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紫砂艺术是一门基于传统文化进行发展的民间艺术,它身上有着深刻的传统艺术的烙印,展现了非凡的神秘东方魅力。而新的时代,传统艺术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绝佳的机遇,新的审美理念、新的思想情感和传统理念在紫砂壶艺中进行汇聚、融合,展现了当代紫砂艺术的无穷魅力。《鱼水情深提梁》这件作品是当代紫砂艺人对紫砂壶艺进行开拓和创新的成果,也标志着紫砂壶艺正在从传统壶型向现代壶艺进行转变。  相似文献   

2.
王凤盘 《佛山陶瓷》2011,21(12):53-53,57
紫砂壶艺是陶瓷艺术中富有特色、极具个性的一类,这不仅得益于它举世无双的独特材质和精妙人微、巧夺天工的独特工艺,也得益于它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予以广泛地吸纳和包容。通过“三足龙团壶”的创作设计,论证传统文化在紫砂壶艺中应用的积极意义,揭示了传统素材与创新结合的本质关系和旺盛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紫砂文化艺术的诞生仅仅只有数百年,但紫砂壶艺的传承创造却走出了一条独特而又兼具个性化的文艺复兴之路。紫砂壶的造型层出不穷,壶艺创作者心手相传,奠定了紫砂文化艺术良好的发展基础。因此紫砂除了成为了杰出的茶器,亦成为了中华文化优良的载体,让其本身具有实用价值的同时,还具有了艺术与收藏价值。作品"圣水菊香壶"在传统壶艺的基础上,融合当代造型设计的理念,将造型装饰与内涵主题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现代美感的茶器风格,在此主要通过分析这件作品的设计理念到具体制作,对创作时的感悟结合技法技巧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佛山陶瓷》2021,31(7)
紫砂壶器的创新可以说是贯穿于整个紫砂发展的历史,紫砂壶兼具的人文性又使得其有广阔的创新空间。时至今日,紫砂壶艺更被融入了当今文化艺术高度兴盛发达的大环境,一些陶艺家对此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把现代陶艺的理念带入紫砂壶艺创作中,创作出了许多有思想深度的现代紫砂壶艺作品,把紫砂壶艺作品的人文性推向新的高度。紫砂"见山壶"也在这方面作了尝试,通过现代陶艺元素的引入来表达内心情感,由此彰显作品的人文意蕴。  相似文献   

5.
紫砂壶是传统的艺术,其造型精彩纷呈,装饰工艺千变万化,体现了人们的智慧和个性,紫砂壶艺代代相承,与人们的生活相互交融,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蜕变为实用与观赏价值兼备的艺术品,在中国传统文化之林独树一帜。本文以紫砂壶"梅花周盘"为例,浅谈其创作过程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宜兴紫砂壶的造型设计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而且承载着创作者的所思、所悟,以茶壶的形制向人们诉说着设计思维与创作理念。紫砂壶"环龙三足"蕴含了浓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元素,在传统的题材下,拟物造型,龙为主线,通过作品的内涵默化出的典雅气象,呈现祥瑞、祈福的壶艺语境,张扬紫砂光器的文化品位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宜兴紫砂壶采用得天独厚的五色土制造而成,历代的紫砂艺人吸收了其它传统艺术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了造型各异、不计其数的紫砂壶器,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内涵。紫砂壶艺还包含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神,当代的紫砂壶创作者应追溯前人的脚步,注重壶艺造型的设计理念,更应注重紫砂的艺术美与精神美。  相似文献   

8.
紫砂艺术具有很大的文化内涵空间,可以把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气魄融汇于作品中,形成一种内在的生命力。尤其在日趋发展的社会里,我们在壶艺创作时应注重造型的设计理念和紫砂艺术的内在美。紫砂壶的造型需符合双重性的原则,即应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现以紫砂"步云壶"为例,谈谈紫砂壶的工艺造型以及文化寓意。  相似文献   

9.
宜兴紫砂壶牢牢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贴近人们的生活,贴近人们的文化心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体现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本文以紫砂作品"三角形壶"为例,浅谈紫砂壶艺在造型设计上的发展创新,及其造型和文化理念相辅相成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10.
许海波 《陶瓷》2023,(12):138-139
紫砂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的创作是基于传统文化与艺术形式而来的,也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继承。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已经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而紫砂壶却依靠着自己的努力与学习,汲取时代的精华,跟上现代的步伐,依旧屹立不倒,在大家心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紫砂壶兼顾传统与创新,传承经典的文化内涵与创作的初心,在造型设计之中加入创新的元素,更符合现代的审美。紫砂壶有现如今的地位都离不开每一位紫砂艺人的努力,他们的热爱造就了紫砂壶的发展,他们的努力为紫砂壶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也是他们的创造让紫砂壶经久不衰,经典的作品层出不穷。笔者所创作的《玉兔呈祥》就是创新与传承融合的产物,运用了经典的陶刻手艺,将紫砂壶的艺术审美抬上更高的台阶。笔者将以《玉兔呈祥》为例,对其设计想法、造型艺术、陶刻手法、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解读,展现紫砂壶的别样魅力。  相似文献   

