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张坚  张文利 《新疆医学》2011,41(4):71-75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新生儿抗感染治疗中是最为常用的抗菌药物,随着其应用的日益广泛,细菌通过各种机制对其产生耐药性,其中最主要的耐药机制是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自1983年德国发现ESBLs以来,全世界的ESBLs检出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1],因地区、经济条件、生活习惯及抗生素应用不同而致细菌的耐药性和β-内酰胺酶基因型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产生及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耐药机制日益复杂。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eumbeta lactamases,ESBLs)的产生是革兰阴性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本文就ESBLs的产生和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ESBLs的概述1.1ESBLs的产生和分类ESB  相似文献   

3.
自40年代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首次被发现并在临床应用以来,β-内酰胺类抗生素家族不断发展和壮大.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有效控制了细菌感染性疾病对人类生命的威胁.但随其广泛应用,致病菌不断更新其耐药本领,以求"适者生存",产生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已成为重要的广谱耐药介质引起全球关注[1].本文就ESBLs细菌耐药性的检测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革兰阴性杆菌对β-内酰胺类的主要耐药机制是产生β-内酰胺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ESBLs是指由细菌质粒介导的能水解氧亚氨基母一内酰胺抗生素,并可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所抑制的一类酶。近年来,随着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广泛应用,造成产ESBLs的细菌种类及ESBLs基因型种类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5.
136株革兰阴性杆菌ESBLs和AmpC酶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的耐药性已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已发现越来越多的革兰阴性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1-型β-内酰胺酶(AmpC酶)是革兰阴性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分布及耐药性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广谱药物的广泛应用,多重耐药的革兰阴性菌引起的医院感染已成为临床治疗的一个难题[1],并且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产生和传递是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ESBLs的监测对于正确治疗和控制感染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我院ESBLs菌株进行监测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生β-内酰胺酶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新一代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大量应用,致使革兰氏阴性细菌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β-Lactamse,ESBLs)。该类酶由质粒介导,可在同一种属和不同种属酰胺酶菌之间转移播散,造成院内感染爆发流行,为感染控制和治疗带来严重困难。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侵入性操作不断增加以及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特别是第三、四代头孢类抗生素及多种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在临床上的大量使用,使一些条件致病菌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因产生各种β-内酰胺酶而导致细菌的耐药现象也日益普遍,特别是去阻遏持续高产和质粒介导的AmpCβ-内酰胺酶(简称AmpC酶)具有很强的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细菌耐药性问题已成为全球医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细菌耐药性的发展从医院内菌株(如肠杆菌科、金黄色葡萄球菌)到医院外菌株(如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淋球菌),其耐药性从对单种药物耐药发展至多重耐药,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ESBL菌株对多种常用抗生素耐药[1]。病原菌产生耐药的3种主要机制为:产生灭活酶、靶位改变和对膜通透性变化。其中由β-内酰胺酶(ESBL)介导的耐药性发展迅速,几乎每一种新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应用于临床后即有新的水解该抗生素的ESBL产生[2]。ESBL的基本概念:由质粒介导的β-内…  相似文献   

10.
目前,大肠埃希菌中最引人注目的问题是细菌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随着广谱抗生素尤其是β-内酰胺类药物的大量使用,产ESBLs的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日益严重,而产ESBLs大肠埃希菌是目前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为了解我院大肠埃希菌ESBLs的产生和耐药情况,我们检测了116株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情况,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大肠埃希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PI20E鉴定细菌,药敏试验用K-B纸片法,根据2005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标准判断结果,应用WHONET5软件对临床分离细菌的药敏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检出产ESBLs大肠埃希菌330株,检出率49.03%,产ESBLs对碳青酶烯类(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头孢西丁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阿米卡星耐药性较低在0%~28.4%,其他抗菌药物都产生较高的耐药性.结论 重视产ESBLs细菌检测,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碳青酶烯类、头孢西丁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阿米卡星是目前治疗ESBLs细菌有效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2.
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测方法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三代头孢菌素等超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使得细菌的耐药机制发生了新的变化,细菌产生了由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这种酶的产生,可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环水解,使其丧失抗菌活性。例如:产生ESBLs的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及其它革兰氏阴性杆菌,  相似文献   

