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目的:介绍足蹬复位法(Hennipen)外旋治疗肩关节前脱位的特点及其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采用Hennipen外旋法治疗肩关节前脱位28例(Hennipen组),男17例,女11例;年龄21-72岁,平均(39.2+5.1)岁;其中喙突下脱位8例,盂下脱位16例,锁骨下脱位4例。同期采用足蹬法复位法治疗肩关节前脱位44例(Hippocratic组),男32例,女12例;年龄15-68岁,平均(36.8+3.4)岁;其中喙突下脱位12例,盂下脱位29例,锁骨下脱位3例。所有患者均根据临床表现和肩关节X线片确诊,手法复位后行搭肩位肘胸绷带固定3~4周。比较两组患者复位过程、并发症及功能恢复情况(采用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结果:Hippocratic组复位操作在2-5min完成[平均(3.9+1.2)rain],其中32例接受静脉麻醉;Hennipen组复位操作在0.5-2rain完成[平均(1.3±0.7)min],3例患者需在麻醉下复位;两组复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ppocratic组1例老年患者复位过程中发生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1例发生肋骨骨折;Hennipen组无明显并发症发生。复位3-4周后随访,Hippocratic、Hennipen组患者肩关节UCIA评分分别为(34.2±2.1)分和(33.8±1.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蹬法复位法和Hennipen外旋法治疗肩美节前脱位均能获得良好的疗效.但HenniDen外旋法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尤其适干急诊寅位操作。 相似文献
2.
3.
4.
5.
6.
椅背整复青壮年肩关节前脱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肩关节前脱位是临床常见的脱位,多发于20~50岁,男性居多,治疗方法很多。2005年至2007年急诊收治的肩关节前脱位青壮年患者68例,运用椅脊整复法治疗,均获得成功,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手牵足蹬法复位失败的肩关节前脱位患者68例,男45例,女23例;年龄25~46岁,平均36岁;跌伤34例,车祸伤24例,投掷伤10例;左肩25例,右肩43例,喙突下脱位35例,盂下脱位25例,锁骨下脱位8例。伤后2h内就诊48例,2h~2d就诊15例,3~10d就诊5例。68例患者均在急诊复位,复位前经X线确诊并排除并发症。2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应用上举内收法整复新鲜肩关节前脱位45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45例,男31例,女14例;年龄20~75岁;右侧27例,左侧18例;合并肱骨大结节撕裂骨折9例. 相似文献
8.
9.
10.
11.
肩关节脱位手法整复的流派及发展动态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肩关节脱位指的是肩肱(或称盂肱)关节脱位,临床上十分常见,肩关节脱位通常采取手法整复,疗效确切,手法整复研究也较多,笔者参阅有关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对国内肩关节脱位的手法整复流派和发展动态做一整理,与同仁共飨。 相似文献
12.
改良Kocher复位法整复肩关节脱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肩关节脱位在成人全身关节中最常见的部位之一,约占四肢大关节脱位的40%以上,其中以创伤性前脱位最为多见,其治疗原则是尽早复位,临床上若治疗不当,容易发生复位失败或日后再次脱位。复位方法很多,如悬吊复位法(Stimson法),足蹬复位法(Hippocratic法)、Kocher复位法及切开复位法。自2003年5月至2007年6月,作者对Kocher复位法加以改进,助手立于患者背后,双手自伤侧腋下紧握于患肩下作对抗牵引,术者立于患者前方,左手握住患肢腕部,右手握住患肢肘部下压,取得了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正骨手法治疗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伴随颈椎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12年1 月至2015 年1 月,收治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颈椎病患者320 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60例,男84例,女76例,平均年龄(39.82±10.33)岁,平均血压(149.61±10.75)/(81.01±8.25) mmHg,NPQ评分24.61±8.14;对照组160例,男90例,女70例,平均年龄(41.37±9.42)岁,平均血压(151.48±11.32)/(79.65±9.32) mmHg,NPQ评分25.78±9.53.治疗组予颈椎屈顶旋锁定正骨手法治疗,每2日1次,连续20 d;对照组予坐位颈椎旋转复位法治疗,每2日1次,连续20 d.于治疗前后测量血压及填写NPQ量表以评估疗效。结果:治疗前及1个疗程结束后收缩压,治疗组分别为(149.61±10.75) mmHg和(129.67±12.26) mmHg,对照组分别为(151.48±11.32) mmHg和(132.02±11.73) mmHg,两组治疗后收缩压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后治疗组收缩压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舒张压,治疗组分别为(81.01±8.25) mmHg和(78.15±10.34) mmHg,对照组分别为(79.65±9.32) mmHg和(76.89±9.79) mmHg,两组舒张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NPQ 评分,治疗组分别为24.61±8.14和12.46±7.94,对照组分别为25.78±9.53和14.17±8.86,两组治疗后评分均优于治疗前,治疗后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颈椎病患者早期行正骨手法治疗效果显着,颈椎屈顶旋锁定正骨手法效果较传统坐位颈椎旋转复位法疗效更佳,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14.
