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法官的工作是为人类幸福服务的。法官通过公正审判实现社会正义,目的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加美好。人是主体,人是目的。法治精神实质上就是一种人道精神。从立法到司法,都必须以人为目的,将尊重人、关怀人贯穿于其中。法官职业的崇高性也就体现在这里。 法官的审判活动应当以尊重人为前提 法官是正义的化身,因为法官的审判活动是一种价值行为,衡量法官所审理的案件是否公正,主要看其裁判结果是否符合法律正义标准。法律正义是社会正义的核心,而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就是尊重并尽最大可能实现人们合理的权利要求。法官的活动是具体的。…  相似文献   

2.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用以调节人们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体系。道德是评价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一系列观点、原则,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的力量来维持的一种规范体系。法律与道德不能混淆和相互取代,更不能割裂和相互对立。法律规范必须以道德为基础,建立在一定的价值标准之上;而道德规范,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能提升为法律制度,以强化其规范的力度。法制是硬约束,法律规范对人们权利义务的规定是…  相似文献   

3.
法律观念是人们对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比较自觉、比较稳定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的要求和态度以及对人们某些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通过事例和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错误的法律观念,这些观念都会对我们的法治建设有阻碍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相似文献   

4.
法律容许行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长期以来,传统的法学观点把人们的行为简单地划分为两种:即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指的是一切不符合现行法律要求、超出现行法律所能容许的范围以外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合法行为则指人们实施的合乎法律规定的行为。然而,还应该进一步认识到,合法行为之外并不一定都是法律所反对和禁止的,违法行为之外也不都是法律所提倡和  相似文献   

5.
刑法解释作为联结刑事立法和刑法适用的桥梁和纽带,是揭示作为法理念的正义的重要途径。作为法律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正义内生于法律文本之中,而外现于法律解释之外。刑法解释的正义化要求做到:为符合解释的实质性正义,刑法解释应以理性的、客观的、公正的视角去看待并观照刑法,以达人性化和谦抑性的要求;为符合解释的形式性正义,刑法解释应满足刑法文本字义的最大射程,并在字义不能自足时,以历史和社会的眼光遵从解释的程序性原则规定;为最大化地实现刑法解释实质正义和形式正义的统一,解释者亦应维护刑法的安定与理想,促成刑法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法的实现是通过法的适用结果和产生结果的程序起一定作用完成的。一般说来,虽然结果和程序有所不同,程序并非属于结果且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但二者总的来说是和谐统一的,也就是说正当程序是产生合法结果的前提条件;但二者有时也存在冲突。从司法实务的现状来看,重实体轻程序已成为一个不忽视的现实问题,这就为讨论程序正义的保障提供了现实的动力基础。基于此,通过揭示产生程序正义的保障问题,以追溯正义、公正、公平等法律价值的实现途径,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法律是一种概括性规范,关注的是人的行为的共识,而法律所调整的行为却是多姿多态的,有时会出现合法而不合理的情况,即个案不正义。这时就需要对法律进行解释,尤其体现在司法实践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法律正义,尤其是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法律正义,使民众对权力和审批给予信任。  相似文献   

8.
论人民检察院对行政行为之法律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执行公务并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的一种意识表示,是一种法律行为,它以设定、消灭、变更、确认和证明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为内容。行政行为有效成立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合法、公正是其内在的必然要求。一个合法、公正的行政行为即使不利于行政相对人也能有效成立,反之.不合法、不公正的行政行为即使有利于行政相对人,也不能有效成立,更不具有法律效力,还导致对这种不能有效成立的行政行为必须进行法律补救。对行政行为的法律补救,  相似文献   

9.
程序公正的理念及其实现   总被引:60,自引:0,他引:6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正义与程序公正(一)正义的规定性和分类正义历来被视为人类社会的美德和崇高理想,是人类生生不息的追求。正义与法律的关系是法哲学上的一个经久不衰的论题。人们通常将正义视为法律制度应当具备的优良品质,法律只能在正义中发现其适当的和具体的内容,而理想的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哈耶克自由主义法律理论的解读,笔者提出了一种理解契约正义的思想理路。即在自由主义的视域中,自由是正义的核心价值,正义实为对人的意志本身的评价,而不能从行为结果衡量,因此,不管缔约人追求的具体目的如何,我们应以缔约人意志的自由状态作为评价契约是否符合正义的基本标准;普遍的契约自由的实现有赖于法律的保障,缔约意志实为其内在动机与外在法律互动的结果,唯有以契约法为核心的私法具有保障契约自由普遍实现的功能品性,因此,所谓契约正义实为缔约人依私法自由缔约的契约本身。  相似文献   

