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曹述互 《水文》1989,(5):59-60
为了在黄河发生洪水时,使国家防汛指挥部门和黄河水利委员会能在百里千里之外观察到洪水的现场情况,迅速地了解洪水水位及其变化,及时掌握洪水的淹没范围和造成的损失,为防汛救灾指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国家科委的统一组织和领导下,经多个单位的共同努力,综合应用遥感、通信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方法,试验成功了实时监测黄河洪水险情与  相似文献   

2.
黄河中游"2003·7"特大暴雨洪水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屠新武  马文进 《水文》2004,24(4):61-64
分析了2003年7月30日发生在黄河中游的特大暴雨洪水特性。本次暴雨持续时间短、强度大、范围小,黄甫、府谷水文站日降雨量分别为136nml和133mm。暴雨形成了黄河干支流洪水过程,黄甫、府谷、吴堡水文站洪峰流量分别为6670m^3/s、12800m^3/s和9400m^3/s。黄甫川洪峰舍沙量、平均舍沙量均比历史洪水小;府谷水文站洪峰舍沙量较小,水位较低。洪水演进过程中黄河干流洪峰流量削减较多,泥沙沿程淤积,府谷至吴堡区间淤积量约为2500万t。  相似文献   

3.
张少婕  陈晖 《水文》1999,(1):57-61
对长江上游枯季降雨洪水特性和分期设计洪水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1月下旬至2月中旬降水量和流量虽均接近最小,但从二期围堰施工的紧迫性和围堰度汛的重要性考虑,大江截流时间宜早不宜晚。  相似文献   

4.
浅析历史特大洪水在设计洪水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费永法 《水文》1998,(6):6-10
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实测系列中加入4种不同情况的历史洪水对设计洪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的历史洪水重现期越长,则设计洪水成果的稳定性越好;在同一历史洪水考证期内,加入1-2个历史洪水对提高设计洪水成果的稳定性和精订作用很明显。  相似文献   

5.
黄河下游花园口-夹河滩河段二维洪水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下游花园口至夹河滩河段系典型的游荡型河段.在该河段,黄河大堤内范围宽广,一般洪水频率年份,水流主要限制在主槽内,因此大堤内分布有不少居民点以及纵横交错的保护居民点的生产堤和不少高于地面的灌溉渠堤和公路,使洪水行洪范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当洪峰流量很大时,洪水将造成生产堤溃决,极大地危害滩区居民的生活.因此,设计模拟模型计算网格时需要考虑大堤、生产堤、明显高于地面的道路等阻水建筑物的影响,使这些堤及公路成为计算格网的边.不规则四边形网格能够很好地拟合黄河这种复杂的计算域.数值模拟时采用有限体积法,为确保通量的单向性,文中使用Osher格式计算通量.通过对1982年洪水的模拟,模拟结果表明了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赵文骏  杨新才 《水文》1992,(2):29-35
前言黄河报汛始于明朝后期,而宁夏青铜峡(峡口)报汛制度则建立于公元1709年。全面搜集、整理、考证报汛史料,分析推算洪水报涨尺寸相应的水他、洪峰流量,可大大延长青铜峡水文站现有洪水实测系列(1934年至今),对黄河上游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黄河上游全新世特大洪水及其沉积特征   总被引:43,自引:7,他引:3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上游官亭盆地的黄河二级阶地面上沉积了厚约2m左右的平流沉积物,每次洪水形成1个由红色粘 土水平层和黑灰色粘土水平层组成的洪水单元。对研究剖面洪水沉积层的磁化率测量区分出了14个洪水单元, 代表了14次特大洪水的发生;利用盆地内的考古资料,将古洪水频繁发生的时期定为3700~2800aB.P.。粒度分 析表明官亭盆地平流沉积的沉积物几乎全部由粒径小于4φ的悬移物质组成,其分选系数>2,偏度<0,峰态中等。 与黄河中游进行比较,官亭盆地的平流沉积粒级更小,偏度更小且呈负偏。  相似文献   

