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香港与珠江三角洲空间关系的转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发展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转型,彻底重构了区域空间模式.在市场化、全球化与城市化三重因素影响下.传统生产基地和经济增长点不再是一枝独秀的区域中心,出现了以多中心为主的都市绵延区或多中心城市群.大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区域空间转型的典型案例.本文通过分析港珠关系的历史地理,揭示了港珠在区域发展中角色转变的三个时期.并从经济关系、跨境资本流动.跨境贸易、跨境人流四个方面进一步阐述港珠空间关系的发展.自1970年代后期,港珠关系经历了质变.短短20几年,珠三角不仅已经取代香港成为亚洲的世界制造业基地,也迅速发展成地区服务中心与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市场.珠三角的崛起将港珠关系重新定位.本文的主要论点是,港珠关系的这种变化不能简单理解为政治或政策因素,而是深深植根于大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化和区域化并驾齐驱的格局下,全球城市一区域(Global City-Region)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跨境区域(CBRs:Cross-BorderRegions)大量涌现。近年来欧盟国家有关大都市区的研究揭示了多中心(Polycentric)格局和区域融合中多层级管治(multi-level governance)的形态,但罕有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制订对区域发展政策和规划的影响。目前,对于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大都市多中心和多层级管治的系统研究尚不多,本文尝试揭示大珠三角作为多中心都市区和跨境区域的多层级管治的形成、演变和影响。本文进一步透过跨境大桥的案例分析,尝试揭示这个跨境城市一区域的多中心和多层级管治格局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3.
魏衡 《山西建筑》2013,(3):14-16
对港珠澳大桥项目对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影响进行了研究,从大桥与粤港澳的发展关系进行了分析,从区域效应角度出发,提出大桥建设将促进大珠三角融合发展,使其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和区域化并驾齐驱的格局下,全球城市一区域(Global City-Region)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跨境区域(CBRs:Cross-BorderRegions)大量涌现.近年来欧盟国家有关大都市区的研究揭示了多中心(Polycentric)格局和区域融合中多层级管治(multi-level governance)的形态.但罕有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制订对区域发展政策和规划的影响.目前,对于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大都市多中心和多层级管治的系统研究尚不多,本文尝试揭示大珠三角作为多中心都市区和跨境区域的多层级管治的形成,演变和影响.本文进一步透过跨境大桥的案例分析,尝试揭示这个跨境域市一区域的多中心和多层级管治格局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5.
宋延鹏 《南方建筑》2020,(4):112-117
珠三角地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创新发展格局中已经占有一席之地,该地区集聚了大量创新资源,但作为发展核 心的广州、深圳对区域创新发展的辐射带动不强。通过创新资源现状布局、企业联系、专利联系等数据分析梳理珠三 角区域创新联系,得出区域创新网络效能不足等问题已严重制约珠三角区域创新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在研究全球创新 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将珠三角作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考虑,顺应区域创新发展趋势,提出强化区域创新廊道,缩减 不同等级创新节点知识势能差,提升服务水平和建设品质等发展策略,希望引导珠三角创新资源的自由流动,推动珠 三角区域创新空间格局的完善。  相似文献   

6.
《规划师》2017,(10)
珠三角传统产业镇处于转型升级阶段,但城镇更新、产业升级与城镇空间品质提升并不同步,根本原因是以经济最大化为价值导向的粗放式发展路径无法协同空间的经济属性和品质属性,导致城镇公共服务水平及空间品质滞后于经济发展。文章通过分析总结珠三角地区以公共休憩空间引导城镇更新的经验,提出在村镇工业化地区产业升级及城镇更新过程中应从转变设计理念及范式、创新空间设计路径和建立休憩空间运营管理新机制等方面提升空间活力及品质,推动珠三角村镇工业化地区产业转型与品质提升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将正式通车。大桥是粤港澳大湾区最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通车后将形成三地"1小时生活圈"的战略目标,珠三角同城化、一体化的时代即将到来;港珠澳大桥对大湾区经济增长有重大的  相似文献   

8.
马星  黎智枫  张泽  肖扬 《南方建筑》2018,(4):117-122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协助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成为了政府、学者关心的重要议题。港台资本曾对珠三角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新背景下为了判断港台投资是否仍会发生以及以何种方式发生;本研究通过港台资企业象征港台直接投资,以珠三角九市的港台资企业名目为数据基础,运用GIS技术在镇和市辖区街道合并的尺度分析企业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在国际生产折衷论的框架下解析其影响因素,探索最新的港珠关系。研究发现,2001到2014年珠三角港台资集聚特征明显,15年间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两核双轴串四点”的空间结构。在制造业的所有权优势几乎不变的背景下,成本和制度的区位优势仍然吸引着港台商的资金,但优势正在减弱,集聚的区位优势开始显现;而港台商愈发显现的品牌、代理等所有权优势与珠三角市场、区域和集聚的区位优势共同影响着港资服务业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9.
珠三角地区条件优越,经济发达,商业繁荣,其传统的村镇级商业街市是珠三角地区街市形态的基本形式,是珠三角城市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空间组织结构、空间序列、空间构成模式、空间尺度及空间界面等方面,对珠三角村镇级商业街市空间形态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其空间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0.
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驱动力。建国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北京的城市空间结构经历了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由蔓延式向轴向式、由分散化向网络化、由市域发展向区域发展的转型过程。其发展演变趋势对于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发展转型背景下我国大城市的空间重构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1978年以来中国逐渐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趋向于更加开放、更加市场化的经济模式,并且以积极的姿态融入世界经济中.中国的转轨经济有着其特殊性:政府的体制内外的财政资本、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共同打造了城市的建成环境(the built en-vironmem),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的形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章以上海为例,通过对资本流动、体制内外的财政安排和城市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揭示正是由于中央和上海积极的"促进增长"的制度性安排,使得资本大量流向了上海及其建成环境.  相似文献   

