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是调节血管生成、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等的关键调控因子。通过阻断VEGF与VEGFR-2的结合可抑制新生血管形成,而新生血管的形成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基础。介绍VEGF/VEGFR-2在血管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具有抗肿瘤作用的靶向VEGF/VEGFR-2的血管生成抑制剂的研究近况。  相似文献   

2.
血管新生是恶性肿瘤细胞增殖、生长、转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抗肿瘤血管新生药物在肿瘤治疗中起重要作用。安罗替尼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多靶点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其主要作用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1、VEGFR-2、VEGFR-3、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Kit、Ret等多个靶点,可以阻断肿瘤血管生成并抑制肿瘤生长。多项临床试验证实安罗替尼在非小细胞肺癌、软组织肉瘤、小细胞肺癌、甲状腺髓样癌、肾癌和结直肠癌中均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在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方法分离人脐带中的脐静脉和脐动脉,冰冻切片后以免疫荧光法检测VEGFR-3的表达。结果VEGFR-3荧光信号表达于脐静脉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以及脐动脉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外周细胞。结论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均表达VEGFR-3。  相似文献   

4.
<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家族及其受体在血管生成和血管通透性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当前VEGF家族有7个,分别是VEGF-A、VEGF-B、VEGF-C、VEGF-D、VEGF-E、VEGF-F及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 growth factor,PIGF)。VEGF家族的受体分为酪氨酸激酶受体[VEGFR-1(或Flt-1)、VEGFR-2(或KDR)、VEGFR-3]和非酪氨酸激酶受体[神经纤维网蛋白-1  相似文献   

5.
<正>血管新生与成熟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1,2,VEGFR1,2)、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1-2]。肝癌是血管丰富的肿瘤,并且肿瘤的生长、转移依赖于血管生成调节因子的调控[3]。血管新生为肿瘤的生长提供营养,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活血软坚方(SEHM)在斑马鱼和内皮细胞模型上的促血管新生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VEGF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II,VRI)诱导的斑马鱼节间血管损伤模型,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活血软坚方在不同浓度下对节间血管的保护作用和对斑马鱼肠下静脉的干预作用;Real-time PCR检测活血软坚方在不同浓度干预下斑马鱼体内flt-1、kdr、kdrl的mRNA表达;MTT法检测活血软坚方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的毒性作用和促增殖作用;Western blot检测同一浓度下,6、12、24 h 3个时间段各组细胞Akt、p38、p-p38、p44/42、p-p44/42以及VEGFR-1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活血软坚方对斑马鱼肠下静脉有明显的促血管新生作用(P<0.01),对VRI诱导的斑马鱼节间血管损伤有保护作用(P<0.01);且可明显促进VRI抑制的斑马鱼体内flt-1、kdr、kdrl mRNA的表达(P<0.05);与对照组比较,活血软坚方对HUVEC细胞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且能增加细胞内Akt、p38、p-p38、p44/42、pp44/42以及VEGFR-1的蛋白表达量(P<0.05)。结论活血软坚方在体内和体外具有促血管新生作用,其机制与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7.
<正>新生血管形成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基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能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对肿瘤血管形成有重要作用。Mukhopadhyay等[1]和Fontanini等[2]认为,p53基因突变可通过调控VEGF的表达水平来影响肿瘤血管的形成。为了解突变型P53、VEGF和肿瘤内微血管密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岛素对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F/6A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的表达及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分别用0、1和100 nmol/L的人胰岛素处理RF/6A细胞,采用MTS实验、细胞迁移实验、管腔形成实验分别检测胰岛素对RF/6A细胞增殖、迁移、管腔形成等生物学功能,RT-PCR、Western blot技术检测VEGFR的表达、磷酸化活性.结果:胰岛素可促进RF/6A的增殖、迁移、管腔形成(P<0.05或P<0.01),促进VEGFR2 mRNA的表达和VEGFR2蛋白的磷酸化(P<0.05或P<0.01).而对VEGFR1 mRNA表达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可经VEGFR2信号促进RF/6A细胞血管新生,而VEGFR1信号可能不参与胰岛素诱导的RF/6A细胞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对心肌缺血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玮  陈玉成  金邻豫 《中国药师》2005,8(4):331-332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于1989年从牛垂体滤泡星状细胞的条件培养基中纯化,是一种与血管生长有关的特异性生长因子.研究表明VEGF是血管内皮细胞的有丝分裂原,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均可表达,能够特异性地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使内皮细胞发生迁移、增殖.对多种组织缺血性疾病(包括肢体、心肌、脑缺血等)均具有促进内皮增生、增强血管通透性、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加速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1,2],因而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上受到研究者的瞩目.  相似文献   

10.
VEGFR-3与肿瘤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3(VEGFR-3)属于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中的一个成员,是一种典型的跨膜蛋白,由胞外区,跨膜区及胞内区三部分组成。VEGFR-3与其配体VEGF-C及VEGF-D特异性地结合,可诱导内皮细胞的增殖及迁移,调控血管及淋巴管内皮细胞的新生,对胚胎发育及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近年来,VEGFR-3  相似文献   

11.
肿瘤的生长和侵袭、转移依赖于新生血管的形成.抑制肿瘤介导的血管生成,阻断癌细胞的营养途径,就可有效抑制癌细胞增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中的关键性促血管生长因子,它与特异性高表达在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受体酪氨酸激酶结合,激活酪氨酸激酶从而发挥生物学功能.因而以VEGF受体酪氨酸激酶为靶点的肿瘤血管靶向性治疗已成为近几年肿瘤治疗的新途径[1-3].  相似文献   

