7.
介绍在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代替传统编辑设备的前提下 ,采用FC网和以太网共有的双网结构组成的非线性网络编辑系统来实现资源共享和并行制作。  相似文献   

8.
我台非线性新闻网的架构 网络模式 我台新闻制作网的构建是以Fibre Channel为主干,千兆以太网为辅助的双网结构.其中Fibre Channel是一种高性能的基于光纤通道的互联标准,是专为台式工作站、海量存储子系统、外围设备和主机系统之间双向点对点的串行数据通道而设计的,传输速率比现行网络传输速率高很多,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减低网络成本,根据我台技术特点,我们设计并选用了无卡工作站高压缩素材进行编辑,最后用低压缩比素材输出的方式,即FC和以太网双网架构:上载的素材分为两路,一路以低压缩双高数据率通过FC光纤传输到硬盘阵列中,同时另一路以高压缩比低数据率通过以太网传输到硬盘阵列中,编辑时有卡采用MPEG2-Ⅰ编辑格式、无卡采用MPEG4编辑格式,下载时根据EDL编辑表,从硬盘阵列中以低压缩比高数据率下载.  相似文献   

9.
网络架构的设计 我台各业务系统中,媒资网、新闻制作网、制作网、播出网、广告制作网和卫星收录网等都采用了“FC+以太网”物理连接方式的双网结构,需要进行高码率视音频读写操作的工作站和服务器都同时连接在这两个网上,而综合信息网由于需要面向全台开放,只需通过以太网架构连接即可。  相似文献   

10.
《电信网技术》2006,(1):43-43
日前,全国特大型电力企业——北京电力公司选择北电高性能的融合以太网解决方案,为其新办公大楼构建园区网。据悉,此次北电提供了高端融合网络方案。万兆核心交换网、千兆到桌面高性能接入和安全无线局域网覆盖等领先技术,构成北京电力公司有线和无线无缝融合新园区网。新园区网络建成后,可与原有旧办公大楼的网络实现互联,构建一个完整的园区网络。而且,该方案加强了用户接入服务的安全控制和以太网供电,方便各种用户终端连接。此外,核心集群技术的采用将使网络性能和可靠性得到极大提高。用户将不再受时间和地理的限制,可随时随地获取和使用公司资源,真正享受移动办公,并大幅提升办公效率,节省通信成本。  相似文献   

11.
针对大型电子装备内部子系统间通信链路的统一网络需求,选择光纤通道作为主干网络,构建包含FC、RapidIO、以太网等多种网络协议的融合网络系统。文中对这些网络协议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统一命名、统一地址映射和地址解析服务实现不同网络间寻址的方案,遵循并保留了原有的子网协议。利用大规模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和高性能的PowerPC完成通用化的桥接模块开发,实现了不同协议之间的实时、高效转换,有效降低了多种网络协议设备互联的成本和技术风险。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并通过全面的网络管理保证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同时,还详细描述了不同网络之间数据传输的流程。  相似文献   

12.
设计了一种新型实时以太无源光纤网络(REPON)的OAM管理机制,包括新节点发现、配置、统计、故障管理功能,在FPGA平台上实现了相应REPON协议;搭建了一个包含Vxworks网管站、中心节点和接入节点的百兆实时光纤测试网络,对OAM各项管理功能进行了测试,验证了协议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三层以太网交换机发展迅速,一方面网络设备的带宽及交换容量大幅提升,另一方面设备所支持的协议种类也随着用户的需求不断增加。如何在大业务量的网络环境下确保各设备之间协议包的正常交互,是以太网交换机设计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以基于ASIC的三层以太网交换机为例,从CPU负载、软硬件队列配置、CPU和交换芯片的通信机制等方面入手,讨论并分析在多进程环境中与CPU收发包功能相关的一些典型问题,得到解决办法。解决方法对于网络处理器(NP)同样适用。  相似文献   

