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陈春辉  徐晓刚 《遗传》2015,37(5):452-457
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被发现以来,已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医院感染病原菌。此类耐药肠球菌携带的万古霉素耐药基因簇编码产物可催化合成与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糖肽类抗生素亲和力极低的细胞壁前体导致耐药。目前已在肠球菌中发现的万古霉素耐药基因簇根据基因序列及构成不同分为9个型别;依据它们编码的连接酶合成产物不同又可分为D-Ala:D-Lac连接酶基因簇(VanA、VanB、VanD及VanM型)和D-Ala:D-Ser连接酶基因簇(VanC、VanE、VanG、VanL和VanN型)。这些耐药基因簇介导的耐药水平及其传播模式各有特点。文章综述了肠球菌中万古霉素耐药基因簇的类型、基因构成及传播特性。  相似文献   

2.
耐万古霉毒肠球菌的耐药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肠球菌是致病性低的革兰阳性人体正常菌群,具有先天耐药性,也容易被诱导产生新的耐药性,在过去十年中,临床上出现了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常引起致死感染,治疗极为困难。本文就其耐药机制,起源,危险因素,治疗和预防方面作一综述,有利于临床工作者对VRE的感染进行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氨基糖苷类高水平耐药(high-level aminoglycoside-resistant,HLAR)肠球菌临床株表面蛋白基因(esp)、Ⅰ类整合酶基因(IntI1)、耐氯霉素肠球菌乙酰转移酶基因(cat)等三种耐药基因的流行情况及肠球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 对53株肠球菌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用PCR法扩增肠球菌esp基因、IntI1基因和cat基因,阳性产物送测序并对序列进行分析.结果 53株HLAR肠球菌中,esp基因阳性率为28.3%,Ⅰ类整合酶基因阳性率为49.1%,没有检测到cat基因.菌株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氨苄西林62.3%、环丙沙星75.5%、红霉素94.3%、高水平庆大霉素75.5%、高水平链霉素73.6%、喹努普汀/达福普汀32.1%、四环素66.0%、万占霉素1.9%、利奈唑胺0.结论 肠球菌对常见抗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esp基因和IntI1基因与肠球菌耐药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肠球菌为革兰阳性(G+)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及人和动物消化道内,既往认为肠球菌是对人类无害的共栖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肠球菌严重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升高,肠球菌成为了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不仅可引起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甚至危及生命的腹腔感染、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等,在败血症中肠球菌为第三位的病原菌,仅次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由于肠球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具有天然耐药(固有耐药)和获得性耐药的特性,许多常用抗菌药物活性降低,往往造成临床治疗失败。为此,相研究对有关肠球菌的耐药机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利于同道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细菌对利奈唑胺的耐药机制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奈唑胺是一种重要的噁唑烷酮类药物, 对临床上具重要意义的革兰阳性菌, 包括多重耐药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等有抗菌作用。目前虽然细菌耐利奈唑胺的情况并不严重, 但临床耐药株的出现值得关注。本文综述了细菌对利奈唑胺的耐药机制及检测方法。其耐药机制主要由细菌单个碱基突变和甲基转移酶的产生所介导, 还有一些耐药机制尚不明了。检测方法主要有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部分方法尚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267株肠球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肠球菌的分布特征和耐药特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美国Dade Behring Mi-croscan Walkaway40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测试仪对267株肠球菌进行鉴定和药敏测试,用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软件和P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267株肠球菌以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为主,分别占60.7%和31.5%,以尿液和脓液中分离出最多,其次为血液和胆汁,依次是56.6%、14.2%、10.9%、9.7%,占总标本的91.4%.肠球菌不同种间的耐药性差异存在显著性.屎肠球菌的耐药率相对较高,除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3.7%最低,四环素37.7%外,对其它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超过了50%.粪肠球菌的耐药率虽比屎肠球菌低,但对红霉素、四环素、氨基糖苷类的耐药性仍高,在60%以上.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对高浓度庆大霉素和链霉素的耐药率均在55%以上.共检出耐万古霉素株11株,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4.1%.结论 肠球菌可引起多种部位感染,呈多重和高耐药性,耐万古霉 素的菌株出现,增加了感染控制难度,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7.
