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101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101例确诊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资料.结果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病例近年来逐年增加,呈多部位播散感染;临床表现以发热、贫血、消瘦、咳嗽、咳痰、皮疹、脾大为主,外周血CD4 淋巴细胞计数多数(91.09%)<50个/μl;特征型皮疹具有一定诊断意义,皮肤活检、血培养、骨髓培养阳性率高;应用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疗效较好,长时间二级预防联合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可降低复发率.结论 马尔尼菲青霉菌已成为广东地区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发生于CD4 淋巴细胞计数<50个/μl的患者,确诊需多部位取材培养或活检,治疗推荐使用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  相似文献   

2.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总结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对2002年11月至2005年6月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住院的41例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临床表现发热41例(100%),消瘦41例(100%),贫血38例(92·7%),皮疹30例(73·2%),咳嗽25例(60·9%),淋巴结肿大22例(53·7%);41例患者中,39例外周血CD4 <50×106/L,1例CD4 105×106/L,1例CD4 86×106/L;所有病例血液中均培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其中24例骨髓、9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5例纤支镜活检组织、5例死亡病例多个病理组织找到马尔尼菲青霉菌;使用氟康唑、伊曲康唑或二性霉素B等治疗,治愈30例,6例自动出院,5例死亡,以二性霉素B疗效最好,氟康唑疗效差。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以发热、消瘦、贫血、皮疹、咳嗽、淋巴结肿大等为主要表现,多发生于CD4 计数小于50×106/L的患者,二性霉素B可作为治疗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患者的实验室检测结果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达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目的。方法对120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的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易发生机会性感染,常见病原体依次为真菌、细菌、病毒;血常规血红蛋白偏低,女性100%贫血,男性71.7%贫血;白细胞较低,平均值为5.6×10^9/L,〈4×10^9/L占50%(60/120);流式细胞计数CD4+细胞明显降低,平均值为26×10^6/L,〈50×10^6/L占88.3%(106/120)。被调查病例中CD4+细胞〈50×10^6/L时,易发生病原微生物机会性感染。结论大多数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CD4+细胞明显降低,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和白细胞降低,常发生机会性感染,常出现两种或多种病原体合并感染,病原体依次为真菌、细菌、病毒。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表现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51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与转归的资料,进行系统的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以中高度发热、乏力和头面部皮疹多见。B超可见肝脾肿大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正常或降低,血小板进行性下降;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CD4T细胞〈50/μl。马尔尼菲青霉菌培养延长至16天时,阳性率达94.3%。治疗分为症状期、维持和预防复发治疗,好转出院率分别为81.5%、96.1%和88.0%。结论临床上同时具备中高度发热、中重度乏力、头面部和颈部丘疹性皮疹、浅表肿大淋巴结质中偏硬、B超腹主动脉旁/腹腔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白细胞正常或降低、进行性血小板降低、ALT升高、CD4〈50个细胞/μl之中的数个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而且普通抗感染治疗无效时,应高度怀疑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可能,应追问该病流行区域居住史和旅行史,并积极作病原学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病人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出院的58例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病人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8例病人中发热占94.8%,咳嗽占70.7%,特征性皮疹占46.6%,腹痛占39.7%,脾大占55.2%,腹腔淋巴结肿大占51.7%,贫血占81.0%。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中位数为10个/μL,50个/μL的占85.7%。血培养马尔尼菲青霉菌阳性47例,阳性率81.0%,其他组织、体液培养和病理阳性11例,占19.0%。GM试验阳性91.7%(44/48),G试验阳性72.0%。两性霉素B联合伊曲康唑序贯治疗占79.3%。好转出院49例(84.5%),恶化出院9例(15.5%)。结论 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好发于CD4细胞50个/μL的病人,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诊断依靠病原菌的培养及组织病理,抗真菌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disseminated penicilliosis mameffei,DPSM)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36例确诊为A[DS合并DPSM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资料。结果患者以青壮年为主,发热35例(97.2%),咳嗽30例(83.3%),贫血32例(88.9%),消瘦21例(58.3%),皮疹17例(47.2%),腹痛16例(44.4%),淋巴结肿大14例(38.9%)。患者血培养马尔尼菲青霉菌均阳性,骨髓培养阳性9例(25.0%)。单用两性霉素B治疗2例,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序贯治疗11例,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序贯治疗1例,单用伊曲康唑治疗14例,单用氟康唑治疗8例。好转出院17例(47.2%),自动出院11例(30.6%),死亡8例(22.2%)。结论 AIDS合并DPSM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情进展快,早期诊断、及时有效治疗可长期缓解或治愈DPSM。  相似文献   

7.
黎灿  梁欣  马卫国 《内科》2008,3(6):989-990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系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感染引起的一种少见的深部真菌病。该病在东南亚地区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ey syndrome,AIDS)患者中多见,我国于1985年首次报道。现将我院2006年以来确诊AIDS合并PM感染21例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马尔尼菲青霉病为马尔尼菲青霉感染引起的皮肤、淋巴结、多脏器和系统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局限性或进行播散性,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多发生于免疫功能受损患者,包括患严重基础疾病、应用免疫抑制剂或艾滋病(AIDS)患者。2008年9月,我科收治1例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本院确诊了2例AIDS合并马尔-菲青霉菌病(PSM)患者。取患者骨髓涂片,瑞氏染色,骨髓涂片巨噬细胞内有大量有横隔的病原体,血液培养为双相真菌,25℃青霉相生长并产玫瑰红色素,显微镜下部分菌丝有典型帚状枝生成。分离的病原菌鉴定为马尔尼菲青霉菌,两患者确诊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  相似文献   

10.
艾滋病合并播散型马尔尼菲青霉病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尔尼菲青霉菌是极少数能使人类致病的青霉菌之一,1984年邓卓霖证实它能导致系统性深部真菌病。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是Piehl等1988年首先报道。随着艾滋病发病率增加,马尔尼菲青霉菌已成为东南亚及我国长江以南地区艾滋病患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有报道泰国北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为第三大机会性感染,已逾1300例,病死率高达91.3%,为终末期艾滋病患者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我院自2004年11月至2006年2月收治艾滋病合并播散型马尔尼菲青霉病12例。现将其临床特点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