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循证医学在针灸临床研究中的应用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玲  蔡荣林  吴子建 《中国针灸》2010,30(7):529-532
论述了循证医学对针灸临床研究的重要意义,回顾了其在针灸临床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将针灸临床疗效评价与循证医学相结合的思考和设想。由于针灸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针灸临床研究的设计不能完全照搬循证医学的方法,应努力探索符合针灸临床实际的整体科研设计方法,既要保持传统疗法的特色,又要充分借鉴循证医学的科研方法,提高针灸临床研究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促进针灸临床评价标准和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2.
循证医学与针灸临床研究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循证医学的兴起对针灸临床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越来越多学者建议将循证医学应用于针灸临床研究。通过分析针灸临床的诊治和操作特点,提出循证医学对针灸临床研究的意义在于它所倡导的方法学意义,认为针灸临床研究借鉴循证医学应以充分考虑自身特点为前提。  相似文献   

3.
针灸学属于传统经验医学,循证医学是新兴的医学方法学,是经验医学的发展.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从事针灸学研究的工作者已开始吸收和借鉴循证医学的方法和原理,用于指导针灸临床研究与医疗实践,现在国内已有越来越多的针灸临床工作者采用和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从目前Cochrane图书馆发表的与针灸有关的系统评价来看,以往认为有效的针灸疗法却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有效,这与目前国内RCT质量不高直接有关.今后,发展并形成针灸临床研究专业化队伍和针灸临床研究中心,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针灸临床研究和评价的水平.同时,发展中国循证针灸学,应结合中国针灸学的自身特点,如重视古籍中的原始研究证据,开展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重视非随机研究的系统评价等等.  相似文献   

4.
中国循证针灸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繁荣  吴曦  李瑛 《天津中医药》2006,23(6):441-444
针灸学属于传统经验医学,循证医学是新兴的医学方法学,是经验医学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从事针灸学研究的工作者已开始吸收和借鉴循证医学的方法和原理,用于指导针灸临床研究与医疗实践,现在国内已有越来越多的针灸临床工作者采用和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从目前Cochrane图书馆发表的与针灸有关的系统评价来看,以往认为有效的针灸疗法却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有效,这与目前国内随机对照试验(RCT)质量不高直接有关。今后,发展并形成针灸临床研究专业化队伍和针灸临床研究中心,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针灸临床研究和评价的水平。同时,发展中国循证针灸学,应结合中国针灸学的自身特点,如重视古籍中的原始研究证据,开展高质量的单个随机对照试验,重视非随机研究的系统评价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针灸临床研究的科学方法.方法:作者通过查阅近10年来针灸临床研究的文献,分析了以往针灸临床研究的不足,并总结了循证医学方法指导针灸临床研究的概况及其应用于针灸临床的一些困难.结果:循证医学的应用促进了针灸临床研究的快速发展.结论:在针灸临床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应大力推广循证医学方法的应用,同时解决针对针灸研究的一...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针灸临床研究现状,分析了国内外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针灸临床研究应以提高临床疗效、服务于临床为目的.临床研究方法要借助于循证医学方法但不能机械照搬,认为针灸的“理、法、穴、术”的完整运用才能保证针灸的临床疗效.应建立起针灸临床优势病种的临床实践指南及临床路径,同时加强针灸特色疗法的机理及临床研究,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循证医学与针灸临床及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索针灸临床研究的新方法。方法:以循证医学方法指导针灸临床及研究,借鉴循证医学的优势特点,并分析了其限制应用于针灸临床的因素。结果和结论:循证医学的应用必将促进针灸临床与现代研究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关于建立针灸临床诊断及疗效评价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刘保延 《中国针灸》2004,24(4):223-225
针灸临床中辨证诊断、-临床评价研究等问题是制约临床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高等院校针灸教材中介绍的针灸治疗痛证的辨证诊断与中医内科学基本相同,没有体现针灸自身特点,与临床实践脱节。提出通过临床经验总结与临床系统研究,结合针灸穴位、经络学说的研究等,建立新的、临床实用的辨证诊断方法;同时.针灸临床评价研究要借鉴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临床研究规范、临床研究网络等国际上的成功经验,积极建立符合针灸自身规律的临床评价体系,培养专业化临床评价人才,组织专业化的评价队伍和网络机构,发挥国内外专家群体的作用,建立针灸临床研究管理规范,提高研究质量,推动针灸事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循证医学理念和方法,初步构建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评价体系。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方法、专家访谈方法和共识性方法,结合针灸学科及文献特点,比对循证医学证据评价体系,探讨针灸研究证据的范畴和特点,建立针灸研究证据的评价方法。结果:研究确立了针灸研究证据的来源和范畴,建立了古籍载录证据、专家经验证据、现代随机对照试验、非随机对照试验、病例序列研究、个案报道的的质量评价方法,形成了针灸研究证据强度及推荐等级标准。结论:本文参考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方法,初步地建立了符合针灸自身特点的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评价体系,可为针灸临床证据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7,(7):1480-1482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疗法,以其显著的临床疗效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虽然目前已有大量临床研究发表,但从循证医学角度来说针灸临床研究仍存在研究质量偏低的问题。笔者在国内针灸临床研究基础上,参照药物临床研究中双模拟技术,探讨将双模拟方法应用于针灸临床研究中以期形成一种新的针灸临床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11.
根据针灸临床研究的现状,探讨其基本策略。认为目前一些针灸临床研究存在片面套用西医临床研究方法的部分概念,简单化对待针灸临床研究的现象。在今后的针灸临床研究中,应充分考虑针灸临床整体过程的自身特点,回答临床评价的关键问题,重视优效性、等效性、非劣效性设计在针灸临床研究中的科学合理应用,并由此逐步构建符合中医针灸特点的临床研究方法,以提高针灸临床研究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王佩  王刘玉 《天津中医药》2020,37(11):1316-1320
针灸对机体免疫调节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来针灸基础研究的热点,针灸引起的免疫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针灸对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且这种调节作用具有双向性、特异性、整体性的特点。通过对近年来针灸调节免疫相关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提出今后针灸调节免疫的研究思路,以期为针灸调节免疫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提供参考。针灸调节免疫功能的相关研究,应以古文献为基础,融合多学科,善于借鉴循证医学,加强基础研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充分发挥针灸特色与优势,推动针灸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针灸治疗高血压临床研究设计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Guo YH  Zhao XF  Wang S 《中国针灸》2011,31(2):177-180
分析比较国内外针灸治疗高血压病临床研究设计及实施过程中的差异,为探索高质量的针灸降压临床研究设计方案提供借鉴.通过查阅文献可知,目前已有高质童的针灸降压临床研究结果发表,而国内文献在样本童计算依据、随机方法、盲法实施、对照组选择及其实施过程报告方面还存在不足,应该结合针刺自身优势和高血压病临床特点,建立符合针灸自身特点又能被现代医学认可的高质量研究方案,并在研究报告中规范化报告血压测童方法、样本童计算、对照措施选择、随机方法和盲法实施等过程.  相似文献   

