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 目的:评价止颤汤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帕金森(PD)合并睡眠障碍、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入我院2022年9月~2023年1月收治的PD合并睡眠障碍、抑郁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rTMS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中药止颤汤。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睡眠及抑郁状况等,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而观察组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愈显率较对照组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UPDRS-Ⅰ、UPDRS-Ⅱ、UPDRS-Ⅲ,NMSE和HAMD量表得分明显下降,PDSS得分明显上升(P<0.05),而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止颤汤联合rTMS治疗PD合并睡眠障碍、抑郁疗效肯定,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睡眠质量,缓解抑郁状态,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的脑CT灌注成像特征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到2023年1月收治的90例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9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受检者脑CT灌注成像检查数据,分析抑郁症患者的脑CT灌注成像特征,并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脑CT灌注成像对抑郁症的诊断效能。随后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受检者均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其中包括连线检测(TMT)、视觉再生测验(VRT)、言语流畅性测验(VF)、数字广度测验(DST)以及数字符号测验(SDMT),并分析脑CT灌注成像与抑郁症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受检者rCBV、rCBF、MTT、TIP、右枕叶、左枕叶、右颞叶、左颞叶、右顶叶、左顶叶CT值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受检者右额叶、左额叶CT值对比差异显著,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90例抑郁症患者经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后分数均>20分,确定存在抑郁症状,脑CT灌注成像与HAMD评分诊断抑郁症的准确性、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脑CT灌注成像的曲线下面积为83.89,最佳诊断着色界限值为82.53%,HAMD评分的曲线下面积为84.26,最佳诊断着色界限值为87.57%;观察组与对照组受检者连线提笔数、连线错误数、视觉再生检测结果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受检者连线、言语流畅性、数字广度、数字符号检测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连线提笔数、连线错误数、视觉再生与脑CT灌注参数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连线、言语流畅性、数字广度、数字符号与rCBV、rCBF、MTT、TIP、右枕叶、左枕叶、右颞叶、左颞叶、右顶叶、左顶叶CT值无明显相关性(P>0.05),连线与右额叶、左额叶CT值呈负相关(P<0.05),言语流畅性、数字广度、数字符号与右额叶、左额叶CT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的脑CT灌注成像与健康群体呈现差异,其中右额叶、左额叶差异情况最为显著,提示抑郁症患者可能存在大脑额叶功能改变,另外,抑郁症患者的大脑额叶功能与认知功能变化具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冷执行功能及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按照双色球法,将2020年10月~2022年11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收治的114例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富马酸喹硫平缓释片联合碳酸锂缓释片治疗,n=57)和观察组(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高频rTMS治疗,n=57)。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抑郁症状、认知功能、冷执行功能、自杀意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HAMD-17)评分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两组治疗4周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听觉商数、注意力商数、视觉商数评分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贝克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评分(BSI-CV)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组间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高频rTMS治疗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冷执行功能,降低自杀意念,进一步缓解临床症状,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技术已广泛应用在临床中,实现对神经、精神类疾病的治疗,特别在抑郁症、强迫症中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将其应用于帕金森病(PD)的辅助、康复治疗,以期缓解患者的运动症状改善运动功能。目前临床中多以PD统一量表、运动任务评估rTMS对运动症状的辅助治疗效果,缺乏对高频rTMS刺激调控作用机制的探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10 Hz rTMS刺激肢体症状始发侧对侧初级运动皮层(M1),对比分析刺激前后各脑区神经元活动及其连接性的变化,研究高频rTMS刺激初级运动皮层对PD患者大脑神经元活动的调节作用。结果 运动皮层beta振荡增加、gamma振荡降低(P<0.05),额、顶叶脑区间连接性减弱(P<0.05)。结论 10 Hz rTMS主要改变了PD患者beta、gamma振荡,其中运动皮层beta、gamma神经振荡的变化可能与磁刺激对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有关,而前额叶gamma振荡的变化可能是磁刺激抑制神经元异常放电活动调节患者运动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5.
