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5,(2)
<正>只听肖雨凝意犹未尽地吹道:今天早上,我拿起《查理九世》看了起来,谁知我的手指一碰到书里的插画,我就掉了进去!"天哪!墨多多!真的墨多多!"我惊恐地喊道,回头一看,一个魔鬼向我扑了过来。"这里到处是魔鬼啊!我是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2)
<正>当班主任这几年,我时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说自己和孩子的沟通越来越困难。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孩子心情好,会和家长说几句话;要是心情不好,就一个人坐在车子里看手机,再也不像小时候那样围着家长问东问西了。也有家长抱怨说,孩子大了,父母说的话他都不怎么爱听。作为班主任,我经常关注家长究竟和孩子们都谈了些什么。在和家长的交流中,我经常看到这样一些表达:"哎呀,你怎么还在玩游戏呀!""你怎么还不起床呀?  相似文献   

3.
新版窃读记     
《Planning》2014,(8)
<正>你读过林海音的《窃读记》吗?著名作家林海音小时候因为没有钱买书,总是跑到书店里"窃读"。现在我们就算没钱买书,也可以光明正大地在书店里看书,但是我也像林海音一样常常"窃读"呢!最近,我买了一本《查理九世》,一打开书我就入迷了,可妈妈的声音却在我耳边响起:"思雨啊,马上就要期考了,赶快把作业写完了好好复习!要是每科都考95分以上,就奖励你——去北海旅游。"我应了一声,仍继续看书。过了一会儿,妈妈杀了个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6)
<正>《孩子你慢慢来》一书,是龙应台站在女性的角度、妈妈的视角给儿子写的成长手记,但看这本书时,我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去阅读和欣赏的,并从中吸取了很多教育智慧。读着龙应台的文字,我又一次重新认识了孩子。我强烈地认识到,每个孩子都带着我们永远无法理解的秘密,安安(龙应台的儿子)超强的、灵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7,(12)
<正>只听毛培晶扼腕叹息地吹道:抱着《三国演义》看到半夜,我突然发现眼前出现了一小瓶药水,旁边附一纸条:"这是一瓶能带你进入书中的神奇药水。"这是真的吗?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喝了一半。我不知道怎么就来到了大江边,走着走着,发现不远处的营帐里有烛火发亮。走近一看,帐中有两个人,其貌神似书中所描述的诸葛亮和周瑜。周瑜神情严肃,诸葛亮  相似文献   

6.
<正>一些家长总是抱着"外出玩耍不安全"的想法,希望孩子乖乖待在家里,当"宅童"。其实,当"宅童"也存在着危险:第一,玩火引火灾。部分中小学生独自在家时喜欢玩火,如开启燃气开关、点火引燃被褥纸张等。第二,有些学生喜欢闷在房间内,没日没夜地玩电脑、看电视,且经常不关机,殊不知,电脑、电视等家电产品也容易起火。第三,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34)
针对现今社会中一些小学生由于心理压力而出走、自杀等现象,再加上看了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四名女学生集体自杀》后,触发了我写这篇论文的激情。本文从一件令人深思的事件入手,提出了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论点,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小学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概要》等书籍,作为自己论文的理论依据,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生活实践从家庭和学校两方面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行了论述,目的是为了唤醒家长和教师在关心孩子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孩子在遇到挫折、困难和不顺心的事时能正确对待,不走极端。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11)
<正>书,蕴含了人类丰富的情感,凝聚了人类无穷的智慧。虽然现在网络便捷,所需的信息只要轻点鼠标便可获得,但这些却代替不了我们全家对书的感情。孩子的童年,是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诗歌朗诵声中长大的。我们给他讲《白雪公主》《海的女儿》《拇指姑娘》……那是闲暇时一家人度过的最快乐的时光了。孩子读小学了,有了自己对书的选择。他一度痴迷于各种漫画书和刺激的探险小说,甚至上课时也忍不住偷偷地  相似文献   

9.
倪超英 《园林》2010,(9):8-11
<正>专题花絮继2008年6月的"世博掠影"起,本刊又陆续策划了"世博看点"、"世博景观案例"、"世博创意植物景观"等世博系列专题。本期"生态世博"专题策划之初,杂志主编特意为专题组买来了《69个梦——访问世博建筑师》一书。尽管抱着厚厚的世博经典书,担心还是不可避免。因为本期专题的作者都是相应世  相似文献   