12.
在快速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城市规划的社会过程被长期忽视,来自社会学理论下的审视更是稀缺。引入社会资本视角,讨论社会主体及其社会资本在城市规划社会过程中的重要性,根据"信任-网络-规范"结构对社会资本进行分类,发现我国传统型社会资本存量丰富,现代公民型社会资本缺乏。通过构建社会资本、社会过程、城市规划三者的逻辑关系组织,进而提出了"社会过程预测—社会资本需求与存量分析—社会过程重塑"的分析框架。基于此框架,对我国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简要分析,认为针对社会资本需求的特殊性,需要引入社会资本分析框架对不同类型的具体规划行动进行分析,提升社会资本的使用率,完善规划的社会过程并营造公民型社会资本,为我国城市规划社会过程的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资本市场是矿业强国的关键支撑,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矿业强国均有发达的矿业资本市场。与矿业强国资本市场相比,我国矿业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低,缺失矿业资本市场的重要一环——商业勘查(风险勘查)资本市场;我国矿业资本市场建设具有难得的发展机遇,具备构建多层次矿业资本市场的基本条件。当务之急是建立商业勘查资本市场,并逐步推动我国矿业资本市场国际化;通过多层次的矿业资本市场,充分利用全球资金、全球资源,实现资源和资金的全球化配置,是我国由矿业大国走向矿业强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伴随我国经济的强劲增长、资本积累增加,我国的本土资本也在寻求海外有市场、技术、资源优势的土壤,中国企业集团的跨国经营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成效显著,长期业务数据显示,中国的资本性货物出口、对外工程承包和海外投资基本集中在周边国家、新兴市场国家,而这些地区与国家,风险概率很高。因此,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增强风险识别能力和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境外承包工程必做的功课。  相似文献   

15.
徐辉 《建筑师》2011,(3):5-14
通过对新千年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中国大型公共建筑建构的双重考察.借鉴辨证唯物史学方法论与大卫·哈维的“时间—空间”模型,揭示新千年以来中国大型公共建筑取得重要成就的原因:尽管在构成上是由权力、资本与媒介文化的共同作用;但其根本动力学机制是新千年以来中国在成为吸收剩余资本的发展大国后,资本的持续积累在大型公共建...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得到迅猛发展,其发展模式由粗放逐步走向集约,其投入关系也在发生变化。基于CES 生产函数模型,采用1993~2018 年统计数据,利用非线性回归的方法计量广东省建筑业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关系。发现广东省建筑业规模报酬递增,资本和劳动要素呈替代关系,同时通过分析两要素的投入变动率发现,广东省建筑业的资本和劳动要素之间的替代先后经历了快速替代期和要素投入结构的稳定期,而近年来却出现了资本劳动的反替代趋势。研究结果为建筑业劳动和资本之间的配置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与决策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关系”代表了中国几千年传统农耕文明下农民社会交往的一种价值面向,体现了我国乡村治理的本原逻辑.从“关系”到“社会资本”,描述了新时期我国乡村社会资源配置的逻辑之变,也是当前我国乡村规划及乡村规划理论构建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重点解析了“关系”背景下我国乡村规划在产权界定、公共物品供给、地方性空间生产、乡村治理中面临的困境;提出应顺应乡村从“关系”到社会资本的资源配置逻辑之变.重点通过嵌入“地方性知识”、构建“生命共同体”、培育“公共精神”构建基于我国乡村社会资本提升的乡村规划理论框架.最后结合乡村调查与实践,提出了我国乡村规划的4个突破方向:①农民聚居:从村落走向社区;②公共物品供给:从“低水平的均衡供给”走向“多元、梯度、差异化的渐进提升”;③土地整治:从“经济需求”走向“村社发展”;④乡村治理:从“单中心”走向“多中心+网络化”.  相似文献   

18.
基于"边际收益=边际成本"这一利润最大化条件,构造生产要素配置扭曲的度量模型,并在2004-2014年我国建筑业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对我国东南沿海、环渤海、中部和西部四个地区建筑业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的配置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横向来看,我国建筑业区域资本要素配置扭曲程度出现较大差异;纵向来看,资本要素配置扭曲程度在逐渐改善,而劳动要素配置扭曲程度在不断加深。此外,我国建筑业对劳动要素的依赖程度高于资本要素。  相似文献   

19.
高校基本建设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先决条件, 高校基建工作的管理在整个高校管理中属于一种比较特殊的地位。笔者结合新校区建设的实践, 提出加强建设领导、实行公开招标、实施监管并举是规范新区基建管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笔者试图初步解释1908年以来中国城市化中权力资本与空间之间的复杂关联,特别是近30年来的城市化进程.首先提出作为背景的中国城市化历史脉络:进而讨论由吉尔伯特·罗兹曼、威廉·施坚雅、罗兹·墨菲分别提出的研究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三种范式,作为与权力、空间和资本相关的三种研究中国城市化的向度;介绍大卫哈维的"资本城市化"理论,作为理论工具分析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应对1978年以来中国三次重要的政策调节展开论述.并讨论作为影响未来中国城市化关键要素的权力与资本流动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