14.
广域网和以太网是两种不同的网络技术,而小型局域网因为其业务多样性和分布离散性,使得其需要兼容不同协议的网络。提出一种基于以太网RIP路由协议和广域网的帧中继协议的网络设计,满足不同协议互通,为不同核心路由器和交换机之间配置RIP路由、静态默认路由和帧中继子接口,最终完成了该网络的布置。  相似文献   

15.
系统地介绍了以太网的基本概念、介质接入控制和物理层准规范、以太网信号帧结构、网络硬件设备、网络组成及主要性能,以及以太网信号在PDH、SDH/SONET中的传输等等。本部分主要介绍以太网中的中继器和网络节点。  相似文献   

16.
E-Link是一种廉价、方便、小巧的串口以太网接口模块.随着Internet的蓬勃发展,人们在各个地点都可通过互联网来交换信息.各种智能仪器和设备都应具备入网的功能,通过E-link数据传输器,只需拥有串行口就可以使现有设备方便地接入网络,不再需要PC 网卡 设备接口卡,直接通过E-Link就可方便地接入以太网.利用廉价的"E-Link网络数据传输器",利用互联网取代现场总线,使原现场总线的分布式控制系统方便地转换成基于以太网的分布式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describes 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s, an emerging local subscriber access architecture that combines low-cost point-to-multipoint fiber infrastructure with Ethernet. EPONs are designed to carry Ethernet frames at standard Ethernet rates. An EPON uses a single trunk fiber that extends from a central office to a passive optical splitter, which then fans out to multiple optical drop fibers connected to subscriber nodes. Other than the end terminating equipment, no component in the network requires electrical power, hence the term passive. Local carriers have long been interested in passive optical networks for the benefits they offer: minimal fiber infrastructure and no powering requirement in the outside plant. With Ethernet now emerging as the protocol of choice for carrying IP traffic in metro and access networks, EPON has emerged as a potential optimized architecture for fiber to the building and fiber to the home  相似文献   

18.
电信级以太网环网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P业务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中的业务流量逐渐从以时分复用(TDM)为主向以分组数据业务为主转换。为了适应这一转变,人们将低成本的以太网技术引入城域网络中,同时采用环网控制协议进行环形组网,利用环网保护技术来实现电信网络要求的可管理性及可靠性。ITU—TG.8032给出了以太环网的组网目标及定义,规范了电信级以太网(CE)环网技术。以太网环网保护技术(ERP)及弹性分组环技术(RPR)为两种不同的环网保护技术,而传送多协议标签交换(T—MPLS)网络中采用丁M—SPRing技术实现环网保护。运营商可以根据需求进行扩展,部署合适的环网技术,来满足电信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得益于移动宽带业务的强劲增长,许多移动网络运营商已经或正在把移动回传网络从传统同步传输(如SONET/SDH和T1/E1)迁移到运营级以太网。传统TDM网络不仅提供数据传输,而且能实现频率同步。这样,原来由TDM网络提供的时钟同步也同样必须在以太网络中实现,并且同步的质量和网络性能不能受到影响。再者,3G/LTE无线网络不仅需要频率同步,还需要时间/相位的同步。所以,在部署前对以太网络各个部件作同步性能的验证就显得非常必要。本文介绍了实现以太网同步的各种方式和原理、同步精度测量面临的挑战。结合IXIA业界领先的同步测试工具Anue 3500,重点对PTP技术中的路径支持设备(如边界时钟和透明时钟)的测试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针对外场设备测试环境的特殊性和实时性要求,对设备间的信号采集与传输,提出了一种结合无线传输技术和机敏传感网络技术的高精度多参数测量方法.重点阐述了无线传感嚣网络(ZigBee)拓扑结构协议设计思想,利用边界节点作为路由器起到簇与簇间的中继作用,实现簇间通信;以温度测量为例,给出了传感节点的设计方案,利用巴伦电路实现传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