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了解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总-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游离-PSA)以及F-PSA和T-PSA比值(F-PSA/T-PSA,F/T),对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前列腺癌患者的鉴别价值。方法采用微粒子酶免疫技术,测定BPH和前列腺癌患者的血清T-PSA、F-PSA,并计算F/T比值。结果123例BPH者的T-PSA为(6.5±3.1)μg/L,小于4μg/L占66.7%;F-PSA为(1.38±1.18)μg/L,小于0.93μg/L占63.4%;F/T为(21.2±3.3)%。59例前列腺癌患者的T-PSA为(36.41±22.17)μg/L,大于4μg/L的占93.2%;F-PSA为(2.26±2.18)μg/L大于0.93μg/L的占76%;F/T为(11.9±4.4)%。统计上F/T比值显著低于BPH组。T-PSA在4~10μg/L时,F/T比值差异更明显。结论以T-PSA4μg/L、F-PSA0.93μg/L为临界值有意义;对T-PSA在4~10μg/L时,结合应用F/T比值有利于对低T-PSA的前列腺癌患者及早作出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T PSA)及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F PSA )比值 (F/T)在鉴别前列腺增生 (BPH)及前列腺癌 (Pca)中的应用价值。并进一步探讨BPH不同年龄段T PSA的正常参考范围。方法 :对 2 2 9例BPH患者及 3 5例Pca患者血清T PSA、F PSA进行测定 ,并计算F/T值。比较T PSA <4 0 μg/L ,4 1~10 0 μg/L、10 1~ 72 0 μg/L各域值范围内两组间T PSA、F PSA含量及比值 ;另观察了BPH患者五个不同年龄段T PSA含量的变化。结果 :总体比较两组间T PSA及F/T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P <0 0 5 )。文章强调在重叠灰区 ,F/T比值显示了不可替代的应用价值 (P <0 0 1)。在 2 2 9例BPH患者各年龄段比较显示T PSA及F PSA含量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 (r =0 2 3 ,P <0 0 1;r =0 2 1,P <0 0 1)。F/T比值与年龄增长呈负相关 (r =0 15 ,P <0 0 1)。结论 :血清T PSA含量的增高为前列腺癌的重要标记。但在早期前列腺癌F/T比值是关键。由于T PSA随年龄增大有增高的趋势 ,建议正常参考值应以年龄段为界。  相似文献   

3.
PSA水平测定对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 (PSA)水平在诊断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和前列腺癌 (P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68例BPH和22例PC患者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 (FPSA)、总前列腺特异抗原 (TPSA) ,计算FPSA/TPSA比值 ,并测定BPH患者的实际前列腺体积 (PV)。 结果 BPH患者FPSA值为 (1.63±1.08) μg/L ,TPSA值为 (12.38±8.26) μg/L ,FPSA/TPSA比值为0.025±0.13;PV为(14.0±1.08)cm3 ,PV每增加1cm3 ,TPSA平均增加0.17μg/L,而FPSA平均增加0.03μg/L;BPH患者年龄、PV分别与FPSA、TP SA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均P<0.05) ,而与FPSA/TPSA比值无相关性 (P>0.05) ;患者年龄与PV无相关性 (P>0.05)。PC患者FPSA值为(6.05±1.46) μg/L,TPSA值为 (37.44±11.58) μg/L ,FPSA/TPSA比值为0.14±0.11,与BPH患者比较 ,FPSA、TPSA值均明显上升 (均P<0.05) ,而FPSA/TPSA比值明显下降 (P<0.01)。结论 BPH患者血清PSA水平随年龄、PV的增加而上升 ;PC患者血清PSA水平升高且较BPH患者更为明显 ,而FPSA/TPSA比值明显下降 ,当其<0.15时诊断为PC的准确率达77 % ;测定PSA水平对指导BPH和PC的诊断和治疗、判断PC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游离PSA (fPSA)与总PSA (tPSA)比值(F/T)在tPSA 4~10、10~20μg/L水平的前列腺癌诊断价值。方法选取tPSA 4~20μg/L、经直肠B超前列腺穿刺活组织检查(活检)的449例患者,对PSAD、F/T和前列腺活检结果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449例中前列腺癌78例(17.4%),tPSA 4~10、10~20μg/L 阳性率分别为10.4%、23.1%(P<0.001),F/T和PSAD在穿刺前列腺癌组和非前列腺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 PSAD>F/T>tPSA,PSAD与tPSA间AU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T和tPSA间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诊断敏感度为100%时,在PSA 4~10、10~20μg/L水平,PSAD特异度分别为5.0%和2.1%,可分别避免不必要前列腺穿刺4.9%和2.4%。结论在PSA 4~20μg/L水平上,PSAD和F/T对预测是否行前列腺穿刺有帮助,在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上,PSAD优于F/T。  相似文献   

5.
