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金匮要略》非脾之疾从脾论治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景治疗杂病重视治脾的学术思想在《金匮要略》中处处有所体现,尤其是许多非脾之疾从脾入手,调阴阳、健中气,收到良好效果。现将《金匮要略》中非脾之疾从脾论治举隅如下,以期拓展临证辨治思路。1.培土生金,从脾治上焦病。肺痿为肺气痿弱不用之疾,《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中虚寒肺痿病证见“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肺中冷,必眩,多涎唾”。其病机为“肺中冷”,“上虚不能制下”。病因多是大病或久病后,肺阳损伤,以致肺气虚冷;也有因虚热肺痿日久,阴损及阳,使肺气虚冷而致。其治当温肺复气。《金匮要略》…  相似文献   

2.
马兰  石磊 《陕西中医》2014,(10):1440-1441
<正>"胸痹"这一病名始见于《灵枢·本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历代医家对"胸痹"的解释多种多样,未有定论。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中首先提出:"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痹"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湿病也。素问痹论,痿论各成篇。岐伯曰:风寒湿三气集至,合而为痹也。从畀声。必至切。十五部。"就病名而论,中医病名多数按照症状而定,"胸痹"  相似文献   

3.
痹痿辨析论     
痹病和痿病是中医临床工作中常见的两类疾病 ,可以囊括现代医学里的很多病种。其二者的临床表现、证候特征及发展演变有诸多相似之处 ,在某些医师的实践诊疗过程中往往不能透察明晰 ,称痹为痿 ,或称痿为痹。这种对疾病本质认识上的含糊不清会影响对患者的正确处方用药 ,而导致治疗上的错误 ,延误病情。为能更好地认识此两类疾病 ,笔者现将其二者做一辨析 ,阐述如下以飨读者 :1 病名溯源当分为二痹、痿两病 ,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为之设专文二篇“痹论”、“痿论” ,《灵枢》中也有专文“周痹” ,并散载于《内经》其他篇 ,广泛地…  相似文献   

4.
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 ,开辨证论治之先河 ,后世将此书一分为二 :《伤寒》主论外感 ;《金匮》主论杂病。在《金匮要略》中 ,仲景对咳喘之证论述较为详尽 ,现对此作以概述 ,以期为临证有所裨益。1 寒性咳喘虚寒咳喘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 ,其人不渴 ,必遗尿 ,小便数 ,所以然者 ,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 ,必眩 ,多涎唾 ,甘草干姜汤以温之。”本证由于上焦阳虚 ,肺气虚寒 ,阳气不化津液 ,故见多吐涎沫。津液流失过多 ,肺叶失于濡润 ,而致肺气痿弱之肺痿证。原文虽谓“不咳” ,但因“多涎唾” ,故临证时常见咳、喘之证。治宜温复肺…  相似文献   

5.
张仲景在《黄帝内经》和《难经》的相关理论基础上首次提出肺痿一词,将病位与病性结合在一起。《素问·痿论篇》提出"痿"的病因与《金匮要略》中肺痿的发病原因极其相似,可见"治痿独取阳明"这一方法也可适用于肺痿的治疗。同时在《素问·痿论篇》也记载了痿证与阳明、冲脉、带脉和督脉关系密切,所以笔者认为肺痿与冲脉,带脉和督脉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刘弼臣教授在中医儿科领域中卓有建树,对中医理论造诣颇深,对《内经》、《伤寒论》、《温病条辨》等著作均有精深的体会,善于继承和融合历代医家之长,对钱乙、万密斋的学术思想尤为重视,对五脏证治学术思想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钻研和探索,不但全面的继承和掌握而且有重大的发扬和创新,逐步形成了“精于五脏证治,突出从肺论治”的学术思想。1五脏分证论五脏分证最早见于《内经》的风论,痹论,痿论,咳论等篇。在《难经》、《金匮要略》、《千金要方》中逐渐有所发展。到了宋代,儿科鼻祖钱乙观察到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发病后所出现的证…  相似文献   

