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手术方法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30例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患者,均对骨折实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损伤三角韧带行切开探查修复以恢复踝关节内侧结构的稳定。术后通过X线进行检查,并根据美国骨科足踝协会(AOFAS)制定的踝-后足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手术前后踝-后足功能评分以及疼痛评分,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及治疗效果。结果:在30例患者中,优26例,良3例,可0例,差1例,优良率为96.67%;骨折愈合时间最短为10周,最长为14周,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2.4±1.7)周。术后AOFAS评分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AS评分明显降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术后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良好,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带线锚钉对Danis-Weber B型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的疗效.方法:对15例Danis-Weber B型骨折脱位患者先予切开复位和钛板内固定外踝骨折,然后修复重建三角韧带,恢复踝关节稳定性.结果:1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28个月,平均15.6个月.均无感染、皮瓣坏死、螺钉松动、创伤性关节炎等术后并发症.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功能评分系统(AOFAS)评分为79~97分,平均87.6分.15例疗效评定为优12例,良3例,优良率100%.结论:对于伴三角韧带损伤的Danis-Weber B型骨折,治疗上除使骨折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外,还需对断裂的三角韧带进行修复重建.  相似文献   

3.
不稳定踝关节骨折38例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不稳定踝关节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38例不稳定踝关节骨折行手术治疗患者临床资料,用Danish-Weber法对骨折分类,并用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评分方法评出获随访的38例患者得分,研究影响踝关节骨折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38例患者AOFAS踝与后足评分平均为90分(65~95分),3例评分<75分。通过分析各影响因素与AOFAS踝与后足评分结果的关系,得出对影响踝关节功能预后的单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的是年龄和骨折类型,合并症被排除在模型之外。[结论]影响踝关节骨折术后关节功能的主要因素是年龄和骨折类型,及时发现可能导致踝关节不稳定的因素,正确判断骨折的类型,明确有无伴随韧带损伤并选择适合的固定方法,是防止日后继发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最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损伤在踝关节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讨论三角韧带修复的重要性。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6年8月收治的合并内侧三角韧带断裂的踝关节骨折25例,采用带线锚钉联合钢板螺钉固定治疗。观察患者恢复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无伤口感染,骨折愈合良好。随访24~52个月,平均随访37.5个月,无关节不稳定,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标准,优18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88%。结论:采用带线锚钉修复断裂的三角韧带联合钢板螺钉固定踝关节骨折能有效维持踝关节稳定性,促进三角韧带愈合,踝关节远期功能更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三角韧带修复在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8例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手术治疗但不进行三角韧带修复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三角韧带修复手术,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AOFAS评分为(93.1±2.5)分,高于对照组的(82.4±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则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进行手术治疗和三角韧带修复具有良好的预后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损伤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注意问题.方法 2002年6月至2010年6月,共对66例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男46例,女20例;年龄21~57岁,平均42.35岁;左踝40例,右踝26例;其中12例患者是开放性骨折.所有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中良好固定腓骨和内踝,根据具体情况固定下胫腓关节、后踝或行三角韧带修复,术后石膏托固定两周.结果 术后随访平均13个月(9~21个月),66例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没有感染的发生;骨折平均愈合时间是15周(13~18周).患者术后平均17周(13~ 18周)时可正常负重行走,无跛行,AOFAS踝关节-后足评分为平均87.28分(70~100分),高于80分者占87.8%(58例).结论 对于旋前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进行解剖复位及可靠和合理的内固定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踝关节旋前-外展型Ⅱ度损伤中对三角韧带断裂手术修复、重建的必要性及效果。方法分析应用带线锚钉固定三角韧带治疗踝旋前-外展型不伴有内踝骨折的Ⅱ度损伤9例。结果本组年龄18~57岁,左踝4例,右踝5例,三角韧带深、浅层全部断裂。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石膏固定4~6周。患者全部骨愈合,无行走疼痛等关节不稳、创伤性关节炎等症。根据Mazur[1]评分标准:优7例,良2例。结论旋前-外展型踝关节损伤中,对于内侧结构的三角韧带断裂的手术内固定极有必要,尤其对仅出现外踝骨折的旋前-外展型踝关节损伤的三角韧带损伤处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舒筋活血汤对急性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关节功能恢复及炎性因子影响. 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96例急性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舒筋活血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中医症候评分、疼痛程度(VAS评分)、踝关节主动活动度、踝关节功能(Baird-Jackson评分、AOFAS踝-后足评分)以及炎性因子水平的改变. 结果 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者踝关节疼痛、肿胀等中医临床症状评分,VAS评分,炎性因子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背伸与跖屈角度、Baird-Jackson及AOFAS踝-后足评分显著上升(P<0.05),且研究组患者上述指标与同期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患者,应用舒筋活血汤可有效地缓解患者疼痛肿胀等症状,改善踝关节主动活动度,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并减轻炎症反应,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带线锚钉修复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断裂的临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踝关节骨折并三角韧带断裂病人72例资料,均予以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36例术中采用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观察组);另36例术中未修复三角韧带(对照组)。