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论文化与传播的相互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传播是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社会文化信息的交流与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文化对传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来自传播者的文化势能,也来自受传者的文化环境,同时还渗透到传播媒介其过程之中.另一方面,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受到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郑和下西洋过程中,无论在郑和使团内部成员之间还是郑和使团与海外之间都进行了宗教文化传播,并产生了一定的传播效果.其中,传播的内容是当时流行的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道教,传播方式大多是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传播媒介主要是口头语言、体态语和文字等,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呈现出信息接受与反馈的双流向.  相似文献   

3.
文化互动转型论——新世纪文化研究前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20世纪文化研究经历了多次热潮仍未能达成文化研究对象与方法的统一,但取得了重要成果,其中若干共识可以作为建构新理论的起点。文化互动转型论着重探讨文化传播,以强调本有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互动”与“转型”为主要特征。作者通过综合与提炼本世纪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叙述了文化互动转型论的五条基本立场,并指出文化互动转型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云松 《学术月刊》2022,(1):138-145
文化社会学聚焦文化实践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联,其传统研究方法兼有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双重特征。文化大数据、机器学习等社会计算资料和方法,为当代文化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分析工具和理论视野,并在国际前沿研究中得到了应用。中国学者进一步聚焦海量文本、互联网文化行为和调查问卷等大数据和传统资料,实现对文化的时空结构、信息流空间的互动结构和亚文化社会指标的科学插补测量。利用机器学习等社会计算手段,文化社会学研究者得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化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而促进理论观照的养成。  相似文献   

5.
张一玮 《理论界》2010,(8):149-151
电影院是中国现代城市文化传播的空间,也是中国现代城市中群体记忆的发源地之一。对电影院与中国现代城市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是一个新颖的文化研究论题。研究者在已有的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可分别由电影学、文化学、社会学的思路与方法入手展开,形成若干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这一文化研究论题在空间文化形式、文化产业发展和城市文化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社会认同是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与焦点问题之一,随着社会生活进程的不断快速发展,中国社会成员的社会认同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迁,正因为此,社会心理学中有关社会认同的研究视角实现了从个体向群体乃至社会的不断转向。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流动、城市移民、弱势群体地位等问题,都可以通过社会认同的观点进行研究。社会认同理论对于我们研究社会认同特别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促进不同民族成员之间,尤其是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积极有效的互动,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多元文化背景下社会认同的机制分析来验证和增补社会认同理论,将推动中国社会心理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宗教与传播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宗教是沟通人神之间关系的象征性互动行为,这种互动本质上是一种传播活动,传播的本质就是互动。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具有宗教意味。宗教发展过程中的斗争与融合体现了传播的互动特征。宗教构成的基本要素与完整的传播系统形成了对应关系。传播贯穿于宗教产生发展的始终。宗教的发展也促进了传播的发展。传播的发展构成了宗教文化变迁进而导致社会变迁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贾毅 《兰州学刊》2014,(12):197-203
商贸往来和经济行为互动之间的理解与互信无形中产生了一种默契。这种默契正是通过不同民族成员在经济行为方式上的交流与互动,得以体现出不同民族之间在理解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相互尊重与互信。通过阐述民族商贸场域及商贸群体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进一步说明彼此之间在民族文化与风俗习惯上的信任、和睦相处,为营造和谐的民族商业贸易交往氛围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潘少梅 《理论界》2013,(2):61-63
网络音画在图片、文字以及音乐不同性质的符号之间搭建了全新的视听传播信息符号。这种去中心主义的文化展示平台为大众文化提供了情感上的共鸣,极大地满足了大众对文化和艺术的需求。在大众文化的视野下,网络音画应拓展在媒介时代的表达范式,主动融合精英文化,实现不同文化间的互动与融合,并以其自身具有的渗透性来满足和提升大众文化艺术品位,使网络音画成为当代大众文化传播中的一个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受众的基本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传播学与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以政治、文化、宗教等传播环境的整 体互动为切入点,剖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受众的基本特质及心理结构,并在选择新的理论视角研究 传统文化受众特质的方法论上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1.
试论英国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学术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60年代围绕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而形成的伯明翰学派开创了文化研究的一代新风和传统,对当代西方学术界乃至整个文学科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学术视野和研究范式。虽然伯明翰学派成员繁多,理论庞杂,兴趣爱好也各有不同,但其研究目标和理论旨趣却是基本一致的。他们关注日常生活的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批判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迫近性、虚伪性和欺骗性,积极建构具有主体性、能动性和批判性的大众文化消费群体,并以此而形成自己的文化研究特质。  相似文献   

