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发热症首载于《内经》,散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热论》、《素问·刺热篇》、《素问·评热病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素问·至真要大论》以及《灵枢·论疾诊尺篇》、《灵枢·热病篇》、《灵枢·刺节真邪篇》等篇。  相似文献   

2.
出汗是机体功能活动过程中的生理现象,祖国医学对此早已认识,如《素问·阴阳别论》的“阳加之于阴谓之汗”,《灵枢·决气篇》“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就明确阐明了出汗的机理。  相似文献   

3.
《金匮医略》以辨证论治的典范著称于世,它是张仲景在继承“内经》、《难经》辨证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总结发展而成。全书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核心。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在脏腑、外在经络、都有经脉相通、气血相贯。在生理情况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病理情况下、互相影响、互相转变。故它认为,临床证候的发生、都是脏腑病理的变化的反映、而且这种病理变化与人的体质、自然界气候等各种因原有着密切关系。因而提出了“水能浮舟、亦能覆舟”的辨证思想和“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治未病”的预防观点。  相似文献   

4.
刺络法又称刺血疗法,亦即刺血络出血的治疗方法,《张马合注素问灵枢·血络论》中指出:“血络者,外之络脉孙络”。说明分布于人体浅表皮肤,视之有形的络脉,都是血络,它们遍布全身,其主要作用是输布气血于经筋和肤部,若经络发生病变,气血郁结于络脉,就会出现瘀血等现象。《内经》云:“宛陈则除之”。“盛而血者疾诛之”,“血实宜决之”。《难经·二十八难》亦指出:“其受邪气,蓄则肿热,砭射之也”。  相似文献   

5.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其中,十二经脉是经络学说的主体.《灵枢·海论篇》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灵枢·本脏篇》亦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说明经脉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那么经脉中运行的气血是从何而来的呢?它是怎样运行的?其运行是否有一定的次序呢?这就牵涉到十二经脉的流  相似文献   

6.
鸡矢醴一方,首见于《内经》·主治鼓胀·有"一剂知,二剂己"的奇效,由于《内经》对其作用方式等不明确,故后世对其主治病症、疗效颇多分歧,今选文探讨,以正同仁.  相似文献   

7.
祖国医学认为,耳与全身经络、脏腑有密切的关系。《灵枢·邪气脏腑清形篇》即有“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的记载,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道路,耳和全身各部一样,都是通过经络中气血的不断运行而联系的。经络有“外络肢节”的分布特点,构成了耳与四肢百骸的统一关系,经络有‘’内属脏腑”的对内循环特点,,从而更加密切了耳部和五脏六腑的相互影响。刺激耳穴具有调整营卫、气血、脏腑的作用,能达到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的目的。笔者在临床中使用耳针治疗急痛症获得…  相似文献   

8.
“守经隧” 之说,语出《素问·调经论》。篇内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言经脉能运行气血,以沟通表里上下,五脏六腑,是人体脏腑与体表肌肤,四肢百节,五官孔窍联系的通道,凡人体营卫之出入,气血之流通,津液之化行,气机之升降等,都是通过经络的路径而实现的,疾病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经络的功能偏盛偏衰,经络的运行逆乱和郁滞不畅,因此,调治经脉在防治疾病中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就是《内经》所强调“宁经隧” 的道理。  相似文献   

9.
刘玉娟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8):816-816
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可引发多种疾病。历代医家有关痛证的论述,分为虚实两大类。实性疼痛是由于邪滞经络脏腑,气血运行不畅所致,须采用通利之法(如通下、疏利、活血、消滞等);虚性疼痛是由于人体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减弱,以至气血运行不畅,或经脉失去营养、濡润所致,治疗上与前者则异,当于补虚治痛。1“痛无补法”的片面性请医而皆知“,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理论是源于《内经》,然而这种理论并不是《内经》关于痛证认识的全面概括,如《素问·脏象法时论》曰“:肾病,虚则胸中痛”《,灵柩·阴阳二十五人》曰“:血气皆少,则喜转筋、…  相似文献   

10.
奔豚之名,最早见于《内经》、《难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肾脉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难经·五十六难》:“肾上积,名曰奔豚”。本篇所论当与《灵枢》含义相同,而与《难经》“肾积奔豚”有别。杨玄操注《难经》亦云:“又有奔豚之气,非此积病也”。  相似文献   

