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8 毫秒
1.
“纸馅包子”被戳穿是假新闻后,互联网上对虚假新闻掀起了一片谴责声。这是新闻界的耻辱,媒体的公信力受到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受到影响,使老百姓对媒体产生信任危机。虽然“纸馅包子”事件发生在电视媒体,但是网民的声音已经向所有的网络新闻工作者发出了警示:杜绝网络虚假新闻,已经刻不容缓,否则,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会随着虚假新闻的传播而滑坡。  相似文献   

2.
新闻真实性问题是新闻理论与实践的基本问题,也是一个至今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在愈演愈烈的新闻竞争中,一些媒体不时出现虚假新闻,已经成为影响媒体形象、损害媒体公信力的一大“公害”。中宣部和全国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前不久专门召开会议部署开展制止虚假  相似文献   

3.
孙伟 《新闻世界》2014,(9):235-236
随着媒体的快速发展,新闻报道中出现了许多虚假新闻,这是对媒体公信力的摧残和伤害。虚假新闻的产生及危害也需要新闻工作者和受众的知晓和关注。新闻机构为公众提供真实客观的报道是赢得媒体公信力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4.
虚假报道是新闻界的痼疾,防范、杜绝虚假新闻是媒体人的职责。在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成都日报一直都在冷静地思考着媒体的责任,努力地坚守着新闻道德。管理制度的意义和作用虚假新闻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新闻作品的直接生产者——记者编辑相关。记者编辑的  相似文献   

5.
《声屏世界》2016,(2):69-70
2015年虚假新闻的基本特点
  第一,新媒体越来越多地成为虚假新闻首发源头。随着媒体生态的巨大变化,我们在考察虚假新闻的生产与传播时,早已不能局限与传统媒体本身,必须将其新闻网站、新闻客户端、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等一并考虑。因为对很多媒体和记者来说,往往将这些新媒体传播平台作为传统媒体的补充,奉行略有差异的把关流程和机制。因此,近年来若干有影响的虚假新闻往往发源于这些新媒体平台。第二,导致虚假新闻产生的主因并未变化。在不同形态媒体日渐融合的环境下,新闻的时效性及点击量成为媒体追逐的目标,以致忽略职业道德和既定的采编规范,放弃需要耗时费力的事实核查程序。失范失序必然导致失真失实。第三,对虚假新闻判断标准再起争议。在新闻生态发生剧变的当下,关于虚假新闻的判定似乎又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有不少业界人士坚持只有主观故意造假才是虚假新闻的观点;也有人提出新闻报道是不断求证的过程,不应“将某个未完成的报道从生产流程中孤立出来”认定为虚假新闻。对此有待通过讨论,形成广泛的共识。  相似文献   

6.
《新闻实践》2005,(7):3-4
6月17日,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省记协在杭召开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座谈会。会上,省委宣传部领导传达了全国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座谈会精神,并就我省如何确保新闻真实性、制止虚假新闻提出明确要求并作工作部署。全省11个市的市委宣传部负责人和省市新闻单位负责人在会上作了发言和交流。本刊从本期开始,推出“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专栏,与新闻界同仁一起认识制止假新闻的重要性,剖析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危害,介绍有关新闻媒体在制止假新闻上的好经验、好做法,共同铲除假新闻这一新闻界的“毒瘤”,维护媒体形象,提高媒体公信力。  相似文献   

7.
网络时代虚假新闻的传播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前哨》2010,(5):29-31
虚假新闻是人民群众最反感的新闻界消极腐败现象之一。近年来,全国新闻界为纠正和防范虚假新闻作了大量工作.但虚假新闻仍然在公众视野里频频出现,如“纸馅包子”事件、“索马里护航舰队逼退潜艇”事件,以及引起全国各种媒体广泛关注、情节跌宕起伏的陕西“周老虎”事件。等等。当这些虚假新闻被揭露时,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受到极大损害,我们传媒界背负更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8.
时下,一些虚假新闻频频在各种媒体上出现,不仅误导了受众,而且也严重影响了媒体的声誉。究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新闻编辑作为新闻传播的“把关人”,应该难辞其咎。因为,无论是真实的新闻,还是虚假的新闻,都必须通过编辑这一环节,才能见诸于各种媒体。多年的实践使笔者感到,编辑有效发挥“过滤器”作用,是防止虚假新闻传播的重要策略。理性地认知“上情”,用宏观的视角做好主体定位所谓“上情”,就是指党和国家以及上级主管部门在某一时期、某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及工作指导思想。作为党的喉舌和舆论工具的新闻媒体,必须及时快捷地反映上层的…  相似文献   

