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比较锁定钢板与髓内钉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疗效,为精准化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 收集自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复杂肱骨近端骨折68例患者的资料。其中,男21例,女47例;平均年龄66.5岁; Neer 3部分为43例,Neer 4部分25例;根据损伤机制分型:内翻型38例,外翻型30例。35例行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33例行有限切开复位肱骨近端锁定型髓内钉内固定术,评估锁定钢板与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后各项围手术期指标、术后肱骨近端形态学参数及肩关节功能评分等。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7.8个月。锁定钢板组与交锁髓内钉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95.3±12.5) min与(75.9±10.3) min,平均切口长度分别为(11.8±2.6) cm与(7.6±2.2) cm,差异都有具有统计学意义(0.05)。肱骨近端形态学评估方面,锁定钢板组与交锁髓内钉组患者的初次颈干角分别为(137.5±7.8)°与(136.4±6.9)°,末次颈干角分别为(133.3±6.13)°与(134.5±7.2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锁定钢板组与交锁髓内钉组患者的前举范围为(143.9±20.36)°与(139.6±21.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肩关节评分锁定钢板组平均为(79.8±8.1)分,交锁髓内钉组(81.9±7.6)分(0.05)。锁定钢板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8%,交锁髓内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钢板与髓内钉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有各自优势,对于内翻型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类型,力学上髓内钉相对于钢板更有优势,外翻型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类型大部分伴有大结节粉碎骨折,锁定钢板对于大结节固定相对更有优势。外科医师需熟练掌握2种手术技术,避免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背景:螺钉、克氏针张力带钢丝、髓内钉、三叶草钢板等置入内固定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欠佳,常出现螺钉固定不牢或松动等现象,影响肱骨头血运与肩关节外展功能。 目的:观察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结合Osteoset人工骨植入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结合Osteoset人工骨植入治疗22例肱骨近端骨折病例。 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随访12~24个月均骨性愈合,根据Neer疗效评分标准,优13例,良7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91%;治疗后X射线显示所有肱骨近端骨折及肩关节脱位均获得了满意复位。说明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结合Osteoset人工骨植入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有移位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肱骨近端骨折有移位的32例患者,进行 Neer分类,二,三部分骨折和四部分骨折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结果 内固定术后所有骨折均愈合,无畸形.愈合时间为8~12周,平均10周.所有病例均无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肱骨近端骨折采用手术治疗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Neer二部分骨折、多数三部分骨折及一些四部分骨折可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  相似文献   

4.
背景:以往对肱骨近端4部分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时常使用非锁定的解剖钢板,难以获得稳定的固定,固定后并发骨折再移位及肱骨头坏死的概率相对较高。 目的:观察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4部分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肱骨近端4部分骨折的患者72例,其中无肱骨头脱位40例,肱骨头脱位32例,均给予切开复位、肱骨近端锁定钢板锁定系统固定,固定后3周内给予肩关节制动,之后逐渐开始功能锻炼。定期随访,通过Neer评分评价肩关节的功能。 结果与结论:末次随访3,6,9,12,18,≥24个月的患者数分别为6,13,31,9,8,5例。末次随访≥9个月的53例,骨折愈合率达98%(52/53),Neer评分中级以上达85%(45/53),肱骨头坏死率6%(3/53)。X射线检查显示3例均为固定前肱骨头脱位患者,肩峰撞击综合症发生率9%(5/53),无内固定松动、螺钉断裂。固定前肱骨头脱位固定后肱骨头坏死和Neer评分与固定前无肱骨头脱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4部分骨折利于骨折块复位,固定牢靠,固定后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5.
背景:微创钢板接骨技术的开展及内固定物的改进,为老年骨质疏松肱骨近端骨折提供了可靠的治疗方式。 目的:应用间接复位经皮微创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肱骨近端骨折。 方法:采用肩外侧横小切口经三角肌入路,关节囊外手法将骨折复位后,将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从切口内插入固定技术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39例。置入内固定后应用Neer评分系统对肩关节进行功能评定。 结果与结论:患者均获随访12个月以上,无再次移位、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及螺钉进入关节间隙、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所有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2.3周(10~16周),肩关节功能采用Neer评分:优良29例,可8例,差为2例,优良率75.3%。结果表明,微创经皮钢板植入接骨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具有血运破坏少和固定稳定的特点。 关键词:微创钢板接骨技术;老年人;骨质疏松;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3.020  相似文献   

6.
