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检测用猪II型胶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的异种异体细胞免疫反应。用II型胶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60 d,定期抽取血浆检测抗II型胶原抗体;第60 d取兔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兔脾细胞、淋巴结分别分离淋巴细胞,进行体外二次II型胶原刺激,检测由此引起的反应性的细胞增殖规律。实验分为二组,第一组加入不同浓度植物血凝素(PHA)作阳性对照,并测定非特异性免疫;第二组加入不同浓度II型胶原,检测特异性免疫。正常兔的淋巴细胞在PHA剌激下发生增殖,但对II型胶原的第一次剌激不发生增殖,而免疫兔对PHA和II型胶原的剌激均能发生显著的增殖。表明异种II型胶原在一定浓度下,可以引起免疫兔的抗II型胶原抗体的升高,并可引起兔脾、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异种II型胶原能在体内引起细胞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猪纤维蛋白原的免疫原性和免疫效果,为该药物安全评价和进一步优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建立生物素-亲和素系统改良的ABC-ELISA检测抗体;新西兰白兔创伤试验考察血清抗体效价及其动态变化;免疫器官质量及脏器指数分析、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氯化硝基四氮唑蓝(NTB)还原法检测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揭示猪纤维蛋白原对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结果 1周后新西兰白兔血清即可检测出抗体,且第2周抗体含量达到峰值后下降至较稳定水平,抗体效价也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小鼠免疫器官质量及脏器指数均未发生明显改变;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小鼠淋巴细胞增殖指数无明显差异;实验组小鼠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显著性增强.结论 猪纤维蛋白原刺激新西兰白兔机体后产生体液免疫应答,但在小鼠体内未表现出特异性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骨髓间质细胞(BMSCs)和非骨髓间质细胞源细胞移植后体内的免疫反应特征。方法: 选用SD大鼠和新西兰大白兔作为细胞移植的受体动物,分别将大鼠BMSCs和肝细胞株BRL经静脉和皮下植入动物体内,通过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数目变化及皮下移植位点组织病理学特征,揭示2种细胞移植后体内的免疫反应差异。结果: 无论在同种异体移植组或异种交叉移植组,BMSCs所引起的淋巴细胞增殖强度均低于BRL移植组,动物对BMSCs移植的免疫反应较为迟钝;而单核细胞的增殖能力则是BMSCs移植组高于BRL移植组。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BMSCs移植组未在移植位点附近观察到明显的细胞坏死及炎症细胞浸润。结论: 由BMSCs引发的免疫反应强度低于BRL,在细胞移植中抵御免疫排斥的能力要优于BRL。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制微量淋巴细胞毒(CDC)试剂盒中阳性血清,为临床检测节约成本.方法 收集近年来临床检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的供者和受者外周血,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通过多次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得到抗人淋巴细胞的抗体,即为试剂盒中的阳性血清,提取兔血清进行效价测定和微量淋巴细胞毒实验,与试剂盒中自带的阳性...  相似文献   

5.
重组人Ⅱ型胶原250-270多肽对特异性体液免疫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口服重组人Ⅱ型胶原250-270多肽(CⅡ250-270)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小鼠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的抑制作用,为应用口服CⅡ250-270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ELISA测定加强免疫后小鼠血清中抗原特异性抗体的表达,ELISPOT检测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中抗原特异性抗体形成细胞。结果:口服重组人CⅡ250-270小鼠血清中抗CⅡ和抗CⅡ250-270的IgG抗体水平[A值分别为(0.82±0.02)、(0.84±0.04)]比CⅡ免疫对照组[抗CⅡ的IgG抗体水平,A值为(1.01±0.06)]显著降低,而且特异性抗CⅡ250-270的IgG抗体反应在口服多肽组被明显抑制(P<0.01);口服重组人CⅡ250-270小鼠的CⅡ和CⅡ250-270特异性抗体形成脾细胞的增殖频率分别为(158±9计数/孔)、(181±10计数/孔),比CⅡ免疫对照组[CⅡ特异性抗体形成脾细胞的增殖频率为(247±16计数/孔)]也显著减少(P<0.05)。结论:口服重组人CⅡ250-270多肽具有抑制CIA小鼠的特异性体液免疫的作用,可能是此疗法治疗CIA多发性关节炎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背景:建立一种有效的评估模式来监测移植后受者免疫状态是当前的难点。 目的:建立兔体内细胞毒性实验方法,验证体内细胞毒性实验能否检测出受体的免疫排斥状况。 方法:建立新西兰白兔雌-雄兔皮肤移植模型,另设未作移植的雌、雄兔为对照组。取雌兔及雄兔脾脏制备脾细胞单细胞悬液,分别用不同浓度活细胞染料羟基荧光素乙酰乙酸琥珀酰亚胺酯染色后制备1∶1混合细胞悬液。雄兔输注混合细胞后分别于1,2,4,8 h 抽取外周血,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两种荧光细胞的比例变化,计算供体特异性细胞杀伤率。 结果与结论:雌-雄兔皮肤移植排斥模型在皮肤移植2周后可建立,混合细胞悬液输注后在模型组和对照组外周血中的比例变化不同,雄兔输注混合细胞后1,2,4,8 h的杀伤率模型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提示体内细胞毒性实验可用于免疫状态监测,可以直观地反映皮肤移植模型的体内特异性免疫环境及移植物所受的免疫攻击强度。  相似文献   