跨颅电刺激对大鼠抑郁症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跨颅电刺激对大鼠抑郁症的治疗作用。方法:跨颅电刺激抑郁症大鼠左侧前额叶皮层,敞箱实验测定大鼠行为学变化,荧光法测定单胺类递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跨颅直流电和低频脉冲电刺激后,大鼠敞箱实验中垂直和水平运动得分均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且大鼠左侧前额叶皮层和海马5-HT、NE含量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而前额叶皮层DA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直流电和低频脉冲电跨颅刺激左侧前额叶皮层,对抑郁症均有显著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帕金森病伴快速眼动相睡眠行为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19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9例帕金森病伴快速眼动相睡眠行为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电刺激组(n=35)和对照组(n=34)。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帕金森病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自主神经症状量表(SCOPA-AUT)、睡眠情况、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帕金森氏病综合评分量表(UPDRS)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电刺激组有效率91.43%(32/35)较对照组70.59%(24/34)显著升高,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电刺激组与对照组之间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结果无差异;治疗后,电刺激组与对照组MoCA均随着时间的推移均呈上升趋势,且电刺激组上升程度较较组更低,SCOPA-AUT均随着时间的推移均呈下降趋势,且电刺激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前,电刺激组与对照组之间临床睡眠情况结果无差异;治疗后,电刺激组与对照组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均随着时间的推移均呈上升趋势,且电刺激组上升程度较对照组更低,醒觉指数均随着时间的推移呈下降趋势,且电刺激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前,电刺激组与对照组之间抑郁、嗜睡情况无差异;治疗后,电刺激组与对照组抑郁、嗜睡均随着时间的推移均呈下降趋势,且电刺激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前,电刺激组与对照组之间PSQI、UPDRS评分无差异;治疗后,电刺激组与对照组PSQI、UPDRS评分均随着时间的推移均呈下降趋势,且电刺激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在帕金森病伴快速眼动相睡眠行为障碍患者中应用经颅直流电刺激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水平。  相似文献   

7.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并发于脑血管病的一种情感障碍疾病,发病率高,预后差。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MS)是通过磁场变化在大脑中产生感应电流来刺激皮层的非创伤性脑刺激技术,是临床上治疗PSD的一种重要非药物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改善PSD患者的抑郁症状。但目前rTMS的作用机制不明确。本文总结了PSD治疗中有效的rTMS刺激方案,并结合PSD的单胺类神经递质相关致病假说及PSD的临床治疗手段,探索了rTMS通过对单胺类神经递质的调控参与PSD治疗的可能机制。rTMS刺激诱导的皮层单胺类递质释放增加、葡萄糖代谢上升、皮层兴奋性增加,提高了单胺类神经递质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水平,进而引发前额叶抑制功能上升、与下游脑区连接改变、脑网络功能的调整,可能是rTMS治疗PSD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症的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舍曲林)和观察组(给予普拉克索),连续应用12周。对治疗前、治疗后第4、8、12周两组患者的抑郁情况及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第4、8、12周末HAMD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到第12周末观察组HAMD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第4、8、12周末CGI-SI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症效果显著,抗抑郁效应和抗运动症状效果优于舍曲林。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杏芎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脑血流灌注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120例ACI患者分为两组,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对照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静脉滴注2周,观察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杏芎氯化钠注射液滴注两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比较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认知功能、残疾程度、脑血流灌注以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美国国立研究院脑卒中评定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脑缺血区平均通过时间(MTT)、峰值时间 (TTP)、丙二醛(MDA)、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低于对照组(P<0.05),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抗氧化能力(T-AOC )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杏芎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可有效地改善ACI患者神经功能,增加缺血区脑血流灌注量,改善氧化应激,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EAA)含量的影响。