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苏中医药》2014,(7):35-35
<正>很多人都认为,"中医"是中国医学或者是中国大夫的意思,其实不然,"中医"的"中"在古代是"尚中"和"中和"的意思。老子说:"致虚,恒也;守中,笃也。"这里的"中"就是指心境。《管子·内业》"定心在中"以及"正心在中"等,这里的"中"都是形容心境达到了定、正、静的状态。而"中医"的"中"字正是源于这些思想。在西医传入中国以前,中国所有的医学典籍中都没有"中药"一说,人们把"中药"称为"本草",或者称为"药"。20世纪20  相似文献   

2.
现行的对"脏气"进行分类的"气分阴阳"学说,与临床实际不相吻合,应当摒弃;在坚持"脏腑精气阴阳"理论的基础上,以"一分为三"思维为基础,紧密联系临床实际,提出"气分为三"假说;认为广义的"脏气"应当分为"脏阳"、"脏阴"和狭义的"脏气",三者内涵独立,互不包容;主张在"脏气"的分类上,以"气分为三"假说替代"气分阴阳"学说,以实现理论的自洽性和临床的可证性。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基础源于《内经》,《内经》的形成根源于中国古代文明,故而其中诸多概念如"神"与"命门"必然与古代思想概念层层相扣。从《内经》的语言以及思想来看,受道家思想影响最大,道家中的"道"与古代"神"的概念实际名异质同,而《难经》中的"原气"与"命门"概念实际是"神"、"道"、"玄门"这些概念在医学上的延续。中医的"神"是抛开诸多形式与变化后的人体根本,并无唯心主义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近日,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为了更好地创建"三好一满意"医院,通过采取"三诊"、"三送"、"三好"和"三体验"等"四个三"形式,掀起了扎实有效的创建行动。"三诊"即上街义诊、上门出诊、下乡义诊。"三送"  相似文献   

5.
"象"在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价值,以"象"为核心的思维是中医诊疗重要的指导思想。从古代哲学层面分析"气""象""器"的关系,通过对"象"的内涵价值进行进一步思考,提出"象"能彰显"气""器"的变化。基于"象"内涵构建的中医状态既兼容了"气"的整体动态观,又并蓄了"器"的微观,有望为中西医兼容互补提供一个契合点。  相似文献   

6.
较系统介绍几十年临床经验总结,结合"周易思维"和"脏腑关系",提出了"三位一体"辨证新模式,阐述了"三位一体"辨证模式与"三脏一体"辨证模式的异同.将"三位一体"辨证模式的内涵和外延发挥得淋漓尽致.并重点介绍"三位一体"与"二阴一阳"、"二阳一阴"的八卦的卦象结合,揭示医易同源(脏为阴、腑为阳),初步确立"脏与脏"、"脏与腑"的三位一体的空间构模,运用"周易思维"和"干支理论"来阐述中医的"藏象学说".  相似文献   

7.
疼痛作为骨关节疾病的主要症状,与局部稳态失调后引起的"筋骨失衡"具有密切联系.基于《黄帝内经》中"聚沫"致"痛"的相关论述,发现"筋骨失衡"可能是"聚沫"的基础,"聚沫"则是导致骨关节疾病疼痛发生和持续的关键因素.临床以"筋骨失衡,以筋为先"为治疗原则的手法治疗,通过"通郁闭,散瘀结"来改善局部"聚沫"状态,可较好地缓...  相似文献   

8.
本刊<中医药通报>2005年第1期刊载了李怀之同志所写<中医古籍中"痙"作"痓"之原因考>一文, 认为"痓"为"痙"之俗写, 其一则曰"笔者认为, ’痓’实为‘痙’的俗字. 所谓俗字, 是指与正字相对而言的主要流行于民间的通俗字体", 再则曰"因此笔者以为, 医书中出现的‘痓’实为‘痙’的俗写字变体", 三则曰……. 可见作者非常自信地认定"痓"就是"痙"的俗体, 殊不知"痙"、"痓"二字各有自己的义训, 是不同的两个字. 古医书上不少"痙"字之所以成为"痓"字者,乃由于"痙"、"痓"二字因形近而致误也.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痓"字并不是"痙"之俗体字.  相似文献   

9.
冯文林  张丽军 《中医杂志》2011,52(4):354-355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形伤肿",不同的教材都有不同的注解,在教学过程中结合《黄帝内经》其他篇章对于"形"、"肿"、"寒"、"热"求同存异的演绎,认为"形伤肿"可以理解为概括了"热胜则肿"的"痈肿"和"寒胜则浮"的"浮肿"的双层含义。  相似文献   

10.
"胃不和则卧不安"新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宗《内经》关于"胃不和则卧不安"经典之说,深入挖掘、拓展其理论内涵,在中医关于"胃不和"致不寐的理、法、方、药等方面赋予全新的认识,认为"胃和"为"卧安"之前提条件,临床实践要谨守病机,须以"胃不和"为"卧不安"之辨证法度、以"和胃"为"卧不安"之施治圣度,通过"和胃"以达"胃和",则"卧安"而"夜寐"成,不寐自愈。  相似文献   