2组病人术后均获随访6~16个月,对其进行相关指标的疗效对比分析。结果全部病人均手术顺利,骨折复位良好。2组踝穴内侧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术后6例发生踝关节内侧不稳,3例踝关节跖屈活动明显受限,观察组无一例发生踝关节内侧不稳和螺钉脱出等并发症。观察组的踝关节跖屈和背伸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总优良率为86.1%,对照组为75.0%,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带线锚钉修复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断裂,能够提高踝关节稳定性,有助于恢复踝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截骨矫形手术治疗外踝骨折畸形愈合及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6年5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33例,采用腓骨远端截骨矫形钢板固定,带线锚钉固定修复外侧韧带,治疗外踝骨折畸形愈合合并踝关节不稳定。术前及术后行踝X线及MRI检查,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腓骨骨性愈合,踝穴形态恢复,术后踝关节疼痛明显改善。术前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为(75.7±10.3)分,末次随访时为(88.3±4.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评分优28例,良5例。结论:采用腓骨远端截骨矫形钢板固定截骨端,带线锚钉修复外侧韧带,治疗外踝骨折畸形愈合合并踝关节不稳,可有效恢复踝穴形态,同时增加踝关节稳定性,可有效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术中同期韧带修复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断裂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溧阳市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断裂患者共183例临床资料,其中未行同期韧带修复者共48例设为A组,术中行同期韧带修复者135例设为B组,而B组根据修复方式分为浅层修复(54例),深层修复(48例)及完全修复(33例);比较不同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矢状面足跟着地角度,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B组住院时间、VA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矢状面足跟着地角度均少于A组(P<0.05);B组AOFAS评分高于A组(P<0.05);B组冠状面和水平面足跟着地角度则高于A组(P<0.05);深层组和完全组AOFAS评分少于浅层组(P<0.05);深层组和完全组VAS评分显著高于浅层组(P<0.05);完全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浅层组(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其他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深层及浅层修复均是患者临床预后影响因素(P<0.05);而多因素分析结果则显示,浅层修复是患者临床预后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断裂患者术中同期行韧带修复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关节生物力学指标;其中行浅层修复三角韧带更有助于增加临床获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手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7月至2012年8月瑞金医院骨科采用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方法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的16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9例,女性84例,年龄18~72(38.6±14.2)岁。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美国足踝医师协会后足与踝关节评分(AOFAS HA score)对患者术前、术后12个月的疼痛情况和功能进行评价,部分患者在术后12个月随访时通过核磁共振影像对距骨软骨进行评价。结果 94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2.8±10.3)个月。VAS从术前的(4.51±0.84)分下降到术后的(0.98±0.90)分;AOFAS HA评分从术前的平均75分提高到术后的平均91分。25例患者记录了术后核磁共振影像,软骨修复情况均较术前影像有改善。结论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手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简单、安全,效果可靠、满意。  相似文献   

13.
《陕西医学杂志》2015,(10):1359-1360
目的:探讨经踝关节内外侧入路三柱固定法踝关节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1例踝关节疾病患者,其中,创伤性关节炎1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骨关节炎4例,距骨坏死3例。病程1~8年,平均5.2年。术前进行VAS评分、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45.6±9.3分,采用内外侧入路利用三柱固定行踝关节融合术。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2年,平均17.4月。21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及皮缘坏死,2例患者术后3周伤口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9~16周X线片提示达到骨性融合,平均12.3±0.8周。无内固定失效、融合失败等并发症发生。术后VAS评分、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82.3±4.5分,与术前比较有明显改善。结论:经踝关节内外侧入路三柱固定进行踝关节融合,具有暴露充分,操作简便,固定可靠,融合率高等特点,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总结手术治疗外踝撕脱骨折的不同手术方式,评估外踝撕脱骨折手术疗效。方法:分析我院2011年03月-2013年06月,急性踝关节扭伤导致外踝撕脱骨折,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总共25例,男性11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为38.6±4.4岁,其中18例患者伴有二度以上距腓前韧带损伤。手术方式包括,撕脱骨折复位螺钉固定,韧带修复,或者行骨折块切除,改良Brostrom术修复韧带治疗。结果: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本组患者24人获得随访,随访4-10个月,平均7.5个月。24例患者术后AOFAS功能评分为91.3±2.3。随访期间无1例患者出现踝关节不稳症状。结论:对于急性踝关节扭伤,外踝撕脱骨折患者我们采用合适的手术治疗能够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的稳定性,为恢复踝关节功能建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CT指导不同分型后pilon骨折手术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后pilon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后pilon骨折术前CT结果中Die-punch大小与位置将其分为5型,并依据分型结果指导手术入路,进行Die-punch骨块的复位内固定或骨折块取出,术后采用Olerud-Molander踝关节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踝关节功能,记录并发症。