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浙江楠既是我国特有的优质用材树种,又是优良的生态树种和园林绿化树种。2004年从浙江省种苗站引进浙江楠种子进行人工繁育。通过试验,初步总结出了浙江楠种子处理、整地作床、播种、芽苗移栽、苗期管理、出圃造林等环节的繁育栽培技术,培育了3.5万株优质苗木,并建立15hm2的人工栽培繁育基地。  相似文献   

2.
六万林场位于勾漏山脉的六万山区,人工造林树种主要有马尾松、杉和八角3种,为了丰富林场的造林树种,以达到林水速生丰产的目的。远在1936年(国民党六万垦殖区),开始对当地野生火力楠进行人工栽培,50年代起对柳杉进行引种试种,到70年代,共引种驯化80多个树种,其中有些树种已推广应用于生产,为了了解新造林树种的生长情况及合理评价推广应用的效益,近年来,先后对引种驯化的树种,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3.
火力楠的引种栽培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火力楠在福建省尤溪县的引种生长表现、主要造林技术及在生物工程防火、栽培香菇、制浆造纸等方面的开发利用,指出火力楠是一种多用途的速生阔叶树种,可以大力推广造林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4.
珍稀树种浙江楠的栽培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楠为我国南方珍稀用材和园林绿化树种。该树种主干通直,枝叶繁茂,姿态优美,四季常青,材质优良,经济价值大,适于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大部分地区引种栽培。该文概述了浙江楠的分布、形态特征、物候及栽培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闽南山地引种树木的中试造林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9年起在厦门同安开展热带、亚热带树种引种驯化试验,先后有133种定植成功。1972年开始引种树木的上山中试造林,包括木兰科的火力楠、灰木莲,红花天料木科的母生等15科36个树种。中试造林结果表明:火力楠、母生、八宝树、南洋楹、米老排等5个树种为适宜在闽南山地进行大面积造林的用材树种。  相似文献   

6.
王琪  许云飞 《国土绿化》2013,(11):28-33
近日,《国土绿化》杂志社记者来到湖北省太了山林管局,深入林场管理局集镇、绿化苗木基地、造林基地等进行了实地采访,深入了解太子山林管局的现代林业建设情况。  相似文献   

7.
宜昌楠为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为大量繁育园林绿化用苗,对宜昌楠造林地选择与林地耕整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深耕冬凌后的偏酸性土壤有利于宜昌楠苗木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2013年3月,将1年生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浙江楠Phoebe chekiangensis和闽楠P.bournei无纺布袋苗种植于浙江省缙云县,进行村道路旁种植、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采伐迹地造林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下补植3种造林方式的比较试验。2013年10月和2015年2月的调查结果表明,南方红豆杉当年成活率和3 a保存率间没有明显的差异,但以迹地造林的平均地径和平均树高生长最低;浙江楠的当年存活率、3 a保存率以及平均地径和平均树高生长均是迹地造林最低,林下补植最高;闽楠当年存活率和3 a保存率间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3 a保存率以及平均地径和平均树高生长均以迹地造林最低,路旁种植最高。试验结果表明,3种珍贵树种均不适合迹地造林。  相似文献   

9.
一、通辽市杨树发展的历程及栽培状况建国初期,杨树造林多用于乡土树种小叶杨、小青杨等。育苗采用种子繁育,实生苗造林或埋于造林。至60年代起开始引进加拿大杨、沙兰杨、毛白杨、小黑杨、北京杨等。当时由于种源少,没有大量繁殖,只有少量的观赏造林,育苗除播种育苗外,  相似文献   

10.
火力楠(Micheliama cclnrei Va—r·sublahea),属木兰科,常绿大乔木,高可达30余米,胸径1米多。树干通直,木材致密,出材量高,切面光滑,为家具及建筑优良用材。树形美观,生长迅速,枝叶繁茂,四季常青,又是优良的绿化造林和观尝树种。火力楠喜温、喜湿、喜肥,原产热带、亚热带季雨林区,在广西桂南地区多有野生自然分布,近几年来,渐有较大面积的人工栽培。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洞口县石漠化现状和造林成林率调查,结果表明:洞口县石漠化区杉木、马尾松、柏木、阔叶林的现有林面积所占比例差异明显,人工造林成林率差异极显著。柏木林的现有林面积所占比例和人工造林成林率远远大于杉木林和马尾松林,阔叶林仅次于柏木林,马尾松林介于阔叶林和杉木林之间,杉木的林最小。柏木是石漠化地区首选造林树种,其次是阔叶树;营造柏木、阔叶树纯林或柏木与阔叶树混交林可作为洞1:7县及其相同生境石漠化地区主要造林模式;马尾松纯林可作为辅助造林模式应用;杉木不适宜在石漠化土地上生长,不宜作为石漠化地区造林树种。  相似文献   