11.
在开展证候规范化研究中,现在对"证"、'证候"等概念仍众说纷纭,未能统一,以致觉得越规范越糊涂.关键是"证"、"证候"均包含病变的现象和本质两种内涵,从而导致理解和应用的混乱.因此,首先必须对"证"、"症候"、"证素"、"证名"、"辨证"、"病"、"症"、"症状"、"体征"等概念作出规范,统一认识,避免概念混淆.  相似文献   

12.
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体现着哲学范畴"真""善""美"的统一。其中,"美"与"善"都是主观和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自身和实践对象的评价,表现为中医病因病机中的"主客合一"特性;又因其重"象"轻"体"的特征,使得"意象"成为认识病因病机的主要途径;在着眼"关系"、看重"动态"的特点指导下,病因病机正确反映了疾病的客观规律之"真",而以"失和"的形式表现出来;中医治疗就是在"求真""求善"的前提下,"求和"的过程,从而还原健康之"美"的本来状态。  相似文献   

13.
周仲瑛教授治疗大肠癌的治法治则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整理首届"国医大师"、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周仲瑛教授临证治疗大肠癌的治法治则探讨,从其"抗癌解毒"、"清肠利湿"、"软坚散结"、"搜剔解毒"、"活血化瘀"、"益气养血"、"健脾助运"、"温肝补肾"、"滋阴生津"等治法的运用着手,进而探讨论述其治疗大肠癌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4.
儒家思想自西汉以来,一直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以儒学为基础对中医学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儒家思想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阴阳"观念、"八卦"系统、"五行"观念及"致中和"思想为中医系统观念的构成以及中医经典提供了哲学思想和模式。本文将讨论"天人合一"思想、"阴阳"观念、"八卦"系统、"五行"观念及"致中和"思想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医临床防治疾病方法最大特点之一是"辨证论治";中医传统将"临床医学"、"临床经验"称为"临证医学"、"临证经验"等,可见"证"是中医学的一个极重要概念.什么是中医学的"证"、"证候"?学术界讨论旷日持久.然而,查阅当前杂志报道的一些文献,发现迄今对证和证候以及与其相关的"证型"、"证候诊断"、"辨证诊断"、"证候分类"、"证候类型"、"病因病机"等概念的内涵仍存在不同认识和理解,造成在临床、科研、教学等实际运用中不统一、不规范.特别是"证",它是中医药学理论中最常用的独特概念,明确其内涵和外延,一直被认为是辨证诊断及辨证论治规范化的第一步,也是开展"证"实质研究的前提.如果混淆证与证候等不同概念,会造成对研究结论的不知所指或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肾功能衰竭辨治心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二军  陶兴  孙伟 《中医杂志》2011,52(13):1152-1153
慢性肾功能衰竭属于中医学之"水肿"、"关格"、"癃闭"、"肾劳"、"肾风"、"溺毒"等病证的范畴。我们经过长期的努力,摸索总结出"肾常不足,内淫外扰"理论,并以此理论为指导,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朱丹溪"倒仓法"对当今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的启迪意义。方法:以《格致余论》、《丹溪心法》为研究对象,分析朱丹溪"倒仓法"的原意,重视"倒仓法"研究的现实意义,提出现今运用"倒仓法"的原则和方法。结果:现今运用"倒仓法"必须强调预防为先、顾护正气、身心并重,从饮食"倒仓"、情志"倒仓"、运动"倒仓"、规律排便"倒仓"、药物"倒仓"等多方面综合实施。结论:古老的"倒仓法"具清理肠胃,荡涤留毒,"去苑陈痤",恢复平衡的作用,与现今"维护人体微生态平衡"观点不谋而合,对于中老年人和久病之人养生保健,开拓了新思路,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8.
辨明"疫"的含义,兼剖析"寒疫"的学术内涵,认为"寒疫"包括流行而不传染的"时行寒疫"和流行并传染的"沴疠寒疫"。  相似文献   

19.
"命门"始见于《黄帝内经》,其后又见于《难经》,但出现在二书中同一"命门"概念,其意义大相径庭。本文通过对《内经》、《难经》中"命门"概念的探讨,从"命"、"门"之意义;《内经》中"命门"之根据;及《难经》之"命门"突出肾为先天之本三个方面,探讨《难经》是如何将《内经》"命门"概念从"目"这一特定部位转化到"左肾、右命门"的特定功能的概念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有些食物一直被宣传为"最佳"、"最宜"、"最好"、"能降糖、抗癌"、"十大健康食物"……在媒体的轰炸下,成为众所周知的"明星"。实际上,就像很多明星只不过是在某些方面有特长的普通人,他们身上的光环很多都是追星族一厢情愿强加上去的一样,许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