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李喆 《党政论坛》2011,(18):54-54
毛泽东的词《清平乐·六盘山》早已家喻户晓,是毛泽东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诗词之一。几十年来,《清平乐·六盘山》一直为人们所传颂,并把这首词作为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特别是“不到长城非好汉”一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这首词是毛泽东在长征途中指挥红军翻越六盘山时写的。其实,《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的最初形式,并不是现在人们诵读的样式,而是以自由体歌谣一一《长征谣》的形式出现的。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的词《清平乐·六盘山》早已家喻户晓,是毛泽东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诗词之一。几十年来,《清平乐·六盘山》一直为人们所传颂,并把这首词作为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特别是"不到长城非好汉"一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这首词是毛泽东在长征途中指挥红军翻越六盘山时写的。其实,《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的最初形式,并不是现在人们诵读的样式,而是以自由体歌谣——《长征谣》的形式出现的。  相似文献   

3.
从井冈山会师起,陈毅就结识了同样是诗才横溢的军事指挥家毛泽东,并成为他的诗友。每有余暇,两人便在一起谈诗论文,吟咏中国古典诗词。陈毅在回忆这段经历时曾说,他和毛泽东都喜欢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一首词《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座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成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情。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相似文献   

4.
《瞭望》1986,(35)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念奴娇·井冈山》是毛泽东于一九五○年十一月和一九六五年五月写下的两首词。本刊特此发表。  相似文献   

5.
宝禅 《各界》2013,(10):36-39
《全宋词》排在第一首的就是王禹偶的《点绛唇》,这首词是第一首宋词小令,也被视为掀开两宋词坛帷幕的重要词篇。  相似文献   

6.
李玉珍 《民主》2006,(11):17-19
一结识作家冯振翼是从他的一首词开始的:“一路绿波翻,七月蓝天飞燕穿。车内笑语撒沃野,诚然。忆念精英话当年。水阔更天宽,游兴酣浓老幼欢。情满净月山共水,欣然。大业担肩看众贤。”这是他1993年7月加入吉林省民进,第一次参加民进省直工委组织的游园活动中写的一首《南乡子·游净月》词,不久在《吉林民进》和《城市晚报》上发表。这首词写得行云流水,神采飞扬。我更欣赏的是末了一句“大业担肩看众贤”,如果说写词也有“词眼”,那么,这句“大业担肩”就是这首词的词眼。事实上,作为作家、诗人的冯振翼正是如此。冯振翼,1942年生于黑龙江省…  相似文献   

7.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这首在中华大地上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赞歌,是中国人民对领袖毛泽东的称颂、爱戴和怀念。  相似文献   

8.
范硕 《瞭望》1993,(26)
六亿同胞呼万岁, 五洲志士称导师。欲溯河源到星宿, 韶山风扬耐人思。这是叶剑英1963年3月26日观光毛泽东故乡韶山时有感而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并刻录于山壁。这首诗虽然带有当年时代的彩色,但表达了叶帅由衷地敬爱伟大领袖毛泽东之情。他在与毛泽东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交往中,接受毛泽东的领导,十分敬佩毛泽东的为人和才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谊。  相似文献   

9.
陈晋 《瞭望》1991,(38)
毛泽东对人说过,他对古代诗文的欣赏情趣是“不废婉约,偏于豪放”。1963年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召集的一次谈话中,有同志提到:有人说,轻音乐是抒情的,重音乐是战斗的。毛泽东插话道:那战士就没有抒情?诗、词也是一样,在同一朝代,如宋朝,有柳永、李清照一派,也有辛弃疾、苏东坡、陆游一派,柳、李的词就讲爱情。这可视为毛泽东不废婉约的一个注脚。毛泽东阅读并圈划柳永、李清照、秦观的一些爱情词,也是大家所知道的。 婉约风格,扩而言之,也包括一些清淡、柔丽、自然的作品。1948年4月,毛泽东和周恩来、任弼时等途径五台山,顺道游览了塔院寺等寺庙。挂在大白塔上的风铃叮噹作响,引起毛泽东的注意。便同寺庙方丈谈到:在这深山老林中的古老的寺庙里,听到这优美的响声,真是别有一种风味,令人神往。  相似文献   

10.
试论周恩来对文艺领导学说的贡献○李左人社会主义文艺必须由党来领导,这是毛泽东同志曾多次论述过的。他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词》中明...  相似文献   

11.
罗帅的逸闻趣事不多。病逝又早,留下的回忆资料也比较少,加上工作性质不够大众化,所以一般民众对他的印象甚浅。若非毛泽东有一首《七律·吊罗荣桓》,恐怕只有专业人士才了解他的生平了。  相似文献   