12.
营造速生丰产林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建设高档次速生丰产林,作者借鉴国外经验,提出6项关键技术措施,即:建立树木栽培种、选育优良无性系、突破繁殖技术、改革育苗方法、严格立地选择和配套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3.
秃杉是优良用材树种和园林树种,各地多有栽培,目前尚未发现秃杉胸径超过2 m的记录。2013年8月,在全国第二次野生重点保护植物调查中,于维西县发现野生秃杉巨大植株及其群落。在该秃杉巨树附近存在较大面积的天然秃杉林群落。维西县野生秃杉林的发现扩大了秃杉在云南的自然分布区域,为今后秃杉造林和培育提供极为难得的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14.
在应对气候变化与实现碳中和目标以及社会发展对森林生态系统要求更加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混交林的重要性在世界各国已达成共识。通常认为,相对于纯林,混交林能够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产力、增加碳储量,具有更高的生态韧性(抵抗力与恢复力)。但混交林是否必然优于纯林,且混交林与生物多样性、生产力、碳汇、生态韧性以及混交效应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探讨与研究的问题。混交林绝不是简单的树种组合与排列,其结构与生态过程相对复杂。文中通过文献梳理,总结分析混交林与生物多样性、生产力、碳储量、生态韧性以及混交林经营管理5个方面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发现关于混交林与生态功能和生产力的关系研究结果多样,总的结论是,若要得到混交林的积极效应,不能单纯增加树种多样性,更重要的是要考虑树种特性、生态互补、林分结构以及立地和环境的影响。我国混交林研究主要是通过造林实验对比分析生长效果,选择较优混交造林技术。文中最后提出我国混交林研究发展建议,旨在促进对混交林的科学和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15.
胡伟青 《防护林科技》2010,(2):23-24,54
对广东省九连山林场于2004年春季在不炼山的情况下采用酸枣、火力楠、木荷等乡土阔叶树种营造的混交林,5 a后进行调查并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不炼山的生态造林模式,其造林效果较好,表现为:以阔叶树为主的乔木层已覆盖了全部林地,灌木层也生长良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好,很快形成了较稳定的复层结构。  相似文献   

16.
侧柏人工林培育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侧柏由于适应性强,抗严寒、耐干旱瘠薄等特性,现广泛栽培于全国各地,成为我国荒山造林的主要造林树种。目前,我国在侧柏人工林培育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侧柏的育苗及管理、造林、人工林抚育、混交林培育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为我国的侧柏人工林培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IntroductionItissurethatpresentelevatiollsofCO2a11dotllergrcc11-housegasesinducedbyhumanactivitiesaren1akli1gglobalclimategothroughinexperielICedcl1anges(Scl1le-subgerl987).Thecurrentquasi-equilibriulllstatesofbio-sphereecosystCm,esPeciallyterrestrialecosystems,wouldbebrokenbecausetl1estructure,fu11ction,distributio11andtlledynamicsofanyexistedecosystemsareIberesultsoflongtermadaptationofbio-systemtocurrentclin1ate.Theec()systemsdistributedinhighlatitlldeareawouldhavemuchbiggerchai1ge(Bona…  相似文献   

18.
浅谈阔叶次生林的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是恢复和发展天然阔叶林的重要更新方式,具有投入少、恢复快、收益大和易于实施等特点.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阔叶次生林与人工营造杉木林样地比较结果表明,在同一立地条件下,同龄阔叶树的树种种类、郁闭度、生物多样性、高径比等各项生长指标均高于人工杉木林.文中阐述了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中的抚育间伐、林分改造、封山育林和封禁保护、补植等具体措施,并提出保护现有阔叶林,实施人工促进阔叶林天然更新,扩大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防护林比重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野生观赏树木资源种类丰富、分布广泛、开发利用潜力巨大。近年来针对野生观赏树木资源现状的调查研究逐渐增多,说明人们已经充分注意到乡土观赏树木资源开发和保护的重要性。目前除了少数几个传统树种外,大部分乡土观赏树种都处于原种简单利用水平,没有选育形成丰富多彩的观赏品种体系。建议在注意保护野生种质资源的前提下,开展全民选育活动,大力选择和培育特色优良观赏树木品系,同时拓宽观赏树木的视野,加强原来只是作为用材树种来培育的树种的观赏品系开发。野生观赏树木繁殖和培育技术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繁殖生物学、栽培生态学、栽培理念和栽培技术体系等方面均存在很大的问题,建议学习和应用国外先进理念与技术,大力加强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0.
近自然森林经营发源于德国巴伐利亚州,是当今国际公认的一种先进的森林经营方法。以德国巴伐利亚州4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成果为依据,从森林结构、枯木状况、森林近自然度、森林蓄积量4个方面对近自然森林经营成效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971—2012年的41年间,巴伐利亚州阔叶树种占比由22%提高到35.7%,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混交林已占乔木林面积的64.1%,复层林已占乔木林面积的77.4%,森林年龄结构基本实现了均衡分布;林内枯木数量达22 m3/hm2,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场所和营养来源;自然林和近自然林已占乔木林面积的42.6%,比德国全境高6.8个百分点;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396 m3/hm2,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建议我国在营造林工程项目中加大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推广应用力度,建好示范样板,并进一步探索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