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抗CD3单抗对再障病人PBMNC分泌TNF—α和IL—6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杰  赵川莉 《现代免疫学》1996,16(5):295-296,285
抗CD3单抗体外培育再障患者治疗前后(n=20)和正常人(n=20)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设PHA组、抗CD3组、PHA+抗CD3组和空白组,发现:治疗前,6/24例再障存在TNFα自发分泌,PHA刺激后,再障组TNFα分泌量显著高于正常者;体外抗CD3抑制TNFα的自发分泌和PHA的诱导分泌;抗CD3治疗后,单个核细胞对PHA的促分泌作用处于无应答状态;抗CD3促进IL-6的分泌。结果表明,再障时  相似文献   

2.
用间接玫瑰花结法测定脐血单个核细胞免疫表型,试验分3组,Ⅰ组为23例未活化的脐血单个核细胞,Ⅱ组为单个核细胞中加入rIL-2,Ⅲ组为加入rIL-2+CD3McAb。用ELISA双抗夹心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  相似文献   

3.
使用抗CD3单抗诱导新鲜分离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凋亡,同时观察细胞因子对其影响,18h后电镜发现处理组发生典型凋亡改变,DNA电泳出现典型阶梯状条。TUNEL法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处理组凋亡发生率39.6%,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IFN-γ、TNF-α可显著增强抗CD3单抗诱导的凋亡,IL-1 ̄IL-3,TNF-α对凋亡无明显影响。CsA可抑制剂CD3单抗诱导的凋亡,但加入IF  相似文献   

4.
王欣  李杰 《免疫学杂志》1997,13(4):254-257
为进一步探讨细胞免疫对AA发病的影响,阐明细胞因子在AA患者中变化的基础与临床意义,采用酶联免疫试剂盒ELISA法对38例AA患者及20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培养上清诱生G-CSF,IL-6,TNFα,IFNα及IL-8水平进行测定,同时采用改良APAAP法观察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HLA-DR抗原表达,结果AA患者PBMNC培养上清中G-CSF阳性率减低,IL-6,TNFαIFNα及  相似文献   

5.
以重组人IL-1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653融合,得到一组分泌抗人重组IL-1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对其中的3株YA133、YA140和YA163进行了初步鉴定;抗体类别为IgG,亚类均为lgGl;免疫转印显示,3株抗体均能特异性地识别分子量为17.5kD的IL-1蛋白条带;ELISA法证明与其它细胞因子如:IL-2、IL-6、TND-α、IFN-γ和GM-CSF均无交又反应;放射免疫测定结果证实,3株抗体分别识别IL-1分子上两个不同的抗原决定簇。  相似文献   

6.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和实验室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涛  李永柏 《现代免疫学》1996,16(5):290-292
采用一次大剂量(2g/kg)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联合阿斯匹林(ASP)治疗15例儿童川崎病(KD),并与13例KD患儿单用ASP治疗进行比较。结果显示:IVIG治疗组KD急性期症状和体征迅速改善,未发现冠状动脉扩张(CAD),对照组急性期3例发生CAD,随访24周仍有1例持续存在。IVIG治疗后血清IgG水平升高,外周血白细胞数下降,阻止血小板升高,肌酸磷酸激酶恢复正常;与对照组比较,IVIG治疗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产生IL-1、IL-6、TNF-α减少,以及血清IL-1、TNF-α水平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7.
用细胞因子活性检测,Northernblot方法,在体外研究了抗细菌核心糖脂域McAb(EL1、EL3和3H4)对LPS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hPBMC)释放TNF-α和IL-6及其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EL1、EL3和3H4在体外有抑制LPS诱导细胞释放TNF-α和IL-6的作用;Northernblot结果证实,这3株McAb能分别降低细胞TNF-α和IL-6mRNA表达的水平;提示抗细菌核心糖脂域McAb可能通过与LPS的结合而中和LPS,从而降低或阻碍了效应细胞炎性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达到降低相应细胞因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卓娅 Gemsa  D 《现代免疫学》1996,16(3):129-133
微管聚合抑制剂秋水仙碱(Col,10-5mol/L)可抑制LPS刺激人单核细胞分泌17kDTNF-α及膜相关26kDTNF-α;与之相反,它却可促进IL-1β(多为分泌型)的分泌,而对IL-1α(多为膜相关型)则表现为抑制作用。对于IL-6,Col无明显影响。Northern分析显示,Col对TNF-α及IL-1βmRNA产生亦表现为相反作用,即对前者抑制,对后者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宫颈癌细胞产生的免疫抑制因子(TDSF)作用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6h,即可抑制白细胞介素2(IL-2)产生,与对照组相比,P<0.01。当TDSF存在时,经PHA-P驯化的PBMC效应细胞对外源性IL-2反应显著减弱,表明TDSF能抑制IL-2的作用。PHA-P刺激PBMC增殖,但TDSF使其增殖抑制。表明TDSF能抑制IL-2产生及其作用;抗癌药对TDSF的分泌有部分阻抑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宫颈癌细胞产生的免疫抑制因子对IL-2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宫颈癌细胞产生的免疫抑制因子(TDSF)作用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6h,即可抑制白细胞介素2(IL-2)产生,与对照组相比,P<0.01。当TDSF存在时,经PHA-P驯化的PBMC效应细胞对外源性IL-2反应显著减弱,表明TDSF能抑制IL-2的作用。PHA-P刺激PBMC增殖,但TDSF使其增殖抑制。表明TDSF能抑制IL-2产生及其作用;抗癌药对TDSF的分泌有部分阻抑作用。  相似文献   