12.
李兵 《党政论坛》2012,(4):10-11
1974年,毛泽东和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同决策、指挥了我军在西沙海域的海上自卫反击战。这一战,不仅是中国海军舰艇部队第一次对外作战,更是毛泽东一生中决策的最后一仗。  相似文献   

13.
1974年7月18日到10月12日,是毛泽东生前最后一次南巡武汉。毛泽东在武汉的一系列外事活动中,有一个很富戏剧性的场面,这就是9月27日毛泽东接见马科斯夫人时的一个‘“瞬间”。据新华社一位参加这次会见的摄影记者回忆:那天,毛泽东站在客厅的门D迎接客人。当雍容华贵的马科斯夫人出现在毛泽东面前时,毛泽东用惊喜的目光打量这位光彩照人的来客。这时,伊梅尔达文雅地将手背直伸到毛泽东胸前;毛泽东脸上随即浮现出幽默的笑容,他从容地托起这只纤手,在嘴边轻轻地吻了~下——行了个标准的“洋人”礼节。毛泽东此举深洒自如得竟像电影…  相似文献   

14.
洋洋 《侨园》2013,(4):47-47
<正>宋词作为中华文学中一个极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在泱泱历史长河中,如同瑰宝,熠熠生辉。词,特别是宋词,宛如文苑中的一朵奇葩,至今仍然馥郁满园。因词擢升。当时作为太学生的俞国宝,在西湖一酒肆屏风上题写了一首《风入松》的词,这首"西湖游乐图"的题词,被当时作为太上皇帝的宋高宗偶见,"称赏久之"并把"明月重携残酒"句  相似文献   

15.
林之源 《理论探讨》2003,(5):100-101
对毛泽东悼念罗荣桓的诗,国内学者有各种看法。对这首诗的理解,见仁见智,认识并不统一。曾有同志撰文,认为此诗是关于接班人的,诗中表明毛泽东对林彪有批评的意思,对林接班还不放心。他想问一问罗君:你的老搭档林某为人如何?还有人认为,诗中第五六两句中的"斥"和"昆鸡"指的是林彪,"大鸟"和"老鹰"指的是忠厚老诚的罗荣桓,说明毛泽东对林的反感和不信任。这些看法都是不正确的。毛泽东这首诗主要是赞扬罗荣桓、表达毛泽东对罗荣桓的逝世的深切哀痛与惋惜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的自然科学素养周兆勤赵芙蓉毛泽东与现代物理195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扩大会议,这是一次专门研究我国原子能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当时的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彭德怀、彭真、李富春、陈毅、聂荣臻、薄一波等都出...  相似文献   

17.
在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一期间,江青推荐的(红灯记》得到了毛泽东等人的赞赏,于是,自以为功劳不一小的江青急于让各地的人01见识见一识,便组织了南下广州、上海的演出,结果盛况空前,好评不断。在1965年3月16R的(解放日报》上,首次出现了“样板”一词。文中写道:“……看过这出戏的人,众口一词,连连称道:‘好戏!好戏!’认为这是京剧革命化的一个出色样板。上海戏剧工作者更是争相传告,纷纷表示要_向京剧(红灯记》学习。”这是“样板”一词最初见诸报刊。也许因“样板”一词既新颖别致,又确实契合人们对这出优秀京…  相似文献   

18.
《党政论坛》2011,(12):9-9
买官卖官、跑官要官等这些官场顽症,在今年即将启动的省市县乡领导班子集中换届中很难行得通了。 “要以最坚决的态度和最有力的举措同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进行战斗,用铁的纪律保证换届风清气正。”浙江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吴顺江说,中组部在相关通知中一改过去常用的“斗争”一词,首用“战斗”一词,很有分量,这是要求要像打仗一样向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开炮”。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近现代艺术歌曲宝库中,有许许多多优秀的作品,其中《沁园春·雪》是大家广为熟悉的作品之一。作曲家生茂、唐诃深悉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的内在涵义.通过充满才华的艺术创作。使得这首艺术歌曲在高等艺术院校的声乐教学中被频繁使用.深受广大师生喜爱。大家知道,演绎作品时对于作品创作背景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沁园春·雷》如果单纯从词的文学结构来分析.分上下两篇;上篇大笔挥洒.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篇借景抒情.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相似文献   

20.
1961年,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来华访问。当他得知毛泽东将要会见他时,。动中不禁感到有些紧张,因为他虽然见过世界上不少著名政治家,但同毛泽东这样的革命领袖打交道,毕竟是第一次;况且,在过去岁月中,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又总是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处于对抗之中,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与美英等国军队还直接进行过激烈的较量。然而,两人一见面,毛泽东便直率地说:“你知道你在同一个侵略者谈话吗?在联合国,我被扣上了这样的称号。”“你是否在乎同一个侵略者谈话?”蒙哥马利惊愕之余,不禁为毛泽东这幽默诙谐的口气,妙趣横生的话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