7.
“不通则痛”探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不通”岂仅痛《内经》谓“不通则痛”,仅是言其大端而已,古人遣词造句极为简洁,微言大义,今人必须探微索隐,方能挖掘出更深的意义。在医学实践中,不通绝非仅痛而已。不通亦可胀满,亦可麻木,亦可肿胀,亦可成痈,亦可为痹,亦可致痿,亦可气逆,亦可不孕。对于不通所致的如此众多的病证,历代医家均有不少论述。如《金匮要略·肺瘘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论肺痈之形成时说:“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说:“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医学纲目·癫痫》篇说:“凡癫痫及中风、中…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肺痈病的辨证论治浙江310004浙江省中医院分院张瓞安主题词《金匮要略》肺痈/中医药疗法《金匮要略》关于“肺痈病”的辨证论治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篇中(以下简称“该篇”)。1980年6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全...  相似文献   

9.
肖荣芬 《江西中医药》2003,34(11):34-34
喻嘉言《秋燥论》指出《内经》“秋伤于湿”的讹误 ,并深入论述了燥气的性质、致病特点和治疗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和发展了《内经》“燥”的理论 ,对临床治疗燥气为病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喻氏创制“清燥救肺汤 ,治诸气月贲郁、诸痿喘呕” ,是对张仲景《金匮要略》论治肺痿的重大发展 ,很受世人重视并广为运用。《金匮要略》论治“肺痿” ,虽明确地指出了“其人咳 ,口中反有浊唾涎沫”的主要症状 ,但其治法 ,仍是远润而近燥 ,对“肺热叶焦 ,因而成痿”的肺痿之证 ,多有不合。如“甘草于姜汤”之温燥。“皂荚丸”为催吐去痰 ,根本不能清肺…  相似文献   

10.
《素问·咳论篇》曰 :“肺之令人咳何也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指出了咳嗽发生 ,不仅在肺本脏 ,其它脏腑病变也可影响肺而致咳嗽。1 外感咳嗽机理 《咳论篇》曰 :“皮毛者 ,肺之合也 ,皮毛先受邪气 ,邪气以从其合也。”肺气的这种特殊生理功能及其相应的病理变化 ,《内经》中尚有多篇记载。例如《阴阳应象大论篇》曰 :“肺主皮毛……肺主鼻……在体为皮毛 ,在脏为肺……在变动为咳。”《六节脏象论篇》曰 :“肺者 ,气之本 ,……其华在毛 ,其充在皮。”《痿论篇》曰 :“肺主一身之皮毛。”《灵枢·经脉篇》曰 :“太阳者 (肺 …  相似文献   

11.
关于痹证的中医分型:《素问》根据风、寒、湿邪气的偏旺情况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三痹和筋、脉、肌、皮、骨五体痹,《金匮翼》等复补出“热痹”,《金匮要略》中的湿痹、风湿、历节等病均属痹证范畴。笔者认为痹证是临床中常见疾病,因受六淫影响与四季寒暑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在东北地处严寒,此为多发病常见病。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及治则方药在《内经》的痹论篇、《伤寒论》的少阴篇和《金匮要略》的中风历节、血痹虚劳、痉湿喝等篇都有论  相似文献   

12.
肺痿与清燥救肺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痿,系咳喘日久不愈,肺气受损,津液耗伤,肺叶痿弱,临床表现主要以气虚,咳吐浊唾涎沫,反复发作为特点。肺痿病首见于《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篇,篇中对肺痿的主症特征、病因、辨证、治疗都做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予以引伸阐述,认为本病多发生于许多慢性肺系疾病久治不愈以后,其病理因素以肺燥伤津为主。《外台秘要·肺痿》引《千金》“其人病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何也?师曰:此为肺痿之病。肺痿之病,何以得之?师曰:病热在上焦,咽咳而肺痿。”《丹溪手镜·肺痿》:“热在上焦,其病多涎唾,小…  相似文献   