7.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外膜蛋白免疫保护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免疫家兔对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外膜蛋白的免疫应答。方法:以提纯的兔源致病性大肠杆菌WF0305菌株的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OMP)皮下注射免疫组家兔,对照组仅注射佐剂,于免疫前及免疫后38天分别收集血清,以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效价,同时用免疫血清与菌株做玻板凝集试验和保护力试验;采用MTT法检测OMP对体外脾淋巴细胞特异性增殖反应。结果:免疫组的家兔在三免后免疫血清中抗OMP的抗体效价可达1∶25600;免疫血清均能与WF0305菌株、WF0408菌株、WF0504菌株发生直接凝集反应,且效价均能达到1∶16以上,小鼠的半数保护量均在0.03-0.06ml之间。采用MTT法检测OMP对体外脾淋巴细胞特异性增殖反应,证明OMP对脾淋巴细胞的增殖有明显增强作用(P〈0.01)。结论:OMP可诱导兔对大肠杆菌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说明OMP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且对大肠杆菌感染有一定的保护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备兔抗重组穿孔素的抗体,检测其免疫反应性,并用于穿孔素的体外功能定位分析。方法:以纯化的全长穿孔素融合蛋白DsbAfulllength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抗血清,用免疫双扩法检测抗血清的效价,Westernblot检测抗血清与5个穿孔素侯选活性区域重组融合蛋白的免疫反应性。将活性重组穿孔素体外作用HIV1SF33感染的MT4细胞后,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显示穿孔素作用的部位。结果:用免疫双扩法检测表明,兔抗穿孔素融合蛋白抗血清的效价为1∶32;Westernblot显示,抗血清可与穿孔素各重组融合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免疫组化显示,穿孔素作用的部位位于靶细胞的胞质和胞膜。结论:制备的兔抗重组穿孔素融合蛋白的抗体具有较好的免疫反应性和特异性,为穿孔素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不同Aβ多肽与佐剂组合免疫小鼠对Th1/Th2平衡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野生型和突变型Aβ40及Aβ42与不同佐剂组合对T淋巴细胞亚型的不同刺激和调节作用,以探讨降低Aβ免疫毒性反应的可能途径。方法 BALB/c小鼠随机分组:铝(Al)佐剂对照组、Aβ42+福氏佐剂(CFA)组、Aβ42+Al组、Aβ40+Al组、Aβ40(E22A)+Al组,每组8只。经初次免疫和3次加强免疫,检测抗体效价,培养脾淋巴细胞,分别用各自抗原刺激,48h后用双抗夹心ELISA试剂盒检测培养液中IFN-γ、IL-2、TNF-α和IL-4的含量。72h后用CCK-8法检测脾淋巴细胞特异性增殖反应。结果 经Aβ免疫的4个试验组血清中均有特异性抗Aβ的抗体产生。脾淋巴细胞经各自抗原刺激后,均出现脾淋巴细胞特异性增殖反应。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Aβ42+CFA组分泌的代表Th1型的细胞因子含量最高,Aβ40(E22A)+Al组则有显著降低(P <0.01)。其中Aβ40及突变型+Al组与Aβ42+Al组相比,分泌的Th1型细胞因子也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 Aβ40(E22A)+Al组对T细胞的毒性作用最低,在机体的免疫反应中可能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BP对小鼠T细胞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淋巴细胞分层液分离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在体外用MBP刺激淋巴细胞,通过MTT法测定淋巴细胞增殖反应;ELISA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MBP免疫小鼠后,ELSPOT检测MBP刺激脾淋巴细胞分泌IFN-γ的细胞频数;免疫组化检测MBP与T细胞的结合作用.结果:MBP以剂量依赖关系促进小鼠淋巴细胞的增殖,促进淋巴细胞分泌IL-2和IFN-γ,轻微抑制IL-4的分泌;ELSPOT检测细胞分泌IFN-γ结果显示,MBP可诱导特异性Th1活化,也可刺激非特异性Th1活化;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抗MBP抗体可与经MBP刺激的淋巴细胞发生反应,阳性细胞占总淋巴细胞的37.7%,当MBP采用 1∶2 000抗MBP抗体中和后,再与淋巴细胞反应,结果未见阳性细胞.结论:MBP可作用于淋巴细胞诱导非特异性Th1活化,也可通过免疫诱导大量特异性Th1活化;MBP可作为新的免疫增强剂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1.
