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月亮,温柔而神秘,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吟诵不绝,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和美妙的诗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人们为什么对月亮如此青睐? 原来,月亮与人体生理密切相关。 《内经·八正神明论篇》认为,人体的营卫气血和月相有着密切关系:“月始生,财血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气血实,肌肉坚;  相似文献   

2.
与表邪不寐有关的病因病机在不少医籍及医家论述中均有记载。如《难经·四十六难》曰:“老人血气衰,肌肉不滑,兼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能寐也。”文灵相·大惑论*谓:“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歧怕日:卫气不得人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动盛,不得人于明则阴气虚,故不服矣。”又说:“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明也久,故少阿矣。”吃类证治裁·不寐论治,称:“阳气自动而静则寐,附气自静而动则病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张景岳则将不寐概括为“有邪”与“无邪”二类,他说:“寐本…  相似文献   

3.
刘玉娟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8):816-816
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可引发多种疾病。历代医家有关痛证的论述,分为虚实两大类。实性疼痛是由于邪滞经络脏腑,气血运行不畅所致,须采用通利之法(如通下、疏利、活血、消滞等);虚性疼痛是由于人体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减弱,以至气血运行不畅,或经脉失去营养、濡润所致,治疗上与前者则异,当于补虚治痛。1“痛无补法”的片面性请医而皆知“,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理论是源于《内经》,然而这种理论并不是《内经》关于痛证认识的全面概括,如《素问·脏象法时论》曰“:肾病,虚则胸中痛”《,灵柩·阴阳二十五人》曰“:血气皆少,则喜转筋、…  相似文献   

4.
1指导思想妇人以血为本,气血贵乎充盈。血生之于脾,藏之于肝,统领于心,此3脏的功能协调,则气血旺盛,血海充盈,脏腑藏泻得宜,则经水按期而至,血尽复生。《素问·评热病论》:“月事不来者,胞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素问·腹中论》:“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不来。”由此可见,月经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妇人之体,气机贵乎调达,因气调则血调,气郁则血瘀。《傅青主女科》:“妇人有经来断续,或前或后或不定期,人以为气血虚也,谁知是肝气郁结乎!”《素问·阴阳别论》:“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可见气机的调达对月…  相似文献   

5.
老年病从气虚血瘀论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气虚血瘀证的成因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年四十 ,而阴气自半也 ,起居衰矣 ;年六十 ,阴痿 ,气大衰 ,九窍不利 ,下虚上实 ,涕泣俱出矣。”这充分说明 ,人在中年以后 ,随着增龄 ,长期受到七情六淫、劳倦、外伤以及各种疾病的影响 ,以致机体的真气开始逐渐虚衰 ,气血失调 ,进而日趋瘀滞 ,正如《灵枢·营卫生会篇》云 :“年老之气血衰 ,其肌肉枯 ,气道涩。”王清任亦云 :“元气既虚 ,必不能达于血管 ,血管无气 ,必停留而瘀。”“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 ,气虚运血无力导致血瘀 ,且瘀血内阻 ,新血不生 ,血少不能化气 ,进而加重气…  相似文献   

6.
<正> 祖国医学认为,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灵枢·岁露篇》:“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指出人体阳气的运行、盛衰与太阳的举落相应,阴血的运行、盈亏与月亮的圆缺相应。《素问·生气通天论》:“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日西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进一步说明人体阳气和昼夜阴阳的运行有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7.
膜原亦作募原,《内经》中即有多篇见及。如《索问·疟论》云:“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得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寒气客于小肠募原之间”;《灵枢·百病始生》篇云:“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  相似文献   

8.
益气活血法,是针对气虚血淤症而设立的。它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气血学说的一部份,渊源于《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有:“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清代医家王清任对气虚血淤证和益气活血法的阐述较为精谌,特别在临床实践方面,经验尤丰。益气活血法的理论依据是,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互根,相互为用。若人体气血不和,百病便由此而生,同时,人体元气亏虚,则推动血行无权,势必导致血淤。故淤血病症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气虚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9.
中医认为,失眠多因脏腑阴阳失调,气血失和所致。正如《灵枢大惑论》中记载:"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气满,阳气满则阳娇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相似文献   

10.
《内经》中的“精”字其含义约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泛指人体中的精微物质。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灵枢·本藏》:“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二、指人身先天之精。如《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  相似文献   

