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睑黄瘤好发于眼睑内眦部皮肤。呈对称性分布。是因脂质代谢异常沉积在眼睑所致。以中老年者多见^[1]。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多见于高脂血症患者,也可见于血脂正常者^[2]。自2003年9月至2007年6月,我们对18例患者采用单纯切除睑黄瘤或联合睑皮肤松弛矫正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睑黄瘤是脂质沉积症的一种皮肤外在表现,可伴有高脂血症,部分患者有家族史,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好发于上眼睑内侧,皮损较持久,呈进行性多发,睑黄瘤无痛痒及其他任何不适但严重影响患者容貌美。笔者近几年来采用局部注射藻酸双酯钠的方法治疗睑黄瘤,取得了一些治疗经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王伟  赵雪如  吴倩 《中国美容医学》2013,(22):2221-2222
睑黄瘤为代谢障碍性皮肤病,是黄色瘤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多发生在眼睑,初起如米粒大,微微高出皮肤,与正常皮肤截然分开,边界不规则,甚至可布满整个眼睑,中青年妇女中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其容貌美。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非常迫切。2010年1月~2012年9月,笔者科室使用铒激光治疗睑黄瘤患者47例,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睑黄瘤是黄色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因发生在睑周而称睑黄瘤。属脂质代谢障碍性皮肤病,是脂质沉积症的一种皮肤表现[1]。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年人,以女性为主。单发或多发,常对称分布于上睑内毗处。治疗方法分手术和非手术两种,手术易复发和留疤。我科1999年至2001年,对26例睑黄瘤患者应用XH-超高频治疗仪进行治疗,有效率达  相似文献   

5.
双上睑皮肤松弛伴较大睑黄瘤的整形修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静  黎冻 《中国美容医学》2010,19(11):1611-1612
睑黄瘤为代谢障碍性皮肤病,常见于更年期前后的妇女[1],有报道男性发病率0.3%,女性发病率1.1%[2],是黄瘤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睑黄瘤是由于脂质代谢障碍导致脂质沉积于眼睑部位而引起的皮肤的黄色或橙色斑块。  相似文献   

6.
陈霖 《中国美容医学》2010,19(11):1710-1710
睑黄瘤是机体内脂质代谢障碍的外在皮肤表现[1],好发于眼睑内眦部皮肤的淡黄色柔软扁平疣状隆起,常呈对称性分布。该病不能自行消退,影响容貌。2007年2月~2010年1月,笔者对32例患者应用微波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上睑成形术联合眼轮匝肌蒂皮瓣逆行转移修复睑黄瘤切除后内眦缺损的效果。方法 2020年7月至2022年8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医疗美容科就诊的睑黄瘤女性患者13例(24眼), 年龄42~61岁, 平均49岁。根据患者上睑皮肤松弛情况及睑黄瘤宽度个性去除肌皮瓣用于修复内眦缺损。睑黄瘤切除后, 逆行转移眼轮匝肌蒂皮瓣修复, 最后行上睑成形术。结果 13例(24眼)皮瓣均成活, 术后3~12个月随访, 皮瓣色泽、质地与眼睑皮肤一致, 切口瘢痕隐蔽, 双侧上睑形态自然对称, 均未见并发症。结论上睑成形术联合眼轮匝肌蒂皮瓣逆行转移修复的方法为治疗内眦部睑黄瘤切除后缺损修复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完整切除病灶同时改善上睑形态, 可避免术后变形、瘢痕明显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全上睑皮瓣在睑黄瘤切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0年7月以来,笔者采用全上睑皮瓣旋转推进法为15例较大病损的睑黄瘤患者Ⅰ期完成手术切除并修复创面的治疗,病程短,疗效显著。1临床资料本组共15例,男性3例,女性12例,年龄45~52岁,上睑睑黄瘤均位于睑内侧,面积均超过上睑内侧1/4,手术采用全睑皮瓣旋转推进法并重睑成形术。2手术方法2.1手术设计:①于上睑皱襞处设计重睑线犤1犦;②以重睑线内眦部为底边,向上在睑黄瘤边缘约0.1cm设计半新月形手术切除线;③在重睑线上方设计上睑皮肤松弛皮肤切除线。如图1。图1切口线设计示意图图2手术缝合示…  相似文献   

