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TDP透穴针刺治疗面瘫1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媛 《光明中医》2002,17(5):60-60
“面瘫” ,即面神经麻痹 ,祖国医学又称“口眼斜” ,“口僻”临床上常分为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两种 ,笔者五年来本着中医“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 ,标本兼治”的原则 ,采用针灸透穴治疗 ,加用TDP—神灯照射后治疗本病 1 0 0例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 0 0例中 ,男 3 4例 ,女 66例 ,年龄最小 2 2岁 ,最大 74岁 ,发病时间最短 1周 ,最长 6个月 ,中枢性面瘫 2 2例 ,周围性面瘫 67例 ,并接受西医治疗 ,效果不显著者。2 治疗方法2 1 取穴 :中枢性面瘫者选面部攒竹透睛明 ,丝竹穴透四白 ,颧透人中 ;颊车透地仓 ,配穴 ;下关…  相似文献   

2.
针灸承泣穴治疗溢泪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蓉新 《陕西中医》2006,27(3):348-348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溢泪的临床疗效。方法:针刺双侧承泣穴配合艾灸治疗。结果30例,总有效率为93.7%。提示:针灸承泣穴治疗本病有温通气血的功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温针灸面瘫同侧养老穴对周围性面瘫症状中流泪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62例周围性面瘫出现流泪症状的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温针灸养老穴组和常规针刺组即常规穴位针刺组各31例,观察两组治疗方法对面瘫流泪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方法对面瘫流泪症状均有改善效果,常规穴位针刺组有效率66.7%,温针灸养老穴组有效率93.3%,P0.05,两组有显著的差异。结论温针灸养老穴治疗周围性面瘫流泪症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笔者曾用计算机对古医籍中有关14经及其腧穴(简称为“经穴”或“脉穴”)的主治内容进行统计,得出各经穴治疗各类疾病的症次、该症次占各经穴总症次的百分比(简称为“症占经比”),从而得到各经穴的常用功效,其结果已在2002~2010年间的《上海针灸杂志》与《针灸临床杂志》上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5.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5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 :10 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 5 0例以西药常规治疗 ,治疗组 5 0例以针灸面部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配合少阳经穴 ,加隔姜灸。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 98% ,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结论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
吴越 《福建中医药》2001,32(2):51-52
周围性面瘫是由于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炎所致 ,笔者以针灸与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该疾病 35例 ,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 :本组 35例中 ,男 11例 ,女 2 4例 ;年龄最小 11岁 ,最大 70岁 ;疗程最短 1d,最长 2 a;其中左侧面瘫 19例 ,右侧面瘫 15例 ,双侧面瘫 1例。2 治疗方法2 .1  1取穴 :风池 (双 )、翳风 (双 )、睛明 (患 )、承泣 (患 )、四白(患 )、巨 (患 )、地仓 (患 )、大迎 (患 )、颊车 (患 )、下关 (患 )、头维 (患 )、足三里 (双 )、上巨虚 (双 )。 2针灸法 :足三里施艾条灸法 ,灸 30~ 40 min,睛明、承泣不施手法 ,留针 30 m in。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睛明、球后治疗周围性面瘫流泪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针刺睛明、球后治疗周围性面瘫流泪症53例。结果:53例患者中,治愈率为73.58%,总有效率为98.11%。结论:针刺睛明、球后治疗周围性面瘫流泪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条口穴用于肩关节周围炎治疗的起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条口穴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确切,但此种治法的起源一直未明。自从《针灸甲乙经》首载条口穴以来,直至明清时期,针灸医籍(包括综合性医籍中的针灸专卷)中未曾记载用条口穴治疗肩部疾患。查阅近十年文献报道,临床用条口穴治疗肩周炎的验案众多,遗憾的是,均未曾注明出自何时何人之法。据本人所搜集到的资料,焦国瑞编著的《针灸临床经验辑要》是最早将这一治法收录到正规出版物中的,并作为肩周炎和肩痛症的主要治疗手段;胡学曾在1966年报道的“针刺条口透承山穴治疗45例肩凝症”,是本人所能查阅的文献中,最早应用此法的。虽然不能仅据此下定论,但胡氏和焦氏理所当然是早期将此治法推广和发扬的医家之一。  相似文献   

