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8 毫秒
1.
本文通过国际间比较、研究,由于欧美城市规划向世界各地传播之后的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的基础研究。探讨了台湾在日本殖民时期(1895~1945)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过程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作者通过国际间的比较,研究由于欧美城市规划理论向世界各地传播之后的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的基础研究之一。选取与中国近代城市有特殊关系的1945年前日本近代城市规划,综述探讨了日本近代城市规划发展过程及其特征,是影响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源流之一。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实证和比较的方法,对广州市新(现代)、旧(近代)城市中轴线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中轴线的形成和发展演变过程,深入研究城市中轴线及其周边地区的功能构成、空间构成、城市形态、交通模式、城市意象的特点,以期对今天的城市规划与设计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作者通过国际间的比较,研究由于欧美城市规划理论向世界各地传播之后的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的基础研究之一.选取与中国近代城市有特殊关系的1945年前日本近代城市规划,综述探讨了日本近代城市规划发展过程及其特征,是影响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源流之一.  相似文献   

5.
学习西方国家城市规划的正确态度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运用脑队放出眼光(鲁迅).在我国,这一学习过程的历史比较久远,这就有必要对近代百多年来西方的城市规划的传人与运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把握.本文回顾了这一时拥上海城市规划发展进程要点,并作了初步的分析总结,以期对我国城市规划学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于海漪 《华中建筑》2004,22(5):142-145
张謇领导下的南通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吴良镛认为南通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本系列文章是对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研究的继续,主要介绍了对于南通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历史研究中,关于编年史、城市规划建设发展过程,以及张謇城市规划思想的部分。指出研究的目的是探索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国的道路。研究主要运用立足于的综合方法。包括历史的方法、城市规划的方法、比较的方法等。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日本侵占地的城市规划是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历史中的组成部分之一。为了提示城市规划发展的演变规律,从城市规划范型的角度,对近代中国日本侵占地的城市规划进行历史分析。从中得知国外城市规划思想导入近代中国日本侵占地的三种主要途径。国外城市规划在中国的导入过程也是近代中国日本侵占地的城市规划范型的形成与转变过程。这种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是随着西方城市规划的发展而展开的,也是随着日本侵略中国的不同战争程度而展开的,反映了这一段城市规划历史的侵略与战争色彩。  相似文献   

8.
龚清宇 《城市规划》1999,(2):17-19,22
文章指出由于规划的“物质性传统”并非是近代城市规划的直接起源,在时间和意识上要略晚于“社经传统”,因而认为现代城市规划传统是“技术(工程)传统”是失之偏颇的,然而从近代规划的发展历程看,无论是郊区社区还是花园城市,近现代城市规划的思维基点是建立一个新结构,而不是在设法维护一个既有结构。“新城模型”的价值标准仍然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今天城市规划的思维方式,于是将针对规划新城的价值观、方法与经验引入既有城市的再开发规划,从而促发旧城的“新城化”现象。作者建议,今天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已经由新城建设转向既有城市的适应性维护,城市规划的价值标准也应随之作出反应。  相似文献   

9.
与上海、武汉辟有多国租界一样,天津辟有九国租界,租界的建设对天津近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和作用.根据1860~1949年89年间的天津近代城市规划,提出了"租界扩张与马路建设→城市局部规划建设→城市总体规划"的历史分期及其发展历程,分析了租界规划建设、中国人的城市规划建设、日本占领下的城市规划、战后城市规划的恢复与发展等城市规划主要内容,阐述了天津近代城市规划特征.  相似文献   

10.
傅舒兰 《建筑师》2020,(3):11-17
针对东亚文化圈中经历了相似城市近代化历程的中、日、韩三国,涉猎各国近代城市规划发展相关的既有 研究,选取构筑基础的代表性著作展开综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摸清东亚近代城市规划研究大致脉络与基础认 知,总结并比较了三国研究的手法特征与价值取向。对于研究手法和价值取向的关注,旨在归纳可借鉴的研究方 法、贡献于中国本土近代城市史与规划史研究的进一步展开;同时,通过建立东亚三国的比较框架,也提供有利 于理解他国学者研究价值取向的客观工具。  相似文献   