以一个CD4^+T细胞克隆(EL-4,克隆OUBU)和PMA,rIl-2做为多克隆刺激系统,应用酶联斑点(ELISPOT)技术从单细胞检测了类风湿性关节炎(RA)非类风湿性关节炎(Non-RA)患者外周血及滑膜液中Ⅱ型胶原特异性抗体产生细胞频率,发现RA患者外周血及滑膜液中Ⅱ型胶原反应性B细胞频率明显高于Non-RA患者,提示单纯软骨结构的破坏并不能解释Ⅱ型软骨胶原在免疫是损伤中的作用,因为Non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纤维蛋白黏合剂的潜在免疫原性。方法建立间接ELISA法检测抗体条件;新西兰白兔创伤实验及Balb/c小鼠实验考察纤维蛋白黏合剂的免疫原性。结果新西兰白兔创伤实验中,给药一周后兔体内即可检测出抗体,给药2周后抗体水平明显升高,6周后开始下降。各组血清滴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小鼠实验中,纤维蛋白黏合剂作用于小鼠后,高、中、低各剂量组均能够激活小鼠的免疫系统,增强嗜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加小鼠免疫器官重量及脾细胞的转化能力。结论研究表明,纤维蛋白黏合剂对于兔诱发特异性抗体,对小鼠表现出明显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经麝雄灸线疗法治疗前后淋巴结结核患者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及数目进行了检测,研究结果表明,淋巴结结核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PHA刺激的增殖反应性低下,T淋巴细胞数目减少,CD4~+/CD8~+细胞比值降低,经麝雄灸线疗法治疗后,患者外用血总T淋巴细胞(CD3~+),T辅助细胞(CD4~+)数目增多,CD4~+/CD8~+细胞比值升高,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PHA刺激的增殖反应性回升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4.
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建立异种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系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异种器官移植中T细胞参与的免疫排斥机理,从健康人外周血中试行建立识别猪淋巴细胞怕特异的T细胞系方法研究。方法:通过照光致弱的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反复刺激的人T淋巴细胞,^3H-TdR掺入法筛选特异性增殖的T细胞。结果获得2株为TCRαβ^+CD3^3+CD8^+细胞,另1株为TCRαβ^+CD3^+、CD4^+细胞。结论:健康人外周血中有识别异种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系,但出现频率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将MHCⅡ类反式作用因子(CⅡTA) siRNA用于胶原诱导的小鼠关节炎模型中,观察是否具有治疗效果.方法 将雄性DBA/1小鼠随机分为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模型组、CⅡTA siRNA组(siCⅡTA组)、control siRNA组(siCT组)、正常组.再次免疫后4周观察小鼠发病情况,检测小鼠足爪的肿胀度,病理切片观察炎症变化,MTT检测脾淋巴细胞对CⅡ胶原的增殖反应,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脾细胞IFN-γ、IL-4 mRNA表达水平,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IFN-γ、IL-4、IL-17的含量.结果 siCⅡTA组关节炎评分、脾淋巴细胞对Ⅱ型胶原的增殖反应低于模型组和siCT组;siCⅡTA组IFN-γ、IL-17水平低于模型组和siCT组,但IL-4水平高于模型组和siCT组.结论 尾静脉高压注射CⅡTAsiRNA对CIA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检查慢性实质性腮腺炎25例,Sj?gren氏病31例,用花环形成试验测定外周血T和B淋巴细胞数;加PHA培养进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检查T细胞对PHA刺激的应答能力;进行补体结合试验,根据淋巴细胞致敏和抗涎腺抗体水平评定自身免疫反应;测定血清IgG,IgA,IgM和循环的免疫复合物(CIC)含量.对照组为30例健康人.