结果依据术前CT可分为Ⅰ型20例(33.33%)、Ⅱ型2例(3.33%)、Ⅲ型22例(36.67%)、Ⅳ型12例(20.00%)、Ⅴ型4例(6.67%),均依据分型结果指导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0~20个月,平均15.4个月,末次随访时Olerud-Molander评分35~87分,平均61.4分,VAS评分为0~3分,平均1.6分,AOFAS评分:优28例,良19例,可7例,差6例,优良率78.33%,末次随访时各CT分型者的Olerud-Molander与VAS评分、AOFAS评分分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主要并发症为内侧皮肤创面浅表感染2例,经治疗后皮瓣修复治愈,跗管综合征2例、腓肠神经刺激征3例,经换药后治愈。结论术前依据CT结果对后pilon骨折患者的Die-punch骨块进行分型,能指导手术切口的选择与处理,临床可行性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析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收治的60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患者,将他们随机的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n=30)。研究组患者采用固定内外踝、修复三角韧带损伤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非固定法治疗,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中骨折愈合情况为优16例,良11例;对照组骨折愈合情况为优10例,良13例。研究组患者的术后疗效评分要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进行二次手术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固定内外踝、修复三角韧带损伤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能够有效的提高骨折愈合效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强筋活血复元汤对急性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患者术后关节功能及康复进程的影响。方法:选取85例接受内固定术治疗的急性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试验组(n=42)和对照组(n=43)。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强筋活血复元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踝-后足评分(AOFAS)、视觉模拟评分(VAS)]、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AOFAS评分、VAS评分及FIB、PLT、D-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采用强筋活血复元汤治疗有助于缓解术后疼痛反应,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及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跨关节钢板联合克氏针弹性固定治疗Myerson B型Lisfranc损伤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上海市宝山区罗店医院骨科和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6例Lisfranc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为44.5±12.1岁(25~65岁),左足损伤9例、右足损伤7例,从受伤到手术的时间为7.5±1.7 d(5~11 d),Myerson分型均为B型。术中采用跨关节钢板固定第二跗跖关节,修复跗跖背侧韧带,并使用克氏针弹性固定内、外侧柱。术后观察切口愈合情况、记录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的中足功能评分标准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功能疗效和疼痛情况。结果 16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7.2±2.2个月(12~20个月);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皮肤软组织坏死、骨筋膜室综合征、腓深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克氏针松动、内固定失效、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患足AOFAS功能评分为86.3±3.4分(70~95分);其中优10例、良4例、中2例,优良率为87.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1.7±0.9分(1~4分)。结论 对于Myerson B型Lisfranc损伤患者,采用跨关节钢板坚强固定第二跗跖关节、修复跗跖背侧韧带联合克氏针弹性固定内、外侧柱治疗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佘刚  邹拥军  黄靖 《安徽医学》2017,38(10):1262-1265
目的 探讨锚钉修补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5年8月至2016年10月经踝关节X线确诊为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0例,观察组采用锚钉修补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跨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方法治疗.治疗后采用Baird-Jackson评分,踝-后足评分(AOFA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评价手术疗效,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4个月.结果 观察组患者Baird-Jackson评分优良率92.8%,对照组为7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AOFAS评分在术后1个月为(77.26±8.03)分,术后6个月为(94.12 ±8.63)分,较同期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术后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距骨倾斜角为(4.61±1.42)°,距骨前移距离为(3.09±1.21)cm,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治疗当天为(4.93±1.03)分,治疗后1个月为(2.14 ±0.92)分,对照组治疗当天为(5.12±1.06)分,治疗后1个月为(3.21 ±0.95)分,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发现,骨折均顺利愈合,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骨折不愈合等不良事件.结论 锚钉修补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带线锚钉内固定治疗陈旧性外踝撕脱骨折合并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符合病例纳入标准患者36例,对外踝骨折AO分型,均为A1型陈旧性骨折,采用带线锚钉修复外踝陈旧撕脱骨折同时修复外侧副韧带。术后随访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足部功能评分系统评价足的功能。术前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踝部疼痛。 结果36例术后均获随访10~25个月,平均14.8个月。AOFAS由术前(62.5±14.4)分改善至术后(94.6±5.2)分(P<0.05)。末次随访AOFAS评分优24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为94.4%;改良Baird-Jackson 评分:优26例,良9例, 可1例,优良率为97.2%。踝部疼痛VAS评分术前(7.2±0.6)分改善至术后(3.7±0.6)分(P<0.05),末次随访评分优25例,良10例,可1例。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基本恢复,疼痛缓解。 结论采用带线锚钉内固定治疗陈旧性外踝撕脱骨折,重建外侧解剖结构,可恢复踝关节的功能及稳定性,手术操作简单、创伤较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