CLIA法检测血清PSA在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CLIA)检测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在前列腺癌 (PCa)与前列腺增生(BPH)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 847例患者 (其中Pca 82例、BPH 765例 )与 32 4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PSACLIA检测水平。结果 BPH组、PCa组的血清PSA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 ,PCa组的血清PSA水平显著高于BPH组 (P <0 .0 1 )。正常对照组PSA <4μg/L者 95 .1 %。BPH组PSA <4μg/L者 51 .8% ,4~ 9.99μg/L间者 36 .3 % ,显著高于在 1 0~ 1 9.99μg/L、2 0~49.99μg/L、PSA≥ 50 μg/L等区间的分布 (P <0 .0 1 )。PCa组≥ 4μg/L者 87.8% ,PSA≥50 μg/L者 51 .2 % ,均显著高于在 4~ 9.99μg/L、1 0~ 1 9.99μg/L、2 0~ 49.99μg/L等区间的分布 (P <0 .0 1 )。以PSA≥ 4μg/L、≥ 1 0 μg/L、≥ 2 0 μg/L、≥ 50 μg/L作为前列腺癌诊断预测标准 ,敏感性分别为 87.8%、72 .0 %、62 .2 %、51 .2 % ;特异性分别为 64 .6 %、91 .6 %、98.1 %、1 0 0 % ;阳性预测值分别为 1 5 .8% %、39.3 %、70 .8%、1 0 0 % ;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98.6 %、97.7%、97.2 %、96 .5 % ;实验有效率分别为 66 .3 %、90 .3 %、95 .5 %、96 .5 %。结论 CLIA法检测血清PSA在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的临床应用上  相似文献   

6.
前列腺增生并发急性尿潴留患者血清PSA的特异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急性尿潴留(AUR)对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影响。方法对105例入院手术的BPH患者进行术前血清PSA测定。结果56例并发AUR的BPH患者的PSA平均(13.8±16.5)ng/ml,PSA>10ng/ml者占41.1%。49例未并发AUR的BPH患者PSA平均(3.21±3.27)ng/ml,PSA>10ng/ml者占4.1%。两组比较差异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AUR与BPH患者PSA有正相关关系。PSA作为BPH与早期前列腺癌鉴别缺乏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潘秀军  沈霞 《检验医学》2005,20(2):89-91
目的探讨血清游离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与总PSA(TPSA)比值[(F/T)PSA]在前列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测定55例未经治疗的前列腺癌(PCa)患者和109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血清中的TPSA和FPSA,并计算(F/T)PSA比值.结果以TPSA>4.0 ng/ml为临界判断点,对PCa诊断的灵敏度为98.2%,特异度为43.1%;以(F/T)PSA<0.15作为临界判断点,对PCa诊断的灵敏度为87.0%,特异度为90.8%.TPSA在4.0~20.0 ng/ml时,两组患者间TPSA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F/T)PSA比值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PCa组显著低于BPH组.结论以0.15作为临界判断点,(F/T)PSA比值提高了对前列腺良恶性疾病诊断的特异性,尤其TPSA在4.0~20.0 ng/ml范围内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杨振华  李莹  史学娟 《检验医学》2003,18(4):197-199
目的评价游离前列腺抗原(F PSA)/前列腺抗原(PSA)比值和PSA动态变化(年变化率)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ELISA追踪检测PSA在4~10 μg/L范围患者在不同时段内PSA水平,并与正常人进行对照,利用ROC曲线,评价了F PSA/PSA比值和PSA年变化率2项指标在前列腺癌诊断时的预示价值.结果前列腺癌患者的F PSA/PSA比值和PSA年变化率与非前列腺癌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当F PSA/PSA比值的临床判断限为0.21时,诊断灵敏度为93.5%,特异性为91.4%;当PSA年变化率的临床判断限为0.85 μg*L-1*年-1时,诊断灵敏度为82.6%,诊断特异性为97.9%.前列腺增生患者的F PSA/PSA比值与正常人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PSA年变化率与正常人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结论 F PSA/PSA比值和PSA年变化率有助于PSA在4~10 μg/L范围的患者前列腺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检测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在前列腺癌(PCa)与前列腺增生(BPH)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847例患者(其中Pca 82例、BPH 765例)与324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PSACLIA检测水平.结果BPH组、PCa组的血清PSA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Ca组的血清PSA水平显著高于BPH组(P<0.01).正常对照组PSA<4μg/L者95.1%.BPH组PSA<4μg/L者51.8%,4~9.99μg间者36.3%,显著高于在10~19.99μg/L、20~49.99μg/L、PSA≥50μg/L等区问的分布(P<0.01).PCa组≥4μg/L者87.8%,PSA≥50μμg/L者51.2%,均显著高于在4~9.99μg/L、10~19.99μg/L、20~49.99μg/L等区问的分布(P<0.01).以PSA≥4μg/L、≥10μg/L、≥20μg/L、≥50μg/L作为前列腺癌诊断预测标准,敏感性分别为87.8%、72.0%、62.2%、51.2%;特异性分别为64.6%、91.6%、98.1%、1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5.8%%、39.3%、加.8%、10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6%、97.7%、97.2%、96.5%;实验有效率分别为66.3%、90.3%、95.5%、96.5%.