12.
共构互文性理论为跨媒体传播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也为融媒时代中原武术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理论依据。共构互文性模式下中原武术文化对外传播应以武术文化信息为传播内容,将文化的选择接受作为考量和调节器,挖掘武术文化信息的共构互文性内涵。一方面,通过语际互文将武术文化信息用多种语言符号表达出来,另一方面,通过媒际互文确定武术文化信息所采用的多种媒介。中原武术文化的对外传播可以通过直接语码转化式传播、再语境化传播和跨媒介集成式传播的具体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英国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特质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陆道夫 《学术论坛》2003,(6):139-145
上世纪60年代形成的伯明翰学派开创了文化研究的一代新风,对当代西方学术界乃至整个人文学科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学术视野和研究范式。虽然伯明翰学派成员繁多,理论庞杂,兴趣爱好也各有不同,但其研究目标和理论旨趣却是基本一致的。他们关注日常生活的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批判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压迫性、虚伪性和欺骗性,积极建构具有主体性、能动性和批判性的大众文化消费群体,并以此而形成自己的文化研究特质。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承接中华民族文明成果的深层积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当代表达。作为认同的基本向度,民族文化的价值观认同为我们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方法。民族成员价值观认同的可塑、其政治动物的本性以及共同体权威与价值观认同的互动,是我们理解强化认同何以可能的基础和条件。在现实性上,个体成员社会性表征的固化和民族性内涵的表达,养成与共同体推崇相一致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以便生成理解认同的群体视域,是强化认同实现的要求和标的。就此意义而言,所谓价值观的强化认同,无非是民族国家在特定的场阈中对个体成员所进行的教育引导和强制推崇。  相似文献   

15.
以汉语言文化的国际推广与传播为视角,遵循文化的互动性、"自觉性"、时代性等特性与规则,以筛选、提炼文化内容为基点,面对不同的需求群体,思考构建适合汉语国际推广与传播的文化体系问题,尝试为汉语的国际推广事业提供一个研究角度。  相似文献   

16.
大学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是两种不同的群体文化,二者有着明显的差异,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大学作为发展和传播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基地,负有向社会传播文化、促进社会发展的职责。在新形势下,大学校园文化带动了社区文化的发展,社区文化也为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实践的舞台。  相似文献   

17.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其在传播中呈现维模、适应、竞争、融合的文化态势,进而使得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在文化互动中相抗衡,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也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华文化只有抓住机遇,占领世界网络文化的阵地,利用网络这一新型传媒,才能得以整合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8.
后技术时代的文化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焱 《东南学术》2002,(3):28-32
后技术时代的标志性特征是高新科技的简易化应用、高科技成果的低智能掌握、高端技术工艺的低技能操作。后科技时代给大众提供了各种新的传播媒体、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行为的主体。后技术条件支持下文化心理相互认同的交叉传播行为构成了后科技社群。后科技社群的虚拟社交活动是文化传播的过程。后科技社群成员在交叉传播活动中经常以多重身份出现 ,他们的价值观念与行为秩序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革命不仅有其发生、发展的现实动力,同时,也有其独特的文化政治结构,是文化与现实互动的有效过程,革命理念的传播、广泛的群众动员以及意识形态建构等实践都内在于这一过程中,并由此在取得全国政权之前率先夺取了革命中国的文化领导权。历史化地观察和分析文化领导权问题,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纳入中国革命的历史视野,既有助于清理这一过程中的理论问题,也为探讨革命中国的文化政治传统提供了历史的内在视角。  相似文献   

20.
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苏中地区X镇乡村社区中的健身舞活动为个案,以社区传播理论为分析视角,将健身舞文化传播的运作置于乡村社区的社会文化历史脉络及日常生活实践中,通过集体记忆、情感说服、精英动员及收编合作等层面的实证分析,考察这一乡村社群文化的传播情境、过程及效果,并深入发掘其中不同行动主体的角色互动及关系模式,探索当前乡村社群文化的发展对重塑乡村文化认同所产生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