8.
古洪水平流沉积与水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古洪水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古洪水信息的载体-古洪水平流沉积提供古水水位及流量,而如何确定古洪水沉积顶面高程与其洪峰水位的关系是河床演变学至今尚水解决的难题。经过长江,黄河,黄河和淮河古洪水研究之后,对此问题获得了新的认识, 水平流沉积物尖灭点高程与共洪峰水位之间一致的关系,给古洪水研究解决了一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9.
黄河上游靖远-景泰段全新世古洪水水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河上游靖远景泰段峡谷进行系统野外考察,在靖远县金坪村(JPC)发现典型的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物。通过光释光(OSL)测年和与黄河吉县段FJJ剖面进行地层对比,确定这期特大古洪水事件发生在 3 200~3 000 a B.P.,即全新世中期晚期气候恶化转折阶段,对应着我国历史上商末至西周早期。采用古洪水水文学方法恢复古洪水洪峰水位,并且采用比降-面积法计算这一期多次古洪水事件的洪峰流量为 16 110~17 740 m3/s。同时,根据野外调查获得 2012年7月31日黄河上游大洪水的洪痕高程,采用相同参数和方法恢复其洪峰流量,误差仅有 2.7%,表明在该河段对于古洪水水文恢复计算参数选取和计算结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0.
古洪水流量的误差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悦波 《水文》1997,(1):6-11
古洪水研究已在大型工程和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等的设计洪水中得到动用取得了令人虚心成功,但古洪水流量的推求与实测量的计算往往有大的差别,根据随机误差的传播给出了一般情况下的古洪不流量推误差计算公式,以小流底2360aBP古洪水注同误差的计算为例,对最终计算出的古洪水流量成果给出了一个误差范围。  相似文献   

11.
根据水文观测和引水与水电开发资料,分析了大通河流域水能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对河流水文过程与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区域用水和跨流域引水,使大通河中下游河道的水量减少,水环境容量减小,其中,青石嘴、天堂、连城(二)站3-11月平均流量分别减少0.6%~9.6%、0.5%~3.8%、1.7%~52.9%. 自1994年引大入秦工程建成跨流域引水后,连城(二)站年径流量开始减少,1994-2010年平均径流量比1977-1993年减少了5.7%;引大济湟工程建成通水后,加上引大入秦和引硫济金工程,引水总量将达到12.33×108 m3,占大通河多年平均径流量28.16×108 m3的43.8%,对河川径流的影响十分显著. 至2011年,大通河上已建成梯级电站34座,洪水期电站同时泄水会瞬间加大河道流量,枯水期蓄引水又使减水河段水量减少. 梯级水电站群无序蓄放水使洪水过程由天然的平稳状态转变为人工干预的剧烈变化状态,上下游洪峰不对应,对下游地区的防洪安全产生极大威胁. 过度的水能水资源开发,使大通河中下游部分自然河段出现淹没、断流,水生物和两岸的植物萎缩,水环境污染加重,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建议实行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对梯级电站下泄水量统一调度,在减水河段预留必须的生态基流,确保河道内外生态用水;加强河道水位、流量、泥沙、水环境、水生物监测,为流域防汛、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应用大通河流域实测洪水资料和水利普查数据,定性和定量分析了梯级水电开发对流域洪水过程和洪水特征的影响,建立了梯级水电站数量与洪水涨落率、涨落频次的数学关系模型。结果表明:随着流域水电站数量的增多,洪水过程变化频繁,洪水涨落率增大,涨落频次增多;梯级水电开发使流域最大洪峰流量增大了19.7%~21.5%,最大洪峰传播时间减少了6.1%,而对次洪水总量的影响较小。研究水文过程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规律,对加强流域水电站统一调度、水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梯级水库设计洪水最可能地区组成法计算通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Copula函数建立各分区洪水的联合分布,基于联合概率密度最大原则,推导得到最可能地区组成法的计算通式,并用来推求梯级水库下游断面的设计洪水。选择清江流域水布垭-隔河岩-高坝洲梯级水库为例,开展了验证和方法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最可能地区组成法计算得到的设计洪水值位于同频率地区组成法多方案计算结果的区间之内;受清江梯级水库调洪的影响,宜都断面设计洪水的削峰率十分显著,最可能地区组成法推求100年一遇设计洪水的削峰率达到30.2%。该法具有较强的统计基础,组成方案唯一,结果合理可行,为复杂梯级水库设计洪水的计算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黄河流域水文设计成果修订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黄河流域主要控制站/区间的降雨、径流、洪水资料系列延长至2010年并分析其变化特点,在对实测径流还原的基础上,通过降雨径流关系变化分析下垫面变化对径流系列一致性影响,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一致性处理,提出3种下垫面情景的天然径流系列并推荐近期I下垫面情景的黄河设计径流成果。分析了影响洪水一致性的因素,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还原,对影响黄河中下游常遇洪水量级的因素进行还现,提出黄河流域各站天然设计洪水及中游现状下垫面5年一遇及以下设计洪水。  相似文献   