结论CLIA法检测血清PSA在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的临床应用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游离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与总PSA(TPSA)比值[(F/T)PSA]在前列腺良恶 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测定55例未经治疗的前列腺癌 (PCa)患者和109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血清中的TPSA和FPSA,并计算(F/T)PSA比值。结果 以 TPSA>4.0ng/ml为临界判断点,对PCa诊断的灵敏度为98.2%,特异度为43.1%;以(F/T)PSA<0.15作为临界 判断点,对PCa诊断的灵敏度为87.0%,特异度为90.8%。TPSA在4.0~20.0ng/ml时,两组患者间TPSA差异 无显著性(P>0.05),而(F/T)PSA比值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PCa组显著低于BPH组。结论 以0.15作 为临界判断点,(F/T)PSA比值提高了对前列腺良恶性疾病诊断的特异性,尤其TPSA在4.0~20.0ng/ml范围 内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患者、前列腺炎患者和正常人血清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含量。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33例前列腺癌患者,89例前列腺增生患者,25例前列腺炎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清样本中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结果正常人血清PSA含量为1.46±0.84x±s,与报道相近;前列腺癌患者血清PS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前列腺增生患者和前列腺炎患者血清PSA含量(P<0.001);前列腺癌患者血清fPSA含量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患者和前列腺炎患者(P<0.001);前列腺癌患者fPSA/PSA比值明显低于前列腺增生病人和前列腺炎患者,两者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结论在前列腺癌患者发病后的不同时期进行血清PSA含量测定,对病情的监测和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前列腺声像图特点、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水平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47例经直肠超声引导系统6点加目的 性穿刺患者前列腺声像图特点及临床资料,其中前列腺癌组17例,前列腺增生组30例.结果 前列腺癌组与前列腺增生组异常血流信号发现率分别为88.2%、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异常回声结节发生率和前列腺体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游离前列腺特导性抗原(FPSA )、前列腺特导性抗原密度(PSAD)、FPSA/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对前列腺癌诊断的ROC曲线面积分别为0.692、0.739、0.214.以PSAD≥0.15 μg/ml·cm3诊断前列腺癌的阳性预测值为50%,敏感性为76.5%,特异性为56.7%.结论 异常血流分布较低回声结节更具有特征性的前列腺癌超声表现,其指导目的 性穿刺的准确率较高,PSAD是较TPSA及FPSA/TPSA更有价值的前列腺癌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患者比卡鲁胺治疗后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与总前列腺特异抗原比值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前列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变化。结果: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前相比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下降明显,治疗后6个月较治疗后1个月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下降亦有显著意义;治疗后患者血清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水平明显下降。结论:血清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等可作为判断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效果的标准,比卡鲁胺治疗晚期前列腺癌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上海市健康男性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含量以及在不同年龄段间的差异。方法选取华东疗养院健康体检的4390名上海男性,根据年龄分成4组:〈50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和≥70岁组。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分析各组血清PSA水平。结果年龄与血清PSA呈显著相关(r=0.294,P〈0.001),随着年龄的增加,组内平均PSA浓度逐渐增加。不同年龄段的第95百分位数分别为:〈50岁组1.80ng/mL,50~59岁组2.50ng/mL,60~69岁组3.60ng/mL,≥70岁组6.30ng/mL。结论为了增加PSA检测对不同年龄前列腺癌患者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应采用不同的正常参考值范围。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上海市健康男性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含量以及在不同年龄段间的差异。方法选取华东疗养院健康体检的4 390名上海男性,根据年龄分成4组:<50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和≥70岁组。