9.
“四花”穴,为古代治疗骨蒸劳瘵之著名灸穴之一,记载于多种古代医籍中,现代针灸医籍中将此收入经外奇穴类。关于“四花”穴的定位,在古代诸医籍中记载并不一致,主要有二种,一是以《外台秘要》、《苏沈良方》所载为代表。其“四花”穴的四个点呈棱形分布的定位:一是以《针灸资生经》、《针灸聚英》为代表的呈正方形分布的定位。而现代针灸医籍及文章中,在收载和引用此“四花”穴时,多从后者,或有甚者将两者混为一谈;故有必要从文献角度加以考察,以求正误。一、“四花”穴出处的考察现存医籍中最早记载“四花”穴的名称及定位系唐·王焘《外台秘要》一书,此书  相似文献   

10.
睛明穴为治疗眼病要穴,临床实践中发现浅刺睛明穴,针感仅限于眼球部;而深刺(深度在1~1.5寸)时,针感可达眼部后方,使整个眼眶均有酸胀感觉,甚至有针感似入脑后,可提高疗效。但操作不当易引起球后出血的针刺意外,因此掌握好睛明穴的取穴特点和操作要领具有重要意义。1 深刺睛明穴的取穴特点取穴位置的最佳选择是深刺睛明穴的基础。历代针灸医籍在取穴位置及针刺深度的描述各有差异,据《针灸甲乙经》记载:“睛明,一名泪孔,在目内眦外,……刺入六分,留六呼,灸三壮。”《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曰:“睛明二穴,在目内眦。”以上说明睛明穴定位在目内…  相似文献   

11.
条口穴用于肩关节周围炎治疗的起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条口穴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确切,但此种治法的起源一直未明。自从《针灸甲乙经》首载条口穴以来,直至明清时期,针灸医籍(包括综合性医籍中的针灸专卷)中未曾记载用条口穴治疗肩部疾患。查阅近10年文献报道,临床用条口穴治疗肩周炎的验案众多,遗憾的是,均未曾注明出自何时何人之法。据本人所搜集到的资料,焦国瑞编著的《针灸临床经验辑要》是最早将这一治法收录到正规出版物中的,并作为肩周炎和肩痛症的主要治疗手段;胡学曾在1966年报道的“针刺条口透承山穴治疗45例肩凝症”,是本人所能查阅的文献中,最早应用此法的。虽然不能仅据此下定论,但胡氏和焦氏理所当然是早期将此治法推广和发扬的医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整理古代有关流泪症的针灸文献,分析其取穴及配伍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古代文献的支持。方法检索21部与针灸治疗眼病有关的古医籍,摘录针灸治疗流泪症的条文,建立数据库,进行归纳、分类、整理。结果针灸治疗流泪症涉及10条经脉,34个穴位,使用总频次227次,应用频次最多的经脉是胃经,选用穴位4个;应用穴位居第2、3位的分别是膀胱经和胆经,其次为督脉、小肠经、三焦经、肺经、脾经、大肠经。应用频次最多的穴位是睛明、承泣、头临泣、头维、腕骨、四白、攒竹。结论流泪症取穴以胃经、膀胱经、胆经为主;穴位以局部取穴为主。邻近和远端取穴为辅。  相似文献   

13.
麻痹性斜视由神经核、神经或眼外肌本身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一条或数条眼外肌完全性或不完全性麻痹所致,属于祖国医学“目偏视”范畴。针灸治疗本病疗效显著。笔者根据八十年代以来的文献综述如下.14针疗法刘氏取主穴睛明、承泣、阳白、攒竹、太阳;上直见麻痹取主穴睛明、球后、承泣、攒竹、隆子身;上、下斜风及多条肌麻痹取主穴睛明、阳白、承泣、拨付、太阳、匣子药。辅穴取百会、后澳透少府。方法是选取与麻痹眼肌相关的2~4个主穴及辅穴,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4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1次周,12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5~7日…  相似文献   