10.
康小林 《建筑工人》2009,(10):48-48
记得我在工地经常翻阅《建筑工人》杂志,从书中得到许多优化的施工方法和经验。经过十几年的一线工作,于2002年我被调到公司技术部门工作,更有机会接触到《建筑工人》杂志,并产生了写作的念头,根据多年基层工作的施工经验,先试着写了一篇,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寄给了《建筑工人》杂志,不到几个月,收到回信,因为文章介绍的技术不够成熟,没有被刊用,但《建筑工人》杂志的真诚复信,指出了文稿不被刊用的原因,自己从中找到了不足和差距。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5,(27)
<正>萌萌姐姐:近日,一家长来信说,新学期学校把老师换了,自己很怕孩子不能适应,还问这种情况其他家长遇到过吗?都怎么看?@小小心妈妈:换了老师,孩子起初一定不适应,但也没办法,只能多鼓励和开导孩子去慢慢适应。@茜茜妈妈:我的孩子五年级时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刚开始孩子说不适应,但过两周就好了。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7,(36)
<正>爸爸问:"儿子在信上写了什么?念给我听听。"妈妈回:"不知道,信里最后明确说了,‘勿念’。"刚上小学时,老师让买《十万个为什么》,结果我爸买回了《十万个怎么办》。当我把书带去学校时,别人的书里都是"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下雨前鸟儿为什么飞得低",而我的书里是"厨房着火怎么办""家里漏电怎么办""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5,(18)
<正>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总会听到家长说:"你看,小明现在是中队长,你呢?小明现在在做作业,你呢……"今天,就让我们来说说"别人家的孩子"!阿笨:我从小就有一个宿敌,叫"别人家的孩子"。他脾气好,孝敬父母,还会做饭,天天看书,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哈哈店长:小时候,爸爸说"别人家的孩子"不追星不追剧,睡前看书学习。于是,我决定把姑姑送我的那本《英语语法要解》送给他。大嘴:那个挥之不去的"别人家的孩子",请你"low"一点好吗?这是我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5)
<正>有很多的琴童家长觉得自己是外行,不懂得如何辅助孩子学习,便索性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完全撒手不管不问;有的家长总抱着怀疑的态度在一旁"监视"——"这对吗?""老师是这么教的吗?";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练琴才5分钟,就急忙让孩子休息,吃糖果;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像"大老虎"一样守着孩子练琴,只要孩子反应稍慢些,不问三七二十一,上去就是一巴掌,把"小绵羊"吓得浑身发抖……这些表现最终只能毁了孩子的音乐梦。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8,(2)
<正>经常有家长问:我的孩子学音乐能做什么,他们要不要走专业道路?这类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但从社会的角度看,学习一件乐器,只是走进音乐王国的开始。除了演奏明星,社会还需要各种各样的音乐人。学琴不等于学钢琴一说到学乐器,可能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舞台上的演奏明星,而且是弹钢琴的。据2009年《琴声周刊》估计,在中国约有2000万钢琴琴童。这在音乐史上,是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5,(48)
<正>个体学习英语的过程可以分为大致两个层次、三个阶段:一是幼儿的母语化习得,二是非母语环境的后天学习,而后者,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幼儿英语院语言的母语化习得笔者曾经有一段时间经常带亲戚的1岁2个月的一个男孩。据家长说,这个孩子总是不愿意学习说话,无论怎么教他,都不愿意讲话。在我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有两个多月的时间,笔者每天都会花几个小时的时间抱着这个孩子玩,在家里,去街上,我都带着他,每次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11)
<正>宋代禅宗大师青原禅师曾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三重境界,被广泛引用到各类学习和修行上,家庭教育领域的学习和进步过程,也可以用这个来比喻。先从家长的角度说起。比如有的家长经常会就每件具体的事来问该怎么办。孩子不好好吃饭怎么办?写作业不认真怎么办?不爱阅读课外书怎么办?不喜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5,(29)
<正>一天上午,我在喝水时不小心将水洒到了《语文》书上,好几页纸都湿透了,粘在了一起,我十分懊悔。如果把书放在太阳下晒,纸张不仅会变得又硬又脆,还会变形。就在我大伤脑筋时,爸爸走了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膀,微笑着说:"孩子,有什么事难倒你了?""我不小心将水泼到《语文》书上了,有什么办法将它弄干吗?"我无可奈何地说。"把它放到电冰箱的冷冻室里试试吧。"爸爸说完就去上班了。为什么要把书放在电冰箱的冷冻室里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6,(12)
<正>这两页,请和爸爸妈妈一起看哦!快乐成长,牵手共赢,《创新作文》首届亲子嘉年华来了!亲子栏目创建时光轴——和"创创"一起成长的日子2014年,"创创"有了自己的亲子栏目,家长和孩子在这里分享共同成长的故事;2015年,"创创"亲子栏目广受关注,收到了许多家长和孩子的来信;2016年,"创创"亲子栏目一如既往,为家长分忧,为孩子解难……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20,(9)
<正>在忙碌的闲隙里,拿起《薛瑞萍教育教学问答》这本书,马上被书中那朴实的语言、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平常而睿智的做法、真实的情感等深深地感染了!看书中的真知灼见、高深的智慧令我耳目一新、豁然开朗,犹如一股涓涓溪流涌进心田,深感"相见恨晚",令我的心中充满了感动!书中不但给我们老师提供了非常多的、我们渴望知道怎么做的理论方向,还给了家长独具魅力、最正确、科学的教育孩子的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