14.
针灸治疗面瘫临床常用治法与刺法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建国以来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研究现状及能否向临床实践提供有可靠依据的治法和刺法。方法 采用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学评价文献质量的原则和方法对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全面检索和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 在实际检出的 96 3篇文献中 ,随机对照试验 (RCT)的文献 83篇 ,目前 RCT提供了针灸治疗面瘫有效的可靠依据及针灸治疗面瘫常用的治法与刺法。结论 针灸治疗面瘫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毫针、电针、灸法等 ,最常用的针刺方法是透刺法、浅刺法等 ,而且透刺法优于浅刺法。  相似文献   

15.
对目前针灸治疗中风病研究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对针灸治疗中风病研究现状作系统分析,发现存在临床实验方法学随机分配方法不明确、对照选择不合理、疗效判定不全面等问题;证据的应用带有随意性、盲目性和倾向性;对针刺治疗优选方案、针刺在卒中单元中的作用及地位、针刺与其它方法间的交互作用、针刺对中风危险因素的干预等问题的研究较少;机理研究不深入等一系列问题.建议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对针灸治疗中风文献等证据进行循证医学系统评价(Meta-分析);并从残损、残疾、残障、生活质量4个层次,量化评定针刺治疗中风的作用;加强针刺治疗优选方案、针刺在卒中单元中的作用及地位、针刺与其它方法间的交互作用、针刺对中风危险因素的干预等研究;机理研究应注重缺血性半暗带的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16.
创新针灸临床研究方法学促进针灸国际化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近年来我国针灸临床研究文献的复习,探讨当前针灸临床研究普遍存在的方法学问题及其解决的方法和途径.针对当前针灸国际化的迫切需要,提出了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在针刺组干预措施上充分体现中医特色的针灸临床研究模式.说明针灸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创新对提高我国针灸临床研究质量,促进针灸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杨继洲对灸法的贡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高希言  马巧琳 《中国针灸》2006,26(6):451-453
明代著名针灸学家杨继洲,不仅是针刺手法的大家,也是灸治的名家,对灸法认识独到而深刻,其贡献主要有3个方面:①大量收录各家灸法和治验,博采众家之长,广集明以前灸法之大成。②结合临床经验,对揣穴与体位、施术先后、艾炷大小、壮数多少、点艾火、发灸疮等技术问题进行系统整理,形成较为系统的操作规范。③创新形成杨氏临床灸疗特色,即取穴贵精,以疏通经气;用灸在活,能常中达变;灸必有验,当把握时机;针灸、药物宜结合使用;灸后调摄以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18.
石玥  赵慧玲 《针刺研究》2006,31(5):314-317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主要的致残因素之一。目前,西医尚缺乏理想的治疗药物与手段,而采用针灸治疗DPN则显示出一定的优势。本文综述了近10年来针灸治疗DPN的相关临床报道,例举了单一疗法,如针刺、艾灸、电针,及综合疗法,如针灸并用、针刺结合中药、拔罐、穴位注射等,并结合临床研究证明,针灸是治疗DPN的有效方法,且操作方便,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