13.
β-内酰胺酶对β-内酰胺抗生素临床应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是抗徨素了常见机制,β-内酰胺酶对β酰胺抗生素临床应用的影响取决于β酶的活性谱。Bush分类法和Frer分类法将β-内酰胺酶分成4种类(A、B、C、D)〉临床上超谱酶和染色体码的头孢菌素酶对β内酰胺抗生素最具影响。掌握细菌β内酰胺酶的分类和不同种类β酶菌区域性流行特征对于β内酰胺抗生素的疗效和抗菌药物的选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一类由细菌质粒介导的能水解头孢噻肟、头孢他啶(CAZ)等三代头孢菌素和单环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可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所抑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是主要的产ESBLs细菌[1]。ESBLs主要分为SHV、TEM、CTX-M和OXA型[2]。自1983年在联邦德国首次从臭鼻克雷伯菌分离出产SHV-2ESBL以来,全世界许多地区不断有新的ESBLs检出的报道,由产ESBLs菌株引起的感染发病率在逐渐提高,在某些医院甚至出现暴发流行[3]。鉴于ESBLs由质粒介导可在菌株间转移和传播,并有较广的底物水解酶谱,且部分产E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286株铜绿假单胞菌(PA)持续高产金属β-内酰胺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AmpC酶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揭示其耐药机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VITEK-32和ATB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286株铜绿假单胞菌的鉴定与药敏试验,对可疑产金属β-内酰胺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AmpC酶的菌株,用改良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法和双纸片协同试验进行三种酶表型的确证。结果 286株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的总检出率为17.8%(511286),其中,金属酶的检出率为8.7%(25/286),ESBLs的检出率为5.2%(151286),AmpC酶的检出率为3.8%(111286),金属酶+AmpC酶的检出率为0.7%。产酶菌株的耐药性比非产酶菌株的耐药性明显严重,产酶菌对第3、第4代头孢菌素、单环β-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磺胺类及酶抑制剂复合抗生素的耐药率均高于50%,结论 产生AmpC酶、ESBLs和金属β-内酰胺酶是PA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产酶菌株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应加强对3种β-内酰胺酶的检测,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及播散。  相似文献   

16.
随着第三代头孢菌素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出现了相应的耐药株,导致耐药的主要原因,是细菌染色体或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产生,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对所有的青霉素类、三代头孢类和氨曲南耐药,其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是产ESBLs的主要细菌[1].为了解ESBLs菌的耐药特点,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提高疗效.故对我院临床标本中分离到的64株大肠埃希菌,其耐药性进行了监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监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近三年的发生率和耐药状况,为防止产ESBLs细菌的传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该酶的确证试验检测产ESBLs菌株,对产ESBLs菌株的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产ESBLs细菌三年的总检出率为28.9%,2002年的检出率为25.0%,2003年的检出率为28.3%,2004年的检出率为32.4%,产ESBLs细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仅亚胺培南为未发现耐药株.结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呈现多重耐药性,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亚胺培南仍可作为治疗ESBLs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实验室应注重产ESBLs细菌的监测和报告,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有效地控制产ESBLs细菌的播散和流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食酸丛毛单胞菌耐药性和产β-内酰胺酶(BLA)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情况。方法将临床分离的6株食酸丛毛单胞菌检测BLA及ESBLIs,ATB PSE5药敏试验条测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6株食酸丛毛单胞菌中4株为产BLA菌株,两株产ESBLs对氨基糖甙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全部耐药,对碳青霉烯类、复方新诺明、头孢他定比较敏感。结论食酸丛毛单胞菌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部分原因是其产β-内酰胺酶,由其导致的感染在治疗上优先考虑碳青霉烯类、复方新诺明、头孢他定。  相似文献   

19.
金属β-内酰胺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健东  刘树业 《医学综述》2005,11(5):415-417
金属β-内酰胺酶(MBL)是一类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广泛水解作用的酶,产此酶的细菌可对β-内酰胺类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产生耐药,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MBL是近年来引起铜绿假单胞菌和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多重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MBL可分为天然来源的MBL和获得性MBL,前者已广泛存在于临床的罕见菌中,如蜡样芽孢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黄杆菌属、嗜水气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 ,细菌耐药性问题正日益成为全球医药界关注的焦点 ,随着第三代头孢菌素的问世及在临床上日益广泛的应用 ,出现了新一代 β -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细菌。导致细菌对此类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 ,是细菌质粒介导的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 (ESBLs)的产生。目前产ESBLs细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离率有增加趋势 ,由其引起的医院暴发感染也有报道 ,产ESBLs细菌感染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1,2 ] 。ESBLs的传播性以及它们的多重耐药性 ,往往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及时检测产ESBLs细菌 ,了解其流行趋势和耐药性 ,对于控制此类耐药菌及其耐药质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