9.
CO2激光治疗睑黄瘤658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睑黄瘤是发生在上下睑皮肤皮下脂肪代谢障碍所致的浅层脂肪集聚沉淀后呈淡黄色的片状病损,尤以发生在上睑的皮肤病灶较为常见。而眼部的皮肤组织结构是人体皮肤组织中最细最薄的软组织,尤其是眼部的上下睑皮肤不仅细薄而且还是面部表情最丰富,最灵敏的部位,在人体美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所以患者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较为慎重。1992年4月~2005年12月,我科采用CO2激光治疗睑黄瘤患者658例,收到较满意疗效,现就治疗中的一些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皮内注射肝素钠治疗睑黄瘤的临床疗效,总结治疗体会。方法:32例睑黄瘤患者,给予肝素钠皮内注射,每周1次,观察皮疹变化情况。结果:32例患者分别给予注射2~10次,平均(5.72±2.66)次。总有效率100%,痊愈率90.63%。所有患者治疗后除轻度眼睑水肿外无不良反应。随访6~20个月,复发率9.38%。结论:肝素钠治疗睑黄瘤的疗效显著,经济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中老年人下睑眼袋的个体化修复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睑眼袋(以下简称睑袋)通常是指下睑皮肤松弛、眶隔脂肪堆积较多所造成的下睑皮肤下垂而且臃肿的征象^[1]。常发生于40岁以后的中老年男女,使人呈现出一种老态。根据中老年人睑袋的临床表现特点,自2002年开始对183例中老年睑袋受术者选用不同的术式进行修复,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2.
切开法重睑成形术及有关技术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重睑成形术是目前较为常见的门诊美容手术之一,其方法主要有切开法、埋线法及缝线结扎法。无论哪种方法其形成重睑的原理是使提上睑肌腱膜纤维或睑板与上睑重睑线处皮肤靠近、黏连固定^[1]。切开法重睑术由于在直视下操作,上睑组织结构清楚,可直接将皮肤与提上睑肌腱膜缝合。同时尚可根据情况去除眼轮匝肌、眶隔脂肪及过多的皮肤,  相似文献   

13.
超脉冲CO2激光治疗睑黄瘤139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睑黄瘤好发于上睑内眦角处,可对称或先后发生,皮损柔软、无症状,严重者可累及整个上险甚至全眼睑皮肤。病因多与体内脂质代谢障碍有关,多见于中年女性,严重者影响美观。2006年6月-2008年8月,我科采用超脉冲CO2激光机治疗睑黄瘤139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睑黄瘤(Xanthelasma)为脂质代谢障碍性皮肤病,好发于中老年人,是黄瘤病中最常见的一种。该病是含脂肪的组织细胞和巨噬细胞局限性聚集于眼睑周围的真皮内所形成的黄色、橘黄色或棕红色的丘疹、结节或斑块,有时会伴有血脂增高,脂蛋白血症,主动脉粥样硬化等[1]。此病虽无不适,但破坏了局部皮肤结构美,患者因此产生忧虑和羞怯等审美心理障碍,可影响社会活动。我科门诊于2009年  相似文献   

15.
睑黄瘤又称睑黄疣,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皮肤肿瘤。以中年人多发,尤其多见于中年以上妇女[1]。以往多采用三氯醋酸外用、二氧化碳激光、冷冻、手术等方法治疗,但存在治疗效果不理想和(或)复发率高等不足。2010年3月~2011年1月,笔者科室共为92例患者进行点阵激光治疗,并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激光与手术切除治疗睑黄瘤疗效评价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为了提高睑黄瘤治疗后的美容效果。方法:对18例睑黄瘤患者进行了手术切除联合重睑术,并与接受CO2激光治疗的16例患者作了对照,结果:手术治疗Ⅰ、Ⅱ级痊冷静之和为88.9%(P〈0.001),术后感染率为5.5%(P〈0.01)。平均治愈时间为8天,结论:手术切除联合重睑术治疗睑黄瘤比用激光治疗更具有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17.
皮肤入路的睑袋整形术是美容外科的常规手术之一,并发症主要有双下睑不对称、角膜损伤、眼(球)睑凹陷、干眼症、瘢痕[1]、下睑退缩[2]、睑球分离、睑外翻、溢泪[3],继发出血、血肿[4],甚至眼失明[5]等.2009年6月,笔者收治了1例经皮肤入路睑袋整形术后出现了严重局部过敏反应的患者.  相似文献   

18.
无痛酚复方制剂在睑部及颈部扁平黄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瘤病是一种脂质代谢障碍性皮肤病,是潜在性高血脂的一种皮肤表现,其中扁平黄瘤以皮肤橘黄色或棕红色斑片为主要表现,不能自行消退,发生于眼睑及颈部的扁平黄瘤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治疗上可采用电灼、激光治疗、手术切除及化学药物治疗等。2003年7月~2006年11月,我们采用自配药物雀斑净(无痛酚复合制剂)治疗眼睑及颈部扁平黄瘤患者5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睑袋整复术是中老年人整形美容手术中较常见的手术,但有关泪槽沟、眼睑外翻、眼睑退缩等许多问题仍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自2003年10月至2010年1月,我们对520例睑袋患者行外路法双层眼轮匝肌瓣及眶隔固定的睑袋整复术[1]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和研究,并对睑袋整复术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治疗睑黄瘤切除后手术修复方法。方法应用上睑松弛皮肤横行设计超长皮下蒂瓣旋转修复睑黄瘤切除的创面。设计皮瓣的比率可达1:6-10。结果19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一例(单侧)术后2年复发,再次用相同的方法治愈。结论超长皮下蒂旋转皮瓣是修复睑黄瘤手术切除后创面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创面较大时更有显著的指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