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Zn元素对退火态3003铝合金微观组织的影响,并用拉伸试验和电化学极化实验,分别研究了Zn元素对3003铝合金力学性能和电化学腐蚀性能的影响.透射电镜观察和电子拉伸实验结果表明,Zn元素加入3003铝合金,可以细化退火态合金中的析出相,使其分布更加弥散,尺寸更加均匀.Zn元素的加入,可使退火态合...  相似文献   

2.
《铝加工》2021,(2)
通过显微组织观察、力学性能测试、杯突试验等手段研究了退火工艺参数对劳保鞋内包头用6061铝合金板材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成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合金由纤维状组织向再结晶组织转变,合金强度降低,伸长率和杯突值增大;而随着退火温度进一步升高,合金固溶强化效果加强,合金强度增大,伸长率和杯突值降低。6061铝合金的最佳退火工艺为380℃保温1 h,在此条件下,合金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及成形性能的配合较好。  相似文献   

3.
《稀土》2015,(1)
为了提高Mg-8Li-3Gd-3Y-0.6Al合金铸锭的力学性能,对合金进行了均匀化退火处理。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显微硬度测试、X射线衍射、拉伸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研究了均匀化条件对Mg-8Li-3Gd-3Y-0.6Al合金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铸态合金经773K 8h的均匀化处理后,铸态时的网状相完全溶解到基体中,第二相弥散分布在基体中,同时退火态合金的抗拉强度达到了154 MPa,比铸态合金提高了23%。合金最佳的均匀化退火工艺是773K 8h,此时该合金具有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4.
分析研究了8011铝合金主要合金元素的作用及相互影响,采用小试验研究和大生产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合金中间退火工艺和冷加工率对合金综合性能的影响,并对影响合金性能的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合理控制合金中Fe、Si含量及配比,采用320℃的中间退火和52%最后道次冷加工率,可获得综合性能优良的8011H16铝合金瓶盖材料。  相似文献   

5.
姚勇  林顺岩  田士 《铝加工》2014,(3):23-27
研究了均匀化和非均匀化处理状态下的不同中间退火工艺对钎焊带材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钎焊带芯材3003铝合金铸锭没有均匀化处理时,采用低温再结晶退火,合金的晶粒较大且大小不一;高温快速加热退火,可获得相对细小、均匀的合金晶粒组织。热轧复合前对3003铝合金铸锭进行均匀化热处理,可获得均匀的合金组织和稳定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6.
稀土对3X04铝合金铸态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对不同稀土含量的3X04铝合金进行了熔炼,通过显微形貌观察及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了不同稀土含量下合金的组织及性能。结果表明:当稀土含量为0.2%(质量分数)时,合金细化效果明显,600℃,20 h时效后具有最高的抗拉强度和延伸率,DTA分析表明:此时合金的固液温差高达102.4℃,明显增大了合金的成分过冷。  相似文献   

7.
5052铝合金板材生产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点介绍了5052铝合金板材的应用及其生产工艺控制,并对5052合金板材的组织结构、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通过一定厚度板材的等时退火,确定了5052合金再结晶退火温度.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完全退火后5083铝合金板材不同冷加工率、稳定化退火温度、稳定化退火保温时间及对板材晶间腐蚀试验、剥落腐蚀试验等系列检测和分析,探讨了冷加工率及稳定化处理工艺对5083合金板材组织、力学性能及腐蚀性能的影响,并根据上述试验优化出5083-H116铝合金板材的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9.
通过搅拌摩擦焊对不同热处理状态的7B04铝合金与退火态5083铝合金进行固相连接,并分析了搅拌摩擦焊过程中金属的流动行为.采用搅拌摩擦补焊技术对接头内部缺陷进行修复,检测对比了补焊前后接头焊核区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揭示了搅拌摩擦补焊对接头金属结合及组织性能演变的作用规律.研究表明,搅拌摩擦补焊对焊核区微观组织的影响较小,但补焊有助于促进焊核区内部金属的混合,并对焊核区内异种金属的占比造成影响:补焊可以进一步增加退火态7B04铝合金在接头焊核区的占比,而对时效态7B04铝合金在焊核区占比变化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通过改变2024—0铝合金板材的退火温度,退火冷却速度及主要合金元素的含量,确定其对屈股强度的影响规律,从而制定合理的2024合金化学成份及热处理工艺制度。  相似文献   