背景: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修复方法临床尚存在争议。目的:对比人工半肩关节置换与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老年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老年肱骨近端复杂骨折患者22例,12例行人工半肩关节置换,10例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所有患者均进行治疗后随访,随访期内复查X射线片,并通过Neer评分评估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末次随访,人工半肩关节置换组未见假体松动及肱骨头缺血坏死,Neer评分(81±5)分;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组内固定松动4例,肱骨头缺血坏死3例,Neer评分(69±5)分,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修复过程中,人工半肩关节置换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低于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组,出血量前者高于后者,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与人工半肩关节置换均为肱骨近端复杂骨折有效的修复手段,但人工半肩关节置换可更早的进行功能锻炼,肩关节恢复也较好。  相似文献   

7.
王强  顾勇  陈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0,24(30):4813-4817
背景:手术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目前普及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固定,但存在着一些不足。目的:比较切开复位带线锚钉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肱骨大结节骨折33例患者的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锚钉组(n=7)和钢板组(n=26),分别行切开复位带线锚钉和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统计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骨折块再移位距离及术后1个月、3个月、末次随访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评分,并记录2组内固定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结论:①锚钉组手术时间(73.1±10.5)min短于钢板组(98.2±11.9)min,切口长度(7.3±1.1)cm小于钢板组(14.9±1.7)cm,术中失血量(45.0±7.1)m L小于钢板组(141.0±25.9)mL,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锚钉组术后骨折块再移位距离(3.0±1.8)mm大于钢板组(1.1±2.3)m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2组之间Constant-Murle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提示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相比,切开复位带线锚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联合自体髂骨移植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0年3月~2012年3月,我院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自体髂骨移植治疗24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患者,对术后肩关节功能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2~30个月(平均18.2个月),骨折固定后无再次移位、无内固定物失效、无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24例骨折全部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14~24周(平均18.6周)。肩关节功能采用Neer评分:优18例,良2例,中4例;优良率为83.3%。结论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自体髂骨移植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固定可靠、术后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关节功能恢复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背景:肱骨近端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对组织的损伤较大,对局部血运有明显损害,但是随着材料学的发展和修复技术的进步,并发症已明显下降。 目的:对比锁定钢板和普通钢板在肱骨近端骨折修复方面的差异。 方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骨科自2012年2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移位较大及粉碎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68例,根据内固定方案分为两组,锁定钢板组32例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常规钢板组36例采用T型钢板、三叶草钢板内固定。治疗后第2,4,6,12,24周时在门诊进行随访,采用Neer评分系统评估肩关节功能治疗满意率。在内固定取出之前进行复查,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常规钢板组的治疗满意率明显低于锁定钢板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75%,81%,P < 0.05)。在并发症方面,锁定钢板组未发现断钉断板、肩缝撞击、肱骨头坏死及感染病例,发现疼痛者6例;常规钢板组发现断钉断板5例、肩缝撞击5例、疼痛者8例、肱骨头坏死2例、感染2例,常规钢板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锁定钢板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肱骨近端骨折的内固定材料应以锁定钢板作为首选,无论是修复满意度还是在修复后并发症方面,均优于常规内固定方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临床疗效.方法 对于近端二部分外科颈骨折和合并大结节三部分骨折采用肱骨近端锁定板(LPHP)微创治疗及早期康复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随访4~12个月,二部分骨折29例优10例,良19例,优良率为100%;合并大结节三部分骨折17例,优8例,良9例,可1例,优良率94.1%.结论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外科颈二部分和大结节三部分骨折,内固定稳定,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可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背景:经三角肌劈开入路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后存在一些并发症。 目的:评价经三角肌劈开入路Philos钢板内固定治疗移位的三、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相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提出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对策。 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移位的三、四部分骨折病例资料,应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相关因素与并发症的关系。 结果与结论:81例患者获得12-30个月的随访。内固定后12个月时肩关节Constant评分平均为(76.57±4.70)分。内固定后共3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38.3%),其中肩峰撞击16例(19.8%),头干角丢失6例(7.4%),头干角丢失合并螺钉穿出关节面2例(2.5%),螺钉穿出关节面2例(2.5%),肱骨头坏死2例(2.5%),切口脂肪液化5例(6.2%)。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撞击组与无撞击组比较,大结节位置过高、钢板位置过高及Neer分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头干角丢失组与未丢失组比较,年龄、内固定后内侧皮质缺损、Neer分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大结节位置过高、钢板位置过高及Neer分型是发生内固定后肩峰撞击的独立预测因素。内固定后内侧皮质缺损、Neer分型是发生内固定后头干角丢失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2.