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分析各组血清PSA水平。结果年龄与血清PSA呈显著相关(r=0.294,P<0.001),随着年龄的增加,组内平均PSA浓度逐渐增加。不同年龄段的第95百分位数分别为:<50岁组1.80 ng/mL,50~59岁组2.50 ng/mL,60~69岁组3.60 ng/mL,≥70岁组6.30 ng/mL。结论为了增加PSA检测对不同年龄前列腺癌患者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应采用不同的正常参考值范围。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制钐(Sm)标记检测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及铕(Eu)标记检测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的双标记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试剂盒。方法以抗PSA单克隆抗体101^#包被96孔微孔板,用Sm^3+标记抗tPSA单克隆抗体102^#、Eu^3+标记抗fPSA单克隆抗体201^#,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建立t/fPSA双标记TRFIA。标准曲线由TRFIA检测仪自带的Log-Log_B函数处理。结果tPSA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CV)分别为2.38%和3.91%,最低检测下限0.02μg/L,可测范围为0.02~250μg/L,回收率为101.3%;fPSA批内和批间CV分别为3.16%和3.34%,最低检测下限0.05μg/L,可测范围为0.05~250μg/L,回收率为103.2%。t/fPSA TRFIA试剂盒测定健康组、前列腺良性疾病组和前列腺癌组(Pca)的tPSA平均值为1.4μg/L、4.3μg/L、14.2μg/L,fPSA平均值为0.3μg/L、1.5μg/L、6.2μg/L。tPSA3.6μg/L、f/tPSA〈0.21为Pca与良性疾病的鉴别阈值。自制试剂盒与PE公司进口试剂盒同时测定血清样本,二者tPSA与fPSA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和Q97。结论自制t/fPSA TRFIA试剂盒的各项指标均达到临床检测要求,可替代国外同类产品。  相似文献   

17.
目的阐明移行区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TZ)对早期前列腺癌(PCa)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值处于灰值区的61例PCa和87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进行经直肠超声检查,并穿刺活检。通过与血清PSA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DPSA)比较,分析PSATZ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①与血清PSA、DPSA相比,PSATZ是最佳的PCa检测指标,具有最大的约登指数、ROC曲线下面积和最高的特异性;②PSATZ的最佳临界值是0.41ng/(ml.cm3),可作为疑似PCa的穿刺活检指标。结论PSATZ法明显优于血清PSA和DPSA法。在进行早期PCa筛选时,应在经直肠超声检查的基础上,对于PSATZ大于0.41ng/(ml.cm3)的病例进行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与内腺区体积在前列腺体积小于50ml的良性增生和腺癌的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取136例前列腺疾病患者,检测血清t-PSA(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测量前列腺体积和内腺区体积(innerglandvolum,IGV),计算f/t—PSA比值、内腺区特异性抗原密度(inner gland region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density,IPSAD),结合病理Gleason评分,探索这些指标的内在联系。结果对于前列腺体积小于50ml的前列腺癌患者,内腺区体积在良性增生与腺癌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列腺内腺区体积、t-PSA、IPSAD均是与腺癌Gleason评分呈正相关关系,f/t.PSA与Gleason评分呈负相关关系:当t-PSA处于诊断灰区,f/t—PSA比值为0.15,IPSAD值为0.35时,测定的灵敏度、特异性均维持在较高值,前者为81.3%、80.3%,后者为87.2%、88.2%,而且IPSAD的灵敏度、特异性要更高一些。结论在前列腺体积小于50ml的良性增生和腺癌的鉴别诊断中,应首先考虑IPSAD、内腺区体积占前列腺总体积所占比例,然后考虑t-PSA、f/t.PSA、年龄等因素,可设定IPSAD为0.35,f/t—PSA为0.15作为临界值,考虑患者是否要进行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density,PSAD)及移行带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rosrate specific antigen density of transition zone,PSAD-TZ)用于前列腺癌筛选时前列腺体积和患者年龄因素对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因PSA升高和(或)直肠指检异常疑诊前列腺癌而进行直肠前列腺穿刺活组织检查(活检)的295例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活检结果分为BPH组(193例)和前列腺癌组(102例),比较2组中不同前列腺体积以及不同年龄段的PSA、PSAD及PSAD-TZ水平。结果:当前列腺体积小于或等于50mL时,BPH组的PSA、PSAD及PSAD-TZ值与前列腺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前列腺体积大于50mL时,2组的PS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SAD及PSAD-TZ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2组的PSA值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均为P〈0.01)。在50-59岁者和60-69岁者中,2组的PSAD及PSAD-TZ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在70~79岁者中,2组的PSAD及PSA-TZ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前列腺体积小于或等于50mL时,检测PSA、PSAD及PSAD-TZ值对前列腺癌的筛选有重要意义,而前列腺体积大于50mL时,需结合PSAD、PSAD-TZ值以及患者的年龄作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