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提高临床对囊性肾癌的认识。方法:对6例囊性肾癌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病理学特征及治疗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术后病理学诊断均为囊性肾透明细胞癌,5例获随访,4例生存至今。结论:熟悉囊性肾癌的病理学特征及影像学特点是提高囊性肾癌诊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囊性肾癌临床上少见,本院1993年1月~2003年9月共收治肾癌132例,其中囊性肾癌5例,占3.8%.结合文献对囊性肾癌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病理学特征及治疗、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囊性肾癌29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加深对囊性肾癌的认知,以提高囊性肾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囊性肾癌患者的流行病学、病理学、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治疗资料。结果囊性肾癌无特征性临床表现,术前影像学检查可以提供诊断线索;29例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肾癌囊性变19例,多囊性肾癌7例,单纯性囊肿癌变3例。19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0例行肾部分切除术。术后27例获得随访,生存时间平均为68个月(4~204个月不等)。结论囊性肾癌是一类在影像学和大体病理上具有囊性改变的肾癌的统称,有3种病理学类型,术前鉴定各亚型是选择手术方式和预后判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卜仁戈  孙明  吴斌 《陕西肿瘤医学》2013,(11):2539-2541
目的:提高对囊性肾癌的认识,探讨囊性肾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2月我科收治的6例囊性肾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手术方式的选择、病理特点和预后情况.结果:6例囊性肾癌患者平均年龄为52.1岁(39岁至71岁).6例均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均为肾透明细胞癌.6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27.9个月(12个月至48个月),均无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囊性肾癌是一种少见的临床病理亚型,熟悉囊性肾癌的影像学特点是提高囊性肾癌诊断率的关键.对可疑囊性肾癌患者,术中须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确诊者宜行肾癌根治术治疗,效果满意,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顾玲  步荣发  杨舸  邱方会 《现代肿瘤医学》2007,15(11):1558-1560
目的:探讨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34例经病理确诊的腺样囊性癌病例,病理切片取材见神经断面。对34例病例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ACC复发率似与神经侵袭的病理及临床症状、体征表现有一定关系。但本组病例样本较少,尚需更多样本进行研究。结论:对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研究,可为其机理研究提供参考,以便早发现、早治疗,提高治愈率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卵黄囊瘤CT及MRI的表现及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5月经病理证实的40例卵黄囊瘤的CT或MRI表现及临床特征。结果:发病年龄9个月~50岁,平均年龄12.7岁;其中男17例,女23例。肿瘤位于卵巢18例,睾丸12例,骶尾部6例,阴道2例,膈肌1例,腹股沟1例。影像学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呈实性或囊实混合性,肿瘤最大径1.5~28cm。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不均匀强化,实性部分及囊壁内可见迂曲血管影。结论:卵黄囊瘤在CT及MRI存在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结合发病年龄、AFP升高等临床特征,可以提高对该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囊性肾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囊性肾透明细胞癌进行光镜观察,行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文献。结果:肿瘤细胞主要由透明细胞组成。癌细胞免疫表型Ckpan、EMA、CEA呈阳性表达,CD68阴性。结论:囊性肾透明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肾癌病理类型。其诊断依赖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嗜酸性细胞瘤的诊疗方法,提高肾嗜酸性细胞瘤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2例肾嗜酸性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探讨其诊疗方法及预后.结果:12例患者术前影像学均诊断为肾占位性病变,其中T1aN0M0期5例,T1bN0M0期 7例.术中及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肾嗜酸性细胞瘤.2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0例行根治性肾部分切除术,术后随访18~36个月无复发转移.结论:肾嗜酸细胞瘤系肾脏的良性倾向肿瘤,预后良好,术前仅靠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特征难以与肾癌相鉴别,易误诊为肾癌.