11.
紫砂壶是传统的艺术,是中国的艺术,身为一名紫砂艺人,应有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和担当,在提升自身审美水平的基础上,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为作品融入文化内涵,使之具备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色,让传统文化通过紫砂壶融入人们的生活中,让中华文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本文以紫砂壶"牛气冲天"为例,浅谈其造型设计和文化内涵,探析其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紫砂壶是用得天独厚的五色土制成的,历代艺人以大自然为创作源泉,吸收了其它传统艺术的造型风格,认真探究,细心揣摩,并精心设计了不计其数造型各异的陶瓷器皿,孕育了紫砂壶艺的独特风格。紫砂艺术包含深刻的文化内涵,把传统文化的精魂熔铸于作品中,形成内在的生命力。在日趋发达的现代社会,我们在壶艺创作时不仅应注重造型的设计,更应注重紫砂艺术的内在美。  相似文献   

13.
王杨 《陶瓷科学与艺术》2021,(3):104-104,86
紫砂壶艺不仅仅是外表的创作,更是注重体现紫砂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紫砂艺术的本质是在创造一种精神上的感染力,超脱于形体的内在美,同时也是基于紫砂自身材质的自然流露,这是一种朴素的美,更是一种创意的集合,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紫砂壶的创意让人耳目一新,本文就通过作品"五福临门壶"的创作来谈一谈对传统文化创意的发掘。  相似文献   

14.
中国紫砂壶艺源远流长,从最初的生活日用品,到文人墨客的参与创作,其艺术性特征愈来愈突出,紫砂壶艺已经成为集实用价值、欣赏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等为一体的完整的艺术体系,本文将通过对一些紫砂经典茗壶的赏析,浅析紫砂壶艺的艺术性表现,探讨紫砂壶艺的艺术价值,旨在弘扬中国紫砂传统文化,促进紫砂壶艺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千年陶都,荆海砂流,以传统紫砂艺术文化为传承的紫砂壶名扬四海。紫砂壶艺或以方、圆等几何形体为创作题材的紫砂光货,或以梅、兰、竹、菊、瓜果等仿自然物体为创作题材的紫砂花货,或以筋嚢纹饰为创作题材的筋嚢器,"方匪一式,圆不一相"的传统紫砂壶艺,正是以传统古典而又时尚动感的造型与艺术文化内涵备受紫砂爱好者与藏家的宠爱。  相似文献   

16.
紫砂的"理与趣"大致归纳起来就是依循传统为理,创新理念为趣,总之可归纳为一句话就是"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有了良好的紫砂壶艺基础,加上高超的全手工技艺,文化内涵属性,巧妙地创作理念和情感注入,紫砂壶自然"理"、"趣"得宜。  相似文献   

17.
宜兴紫砂壶在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之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社会发展水平在不断地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紫砂艺人与文人雅士共同的合作与创作之下,使得紫砂壶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不仅提升了紫砂壶整体的艺术价值,更赋予了其丰厚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从一件普通的实用器具上升成为了一件雅俗共赏的...  相似文献   

18.
<正>在越来越多的紫砂理论论述中,对紫砂壶艺的历史文化、创作内涵、艺术外延等论述得极尽完善,对于紫砂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艺术讨论氛围,推动了紫砂艺术理论的进一步拓展,也为更多的紫砂从业者奠定了丰富的文化艺术理论基础和创作实践经验积累。本文从个人的壶艺创作中谈自我的创作感想,论述自我内心的"天龙顶珠壶"(如图1)的创作思想。1传统龙图腾的继承"天龙顶珠"紫砂壶创作取材于千百年来作为龙的传人、  相似文献   

19.
毛寅 《山东陶瓷》2014,(4):45-46
正宜兴紫砂壶艺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既是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同时又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代制壶人的不懈努力下,紫砂壶艺博采众长,从自然生活中汲取灵感营养,从姊妹艺术中挖掘独特风格,从传统文化中探析精髓内容,并最终转化成艺术语言,提升了紫砂壶艺的吸引力和知名度。作为传统手工艺制品,几乎每一把紫砂壶都具有独一无二的风格,不同的大小、不同的形态以及不同的人文内涵等,都构筑起紫砂壶艺丰富的  相似文献   

20.
高峰 《江苏陶瓷》2010,43(2):59-59,61
宜兴紫砂壶在传承、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塑造了不朽的形象和艺术生命,彰显着时代的特征。从总体上分析,现在的紫砂壶造型艺术绝大部分是传统的“中国风”特色,而且依然是主流。但是,也出现了不少新的壶体造型,在传统中注入新的元素,包括创意、构图、精神和内涵。体现21世纪中青年紫砂技艺人员的设计理念和创新追求。这种带有学院派风格的紫砂壶,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中展示出有别于传统造型的独特魅力.成为一种新的壶艺门类而充盈着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