11.
机械合金化制备W-Ni-Cu纳米复合粉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机械合金化(MA)制备W—Ni—Cu纳米复合粉末,对粉末的晶粒尺寸、粒度、松装密度、振实密度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并研究了过程控制剂(PCA)对粉末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烧结铁基材料的淬火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烧结铁基材料的热处理特点,合金元素、粉末类型、添加剂形式、加热介质、淬火介质和回火温度等因素对热处理烧结铁基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合金元素对马氏体时效不锈钢各项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影响强度和硬度的最主要合金元素是Ti,Cu是最有效的改善马氏体时效强化不锈钢的断裂韧性的合金元素,合金元素Ni和Mo对强度、硬度以及韧性的影响不是很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马氏体时效不锈钢的合金成分,该成分的合金钢具有超高强度(Rm=1610MPa)的同时保持了高韧性(KIC=94MPa·m1/2),达到了超高强度高韧性合金钢的标准。  相似文献   

14.
Methods for obtaining alloys of the Cu-Mn-Ni system with the preliminary mechanical alloying of the components and by direct alloying are compared. It is established that the first technology provides substantially lower waste of manganese (about by a factor of two) than the second one, which is highly important to produce solders with strongly controllable additives. It is shown that, as the treatment time of mechanically alloying materials increases, their temperature properties correspond to alloys obtained by direct alloying the components. The proposed method seems to be promising for production of relatively small amounts of alloys of components which differ in density, melting point, volatility, interaction with gases, and other physical-mechanical properties.  相似文献   

15.
利用合金化手段改善高硅钢及快凝薄带的组织性能。通过OM、XRD、VSM等研究了铝、硼、铌等合金元素对其组织织构、力学性能和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金化能够改善铸态高硅钢的强韧性。在快凝薄带状态,铝元素会增大其晶粒尺寸并增强{100}和{114}<221>方向的织构,降低磁导率和磁滞损耗。  相似文献   

16.
金属间化合物的机械合金化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慧  张晓花  杨渭 《山东冶金》2004,26(5):45-47,50
综述了机械合金化制备金属间化合物的研究进展,指出了机械合金化技术在金属问化合物制备方面的优势。简述了机械合金化形成金属问化合物的机理,重点介绍了平衡相金属间化合物、弥散强化金属问化合物、过饱和金属问化合物,非晶合金、纳米晶材料等几类机械合金化金属间化合物的制备与组织性能。并针对目前研究的不足以及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加强MA过程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改良MA工艺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二元互不溶体系合金在机械合金化的非平衡态过程中能够形成过饱和固溶体、非晶和纳米相复合结构等亚稳相,并表现出与其微米尺度结构合金所不同的性能。综述了Alonso热力学模型和机械合金化在二元互不溶体系合金中制备亚稳相的热力学计算。  相似文献   

18.
机械合金化金属间化合物Ni3Al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孟杰  贾成厂  王开明 《粉末冶金技术》2006,24(4):299-303,309
本文综述了用机械合金化法制备金属间化合物Ni3AI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情况。介绍了Ni3AI的机械合金化过程和影响因素,以及Ni3AI机械合金化后粉体的成形烧结工艺及性能。展望了金属间化合物Ni3Al机械合金化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以开发与研究超低碳贝氏体H型钢为目标,通过合金元素对组织性能影响的研究,设计了适应超低碳贝氏体H型钢要求的低成本的合金成分;采用控制轧制和空冷工艺使材料的性能大大超过贝氏体H型钢开发的目标值;研究了不同加热温度、不同非再结晶区变形量和不同终轧温度条件下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Wire-based friction stir processing is introduced as a solid-state surface alloying strategy for surface alloying of AZ31 magnesium alloy with aluminum, as a key alloying element in magnesium alloys. This technique enables the formation of a defect-free, grain refined and alloyed surface with the increased volume fraction of Mg-Al second phase, and thus, enhanced surface hardness. This simple technique provides a solid-state surface alloying pathway to improve the surface properties of the metallic materi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