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沙特麦加轻轨铁路是为缓解每年数百万穆斯林朝觐的交通压力修建的一条专用铁路,结合线路车站分布、配线设置,针对最大高峰客流特点,对麦加轻轨铁路运输提出了5种组织模式,其中拉锯模式在减少动车运用数量、节省运营成本的情况下,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运输需求,对轻轨、地铁在特殊运输条件下,实现点对点的大能力运输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城际铁路建成后,需要经过长时间客流培育。在客流量较小的运营初期采用大小编组的列车开行方案,一方面可以降低运输企业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可以缩短行车间隔、提升客运服务水平。以开行跨线列车的城际铁路线网为研究对象,以各运行交路编组方案和发车对数为决策变量,以乘客出行成本和企业运营成本为优化目标,构建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并使用熵权法开展方案评价,最终得出大小编组模式下城际铁路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结论。该模型通过输入某都市圈线网OD客流及各交路基本情况等数据,经案例分析得出:大编组列车与小编组列车开行对数保持平均对于乘客出行成本的下降具有显著的优化效果;少量开行小编组列车是平衡乘客出行成本与企业运营成本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持续快速发展,既有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下运力资源的调控能力已经趋于饱和。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乘客出行需求,以列车虚拟编组为代表的新技术成为发展方向。为了解决虚拟编组下列车的运行调度问题,提出面向虚拟编组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行优化调度方法,建立列车运行和客流变化模型,描述列车运行和乘客人数的动态变化;构建列车时刻表和编组策略的协同优化模型,以实现列车利用率、列车停站时间和乘客等待时间之间的平衡为目标求解优化策略,并根据最优解生成列车调度和编组方案;最后选取北京地铁亦庄线为线路仿真对象,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显著提高列车利用率,减少乘客候车时间,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的节能降耗,降低运营成本,提出基于平峰时段客流特征和行车组织特点的城市轨道交通平峰节能运行图优化模型。在平峰时段,通过压缩客流量较小车站的停站时间,将富余停站时间用于列车区间运行,在保证整体列车运行周期不变的同时,实现降低列车牵引能耗的目标。建立考虑乘客服务水平的城市轨道交通平峰期节能运行图优化模型,并设计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以深圳地铁7号线上行方向为例,结果表明上行方向区间牵引总能耗整体减少87.35 kW·h,节能效率达到19.44%。研究表明在不影响乘客正常乘降列车的情况下,提出的考虑乘客服务水平的平峰节能运行图模型调整列车区间运营时间,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5.
为合理优化城际列车开行频率,以客流出行特点和规律为依据,对客流日分布数据进行分析,将城际客流分为早平峰、早高峰、午平峰、次高峰、晚高峰、晚平峰6个时段,以此确定不同客流时段的城际列车开行频率。分析旅客出行费用和企业运营成本,在综合考虑旅客候车时间成本、乘车时间成本,以及与列车开行频率相关的列车运行成本、停站成本的基础上,建立以旅客出行费用和企业运营成本最小为目标的列车开行频率优化模型。最后以京津城际铁路为例,采用MATLAB对模型求解,实例表明该模型计算得出的列车开行频率能够更好地满足城际铁路旅客和运营企业双方的利益,为城际列车开行频率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可以实行大小交路的开行模式,以克服断面客流不均衡导致的能力浪费,而这种模式使长距离乘客的出行时间增加,可以在列车开行大小交路的基础上考虑开行快慢车。以乘客出行成本与企业运营成本最小为目标,考虑列车停站时间与客流需求的关系,将停站时间纳入乘客出行成本,建立双目标非线性整数优化模型,求解乘客与运营企业的成本博弈均衡点。通过算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相对于大小交路嵌套的运营模式,实行“大小交路+快慢车”的运营模式可以有效降低乘客出行成本与企业运营成本。  相似文献   

7.
上海轨道交通系统3、4号线采用共线运营构成4号环线运输方案,在共线车站多、车站配线简单、行车间隔小的条件下,对延误调整、列车救援等运营调整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进行分析.随着3、49线客流的持续增长,对今后共线运营的列车运行组织及改建方案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交通企业管理》2020,35(3):36-36
日前,武汉轨道交通线网日均客流量约103万人次,重回"百万级"。从5月18日起,武汉地铁将第四次增加运力,缩短乘客候车时间。调整行车组织方案后,武汉地铁1号线、2号线、4号线工作日早高峰最小行车间隔缩短至4分钟,其中2号线、4号线大交路行车间隔缩短至8分钟。  相似文献   

9.
基于信息融合的理论和方法,将城市轨道交通各个系统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相关和集成融合计算出客流量、平均发车间隔和平均运距等.通过对车辆运营成本与乘客等车时间成本的分析,确定乘客总的等车时间成本是常量固定的社会成本.利用边际成本法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补贴决策模型,并结合长春市轻轨的运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期以辅助城市轨道交通财政补贴决策.  相似文献   