对于可疑病例,须行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诊断需依据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及特点综合判断.治疗以保肾手术首选,术后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2004年WHO肾肿瘤分类中将多房性囊性肾癌(multilocular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CRCC)新命名为一种独立的肾癌.由于其临床少见,因此对这一疾病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MCRCC的诊断及治疗,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2004年-2009年共收治符合2004年WHO诊断标准的MCRCC患者5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52岁.以腰痛就诊1例,体格检查发现4例,初诊为肾囊肿,随访发现影像学改变而确诊.5例术前均行B超,CT检查.B超表现为分隔性囊性结构3例,囊实性占位1例,肾囊肿1例.CT平扫或强化后,5例可见囊壁式分隔不规则增厚,但无明显的肿块和结节.5例患者中行开放根治肾切除术3例,肾部分切除2例.结果:术后病理证实5例均为MCRCC,肿瘤直径3~8 cm,平均5.5 cm.囊壁光滑,腔内含清亮的浆液性血性液体.镜下多数囊腔内衬单层或复层立方状透明细胞,细胞核小而圆,位于细胞中央,无明显核仁,细胞异型性小,核分裂象少,囊腔间隔由胶原纤维组成,部分间隔内可见灶状透明细胞,但未形成肉眼可见的结节.病理分级G14例,G21例.TNM分期均为T1N0M0期.5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20个月,均无病生存,未见复发性转移.结论:MCRCC是肾癌的一种少见类型,术前诊断主发依赖于影像学检查,与其他类型肾癌相比,恶性程度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子宫囊性淋巴管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临床医师对子宫囊性淋巴管瘤的认识。方法 分析1例子宫囊性淋巴管瘤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理学特点、鉴别诊断及治疗,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女性,45岁,因“间歇性腹部胀痛2年,发现腹部肿块1年余”入院,结合入院相关检查,术前诊断为子宫肌瘤囊性变,行全子宫切除术。病理检查:子宫体前壁可见一囊性肿瘤,囊液呈淡黄色、清亮,囊内壁光滑,囊腔与子宫腔不通;镜下见囊壁内衬一层被覆单层扁平细胞,囊壁平滑肌间见淋巴网状结构,囊腔内见纤维蛋白物及少许淋巴细胞。免疫组化示D2-40阳性、CKpan弱阳性。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囊性淋巴管瘤。术后未行特殊治疗,随访6个月未见异常征象。结论 子宫囊性淋巴管瘤少见,临床以阴道不规则流血及盆腔包块多见,影像学无特异性表现,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不升高,治疗以手术为主,确诊需要根据术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1.
陈宇 《肿瘤学杂志》2011,17(4):298-300
肾囊肿是常见的肾脏病变,约6%的无症状肾肿物为囊性肾癌,复杂肾囊肿与囊性肾癌影像学鉴别诊断困难。Bosniak分级是肾囊性病变的处理依据和原则。全文主要综述肾囊性肿物的Bosniak分级及肾囊性肿物的恶性征象影像诊断方法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5例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 5例,肿瘤直径3.5cm-5.0cm,镜下见肿瘤由大小不等的囊腔构成,囊腔内衬上皮样肿瘤细胞,细胞呈透明状,间隔内肿瘤细胞呈巢状.Fuhrman分级为Ⅰ-Ⅱ.免疫组化标记:CK(+)、EMA(+)、Ki67(<3%+)、CD68(-).5例均行根治性肾切除术,随访1年,均无复发.结论: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具有独特的病理学特征,是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的肿瘤,预后良好,可以通过手术切除而治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胆管黏液性囊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选取1993年5月至2007年5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胆管黏液性囊性肿瘤9例,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肝胆管黏液性囊腺瘤6例,呈多房性,囊壁光整,厚薄一致,分隔均匀;囊腺癌3例,单囊性2例,多囊性1例,壁结节2例,乳头状突起及囊壁局部不均匀增厚1例,钙化2例,CT增强扫描动脉期囊壁及壁结节开始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明显,呈"慢进慢出"特点,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例。结论 肝胆管黏液性囊性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单囊、囊壁不均匀增厚、壁上结节或乳头状突起及斑块状钙化者考虑为囊腺癌,但确诊需依靠病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脊柱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确诊的脊柱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像学表现.结果:6例脊柱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其中发生于颈椎和腰椎各2例,胸椎和骶椎各1例,影像学表现主要为椎体的溶骨性破坏和椎管内硬膜外巨大软组织肿块,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而骨膜反应、钙化或骨化不明显.HE染色肿瘤细胞镜下均均呈小圆形,且伴有Homer-Wright(H-W)"菊形团"排列;免疫组化神经染色至少有2种神经标记为阳性.结论:眷柱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点,但缺乏特异性,确诊需组织病理学.影像学检查的目的在于明确肿瘤侵犯范围,确定手术的可切除性以及评价疗效.  相似文献   

15.