9.
2013年3月25日开始流传于网络的“深圳最美女孩”新闻迅速被证伪,却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网民表示极大愤慨,纷纷将矛头指向造假者和发布新闻的专业媒体网站。这一产生于网络的事件体现出网络时代虚假新闻的传播特点,具有一定象征意义。本文试揭示网络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并结合网络传播特点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孙巍  秦峰 《新闻知识》2005,(11):13-14
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以真实为生命的新闻报道,现在不时受到虚假新闻的侵扰。一些或捕风捉影、凭空编造,或夸大其辞、违反常识的虚假报道不断出现,给党的新闻事业带来严重危害。究其产生的根源是,有不少新闻从业人员放松了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没有恪守新闻工作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也有媒体为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责任,将真实性原则让位于所谓“轰动性”,为了“抓住受众眼球”而置新闻真实于不顾;也有记者作风漂浮,追逐名利,不深入采访或根本不采访,随意编造或“编抄”别人的稿件等等。  相似文献   

11.
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人们发现新闻的面貌己然改变,新闻与文学、新闻与娱乐、新闻与各类资讯的界限日渐模糊,今天的虚假新闻花样繁多,比过去更凶猛也更具迷惑性,自2001年《新闻记者》发起评选“十大假新闻”以来,已在全国形成很大的影响。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是个再老不过的话题,笔者对近几年来的研究成果作了不完全统计,学者总结的原因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媒体成因,媒体市场化进程中过分强调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导致新闻失实,媒体因扩张人员剧增使得从业人员良莠不齐,媒体因管理不严导致假新闻出笼等等。  相似文献   

12.
虚假新闻被认为是新闻界最大的“公害”,严重侵害着媒体的公信力。从近年来虚假新闻的案例看,都市生活类报纸又堪称多发区。究其原因,一是面对市场化的生存压力,部分媒体竞争失范,出现以丧失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为代价换取“注意力”的倾向,导致新闻传播的异化;二是片面以发稿量为主的内部绩效考评机制产生负作用,发稿成为部分记者追求的惟一目标,功利思想泛滥致使部分记者对新闻事实进行肢解或夸大;三是都市生活类报纸的急速扩张造成新闻从业的门槛大大降低,新闻采编队伍中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新闻标准出现不应有的倒退;四是商业利益的侵蚀,…  相似文献   

13.
在新的媒体环境下,广播媒体如何强化责任,恪守道德,铲除虚假,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笔者在一家省辖市广播媒体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多年,并长期担任新闻部主任和新闻节目总制片人。对广播新闻产生的虚假原因、危害和广播新闻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如何杜绝虚假报道作了一番思考,供业内同行取剔筛织。  相似文献   

14.
刘磊 《中国广播》2009,(5):39-42
虚假新闻一直是国内外新闻界的痼疾。2000年以后,虚假新闻在主体、客体和态势上呈现新的特点和变化。突出表现为:制造虚假新闻的主体日趋社会化和权威化,虚假新闻趋向舆论监督话题和国际事件,虚假新闻的态势日趋表现为多米诺式群体造假,这种现象再次表明:整治虚假新闻是一项系统工程,治理虚假新闻很难“毕其功于一役”。为此,新闻从业者有必要从社会环境层面深刻分析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寻找整治虚假新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对新闻从业者的基本要求。然而,这些年来,媒体虚假报道层出不穷,《新闻记者》杂志每年都会评选出"十大假新闻",这从侧面反映了虚假新闻的泛滥与影响。 虚假新闻不仅会对记者职业生涯、媒体的公信力产生严重负面影响,而且在社会矛盾集中出现的当下,还可能带来严重社会后果,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杜绝虚假报道不仅是新闻行业的职业要求,更是媒体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6.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然而多年以来各种虚假新闻经常见诸各种传媒.本文分析了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产生的根源及危害,提出了杜绝虚假新闻、维护新闻真实的具体措施,为提升媒体公信力指明了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7.
“杜绝虚假报道”活动开展以来,各新闻媒体高度重视。纷纷采取措施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毫无疑问,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作为评论来说。看起来与采访不沾边,不是虚假报道的源头,但是,不靠谱的评论同样是虚假报道的表现形式,其危害不可小视。所以,在杜绝虚假新闻、维护媒体公信力方面,新闻评论同样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8.
王新 《新闻前哨》2006,(12):7-9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传媒界和其他行业一样,都在收获丰硕的果实。然而,虚假新闻的频频出现,令媒体蒙羞。虚假新闻以巨大的反作用,销蚀着媒体的公信力。虚假新闻的产生,除了社会的诱因外,媒体自身的疏漏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9.
丁骋  李西铨 《新闻春秋》2020,(1):63-66,75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虚假新闻及其传播也呈现出新特点。作为互联网技术条件下新闻生产过程的方法论变革,新闻“透明性”原则在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不断发展。本文结合《新闻记者》2010—2018虚假新闻研究报告,从“新闻生产前”“新闻生产中”和“新闻生产后”三个层次分析了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论述了透明性原则在新闻生产各阶段对规避虚假新闻的生产与传播起到的作用,探讨了透明性原则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引入新闻工作实践对规避虚假新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信源差错。新闻记者日常工作的重点之一,便是寻觅适合的消息来源,从中搜集为完成新闻选题所需的素材资料。虚假新闻的产生与消息来源有着密切关系。目前消息来源上的差错大致可以归纳为5种类型:“编造消息源”、“来源境外媒体”、“匿名消息来源”、“单一消息源”和“来源网络的消息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