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2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10年3月使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26例,其中男11例,女15例,年龄51~75岁(平均60.2岁),按Neer分类法:二部分骨折16例,三部分骨折10例。手术采用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不剥离附着于骨折碎片及大、小结节上的组织即行骨折复位固定,其中9例行人工颗粒骨充填。术后第3天肩关节适量被动活动,1周后适量主动及被动活动,2周后加强主动及被动活动功能锻炼。结果 22/26例(84.6%)获随访,随访时间3~16个月,平均10.2个月,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1.5周(10~16周),按照Neer评分标准,功能优11例,良7例,中4例,优良率为81.8%。结论对于肱骨近端骨折的老年患者,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可起到牢固固定肱骨近端骨折的作用,骨折愈合与功能锻炼同步,提高了治疗效果,特别适用于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粉碎性骨折。  相似文献   

13.
背景:对于肱骨近端骨折或者严重并发症的患者,需要通过内固定物置入达到有效的固定,这样不会影响到肩关节的活动功能,而且创伤小。 目的:探讨经皮钢板内固定联合解剖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特征。 方法:选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科2007年3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75例,观察锁定钢板治疗后的愈合以及内固定后肩关节评分。分析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在生物力学方面的优势。 结果与结论:①75例患者治疗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3个月。②治疗后X射线片显示所有螺钉位置良好,骨折复位满意,骨折均得到了愈合,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以及肱骨头坏死的病例,其中1例出现感染经治疗痊愈,72 例无肩痛,3例偶有肩痛。③Neer评分优57例,良11例,中7例,差0例,优良率为90.7%。与其它内固定物比较,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固定强度大,疗效满意,已成为临床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首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人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2年3月应用肱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39例,年龄60~83岁,平均70-3岁。骨折按Neer分型:2部分骨折10例、3部分骨折21例、4部分骨折8例。结果39例均获随访,随访8~24个月,平均14.6月,均获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5月。肩关节功能按Neer疗效评分系统评定,优28例、良8例,可2例,差1例。结论解剖型锁定钢板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较理想的内固定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人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7年3月~2009年9月使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34例,年龄60~81岁,平均69.5岁。骨折按Neer分型:2部分骨折9例、3部分骨折19例、4部分骨折6例。结果 34例均获随访,随访8~18个月,平均(7.5±1.5)个月。均获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5月。肩关节功能按Neer疗效评分系统评定,优25例、良9例。结论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老年人骨折疗效满意,是目前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较理想的内固定方法。同时重视肩袖损伤的修复,术后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6.
背景: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治疗粉碎性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效果良好,但在临床应用中容易发生内固定松动、骨折再移位等并发症。 目的:分析微创注射型硫酸钙强化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50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1)与实验组(n=29)。对照组在微创技术下使用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固定治疗,实验组在微创技术下使用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固定治疗,并使用微创注射型硫酸钙进行注射强化。 结果与结论:随访11-25个月,两组骨折均愈合。两组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Neer评分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位丢失高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表明微创注射型硫酸钙强化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并发症少、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背景: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proximal humeral internal locking system,PHILOS)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us plate,LPHP)均作为内固定锁定钢板,用于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显著,但目前尚不能肯定PHILOS和LPHP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哪个更具优势? 目的:探讨比较PHILOS和 LPHP这两种锁定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近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61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LPHP治疗组(n=27)和PHILOS治疗组(n=34)。均根据Neer分类,LPHP组二部分骨折7例,三部分骨折11例,四部分骨折9例;PHILOS组二部分骨折9例,三部分骨折14例,四部分骨折11例。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观察骨折愈合时间、功能恢复、并发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61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0.6个月),PHILOS组和LPHP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观察骨折愈合时间、功能恢复、并发症比较,差异并无显著性意义(P > 0.05)。PHILOS和LPHP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的效果,随访1年时优良率分别为81.5%,82.4%;具有固定可靠、并发症少、满意率高等优点,两种锁定板目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是治疗移位和不稳定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有效的切开复位内置物。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LPHP)治疗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8年3月~2011年3月共收治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36例患者,男12例,女24例;年龄60~79岁,平均69岁。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7例,三部分骨折19例,四部分骨折10例。均采用LPHP内固定治疗。结果36例患者术后获12~28m(平均18.8m)随访。按照Neer功能评分评定疗效:优23例,良8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6.1%。结论应用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LPHP)治疗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折固定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