阮江 《肿瘤学杂志》2010,16(3):223-224
[目的]探讨不典型肾癌的临床特征,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不典型肾癌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和手术病理结果。[结果]透明细胞癌18例、乳头状肾细胞癌9例、肾嫌色细胞癌4例,多房囊性肾细胞癌3例,肾囊肿癌变1例。随访5年,1例在术后第2年复发,2例在第5年转移。1、2、5年生存率分别为96.9%、84.8%、71.2%。[结论]不典型肾癌的术前诊断是关键,仔细分析影像学检查,结合病史尽量明确诊断。术中应行冰冻病理检查,以提高肿瘤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螺旋CT诊断囊性肾癌的价值,术前超选择性肾动脉化疗栓塞对小肾癌保肾手术的价值,13例囊性肾癌的影像学分析,局限性肾肿瘤的保肾手术治疗25例临床分析,谷胱甘肽转硫酶-Pi与缺氧诱导因子-1α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组蛋白去乙酰酶抑制剂MS-275抑制膀胱癌的实验研究,经皮下注射树突状细胞治疗膀胱肿瘤的病理改变,汽化电切加黏膜下定期浸润注射吡柔比星预防膀胱癌复发,217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外科治疗的临床分析,晚期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综合性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手足短管状骨内生软骨瘤及原发性软骨肉瘤的影像学及临床病理学特征,为二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研究手足短管状骨的内生软骨瘤204例,年龄6~72岁(平均34岁),高峰年龄20~40岁,女∶男约为2∶1.其中指骨166例,掌骨34例,足趾骨4例.原发性软骨肉瘤2例,均发生于指骨,年龄分别为52岁、76岁,男女各1例.对上述病例的临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病理学特征通过石蜡切片HE染色进行观察.结果 手足短管状骨的内生软骨瘤临床多无症状,影像学呈现膨胀性的骨破坏,组织学表现为分化较好的软骨组织伴不同程度黏液变、钙化及细胞轻度非典型性,未见浸润骨及软组织.软骨肉瘤临床多伴有疼痛,影像学可见皮质破坏、软组织包块形成.2例病理组织学分级均为II级,其肿瘤细胞较内生软骨瘤更为丰富,非典型性及黏液变显著,可见肿瘤性软骨浸润宿主骨、侵破皮质进入软组织.结论手足短管状骨以内生软骨瘤多见,尽管组织学具有非典型特征,但其呈现"软骨岛"结构及为宿主骨小梁包绕的生长方式与软骨肉瘤的浸润性生长不同,手足短管状骨软骨肉瘤罕见,其组织学显示显著的恶性特征,二者诊断时应结合临床、影像学特征及病理学特点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8.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和目的: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是一特殊病理类型的星形细胞瘤,本文结合我们的临床病例,探讨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临床特点、病理学和影像学特点以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7年来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临床资料。结果:18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20岁,大多位于小脑,临床表现主要为颅内压增高症和共济失调,CT和MRI可分为囊性伴囊壁结节、假囊性伴囊壁结节、实质性3种影像学表现。病理以镜下见到大量Rosenthal氏纤维为特征性改变。预后与手术切除程度有关,全切组(11例)无肿瘤复发;部分残留组(6例)肿瘤易复发(2例)和恶性变(1例),未放疗组1例肿瘤复发,为次全切除组。结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好发于年轻人和小脑,有较典型的影像学和病理学特点,应争取外科全切除。对未全切病例术后应行放疗,化疗可作为预防肿瘤复发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原发性肾淋巴瘤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早期原发性肾淋巴瘤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资料。结果:原发性肾淋巴瘤早期即可出现腰痛,发热等临床症状,B超及CT影像学检查表现为乏血供影像学特征,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肿瘤细胞呈生发中心状的弥漫性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结论:早期原发性肾淋巴瘤是具有良性疾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特征的高恶性度肿瘤。要充分认识肿瘤细胞生发中心存在的可能。建议对诊断困难的肾脏微小病灶可积极行腹腔镜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20.
肾腺瘤的临床诊治分析(附9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腺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提高对肾腺瘤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肾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并对本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疗方式进行讨论.结果:所有病例均行超声、IVP、CT检查,其中IVP仅4例提示占位性病变,而超声、CT均误诊为肾癌,仅2例CT提示不除外肾腺瘤可能.临床表现2例有腰痛,1例有肉眼血尿,余6例为体检发现.9例均行肾癌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肾腺瘤.其中7例镜下胞质内有大量红染嗜酸性颗粒诊断为嗜酸细胞腺瘤;1例镜下见肿瘤由密集小管(或腺泡)构成,瘤细胞小而一致,并可见肾小球样结构,诊断为后肾腺瘤;1例镜下可见乳头状腺样结构诊断为乳头状腺瘤.7例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5年,均未出现复发和转移,无瘤生存至今.结论:肾腺瘤分为乳头状腺瘤、嗜酸细胞腺瘤、后肾腺瘤3种类型.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像学表现均与肾癌相似,术前难定性,易误诊,临床上应提高认识,综合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进行诊断.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保留肾单位手术应优先考虑,其预后良好,但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