11.
关于法律是否必须接受道德评价的问题,历来争论无休。在此,正义是法律与道德两者均关涉的问题,然而对正义的解读本身也是存在问题的。与此同时,法律本身是社会现实问题,事实上,法律完全可以是价值中立、价值无涉的,即法律完全可以是非道德性的现实存在,法律并非必须要接受道德的评价,并以此作为其存在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法律价值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公平、正义,公正都是法律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正义的标准,立法原意和司法独立、舆论监督的角度阐述了对于法之公正价值的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13.
袁发强 《法律科学》2013,31(1):39-45
“正义”与“公平”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判断实在法适当性的二元价值坐标.涉外侵权法律适用立法也应当以“正义”和“公平”作为确定法律选择方法或规则的价值追求.“行为地法”只能反应“正义”的诉求,不一定能满足“公平”的需要.“公平”的满足还应当考虑与受害人的居所和损害修复地有密切联系的法律.“正义”标准要求判断行为是非主要适用“行为地法”,而“公平”标准要求对侵权行为的处理还应当结合“受害人居所地法”、“法院地法”等其它标准.由此,涉外侵权法律适用被分割为两个方面:行为正当性和救济的公平性,二者应当兼顾.单一采用“行为地法”背离了二元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4.
郭传凯 《现代法学》2023,(4):142-155
在知识产权不正当竞争案件与网络不正当竞争案件中,道德因素较易成为人民法院评价行为正当性的实质依据,继而造成“泛道德化”倾向。受其影响,人民法院可能作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误判,从而妨碍企业的自主经营,妨碍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相关市场的自由竞争。为矫正“泛道德化”倾向,人民法院应主动审查涉案行为是否归属自由竞争的范畴。行为未违反反垄断法、知识产权法,是行为归属自由竞争范畴的必要条件。当违反前述法律时,涉案行为应依据前述法律认定处理。不违反前述法律的行为,很可能被自由竞争秩序容许。同时,不违反前述法律并非行为合法的充分条件,涉案行为在符合特定标准时仍可构成不正当竞争,适用“比例失衡”标准与“严重妨碍正常经营”标准可避免该倾向。  相似文献   

15.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法律意识.一般由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理论、法律信仰等要素整合构建,其中.法律信仰是法律意识的最高层次.也是对社会成员进行法制教育的核心。法治理念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之中、引导人们进行法治实践的相关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思想认识的总称。法治理念源于法律意识.又高于法律意识。提高法律意识是树立法治理念的根基。因此。要树立法治理念,必须提高全社会特别是执政党和政府官员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6.
梁岩  贾敬鸿 《法制与社会》2010,(20):290-290
由于东西方之间人们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不完全相同,因而造成中国古代和西方社会产生了未必完全相同的法律智慧。自然法反映了西方人对某种永恒正义的信仰,而在中国的文化土壤里产生了道家的法自然思想。但是历史发展结果截然不同,分别在东西方形成了人治和法治的传统。本文指出研究中西方古代"自然法"思想是中国法制进程的必然要求,现代中国在大量吸收西方自然法思想的同时应从中国古代道家法自然思想中汲取营养,为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7.
论司法公正     
朱锡松 《法制与社会》2010,(35):137-138
司法公正是人类在迈向法制的进程中运用手段解决各类纠纷而追求的一个永恒的价值目标,但实现司法公正这一神圣目标却是一个复杂而又艰苦探索的过程,法律规范的价值取向和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追求,是评价司法是否公正的基本尺度,然而现实中孤立地论述司法公正难以获得深刻地理解。作为哲学上、法学上、伦理学上以及政治学上的正义,其涵义各不相同,并且即便在同一学科内也是百家争鸣。本文为了深入讨论司法公正,从司法和司法权入手,比较司法公正与司法正义的关系,得出司法公正应有的基本要求,并对如何保障司法公正制度实现提出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18.
论公平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说到公平,自然是一个道德问题。公平的本意是公正合理,它主要是从社会正义的角度,以人们公认的价值观、是非观作为标准来衡量的。众所周知,道德属于一种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上层建筑的范畴,它与法律一样都是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所要求于人们的行为规范,只不过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而道德则是通过社会舆论维系的。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专门规定民事活动应遵循公平原则,  相似文献   

19.
徐燕平 《犯罪研究》2006,(3):61-63,75
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要通过和谐的法律制度来加以实现,依法治理的法治社会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的法律在价值观上必须符合与反映时代发展变化的步伐,人道就是“在价值观的时代衍变中凸现出来的有别于公正、效率的制度伦理价值”。在刑事程序中提出和强调人道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各个行业中,司法界的职业行为至为特殊,它不仅仅行使裁判权,解决社会中的各种纠纷,而且行使司法权这种过程本身,实际上是在向案件当事人宣示正义的准则。也许,我们可以不夸大地说,对于特定国家公民的正义观念的形成和形态而言,没有哪一个因素能够起到司法官员行为举止所具有的那样大的作用。对于当事人而言,法院是否公正地处理与其利益息息相关的案件更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于法律乃至国家制度本身的评价。我们不可能想象,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