四步正踝法治疗Ⅱ度以上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四步正踝手法复位治疗Ⅱ度以上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疗效,分析其复位机制。方法:自2005年至2008年治疗95例新鲜Ⅱ度以上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分手法组和手术组。其中手法组43例,男11例,女32例;平均年龄(44.95±12.65)岁;骨折分度:Ⅱ度2例,Ⅲ度11例,Ⅳ度30例。手术组52例,男21例,女31例;平均年龄(39.96±13.28)岁;骨折分度:Ⅱ度6例,Ⅲ度18例,Ⅳ度28例。手法组采用四步正踝法闭合复位、硬纸夹板外固定;手术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骨折治疗前后、治疗后2个月时通过X线片检查评估骨折对位情况;骨折治疗后6个月后通过Olerud-Molander评分系统评价疗效及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95例均获随访,所有患者骨折愈合,手术组3例出现伤口并发症,手法组无不良反应。术后6个月手法组,优19例,良20例,可4例;手术组,优30例,良20例,可2例。2组在骨折对位情况、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Ⅳ度骨折手术治疗疗效优于手法治疗(P<0.05)。结论:四步正踝法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简便安全、疗效可靠,Ⅳ度骨折建议早期闭合复位,必要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健侧卧位自然复位法治疗肩关节脱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肩关节前脱位是四肢关节脱位较常见的一种 ,应当及时准确的诊断并给与复位。经过临床实践 ,采用健侧卧位自然复位治疗肩关节前脱位 ,效果较好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6例 ,男 15例 ,女 1例 ;年龄 18~ 5 2岁。16例均为肩关节前脱位 ,左侧 10例 ,右侧 6例 ;全部为新鲜闭合性肩脱位 ,含腋神经挫伤 1例 ,肱骨大节结撕脱骨折 1例。2 治疗方法令患者健侧卧位 ,颈部肌肉自然放松 ,四肢自然弯曲 ,双上肢内旋中立位 ,肘关节屈曲约 4 5° ,肩关节内收 4 0° ,即向胸部中线靠拢 ,令两手胸前自然相握 ,双上肢肩关节肩前屈曲并使之轻轻向上移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仰卧位左右旋转作用力和平面作用力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2008年12月至2011年1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34例,男74例,女60例;年龄17~67岁,50岁以上33例;膨出型9例,突出型74例,游离型51例。13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69例)和对照组(65例)。治疗组采用牵引治疗仪持续牵引20min后,用仰卧旋转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牵引治疗仪20min后,用平面用力推拿手法治疗。隔1d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的积分(包括腰部疼痛与不适、下肢疼痛与麻木、大小便的情况、直腿抬高的水平、下肢行走能力、工作生活情况),并按疗效标准比较2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0.5~2个月,平均1.1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症状和体征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大小便无力与会阴麻木的症状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69例中,良42例,可20例,差7例;对照组65例中,良20例,可25例,差20例。结论:仰卧位旋转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整体疗效满意,但进行旋转手法操作时力量不宜过重,旋转次数也不宜过多。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归挤拍打正骨手法治疗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纳入产后耻骨联合分离患者8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生育年龄26~40(30.61±5.94)岁,新生儿体重3.20~4.52(3.59±0.13)kg;对照组生育年龄22~37(27.51±4.57)岁,新生儿体重3.0~5.8(3.81±0.63)kg。治疗组采用归挤拍打正骨手法,每周手法治疗1次,3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骨盆绑带制动治疗,每天骨盆固定绑带制动不少于8 h,3周为1个疗程。在病例筛选入组的当天以及治疗后1、2、3周和1个月进行临床观察,对两组VAS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耻骨联合分离距离进行评价。结果 :耻骨联合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1周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对照组治疗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治疗组治疗后均小于对照组(P0.05)。OD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1周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对照组治疗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组治疗后均小于治疗前(P0.05)。耻骨联合距离值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明显减小(P0.05),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第1周(P=0.042)、第3周(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归挤拍打正骨手法能快速恢复耻骨联合分离距离,减轻局部疼痛和改善腰骶部功能,优于骨盆绑带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