12.
胎盘生长因子属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具有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生长,迁移和扩增的作用。研究发现PIGF是参与多种肿瘤血管生成的重要的促血管生成因子,文章就P1GF的生物活性和在抗癌研究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李小卫  汪海 《中国药理学通报》2004,20(10):1090-1093
烟碱受体α7亚型 (α7nicotinicacetylcholinereceptor,α7nAChR)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 ,是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神经递质受体 ,参与神经通路形成、维持和多种生理功能调节。近年来研究发现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肺上皮细胞、皮肤角质细胞等非神经元细胞表达α7受体 ,并参与细胞有丝分裂、分化、细胞骨架形成、细胞间联接、运动和迁移等细胞机制调节。体外、体内试验表明α7受体参与内皮细胞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分泌和释放 ,参与内皮细胞与其它细胞间信号转导 ,参与内皮细胞血管新生调节。尤其是内皮细胞α7受体与血管新生关系的研究 ,揭示了内皮细胞存在调节血管新生药物作用新靶标。  相似文献   

14.
肿瘤的体积超过2~3mm~3时必须依赖新生血管的形成。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肿瘤生长转移的必须步骤,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种促或抑血管生长因子的调控。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已知作用最强,特异性最高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它是高度特异性的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原,通过与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表达的受体Flt-1、Flk-1/KDR等结合,可显著增加血管通透性,刺激内皮细胞的增殖,直接诱导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为抗肿瘤提供了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治疗方法。现就抑制VEGF及其受体治疗肿瘤的研究现状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受体与慢性高原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能诱导血管形成,增强血管通透性,在慢性高原病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VEGF受体主要有VEGFR-1(flt-1),VEGFR-2(flk-1/Kdr),VEG-FR-3(flt-4)等,它们能选择性地增强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的有丝分裂,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并促进血管生成。慢性高原病是一种低氧性疾病,机体长期受低氧和低气压的影响,可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内膜修复与重塑,管腔狭窄管壁增厚。继发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室肥厚。同时,低氧能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泌增加,毛细血管形成,缓解低氧对人体的不利影…  相似文献   

1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抗肿瘤治疗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的生长依赖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类能促进血管生成的细胞因子,能诱导细胞的有丝分裂和调节内皮细胞的通透性。VEGF及其受体介导的肿瘤血管新生在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VEGF及其受体的分类、作用机制及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血管新生是实体瘤生长和转移的必要条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在肿瘤血管新生中起重要作用,阻断VEGF的生成已成为抗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8.
江建军  裴永彬  刘云  张丽静  赵增仁 《天津医药》2012,40(10):990-994,1093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CRC)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的表达与新生淋巴管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CRC组织50例,结直肠腺瘤组织20例,正常小肠组织2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样本中VEGF-C、VEGFR-3蛋白的表达,用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特异标记淋巴管计数各样本的淋巴管密度(LVD).结果:VEGF-C、VEGFR-3蛋白在CRC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44%(22/50)、36%(18/50),而在腺瘤组织及正常小肠黏膜组织中均不表达;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VEGF-C及VEGFR-3蛋白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性别、TNM分期、Duke分期、Broder分级、肿瘤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VEGF-C及VEGFR-3蛋白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VEGF-C、VEGFR-3 表达阳性CRC组织的LVD高于阴性组(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VEGF-C和VEGFR-3蛋白阳性表达是CRC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RC组织中VEGF-C、VEGFR-3蛋白的高表达与新生淋巴管的形成及发生淋巴结转移有关,VEGF-C、VEGFR-3可能作为CRC患者生物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eimine,PEI)包裹淋巴管内皮祖细胞(lymphatic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LEPC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3,VEGFR-3)基因siRNA,体外沉默VEGFR-3基因表达,研究抑制LEPCs分化抗肿瘤淋巴管新生的作用。方法 Ficoll法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仪、免疫荧光分选并鉴定LEPCs。PEI包裹VEGFR-3siRNA并转染入LEPCs,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效率。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RNA和蛋白质水平VEGFR-3基因沉默效果。结果 VEGFR-3siRNA成功转入LEPCs,转染效率30%。VEGFR-3siRNA转染组LEPCs VEGFR-3mRNA和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结论体外经由PEI介导的siRNA能有效的抑制LEPCs VEGFR-3的表达,为以LEPCs为靶点抑制肿瘤淋巴管新生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和血管形成素-1促进干细胞动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缺血肌肉转染腺病毒(Ad-)携带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VEGF-165)和人血管形成素-1(Ang-1)基因后引起的细胞动员效应。方法 制作大鼠下肢血管闭塞模型,肌肉内注射Ads-VEGF-165和/或Ad5-Ang-1,以Western法检测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检测基因导入后在缺血肌肉引起的效应。结果(1)局部转基因肌肉组织高表达人VEGF-165蛋白和人Ang-1蛋白;(2)与对照组相比,接收两因子转染后的骨骼肌纤维间溴化脱氧尿嘧啶(BrdU)阳性的浸润细胞显著增多,呈协同效应。有细胞同时表达内皮细胞、骨骼肌细胞、平滑肌细胞标志性抗原。部分细胞表达CD117^ 并分化为新生微血管的内皮细胞。结论(1)两因子能促进CD117^ 骨髓干细胞动员到缺血组织部位并分化为内皮细胞参与血管新生;(2)两因子可能协同动员召集能在缺血部位聚集并分化为其它类型细胞的干/祖细胞;(3)两因子可能同时作为血管生成因子和细胞动员剂用于缺血性疾病的干细胞移植治疗中,以增强缺血损伤修复效果和节省干细胞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