糖肽类抗生素(如万古霉素)的抗菌活性是通过与肽聚糖前体末端的D-Ala-D-Ala结合,从而抑制革兰阳性菌细胞壁合成.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因为细胞壁前体D-Ala-D-Ala被D-Ala-D-Lac或D-Ala-D-Ser取代,使其与糖肽类抗生素亲和力下降而产生耐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肠球菌属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为指导临床制定合理有效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我院门诊、住院患者肠球菌属细菌病原学资料,回顾性分析其菌种分布、标本分布、科室来源及其耐药特征。结果共分离出466株肠球菌属细菌,其中粪肠球菌211株(45.28%)、屎肠球菌255株(54.72%)。肠球菌属细菌均以尿液标本为最主要的来源,其次为全血标本,并且来源于尿液标本的肠球菌属细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普遍高于非尿液标本肠球菌属细菌耐药率。儿科为屎肠球菌最主要的分布科室,而粪肠球菌则主要分布于泌尿外科。耐药性方面,除四环素、利福平和喹努普汀/达福普汀外,屎肠球菌对受检的其余1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均高于粪肠球菌,但对喹努普汀/达福普汀无耐药性,而粪肠球菌对此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却为100.00%。二者对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均为100.00%。共检出耐万古霉素肠球菌7株(1.50%),耐替考拉宁肠球菌6株(1.28%),未发现对替加环素、利奈唑胺耐药菌株。结论屎肠球菌在肠球菌属细菌中占主要地位,且耐药率方面明显高于粪肠球菌,耐糖肽类抗生素菌株的出现需引起临床的高度警惕,应进一步加强耐药菌株的监测,并对临床应用抗生素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医院肠球菌的菌种分布及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性的现状。方法对2004年8月至2006年6月检出的190株肠球菌的菌种鉴定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粪肠球菌(46.3%)分离率下降;屎肠球菌(33.2%)、鹑鸡肠球菌(13.7%)分离率增加。耐药株检出率屎肠球菌为85.1%,粪肠球菌为75.0%,鹑鸡肠球菌为70.2%。青霉素和呋喃妥因对粪肠球菌引起的感染有一定的疗效,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是治疗肠球菌引起感染的最佳选择。结论肠球菌已成为引起临床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它的天然耐药和多重耐药的特性使得临床可选治疗药物范围狭窄。应防止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院临床分离肠球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所有临床分离的肠球菌分布情况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共分离肠球菌242株,粪肠球菌分离率(55.0%)高于屎肠球菌(40.9%),屎肠球菌分离率有增高的趋势。标本来源以尿液(62.9%)、分泌物(10.3%)、血液(6.9%)为主。肠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敏感性最高,均高于90%。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7株,其中5株同时耐高浓度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HLAR);对克林霉素、复方磺胺、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苯唑西林耐、头孢西丁耐药率最高,均高于95%。屎肠球菌对青霉素类、氨苄西林、红霉素、呋喃妥因、环丙沙星耐药率均高于粪肠球菌;对四环素、奎努普丁/达福普汀耐药率低于粪肠球菌。结论:肠球菌是临床感染重要病原菌,且具有多重耐药性,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耐药水平差异较大,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1.
400株肠球菌临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了解2001~2003年肠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肠球菌感染提供参考。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2001~2003年肠球菌属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依然是敏感性最高的抗生素。青霉素、氨苄西林和呋喃妥因对粪肠球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敏感率分别为62.5%、67.1%和92.4%。屎肠球菌对除糖肽类抗生素以外的所有临床常用抗菌药物显示高水平耐药。可见,动态监测肠球菌的耐药状况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任冰  程玉林 《微生物与感染》1998,21(5):21-24,47
肠球菌对糖肽类耐药表分VanA,VanB和VanC3种,VanA型最常见,耐药质粒携带转座子Tn1546,Tn1546带有一系列耐药基因,它们的基因产物共同作用,导致菌株对糖肽类药物耐药。其中连接酶(VanA)和脱氢酶(VanH)催化合成D-Ala-D-Lac,替代D-Ala-D-Ala连接入肽聚糖前体,阻止了糖肽与细胞壁的结合,D,D-二肽酶(VanX)通过水解D-Ala-D-Ala而抑制正常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和肠球菌中blaTEM及tetM基因存在状况。方法分离50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7株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5株耐甲氧西林溶血葡萄球菌(MRSH)、15株粪肠球菌和9株屎肠球菌,采用PCR技术检测耐药基因。结果MRSA、MRSE、MRSH、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中blaTEM基因阳性率分别为40.0%、57.1%、60.0%、6.7%和88.9%,tetM基因阳性率分别为100%、0%、0%、66.7%、0%。结论blaTEM基因阳性率在MRS中较高,在屎肠球菌中则很高;携带tetM基因是MRSA和粪肠球菌对四环素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本地区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ancomycin resistant Enterococci,VRE)耐药基因型别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用PCR方法检测56株VRE的耐药基因vanA、vanB、vanC、vanD、vanE和vanG;用K-B法检测其对临床常用14种抗菌药物的药敏,并用肉汤稀释法检测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药敏。结果 56株VRE中,vanA阳性的43株;vanB、vanC、vanD、vanE和vanG阳性0株;未检测到万古霉素耐药相关基因的13株。2011-2014年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MIC值呈逐年向左漂移趋势,与同期替考拉宁的使用有关。结论本研究所收集VRE对万古霉素的耐药大部分为高水平耐药,所携带的耐药基因类型主要为vanA,另有其他未知基因型以及少数vanA阳性但是表现为万古霉素敏感菌株。  相似文献   

15.