10.
城市轨道交通断面客流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波动性,应根据断面客流差异采取大小交路的运营模式。以乘客等待时间、车辆走行公里和列车运行时间最小化为目标,在列车编组可变前提下构建多目标优化模型,优化大小交路开行方案,以线性加权法将多目标优化模型转化为单目标优化模型,并以受控随机搜索算法求解。通过实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说明开行大小交路是断面客流不均衡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组织的有效模式,采用大交路大编组、小交路小编组的模式能有效平衡乘客等待时间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效益。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开行方案对于线路之间的换乘协调问题考虑较少存在的问题,结合城市轨道交通旅客换乘的特点,构建换乘机理模型,并以车站换乘旅客平均等待时间最短作为目标函数,设计优化模型对列车开行方案进行优化。通过算例分析,说明优化效果较为明显,对于地铁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旅客出行需求不断提高,需要同时考虑旅客出行时段选择与运输企业效益,来优化调整高速铁路列车停站方案。针对一条拥挤的高速铁路客运走廊,分时段确定列车停站计划和开行频率,阐述影响旅客出行时段偏好的2个重要因素——吸引度与可达度,据此构建旅客出行阻抗函数,构建双层规划模型,上层规划是以运营成本最小为目标的整数规划模型,用于确定列车停站方案;下层规划是一个用户平衡模型,用于计算客流在停站方案上的分配结果。根据模型特点设计启发式算法,并通过算例对模型和算法进行验证和分析。研究表明,考虑旅客出行时段偏好优化高速铁路列车停站方案的方法,能更好地匹配旅客需求分布,为旅客提供优质服务。  相似文献   

13.
突发大客流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中的传播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突发大客流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作业性质和特点,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中的车站分为发生站、换乘站和中间站。在此基础上,通过站台候车区的乘客密度、到达列车的剩余载客能力、站台候车乘客数和乘客上车效率等因素,构建站台候车区乘客密度影响模型和列车运行延误时间模型,并总结出突发大客流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中的传播机理。从车站服务水平和列车运行影响两个方面对突发大客流传播的影响因素及相应的调整措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为缓解高峰客流拥堵,提高列车服务能力,通过对各种运行列车组在沿途中间站的停站组合分析,推导出始发站列车发车间隔的计算公式。以此为基础,构建以站间服务可达性、列车到达时间、旅客候车时间等作为主要约束条件,旅客旅行时间消耗最小化为目标的非线性0-1规划模型,同步优化城际铁路客流高峰时段的列车停站方案与运行图。根据模型特点设计遗传算法对算例进行求解,验证设计的模型及算法可行,能够为制定城际铁路列车停站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高速铁路列车一般采用固定编组形式,动车组运用效率较低,而未来可变编组列车投入使用后,运营组织方式将发生很大变化,需要优化列车开行计划以充分发挥可变编组列车的优势。研究可变编组列车在各技术区段的编组内容和组合拆解计划,以动车组开行成本最小和组合拆解作业时间最短为优化目标,构建可变编组列车开行计划优化模型,设计分支定界算法求解。以京沪高速铁路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相比同等条件下固定编组模式,优化的可变编组列车开行计划可以提高列车客座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
基于运行图数据,研究京沪高速铁路不同运营时期的运输组织模式,分析不同速度列车共线模式下京沪高速铁路的运能结构变化,探讨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模式发展趋势。在分析本线全程列车始发时段与停站次数的关系,研究本线列车开行的周期规律。结果表明,2018年底京沪高速铁路区段通过能力利用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能力限制区间为徐州东-蚌埠南;分析列车运行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区域路网直达+跨区域换乘"的运行模式是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模式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输组织需要根据客流特点编制列车开行计划,其中全日行车计划是列车开行计划的基础,对列车开行方案、列车运行图和车辆运用计划具有重要影响。在简要介绍全日行车计划编制的主要内容和步骤基础上,利用Crystal Ball软件对客流计划不确定条件下的全日行车计划的编制进行模拟分析,模拟结果得到了包含更多辅助信息的决策方案,也为实际应用提供了可操作的新方法和工具。  相似文献   

18.
Commuter rail systems are being introduced into many urban areas as an alternative mode to automobiles for commuting trips. It is anticipated that the shift from the auto mode to rail mode can greatly help alleviate traffic congestion in urban road networks. However, the right-of-way of many existing commuter rail systems is usually not ideally located. Since the locations of rail systems were typically chosen long ago to serve the needs of freight customers, the majority of current commuter rail passengers have to take a non-walkable connecting trip to reach their final destinations after departing the most conveniently located rail stations. To make rail a more viable commuting option and thus more competitive to the auto mode, a bus feeder or circulator system is proposed for transporting passengers from their departing rail stations to final work destinations in a seamless transfer manner. The key research question with operating such a bus circulator system is how to optimally determine a bus route and stopping sequence for each circulating tour by using the real-time demand information. In this paper, we name this joint routing and stopping optimization problem the circulator service network design problem, the objective of which is to minimize the total tour cost incurred to bus passengers and operators with respect to minimizing the walk time of each individual bus passenger. A bi-level nonlinear mixed integer programming model is constructed and a tabu search method with different local search strategies and neighborhood evaluation methods is then developed for tackling the circulator service network design probl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