15.
为在宏观上对黄河中游水沙运动的变化规律从随机过程的角度予以揭示,以黄河中游潼关水文站1952-1998年期间流量超过6 000m3/s的次洪过程中的洪峰流量和相应的沙峰含沙量系列为基础,运用Copula函数方法构建了黄河中游汛期水沙联合分布模型并对其应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水沙丰枯同步频率中,同丰的频率略大于同枯的...  相似文献   

16.
为有效应对日益严重的流域干旱问题,有必要开展面向干旱全过程的黄河流域干旱应对系统研究。基于干旱演变过程设计了干旱指数,通过天气预报模型、回归分析等进行干旱、需水与径流预报;设置多年调节水库旱限水位,实现水资源年际补偿;识别洪水和泥沙分期特征,采用分期汛限水位增加洪水资源利用量;建立了梯级水库群协同优化调度模型,调配抗旱水源。算例结果显示:黄河流域干旱应对系统能够平衡年际间的干旱损失以避免重度破坏,与实际情况相比,在重旱的2014年增加抗旱水源22.40亿m^3。建立的干旱应对系统已应用于黄河流域抗旱实践,提升了流域应对干旱的水资源调控能力。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下游河道输沙水量及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黄河下游1950年以来的水沙、河道冲淤及洪水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黄河下游主要控制站输沙水量与来沙量、洪水量级、水沙搭配、区间引水引沙及河道允许淤积度等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在探讨泥沙输移规律和机理的基础上,引入水沙搭配参数,建立了适用于黄河下游主要控制站汛期及洪水期计算输沙水量的数学表达式,量化了水沙条件及河道允许淤积度变化对河道输沙水量的影响程度。该研究对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及黄河水资源的规划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显著地改变了河川径流及洪水的时空分配过程,直接影响下游断面的设计洪水。本文综述水库对下游水文情势的影响,提出梯级水库运行期设计洪水理论方法和研究内容;重点探讨非一致性洪水频率分析和基于Copula函数的最可能地区洪水组成法,比较各种方法的实用性;推荐采用运行期设计洪水及汛控水位指导水库调度运行,建议进一步加强水库运行期设计洪水计算理论和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地区场选样洪水综合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一种适用于面上资料的洪水频率计算方法,以面上许多站点洪水资料为统计场,通过点、面频率转换,求得设计地点的设计流量.介绍了具体方法及其在甘肃省泾河上游地区的应用,同时就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张福义 《水文》1997,(6):13-19
综述了淮河流域概况,淮河干流洪水预报系统物采用的预报方法。1991年淮河干流洪水预报采用了降雨径流预报与上,下游站相应流量预防方法相配合,并注重实时水情分析;在行洪区多,行洪后水面宽广而比降又极小的河段的汇流计算,采用了以实测洪水资料绘制的经验蓄曲线为充分发挥的湖泊洪水演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