检查结果慢性实质性腮腺炎患者,血淋巴细胞相对数(百分数)增高(P<0.05),T细胞绝对数增多(p<0.05),B细胞增多,血清IgA含量增高(p<0.05),T细胞对PHA刺激的应答能力下降,血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妊娠特异性糖蛋白对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常规分离、培养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一定浓度妊娠特异性糖蛋白作用后,采用三色抗体(Lin1-FITC、抗HLA-DR-Percp和PE标记的CD80、CD86、CD11c和CD123抗体)流式检测DC的表型;流式细胞仪检测DC摄取抗原PE-OVA的能力;MTT法检测DC刺激同种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妊娠特异性糖蛋白作用后的DC膜表面分子CD80、CD86和CD11c的阳性百分率明显降低(P〈0.01),而CD123的阳性率明显升高(P〈0.01);妊娠特异性糖蛋白作用后的DC的抗原摄取能力及刺激同种T细胞的增殖能力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妊娠特异性糖蛋白对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具有免疫下调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改进与探讨新西兰大白兔软骨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方法:取3月龄新西兰大白兔自体血,制备自体血清备用,无菌条件下取4周龄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膝关节软骨,采用Ⅱ型胶原酶消化并机械吹打的方法,分离关节软骨细胞并应用新西兰大白兔自体血清进行原代、传代培养;采用形态学观察,甲苯胺蓝染色以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膝关节软骨细胞进行鉴定,MTT法检测软骨细胞的增值能力;结果:倒置显微镜下见原代软骨细胞2 h后开始贴壁,8 h可形成单层,24 h即可传代。第1~5代细胞表型稳定,增殖力良好。甲苯胺蓝染色显示培养的软骨细胞核呈深染色,细胞质呈淡蓝色;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软骨细胞Ⅱ型胶原呈黄褐色表达,MTT检测显示前5代软骨细胞增值能力强,无明显差异;结论:结果表明自体血培养的前5代新西兰大白兔节软骨细胞均可用于膝骨关节炎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探讨滴鼻免疫对NALT、GALT和脾淋巴细胞中特异性抗体分泌细胞及淋巴细胞表型变化的影响。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2 0只。FSM 2 117或FS 5 416 4× 10 7CFU/只经滴鼻途径免疫小鼠 ,间隔 2周 ,3次免疫后 7d活杀 ,分离NALT、鼻通道、脾、小肠PP及MLN淋巴细胞 ,采用BA ELISPOT法检测其中特异性抗福氏、宋内LPSIgA和IgG分泌细胞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淋巴细胞表型的变化。结果是两株菌苗经鼻内免疫都诱发了NALT、NP、GALT内 (PP、MLN、LPL )以及代表系统免疫反应的脾淋巴细胞中特异性抗福氏、宋内LPSIgA、IgG ASC的显著增加 (P <0 0 1) ;NALT、NP和PP淋巴细胞中CD3+T细胞显著增加 ,其中以CD4+T细胞增加为主 ;FSM 2 117免疫组的脾细胞中B2 2 0 +细胞显著增加 (P <0 0 1) ,而FS 5 416免疫组的脾细胞中CD3+T细胞显著增加 (P <0 0 1)。说明两株菌苗经鼻粘膜免疫均可诱导鼻粘膜局部、GALT及系统免疫反应的发生 ,是一个安全有效的免疫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鉴定胞外可溶性波形蛋白(Vim)促进相关细胞增殖、活化、趋化的能力。方法:体外检测Vim刺激大鼠脾细胞的增殖情况。体内检测Vim免疫小鼠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数及Vim抗体水平。收集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与不同浓度Vim共培养,检测其对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能力的影响。以Transwell小室法检测Vim对NIH3T3成纤维细胞的趋化作用。结果:体外实验Vim剂量依赖性地促进大鼠脾细胞增殖,16 μg/ml浓度的Vim刺激预致敏或未致敏脾细胞增殖率分别高达(196.0±9.7)%、(208.9±4.6)%,且该二者无显著性差异。体内实验单用Vim免疫小鼠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浓度(10.9 L -1 )激增(5.74±0.51 vs 1.69±0.13),同时激发了Vim特异性抗体水平(OD值2.31±0.06 vs 0.19±0.08);且与Vim辅以佐剂免疫小鼠的相应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体外实验Vim浓度依赖性地促进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能力,并能够对NIH3T3成纤维细胞产生趋化作用。结论:胞外可溶性Vim非特异性促进炎症反应相关细胞增殖、活化、趋化,具有警报素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