11.
病毒性肝炎患者IL-1、IL-6和TNFα活性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检测了甲、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IL-1、IL-6和TNFα的诱生活性及其血清中活性。结果表明,乙型慢性活动性肝炎(CAH)、乙型肝炎后肝硬化(HC)和乙型重型肝炎(SH)PBMCs经脂多糖诱导后,IL-1活性分别为3531.1±882.7U/m1、2769.7±730.4±U/ml和5329.3±1089.3U/ml,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0.01);IL-6诱生活性分别为38.90±14.75U/m1、2.45±18.85U/ml和71.95±28.05U/m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0.05或<0.01);TNFα诱生活性在乙型慢性迁延性肝炎(CPH)、CAH、HC和SH中分别为33.23±7.25U/ml、6.99±1.84U/m1、4.29±2.17U/ml和86.70±24.18U/ml,与对照组相比P<0.05或P<0.01。各型患者血清中IL-1、IL-6和TNFα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文中对SH患者IL-1、IL-6和TNFα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Graves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和IL-6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检测Graves病(CD)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动态变化,探讨甸子与CD发生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于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与24周采集患者静脉血,分别采用放免法和超敏酶免法检测血清IL-6和TNF-α含量。结果:CD患者血清IL-6和TNF-α水平明显升高;应用抗 状腺药物8周和24周甲状腺激素恢复正常后,IL-6和TNF-α水平明显升高;应  相似文献   

13.
皮质醇导致脓毒症大鼠TNF-α释放增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皮质醇对脓毒症大鼠TNF-α、IL-6释放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SD大鼠58只,分为5组,A、C组于盲肠结扎穿孔CLP后每12h皮下注射氢化可的松(30mg/kg),B、D组于CLP后同时点注等量生理盐水,E组为对照组。A、B组于48h,C、D组于24h处死,测定血及腹水中TNF-α、IL-6含量和血中皮质醇水平。结果:A组死亡3例,余各组无死亡。A组血浆皮质醇和TNF含量均显著高于B、C、D、E组(P<005)。A、B、C、D组腹腔液中TNF-α含量显著高于E组(P<005)。所有大鼠腹腔液中TNF-α、IL-6含量均显著高于血浆(P<005)。结论:脓毒症时,应用皮质醇可使血浆TNF-α含量升高,且随作用时间延长TNF-α升高愈显著,并伴有动物死亡率增加。但对血浆及腹腔液中IL-6含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用细胞因子活性检测,Northern blot方法,在体外研究了抗细菌核心糖脂域McAb和LPS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释放TNF-α和IL-6及其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EL1,EL3和3H4在体外有抑制LPS诱导细胞释放TNF-α的作用;Northern blot结果证实,这3株McAb能分别降低细胞TNF-α和IL-6mRNA表达的水平;提示抗细菌核心糖脂域McAb可能通过与LPS的结  相似文献   