14.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从"经筋"论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比从“经筋”论治与常规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效果。方法 以经筋理论为指导 ,主取患部经筋及周边经穴针刺 ,配合拔罐 ,治疗面瘫 4 0例 ,并与常规针灸治疗 4 0例对照。结果 治疗组愈显率 97.5 % ,对照组愈显率 75 % ,两组疗效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0 .0 1)。结论 运用经筋理论治疗面瘫效果优于常规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15.
<正>笔者在老师指导下运用针刺配合耳穴压豆治验溢泪症1则,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1病历摘要李某,女,62岁。2014年11月20日初诊。双目溢泪1年余。患者自述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目溢泪,曾于山东千佛山医院行泪道冲洗术治疗,疗效差。多次泪道冲洗,均显示泪道通畅。泪液炎性指标正常。症见:双目溢泪不能自控,受冷受风加重,闭目休息减轻,无口眼歪斜,无目赤肿痛,纳眠可,大便溏,小便调。舌淡、苔白,脉缓。治疗:针刺睛明、承泣,每日1次,每次40 min。  相似文献   

16.
我们运用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经270例疗效统计,痊愈率为34.81%,总有效率达93.33%。现将治疗方法介绍如下。【取穴】主穴: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配穴:上眼睑不下(眼闭不严):头光明、上睛明、上明、外明,另外局部浅刺多针;下眼睑外翻:承泣透内眦、承泣透鱼尾,亦可在外翻的睑结  相似文献   

17.
胡汝云 《新中医》1995,27(1):33-34
药物注射翳风穴治疗周围性面瘫50例临床观察胡汝云周围性面瘫是针灸临床常见病之一。中医称“口眼歪斜”.笔者从1988年起选择了150例单纯周围性面瘫(即贝尔氏面瘫),分为药物穴位注射组(以下简称穴注组)、传统针刺组(以下称针刺组)和电针组3组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8.
泪溢是眼科常见病 ,中老年患者多发。笔者自1999年 1月~ 1999年 12月 ,用明目羊肝片治疗泪溢 ,观察其疗效 ,并以杞菊地黄丸做对照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观察组 80例 150只眼 ,男 32例 ,女 4 8例 ;年龄 4 2~ 82岁 ,平均 59岁 ;病程 1个月~ 3年 ,平均2 6 7天。  对照组 78例 150只眼 ,男 31例 ,女 4 7例 ;年龄 4 0~ 83岁 ,平均 6 0 .5岁 ;病程 1个月~ 3年 ,平均 2 82天。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 ,以第四版《眼科学》泪溢中“功能性泪溢”为诊断标准 ;中医辨证标准 ,以《中医眼科学》第五版流泪症中“肝肾两虚 ,约束无权”型…  相似文献   

19.
针刺常用穴位配合手太阳小肠经原穴腕骨治疗周围性面瘫40例,并与针刺常用穴位组40例比较,结果治疗组冷静 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据此认为腕骨穴对周围性面瘫具有一定治疗作用。结合古医籍所载及现代医学的认识,认为周围性面瘫的发病可能与手太阳经脉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20.
<正>笔者在老师指导下运用针刺配合耳穴压豆治验溢泪症1则,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1病历摘要李某,女,62岁。2014年11月20日初诊。双目溢泪1年余。患者自述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目溢泪,曾于山东千佛山医院行泪道冲洗术治疗,疗效差。多次泪道冲洗,均显示泪道通畅。泪液炎性指标正常。症见:双目溢泪不能自控,受冷受风加重,闭目休息减轻,无口眼歪斜,无目赤肿痛,纳眠可,大便溏,小便调。舌淡、苔白,脉缓。治疗:针刺睛明、承泣,每日1次,每次40 min。配合耳穴眼、目1、目2、肝、肾、脾王不留行籽压豆,贴压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