方法:30例创伤性颅脑损伤(TBI)病人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分为轻型组(rTMS3)、中型组(rTMS2)、重型组(rTMS1),每组10例,各组病人分别随机分为rTMS对照亚组(A组)及治疗亚组(B组),每亚组5例。于TBI后第15天行腰椎穿刺采集脑脊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脑脊液中谷氨酸(ASP)及门冬氨酸(GLU)含量。结果:脑脊液ASP和GLU水平随着脑损伤程度的加重而升高,各rTMS治疗组与相应各对照组的EAA相比,rTMS治疗组EAA的水平均低于相应对照组。结论:rTMS可通过降低TBI后脑脊液EAA水平发挥脑保护作用。脑脊液EAA的含量变化可作为TBI严重程度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低剂量氟西汀对慢性不可预知轻度压力(CUMS)抑郁小鼠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方法:取42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7只)和抑郁症模型组(Model,35只),Model组小鼠给予限制塑料管内、鼠笼倾斜、不筑巢、拥挤环境、明暗颠倒、白噪声等6种刺激,每种刺激随机且不同时出现2次,共刺激4周建立CUMS模型。随后35只Model组鼠随机分为CUMS组(8只)、氟西汀组(Fluoxetine,9只)、rTMS组(9只)和rTMS+Fluoxetine组(9只)。Fluoxetine组给予腹腔注射氟西汀5 mg/(kg·d),rTMS组给予10 Hz频率刺激,rTMS+Fluoxetine组给予腹腔注射氟西汀5 mg/(kg·d)和10 Hz频率刺激,Control和CUMS模型组给予相同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和伪刺激,各组均连续干预4周,随后进行行为学实验,最后运用析因设计方差分析方法分析Fluoxetine与rTMS的交互作用。结果:与Control组比,CUMS组小鼠强迫游泳实验中不动时间显著升高(P<0.05),蔗糖实验中糖喜好程度、旷场实验中心运动次数和体重变化率均显著下降(P<0.05)。与CUMS组比,rTMS组、Fluoxetine组和rTMS+Fluoxetine组抑郁症小鼠强迫游泳实验中不动时间显著降低(P<0.01)、蔗糖实验中糖喜好程度和旷场实验中心运动次数显著升高(P<0.05),其中rTMS+Fluoxetine组联合应用效果更显著(P<0.05),但体重变化率仅rTMS+Fluoxetine组有变化(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和/或氟西汀均能不同程度的改善CUMS小鼠抑郁状态,其中联合应用的干预作用优于单独使用氟西汀或rTMS的效果,且有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并探讨抑郁症患者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指标,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抑郁症患者120例,设为观察组,以同期健康正常人120例设为对照组,均行经颅多普勒检测,比较两组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椎-基底动脉(VA-BA)等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结果:观察组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及大脑后动脉(P口CA)血流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椎、基底动脉(VA-BA)血流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椎-基底动脉(VA-BA)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均处于正常范围内(0.6-1.0);另外,根据HAMD量表观察组抑郁程度,随着抑郁程度增强,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前动脉(ACA)及后动脉(PCA)的血流速度逐渐增大,上述各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多普勒检测出抑郁症患者的脑血流较正常人脑血流显著加快,且与抑郁的严重程度相关联,经颅多普勒监测抑郁症患者的脑血流变化,可以作为抑郁症患者的常规检查,为临床的治疗及诊断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诊断价值,并分析SLE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22年3月河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SLE患者92例,根据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MoCA)评估结果分为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组(MoCA评分<26分,35例)和未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组(MoCA评分≥26分,57例)。比较两组常规磁共振结果和DTI检查结果,分析向异性分数(FA)、表观扩散系数(ADC)与MoCA评分结果的相关性。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LE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常规磁共振检查显示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组中14例患者出现异常信号灶,而未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组未发现异常信号。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组左侧额叶、右侧额叶、左侧颞叶、右侧颞叶、左侧基底节区、右侧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FA值均明显低于未合并功能障碍组(P<0.05),而上述部位ADC值均明显高于未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组(P<0.05)。SLE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额叶、颞叶、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FA值与MoCA评分均呈正相关,而上述部位ADC值与MoCA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组受教育年限≥12年的患者比例明显低于未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组,而神经精神性系统性红斑狼疮(NPSLE)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未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PSLE是SLE患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受教育年限≥12年是SLE患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DTI技术对SLE合并认知功能障碍具有一定诊断价值,是否为NPSLE以及受教育程度会影响SLE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风险,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4.