15.
哮喘豚鼠IL-5、IL-3、GM-CSF mRNA表达及雷公藤内酯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IL-5、IL-3、GM-CSF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雷公藤的干预。方法将实验豚鼠随机分为:①哮喘组(n=8):用卵蛋白雾化吸入诱导哮喘模型;②处理组(n=8):用雷公藤内酯醇腹腔注射处理哮喘模型;③正常对照组(n=8)。制备IL-5、IL-3和GM-CSFcDNA探针,用斑点印迹杂交法检测以上三组豚鼠支气管肺组织IL-5、IL-3和GM-CSFmRNA的表达。结果哮喘豚鼠支气管肺组织IL-5、IL-3和GM-CSF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01);雷公藤处理组IL-5、IL-3和GM-CSFmRNA表达低于哮喘组(P<0.05~0.001),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哮喘豚鼠肺组织中有明显的IL-5、IL-3和GM-CSFmRNA表达增加。雷公藤内酯醇能抑制体内IL-5、IL-3和GM-CSFmRNA的表达,可能在哮喘抗炎中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IL-6和TNF对白血病细胞的调控作用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诱导急性白血病肿瘤细胞自分泌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利用急性白血病原代肿瘤细胞和肿瘤细胞系HL-60和K562,分别观察了IL-6和TNFα对急性白血病细胞的调控作用。结果发现,急性白血病细胞存在着IL-6和TNFα的自分泌作用,而TNFα和IL-6对白血病细胞则有诱导分化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TNFα对急性白血病细胞株还可呈现生长抑制作用;而IL-6则可表现为生长促进作用。IL-6和TNFα对急性白血病细胞的这种凋控在白血病的发病和免疫调控治疗中将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IL-6和TNF对白血病细胞的调控作用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诱导急性白血病肿瘤细胞自分泌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利用急性白血病原代肿瘤细胞和肿瘤细胞系HL-60和K562,分别观察了IL-6和TNFα对急性白血病细胞的调控作用。结果发现,急性白血病细胞存在着IL-6和TNFα的自分泌作用,而TNFα和IL-6对白血病细胞则有诱导分化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TNFα对急性白血病细胞株还可呈现生长抑制作用;而IL-6则可表现为生长促进作用。IL-6和TNFα对急性白血病细胞的这种凋控在白血病的发病和免疫调控治疗中将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重组人IL-1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653融合,得到一组分泌抗人重组IL-1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对其中的3株 YA133、YA140和YA163进行了初步鉴定,抗体类别为IgG,亚类均为IgG1,免疫转印显示,3株抗体均能特异性地识别分子量为17.5kD的IL-1蛋白条带,ELISA法证明与其它细胞因子如:IL-2、IL-6、TND-α,IFN-γ和GM-CSF均无  相似文献   

19.
羧甲基茯苓多糖对HPBL分泌IL—2,TNF,IL—6,IFN—γ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用CMP培养外周血淋巴细胞(HPBL)24、36、48、72h采样检测的IL-2、TNF、IL-6、IFN-γ效价分别可达13.6±4.3,41.9±2.0,1837.4±464.3,1037.9±211.0U/ml,分别比无CMP的细胞培养对照组的效价高0.8,7.4,0.5,10.9倍(P<0.01),说明CMP具有IL-2、TNF、IL-6、IFN-γ的诱生剂功能。由CMP预处理HPBL后经PHA和/或ConA促诱生组的IL-2、TNF、IL-6、IFN-γ效价分别比无CMP的PHA和/或ConA刺激的相应常规诱生组高1.2~2.8,0.5~1.1、0.5~0.8、0.4~0.6倍(P<0.01),尤以CMP+PHA+ConA促诱生细胞因子效果最佳(P<0.01),说明CMP又具有IL-2、TNF、IL-6、IFN-γ促诱生效应。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细胞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细胞因子INF-α、IL-1β和IL-6的变化及其与HIE严重程度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方法测定了50例HIE患儿血浆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培养产生的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水平。结果:HIE患儿血浆及PBMC体外培养产生的TNF-α、IL-1β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且重度HIE患儿急性期血浆及PBMC体外培养产生的TNF-α、IL-β和IL-6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轻度HIE组,其恢复期血浆TNF-α、IL-1β则显著降低,但血浆IL-6水平仍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HIE患儿血浆及激活的PBMC产生的TNF-α和IL-1β水平与HIE的严重程度有关,IL-6的产生可能与脑损伤后的修复机制有关,测定这些细胞因子对病情的监测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