11.
如何研究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百浩  韩秀 《城市规划》2000,24(12):34-35,50
从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的研究现状、研究目的与意义、主要研究思想与观点、研究内容与重难点、研究方法等方面 ,提出了如何思考研究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研究中国近代史上的社会思潮,辨清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发展演变的特殊性,揭示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文化內涵中的民族自我和民族独立意识.同时,探索不同历史时期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推动下之城市规划的思想內容、类型结构,探究近代中国城市规划史上的民族主义思潮之特征.  相似文献   

13.
高幸 《城市规划》2021,45(1):46-53
以中国近代早期的城市规划知识及其形成为研究对象,根据《雅典宪章》定义的城市功能,对比晚清中国城市发展状况,选取马路、公园和商埠为关键词,分析近代早期的建设实践和历史文献,梳理城市规划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特征;利用爱如生申报数据库,进行关键词的词频统计与分析,验证近代早期各项城市规划知识的公众接受状况,以期揭示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源流与内涵.  相似文献   

14.
英国城市规划师艾伯克隆比为英国战后城市重建做了大量城市规划工作,尤以"大伦敦规划"最为著名。之后,他又被邀为香港拟备"香港初步城市规划报告"。该报告作为香港首部战略性城市规划,使英国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延续到其远东殖民地,使香港成为西方文化与技术在东方的中转站。该文横向比较艾伯克隆比的"大伦敦规划"与"香港规划报告",以追溯城市规划思想的源流与演变;纵向比较"香港规划报告"的"高密度发展与疏散、城市人口与工业布局、城市规划立法、新市镇建设"等城市发展提议与香港战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实践。通过分析该报告对香港城市规划的影响和贡献,以及探寻香港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和体制形成的因素,对进一步完善香港近代城市史学研究,并为内地城市制订战略性城市规划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在推动近代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新型市政学者中,沈怡是一位实践先驱及重要代表。他主持了"大上海计划"系列都市计划的编制、南京都市计划的编制,并参与了相关规划实践。从人物史的角度,分析沈怡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考证其参与的近代城市规划实践,剖析其规划思想的主要来源——孙中山《实业计划》、欧美城市规划理论、民族主义思想、民主主义与民权主义思想,总结其对近代城市规划的影响,将有助于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  相似文献   

16.
宁波首次城市规划设计方案国际征集活动——宁波市核心滨水区城市设计及三江六岸概念规划方案征集干4月26日圆满结束。美国龙安(香港)建筑规划设计顾问公司日本设计公司.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4家单位参加了此项国际征集活动的角逐。由周干峙等9位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最终选出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提供的方案(图6)为优选方案。宁波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近代”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这次国际征集活动为宁波城…  相似文献   

17.
青岛的历史地位及其城市规划史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特殊的产生背景与发展历程,青岛是中国近代具有突出历史地位的城市。更重要的是,青岛在城市产生与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的一系列城市规划,以其完整性、独立性与延续性,为研究现代城市规划在中国近代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实证关系等提供了典型案例,从而使青岛城市规划史的研究有相对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仿生学的应用逐渐扩展到城市规划领域,为探究仿生学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演变历史,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通过分析城市规划与仿生学发展的时间脉络关系和两学科的耦合发展过程,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古代形态模仿建城期、近代仿生命体美化期、现代仿“双生”(生物体结构、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期。对每个阶段城市规划、仿生学学科发展背景及两学科交织产生的理论、成果进行介绍,发现仿生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从最早对模本形态的模仿转变为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模仿。根据当前研究热点,对未来的应用方向做了简要预测,以厘清城市规划与仿生学的学科发展关系,为促进两学科交叉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当前我国城市规划面临的客观现实出发,在借鉴其它国家和地区城市规划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市规划制度是我国城市规划的战略选择。其主要内容是:(1)建立完善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2)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城市规划的内容:(3)逐步革新城市规划方法;(4)运用现代化的城市规划手段;(5)推行城市规划设计持证上岗制度。  相似文献   

20.
杨维菊 《华中建筑》1998,16(4):114-117,119
南京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文章从城市规划中保持历史的连续性与突破性,近代建筑与新环境建筑的统一和协调。近代建筑的利用和更新三方面,论及南京在现代化城市建筑中是如何保护近代优秀建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