13.
“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见于《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篇。历代医家对本条争议较大,其焦点为“肺痛”究竟应作何解?归纳起来不外“胸痛”、“腹痛”之说。本人认为“肺痛”即为肺病,不当解作“胸痛”、“腹痛”。此实为仲景所言病位在肺,良由肺痈而致肺痛,理固昭然,何疑之有?观仲景《金匮》组方,紫参一味凡两用:一见于《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篇中之泽漆汤;二见于《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篇之紫参汤。前方注为治咳之病,然焉知其非肺  相似文献   

14.
孙步策 《光明中医》2002,17(5):52-52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导致肺气胀满 ,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其病程缠绵 ,时轻时重。本病最早记载见于《灵枢·胀论》 ,曰 :“肺胀者 ,虚满而喘咳。”《灵枢·经脉》篇又曰 :“肺手太阴之脉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而喘咳。”《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指出本病主症为“咳而上气 ,此为肺胀 ,其人喘 ,目如脱状。”关于其发病机理 ,历代医家论述颇多 ,其中倾向于以实为主者居多 ,如《张氏医通·肺痿》篇直接点明 :“盖肺胀实证居多。”《丹溪心法·咳嗽》篇也说 :“肺胀而咳 ,或左或右不得眠 ,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  相似文献   

15.
从中焦脾胃论治肺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建玲  潘晨 《河南中医》2006,26(5):11-12
肺痿是各种肺系疾病发展到后期出现的一种慢性疾病,临床以气喘、咳吐浊唾涎沫、反复发作为特点。肺痿是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先提出并立专篇而论述的,它是中医学中独有的一个病名[1]。关于其病因病机,《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指出“热在上焦者,因咳而为肺  相似文献   

16.
风湿病,在《内经》称为痹,在《金匮要略》既称痹,又称风湿,又名历节病。《内经》首先提出风寒湿痹和热痹,而《金匮要略》则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治疗方药,这些对指导临床有很重要的价值。《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又说:“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明,故为痹热。”痹热,即热痹;阳遭阴,是指病人阳气素盛,而遭受阴寒之气,但阳气多,阴气少,阴气不胜病气,所以成为热痹。以上痹症的分型及其主证、病因和病机,和《金匮要略》关于风湿病的分类也是一  相似文献   

17.
《内经》一书有关“痹”的论述约三十多处,并有论“痹”的专篇,如《素问·痹论》、《灵枢·周痹》等篇,较详尽的论述了“痹”的含义、病因病机、分类证候、治疗预后等。足以说明《内经》对“痹”之重视和“痹证”在当时是常见的多发病之一。  相似文献   

18.
<正> 关于“肺胀”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中,《灵枢·经脉》篇曰:“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咳喘。”《灵枢·胀论》篇又说:“肺胀者,虚满而喘咳。”明确指出肺胀有咳、喘、胸中胀满等证。在《金匮要略·肺痿肺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中有更详尽的描述:“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朱丹溪对肺胀有新的见解,在《丹溪心法·咳嗽》中谓:“肺胀而咳,或左或  相似文献   

19.
考胸痹病名,出自《灵枢》。《本藏》篇曰:“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金匮要略》承《灵枢》之说,而又有所发展。《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篇,第三条云:“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第四条云:“胸痹不得卧,心痛  相似文献   

20.
痹,是一种筋骨肌肉或关节发生疼痛、重着或顽麻不仁的证候。其病由气血亏损,腠理疏豁,以致风、寒、湿之气乘虚内入,壅闭经络,不得随时疏散,久而为痹。张仲景论痹思想来源于《内经·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之旨。他根据病情虚实,兼证轻重,主要在《金匮要略》一书的《痉湿喝篇》、《中风历节篇》和《血痹虚劳篇》等进行阐述;并把痹证的项、腰、脊、臂、脚(?)痛等,归纳于“阳病十八”的范围(见《脏腑经络先后篇》)。学习《金匮要略》关于痹证论述,深感辨证精当,处方灵活,现归纳于六法,分述于下。一、发表祛湿法《痉湿喝篇》与《中风历节篇》分别指出:“湿家,身烦疼”;或“诸肢节疼痛,身体尪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可与麻黄加术汤,或桂枝芍药知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