11.
疼痛是指身有难以忍受的苦楚 ,是极常见又很复杂的现象 ,是一种自觉症状。《内经》中列举了大量针刺止痛的病例 ,沿用至今 ,仍为临床所恪守。1 针刺止痛原理1.1 针刺作用于经络气血而止痛中医学认为 ,疼痛的发生与脏腑、经络、气血的关系至为密切。其病因不但与邪气的侵袭 ,还与情志、饮食、劳逸、环境等密切相关。其病理主要是气血不通、气血不荣、经络不利、脏腑功能失调四个方面。其中尤以“不通”为主要关键。临床根据疼痛的具体情况 ,采用不同的针具 ,针刺作用于腧穴 (腧穴是经络气血输注的部位 ) ,运用《灵枢·官针》、《金针赋》、…  相似文献   

12.
经络理论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理论基础《灵枢·海论》曰 :“夫十二经脉者 ,内属于腑脏 ,外络于支节” ,说明人体的经络是沟通脏腑和体表的通路。《素问·调经论》也说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髓 ,以行其气血 ,血气不和 ,百病乃变化而成。”强调了经脉与五脏的联系及经脉的重要性。《灵枢·经脉》中则更加详细地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脏腑络属关系及经脉是动病、所生病 ,这不仅强调了脏腑经络的相关性 ,也为脏腑表里相关理论打下了理论基础 ,为诊断疾病提供了依据。《灵枢·九针十二原》又云 :“五脏有疾也 ,应出十二原”。以上这些都说明了经络及经络上的腧穴与五…  相似文献   

13.
形神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贯穿于脏腑、经络、营卫、气血各方面新陈代谢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之中 ,是推动生命活动的源泉和动力。形神合一理论具有博大精深的科学内涵 ,研究形神学说具有重要的意义。1 形神的概念  形即指物质、形体。《说文》 :“形 ,象也”。形的本义是指形象、形体。《内经》对“形”的论述有两方面 :一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切有形实体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 :“阳化气 ,阴成形”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曰 :“在天为气 ,在地成形” ,《素问·六节脏象论篇》曰 :“气和而有形 ,因变以正名…  相似文献   

14.
引言《内经》“基本上出于战国时代,只是个别篇卷,渗入了汉代的东西”(《任应秋论医集·内经成书的时代》)。我们如果把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著作与《内经》作一比较,就会发现《内经》很多哲学思想渊源于道家。所谓遭家,就是黄老学派;“黄老学派,汉时学者称为道家”(郭沫若:《十批评书·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黄老学派,是以黄帝学派与老子学派相结合的道家学派。  相似文献   

15.
妇女的生理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主要表现在生殖系统的经、孕、产、乳诸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均与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密切相关。《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  相似文献   

16.
《素向·六微旨大论》指出:“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升降出入,是人体气机的基本运动形式,是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矛盾运动的基本过程.升降出入无序,测导致阴阳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这种极其复杂的生理病理,物质代谢过程,虽在各脏器中进行,但脾胃升降牵动全局,堪称“升降之枢纽”.  相似文献   

17.
形神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神是人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黄帝内经》对其做了系统的论述 ,并应用于医疗实践。探讨中医学的形神理论 ,对于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防治 ,都有重要意义。综观《内经》 ,“形”是指人的形体 ,包括脏腑经络、肢体官窍 ,气血津液等一切物质。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 ,是指一切生命活动 ,包括肢体活动、言语声音、面色眼神、应答反应等 ;狭义的神是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1 形神生理上的关系1 1 形者神之体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曰 :“五脏者 ,中之守也。”人体的生命活动以…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黄疸病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对黄疸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言:“溺黄赤,安卧者,黄瘅。’,“目黄者,曰黄瘅”;《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曰:“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瘅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其形成机制、症状特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六经是辨证论治体系的纲领,它继承于《内经·素问·热论》六经。所以,准确理解《伤寒论》六经与《内经》六经的异同是学习《伤寒论》六经概念的首要前提。下面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管见。 《伤寒论》六经以脏腑、经络、气血等为物质基础,其中脏腑是核心,阴阳之胜复消长是辨证之纲,并脉证合参,结合自然界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医集中有很多类似于现代类风湿关节炎的论述,如《内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素问·逆调论篇》中曰:“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素问·气穴论篇》中曰:“饥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金匮要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