11.
高脂血症与五脏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祖国医学中没有高脂血症这一病名。根据高脂血症病理生理特点和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痰浊”、“血瘀”的范畴。中医对脂质的认识,源于《黄帝内经》的津液学说和膏脂学说。《灵枢·卫气失常》曰:“人有膏、有脂、有肉”。《礼记·内则》云:“脂,膏以膏之。”《说文解字注》说:“膏,肥也”;孔颖达疏: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防治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医学文献尚无高脂血症 (HLP)及其并发症的病名 ,但有其相关的论述。如《素问·通评虚实论》 :“凡治消疸、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 ,则膏粱之疾也。”《灵枢·卫气失常论》谓 :“人有肥 ,有膏 ,有肉”并有“膏人”、“肉人”、“脂人”之论 ,张志聪补注曰 :“中焦之气 ,蒸津液化 ,其精微……溢于外则皮肉膏肥 ,余于内则膏脂丰满。”宋·方贤指出 :“风痱者 ,身无疼痛 ,四肢不收 ,智乱不甚 ,言微有知 ,甚则不能言 ;风懿者一旦奄忽不知人事 ,痰涎上迷心窍 ,咽中窒塞 ,忽然舌强不语 ,牙关不开 ,手足拘挛。”皆为对高脂血症和脑…  相似文献   

13.
经络理论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理论基础《灵枢·海论》曰 :“夫十二经脉者 ,内属于腑脏 ,外络于支节” ,说明人体的经络是沟通脏腑和体表的通路。《素问·调经论》也说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髓 ,以行其气血 ,血气不和 ,百病乃变化而成。”强调了经脉与五脏的联系及经脉的重要性。《灵枢·经脉》中则更加详细地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脏腑络属关系及经脉是动病、所生病 ,这不仅强调了脏腑经络的相关性 ,也为脏腑表里相关理论打下了理论基础 ,为诊断疾病提供了依据。《灵枢·九针十二原》又云 :“五脏有疾也 ,应出十二原”。以上这些都说明了经络及经络上的腧穴与五…  相似文献   

14.
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是临床上常见病之一。它以起病较急,症状呈阵发性加剧,症候繁多,而无相应器质性改变为特点。中医学虽无此病名,然自《内经》以来,已有丰富的记载。如《灵枢·本神篇》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如再加之突然遭受惊恐及意外打击,长期情绪紧张等精神刺激,引起内脏气机升降失调,气血功能紊乱,正如《素问·疏五过论》说“离绝苑结,忧恐喜怒,五脏空虚,血气离守”。最后造成诸病群起,怪症丛生。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影响机体的范围相当  相似文献   

15.
探本溯源从痰论治中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中风”病因病机的理论演变关于“中风”的记载始见于《内经》。《灵枢·刺节真邪》作了比较明确的描述:“虚邪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灵枢·热病》载:“痱之为病也,身无病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内经》强调“虚邪客于身半”,奠定了后世为“中风”命名的基础。在《内经》中,对以自然界气候变化为致病原因的认识,尤其强调“风邪”致病的首恶地位,“风为百病之长”,且“风邪善行数变”,而“中风”多急骤发病的特点,这是“中风”病名得以提出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卫出下焦”还是“卫出上焦”历代均有争议。两说均能从古典医籍中找到依据。如《灵枢·营卫生会篇》:“营出中焦,卫出下焦”;隋杨上善《太索·营卫气篇》则说:“营出中焦,卫出上焦”。《中藏经》亦说“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而卫出上焦”。笔者试从“肾与免疫”的角度来探讨“卫出下焦”的机理。一、卫气抵御外邪的功能即机体免疫功能“卫气”亦称“卫阳”是祖国医学用来  相似文献   

17.
补法是补益人体阴阳气血之不足,或补益某一脏之虚损,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不同,补法也分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并宜结合五脏之虚补益五脏。《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虚者补之”,“损者益之”。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是补法立论的依据。但其实际运用,早在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已有较为详尽的论述,现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1单补为主法《金匮要略》针对具体病因运用补法之处较多,据病因不同,分别采用补气、补血、补阴、补阳法。1.1补气法《痉湿篇》…  相似文献   

18.
中医高等院校五版教材将痿证分为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亏虚、肝肾亏损等四型,余意应增“寒湿困脾”一型方才全面。 痿证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该书主要从虚热与脾湿两个方面立论。其论述脾湿方面的经文主要有:《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民病寒湿,发肌肉痿,足痿不收。” 《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素问·痿论》)云:  相似文献   

19.
论脑为"元神之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或称“脑髓”,又名髓海,深藏于头部,居颅腔之中,是精髓和神明汇集发出之处,又称为元神之府。《素问·五藏生成篇》云:“诸髓者,皆属于脑。”《灵枢·海论》云:“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本草纲目》载:“脑为元神之府。”所谓“元”者,乃起始而混然未分之谓也,《尔雅·释诂》云:“元,始也”。人体初生之神则曰“元神”,即元始之神,是曰“先天之神”,先天主生不主用。1脑为“元神之府”的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正> 关于厥证,《内经》中有很多阐述。观《内经》厥字之意有三: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此厥字作气逆解;同篇:“寒则厥,厥则腹满死。”厥作受寒而四肢厥冷解;《素问·生气通天论》:“使人煎厥”“使人薄厥”,厥作昏眯解。以气、血、痰、食为主要致病原因,其中以精神因素比较突出,病理为气机逆乱,升降失调,气血运行失常,如张景岳所说:“厥者,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脱绝,是名为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