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城乡文化一体化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文化生活领域中的具体表现,其实质是城乡文化的均衡发展,而社区文化建设是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实践平台.通过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转型,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一体化社区文化管理体系,创新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和运行机制,可以改变文化生活领域的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文化的协调发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缩小城乡之间的文化差别.  相似文献   

2.
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它顺应了农村改革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有利于满足农民的利益诉求,有利于实现农村土地的有效利用。然而,在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现实困境,部分农民对社区建设缺乏认同感,农民的政治参与权利受到限制,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供需错位。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促进社区"内生式"发展,增强农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实施多方"协同治理",提高农民政治参与度;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从而构建和谐、富裕、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3.
农村文化发展动力机制是推动农村文化发展并使其获取持续发展活力的各种构造、功能和条件等要素的总和.城乡统筹视域下农村文化发展动力机制构成可分为内源性动力和外源性动力.内源性动力来源于农村内部的、由城乡统筹下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带来的能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能将文化发展包含的要素(资源)转化为内生优势;外源性动力指外在于农村发展主体的,包括政府行为、市场、外部资源等在内的外在推动力量,能够推动形成农村文化发展的外部优势并与内源性动力结合形成联动机制.深入探究和合理构筑农村文化发展动力机制,有利于为农村文化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新模式,并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两型"社会作为一种新型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其发展目标的"社会性"决定了城乡社区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地位,城乡社区文明建设是长株潭构建"两型"社会的前沿阵地,"两型"社会的发展对城乡社区文明建设提出了共同的要求,但由于城乡经济社会人文环境的差异性,又决定了相对落后的农村社区文明建设具有与城市不同的特点.城市与农村社区文明建设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决定了现阶段长株潭的城乡社区文明建设不能盲目追求城乡同一化,而要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实现一体化.  相似文献   

5.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完善河南省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建立乡镇-街道-村等上下联动的河南省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完善河南省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制度建设,促进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化健康发展;完善河南省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标准,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以城市带动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发展;多元化资金筹措模式,完善财政资金对河南省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支撑,解决资金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6.
农村文化发展滞后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具体表现为: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足;农村文化活动开展不足,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文化市场发育不足;农村文化人才缺乏。导致农村文化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村经济落后是物质根源,城乡二元体制是体制根源,"输入偏好型"农村文化扶贫造成农村文化建设供血不足,农村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等。补齐农村文化发展短板,必须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实施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战略,构建农村文化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增加适合农村需要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健全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管理机制及干部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7.
李磊 《学术界》2015,(1):109-115
城乡社会一体化是对"二元"社会结构下的农村支持城市和城市带动农村这两种发展战略的扬弃。它将带来我国城乡社会关系由"单向型"向"双向互动型"的变革,推进城乡社会关系的现代转型。城乡社会一体化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权利平等和迁徙自由。城乡社会一体化的目标是实现城市与乡村的社会融合,社会融合的主要表现是城乡居民共同拥有一个以权利、自由、平等为特质的公民身份。城乡社会一体化法律制度包括均等的公共资源分配法律制度、公正的劳动就业法律制度以及统一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8.
社区文化治理体系是社会生活共同体建设的核心议题,建立健全社区文化涵养体制机制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实践抓手.基于文化转型理论视角,以N市L社区文化营造创新示范项目为例,考察文化强国战略下农村社区文化治理体系重建的实践逻辑."送文化"与"种文化"导致的基层社区文化供需结构失衡是文化治理转型的内生动因,L社区通过积极开展文化阵地建设营造新型社会公共文化空间,通过大力培育文化志愿服务创新文化营造的社会协同机制,通过有序引导多维主体共治实现社区文化营造的共建共享机制.因此,从基层社区文化治理体系的主体、规则、效能三重逻辑,以及L社区文化营造创新示范项目实践经验来看,基层文化治理体系重建必须激发农民主体意识和内生动力,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再到"送种并举",又必须在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强化政府统筹和行政规划.另外,基层文化治理体系重建亟待整合多元化社会资源,强化基层社区文化治理合力效应,提升文化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9.
当前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着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社区认同感不强等问题,社区建设陷入了“共同体困境”。农村社区建设要突破“共同体困境”,关键在于重塑社区共同体精神,“实现自治”则是农村社区共同体精神重塑的内生动力。以自治空间重组为载体、以传统文化传承为纽带、以集体产权发展壮大为引擎、以协同共治为主旨构成了现代农村社区共同体精神培育的社会根基。现代农村社区共同体精神再造必须通过重建社区公共空间、优化社区政策体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壮大集体经济产权、培育社区组织、充实社区发展资源、开创协同共治格局等路径全方位展开。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公共传播网建设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公共传播体系的建构经过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受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现实状况和诸多因素影响,目前城乡传播均等化、城乡文化一体化尚未能实现,农村公共传播体系建构仍困难重重。三网融合的政策为我国农村公共传播体系建构,尤其是IPTV农村公共传播网的建设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我国农村公共传播网建设的新思路是:以IPTV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为依托,广电、电信和中组部远教中心三方合作,重视农村受众的媒介需求,引入"制播分离"的市场竞争机制,建设农村IPTV公共传播网络平台。  相似文献   