基于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技术,分析内侧颞叶癫痫(mesialtemporal lobe epilepsy,mTLE)患者大脑血流灌注(perfusion)的改变情况。在静息态下,采集了30例内侧颞叶癫痫伴单侧海马硬化发作间期患者(其中左侧16例,右侧14例)及22例健康志愿者的ASL数据,并通过计算获取其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BF,rCBF)及灌注不对称率(asymmetric index,AI)。癫痫病人与正常人的比较结果表明:左侧mTLE患者在两侧海马旁回、梭状回、额叶、颞叶和患侧海马回及岛叶,右侧mTLE患者在两侧海马回、海马旁回、额叶、颞叶和患侧杏仁核及岛叶,rCBF均有所下降,且患侧的下降程度和范围均大于对侧。说明mTLE患者的海马硬化可能导致了痫灶区功能异常,并通过癫痫的发作影响到全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舍曲林辅助治疗对抑郁症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8月-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86例抑郁症合并冠心病患者,将其随机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冠心病常规治疗,46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舍曲林口服,每次504100mg,每日1次,疗程24周。比较两组治疗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血清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6(IL-6)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3.0%VS32.5%,P〈0.05);观察组治疗后HAMD评分、血清hs—CRP、TNF一双及IL-6水平显著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舍曲林辅助治疗可显著改善抑郁症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抑郁状态,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并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舍曲林辅助治疗对抑郁症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 年8 月~2011 年8 月我院收治的86 例抑郁症合并冠心病患者,将其随机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40 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冠心病常规治疗,46 例观察组 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舍曲林口服,每次50~100 mg,每日1 次,疗程24 周。比较两组治疗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治疗前 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血清炎症因子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alpha(TNF-alpha)及白介素-6(IL-6)的变 化。结果: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3.0 %vs 32.5%,P<0.05);观察组治疗后HAMD 评分、血清hs-CRP、 TNF-alpha及IL-6 水平显著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舍曲林辅助治疗可显著改善抑郁症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抑郁状态,降低 炎症因子水平并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DOC)患者促醒作用、神经电生理和脑损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期间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六安医院收治的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后DOC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高压氧治疗)和观察组(n=40,高压氧联合高频rTMS治疗)。对比两组疗效、促醒作用、神经电生理和脑损伤标志物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4周后修订的昏迷恢复量表(CRS-R)、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4周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FP)、四肢体感诱发电位(SEP)、脑电图(EEG)分级有所改善,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4周后髓鞘碱蛋白(M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高频rTMS治疗可有效促醒重型颅脑损伤后DOC患者,还可改善神经电生理活动,减轻脑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艾司西酞普兰对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患者生活质量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2月~2021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GAD患者分为对照组(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和研究组(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低频rTMS治疗),各为60例。观察并对比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记录两组生活质量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变化。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2个月后P300潜伏期短于对照组,P300波幅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2个月后疼痛、生理职能、精神健康、生理功能、躯体精力、情感职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2个月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低频rTMS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GAD患者,可有效改善其焦虑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认知功能恢复,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患者在认知康复训练基础上辅助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后,其认知功能和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接收的300例PSCI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150例)、对照组(15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认知康复训练,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高频rTMS。对比两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听觉事件相关电位、血清BDNF和VEGF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4周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各条目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4周后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4周后P300潜伏期短于对照组,P300波幅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4周后血清BDNF、VEGF水平升高,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认知康复训练联合高频rTMS可有效改善PSCI患者认知功能,上调其血清BDNF、VEGF水平,改善听觉事件相关电位,从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逍遥散合半夏厚朴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抑郁症患者伴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5月到2023年5月收治的80例抑郁症伴胃肠功能紊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中医证型均为肝郁脾虚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逍遥散合半夏厚朴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别在治疗前后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负性认知加工偏向问卷(NCPBQ)评价抑郁症状和负性认知情况,并对比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水平和胃动素(motilin,MTL)、生长抑素(SS)、胃泌素(GAS)相关血清肠胃激素表达水平,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100量表(WHOQOL-100)评估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HAMD、NCPBQ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TNF-α、CRP、IL-6相关炎症因子和MTL、SS、GAS相关胃肠激素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NF-α、CRP、IL-6、SS、GAS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MTL水平升高,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相关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针灸联合逍遥散合半夏厚朴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抑郁症伴胃肠功能紊乱疗效显著,可减轻患者抑郁情绪和负性认知,降低炎症反应,改善胃肠激素水平,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