临床分离肠球菌的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近3年来粤东地区临床分离的肠球菌的耐药特征,为预防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的产生和控制VRE播散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215株肠球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VITEK-60全自动细菌鉴定仪。结果215株肠球菌中,尿标本中分离肠球菌75株(35%);痰液中分离出34株(16%)。粪肠球菌141株(65.5%),屎肠球菌74株(34.5%)。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青霉素G和莫西沙星的敏感率较高,70%~100%;对红霉素和四环素的敏感性较差,11%~33%。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性较好为100%,四环素为62%;而对呋喃妥因、高链霉素、青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等敏感性较差(5%~47%)。未检出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结论粤东地区近3年来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肠球菌对各种常见抗生素敏感程度呈下降趋势。屎肠球菌较粪肠球菌耐药性更高。应根据细菌学培养结果合理用药,减少耐药菌株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脾性球菌耐药特征,尤其对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和庆大霉素高水平耐药肠球菌的对药状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广州地区12家医院感染标本中分离出的168株肠球菌,分别进行纸片扩散法,琼脂筛选法、浓度梯度法(E-test法)药敏试验和β-内酰胺酶测试,并以“WHONET4”软件对试验数据捏造分析处理。结果:广州地区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庆大霉素高水平耐药肠球菌占62.5%,未发现产β-内酰胺  相似文献   

17.
《生物技术世界》2008,(2):93-93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人员针对细菌DNA复制机制,设计合成一系列4-胍甲基苯甲酸酯和4-胍甲基苯甲酰胺衍生物,发现其中部分化合物能够选择性地杀灭革兰氏阳性菌(包括多种耐药菌株)。与市售抗生素相比,它们对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和万古霉素中介葡萄球菌的作用与利奈唑胺等同,对耐甲氧西林的金葡球菌的效应与万古霉素类似。这项研究成果最近发表在《中国药理学报》上。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粪肠球菌对泰利霉素和其他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及泰利霉素耐药与红霉素耐药相关基因ermA、ermB、ermC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本院2010-2016年从各种临床标本收集鉴定的320株粪肠球菌,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这些菌株对泰利霉素及8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并用PCR法检测耐药基因ermA、ermB、ermC的分布。结果320株粪肠球菌对泰利霉素中介耐药26株,耐药138株,耐药率达51.3%;对红霉素耐药率达95.6%,泰利霉素抗粪肠球菌效果优于红霉素。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呋喃妥因和氨苄西林耐药率分别为15.6%、0.6%、2.2%和0.6%。共10株(3.1%)携带ermA基因,207株(64.7%)携带ermB基因,对泰利霉素中介组中有23株ermB基因阳性,耐药组有131株ermB基因阳性,仅1株(0.3%)ermC基因阳性,该菌同时携带ermB基因。结论粪肠球菌对泰利霉素已有较高耐药率。粪肠球菌对泰利霉素MIC值改变与ermB基因密切相关,与ermA、ermC基因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王潭枫  符振华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1,23(11):1020-1021,1025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不动杆菌和肠球菌的分离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对医院2008年9月至2010年12月,从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到的不动杆菌和肠球菌及其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到191株不动杆菌和319株肠球菌,不动杆菌主要来源是痰液,达77.50%,肠球菌主要来源是尿液、痰液,分别为31.70%和28.8%。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为10.3%,对头孢噻肟耐药率最高,为7 2.0%,而其余各种抗生素耐药率均处于47%~60%,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最低,为2.0%,耐药率最高是四环素为63.9%,对高浓度的庆大霉素和链霉素耐药率分别是52.8%和39.4%。结论医院感染不动杆菌和肠球菌的分离及耐药性高,且呈多重耐药,临床要关注。  相似文献   

20.
多重耐药菌(MDR)是指同时对两类或两类以上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细菌。临床上常见的MDR主要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MDR感染现已遍布全球,在社区或医院中可引起散发、交叉传播,甚至爆发流行。对婴幼儿、免疫缺陷者和老年人的威胁尤大[1]。MDR感染应用常用抗生素,如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等,效果欠佳,故已成为治疗上的棘手问题,并伴有较高的病死率[2]。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和控制MDR的传播,已势在必行。现将大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肿瘤科对MDR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