11.
2007年以来,农村社区建设试验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而基于对农村社区内涵上的不同理解和本地城乡发展的具体实际,农村社区建设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不同的模式具有差异性的路径导向作用,“多村一社区”模式在发展路径上具有城镇化的功能,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阻碍;以农民需求为导向,构建多中心的服务供给体系,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失衡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一国两策"的管理体制下,我国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严重失衡,成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其制度根源在于:"二元"的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畸形"的政府间公共产品供给权责;"强权"的农村公共产品决策机制;农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的不完善.要破除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中的制度障碍,就必须在统筹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一系列的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城乡统筹、工农业协调发展的均等化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相似文献   

13.
林聪 《学术论坛》2012,(6):41-44
多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治理结构和模式的创新是实现多民族地区农村居民脱贫致富和维护多民族地区稳定的关键。多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治理存在着多元文化冲突,社区治理责任碎片化,社区治理政策碎片化,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社区治理信息孤岛化等困境,需运用整体性治理理论建构一套整体性和容忍性文化制度;构建民主透明的公共决策机制,制定整体性公共政策;整合基层治理权力,实现整体性治理模式;整合社区治理功能,施行整体性治理功能;整合社区治理责任,型构整体性责任机制;加强信息系统整合,打造整体性信息系统;坚持城乡一体化,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整合。  相似文献   

14.
杨曦宇 《南方论刊》2010,(3):53-54,92
文化是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统领和灵魂。要促进西部山区农村文化建设持续的发展,就要建立相应的长效机制。这些长效机制包括文化资源整合及流动机制、投入和管理机制、农民意愿表达机制、城乡文化援助机制、农村文化内生机制、学习培训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5.
近十几年以来,农村的发展陷入了"环境恶化、荒芜化、空心化、文化断层化"的困境,农村有沦落成为"记忆中的故园"的危险,其本质是传统文明、乡村文化的迷失。必须在重新认识并弄清农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文化以及如何实现这样的文化等这些根本性问题的前提下寻回"故园"。即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以农民文化生活需要为目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和传统文化传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构农村文化建设和传统文化传承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6.
当下村民自治因较多依赖国家供给,忽视了农村内生秩序,从而产生诸多困境。为走出困境,应“唤醒”农村自治元素,整合农村自治资源。推动农村内生机制的构建,并以此重构农村内生秩序。农村社区建设是一条可承载建构农村内生秩序的路径。它所着力建构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一方面旨在培育国家制度供给在农村实施的土壤,另一方面则契合了村民自治由内向外、外力辅助的发展规律,可为村民自治奠定厚实的社会基础。顺应上述思路,农村社区建设须关注两个方面:一是由组织农民向农民自我组织转变,二是要重新认识基层政府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定位及村民自治组织基本职能的转变。如此,才能走出传统国家供给的误区,与村民自治协调共进。  相似文献   

17.
如同全球化给世界带来繁荣也挑战世界安全的情形一样,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也给这一世界最具增长活力的经济区带来了冲击。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由于区域社会的一体化尚未有共识而难成各方自觉行动,这终将成为长三角实现可持续一体化的羁绊。我们需要尽早从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建设、深化城乡社区建设和服务,维护民工权益等方面,来推进社会保障经济的整合与建设,支持长三角可持续一体化。  相似文献   

18.
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态势与阶段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社区作为基层社会的构成单元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在农村社会日益开放、流动,多元化和复杂化的新形势下,农村社区正逐步打破传统封闭的发展模式,其人员构成、职业分布、家庭结构等方方面面都已经发生深刻变革。在当前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社区建设呈现组织发展与治理结构多样与"异化"共存、基层社会管理村民自治与民生服务共赢、服务体系及其方式便捷性与信息化兼具、农村社区文化多元化与现代性伴生的阶段特征。  相似文献   

19.
农村法文化的建构分别从促进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型、实现农村社区由权威性凝聚向法律型凝聚、推动传统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转变三个层次上实现法律与农村的互动。建构农村法文化应主要依赖于以文化利益作为出发点、以文化动力作为驱动点、以文化和谐作为归宿点的路径选择。在建构模式上应采取有效整合微观、中观和宏观上的农民、农村社区、基层政府这三种力量,分别发挥其各自的比较优势,通过合作互补的创新机制实现农村法文化建构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20.
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是建设新农村的前提和保障,新疆南疆三地州要出台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方案。以城乡规划一体化为先导,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推进城市化(城镇化),以策应新农村建设;探索农村社区建设的新路,积极开展农村社区试点工作;变城乡结合部为城乡耦合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