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分析儿童发生万古霉素不良反应(ADR)的一般特点及规律,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用Pareto最优分析,对2009-2015年湖南省儿童医院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38例万古霉素ADR报告进行整理,从患儿年龄、性别、用药后ADR发生时间、合并用药、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万古霉素ADR的患儿中,男孩比例高于女孩(73.7% vs 26.3%);患儿年龄集中在1个月~2岁(79.0%);ADR发生时间主要在用药60 min以内(50.0%)和用药7 d后(21.1%);有27例(71%)用3种及以上药物联合治疗;ADR主要临床表现为过敏反应(64.6%),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了解儿童万古霉素ADR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其应用监测,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统计并分析昆明市儿童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确保患儿用药安全。方法:依据JCI标准,分别从患儿的性别、年龄、民族、给药途径、药品分类、高警示药物、中药制剂、治愈及转归、发生时间、合并用药、累及器官和临床表现等,对昆明市儿童医院2017年发生的106例不良反应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我院106例不良反应中,男女比例为1.16∶1;学龄前儿童ADR发生率最高(37.74%);患儿发生ADR中少数民族7例(6.60%),其中彝族占比最多(2.83%);静脉滴注是引起ADR最高发生率的给药途径(90.57%);使用抗生素导致的ADR最多(56.60%);高警示药物6例(5.66%);中药制剂17例(16.04%);用药30 min以内引起ADR发生50例(47.17%);合并用药后引起ADR发生有13例(12.26%);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为主(75.47%)。治愈83例(78.30%),好转22例(20.75%)。结论:结合JCI标准及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加强儿童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对保障患儿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热毒宁注射液导致儿童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使用热毒宁注射液致104例ADR患者的性别、年龄、原患疾病、给药剂量、ADR发生时间、联合用药情况、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转归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性患儿发生ADR的比例相对较高,占55.77%;以单次给药剂量10 mL发生率最高,占35.24%;ADR出现时间多数在用药初期,用药30 min内发生的占66.34%;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38.89%)、全身性损害(30.15%)为主,经停药及对症治疗后均预后良好。结论 儿童是热毒宁注射液ADR的高发群体,临床使用应辨证施治、规范用药,加强用药监测,密切防范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脱氧核苷酸钠在肝病辅助治疗中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某院2009-2015年收集到的29例脱氧核苷酸钠作为肝病辅助用药致ADR报告进行分析,包括患者的基本概况、用药剂量及溶媒、联合用药情况、ADR发生时间及持续时间、ADR累及系统-器官和主要临床表现、ADR的治疗及转归等,并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29例ADR中,女性患者较多(65.52%),平均年龄(49.72±10.31)岁;ADR大部分发生在首次给药后,最快为用药后即刻出现,最慢为用药2周后;以变态反应最为常见(48.28%);ADR经处理后均治愈或停药后自愈。经统计分析,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性别、是否第一次用药、既往药物过敏史等均不会影响脱氧核苷酸钠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患者使用脱氧核苷酸钠注射液时均应严格按说明书,并严密监测患者体征及症状。临床中应重视脱氧核苷酸钠注射液致ADR的监测及报告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孟鲁司特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孟鲁司特在中国2002年上市以来-2013年8月CNKI、VIP数据库收载的不良反应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孟鲁司特药品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共17例次;年龄60岁以上发生率较高(7例,41.2%);多发生在用药1周以内(14例,82.3%);累及的器官或系统较多,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6例,35.3%),主要表现为行为及精神异常。结论:临床合理使用孟鲁司特的同时,加强用药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致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国内1994 – 2012 年临床应用参麦注射液出现的不良反应文献报道进行整理,从患者性别及年龄分布、ADR发生时间、既往过敏史、原患疾病、用药情况、ADR累及器官/ 系统、临床表现、治疗措施及转归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86 例ADR中,男性37 例(43.02%),女性49例(56.98%),多数ADR发生在用药后30 min 内.参麦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类型较多,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累及机体多个器官和系统,其中以过敏性休克最为常见.结论:引起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因素较多,机制较复杂.应严格控制药品质量,加强用药过程中的监测,切实做到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调研分析932例喜炎平注射液在儿童用药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ADR)的规律及其特点,为促进儿童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山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2015-2017年932例喜炎平注射液引起的儿童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32例ADR报告中男568例(60.94%),女364例(39.06%),ADR发生的不同性别年龄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婴幼儿ADR发生率最高,年龄0~1岁364例(39.06%),>1~3岁250例(26.82%);ADR发生时间在30 min之内461例(49.46%);给药途径采用静脉滴注896例(96.14%);932例ADR共累及多个系统/器官共计1 320例次,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 (937例次,70.98%);严重ADR 77例(8.26%),联合用药224例(24.03%)。结论:临床应加强喜炎平注射液的临床合理用药,掌握其适应证,尽可能的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院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的规律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统计我院2017-2018年收集的348例儿童ADR报告,分别从患儿性别与年龄、药品种类、发生时间、ADR累及系统/器官分布、临床转归等方面进行Pareto最优分析。结果:348例儿童ADR中,1~12岁患儿累计构成比为77.59%(A类因素),抗感染药、心血管系统药、呼吸系统及抗肿瘤药引起的ADR累计构成比为77.87%(A类因素);涉及的抗感染药主要为头孢菌素和大环内酯类(65.22%),药品剂型主要为注射剂及粉针剂(77.59%),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滴注(67.24%),发生ADR时间主要为用药后2 d内(79.60%),累及系统/器官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和胃肠系统(77.78%);临床转归主要为好转(62.07%)。结论:我院儿童ADR涉及的药品种类主要为抗感染药、心血管系统药、呼吸系统及抗肿瘤药,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胃肠系统紊乱。在ADR监测时应重点关注1~12岁儿童,同时应掌握合理的用药方式、强化监护环节,尽可能减少ADR的发生,以确保儿童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统计分析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Ⅰ)药品不良反应(ADR),探讨其所致ADR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中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Ⅰ)ADR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47例ADR,主要发生在1~3岁儿童,原发疾病主要为消化系统疾病(55.32%)。47例患儿均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其中12例患儿存在超剂量给药,9例有合并用药。47例ADR多发生于30 min内,累及最多的系统/器官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损害,常见临床表现为紫绀和皮疹。主要ADR类型为一般,预后良好。结论:为减少ADR发生,临床应合理应用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Ⅰ),避免超说明书用药,减少药物联用。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用药过程中临床反应,及时发现ADR并对症处理,避免严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分析某眼科医院59例荧光素钠不良反应(ADR)报告,了解其ADR发生特点,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 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2月某眼科医院835例使用荧光素钠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患者中发生ADR的病历资料,对患者年龄、性别与疾病分布,ADR的发生时间、累及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ADR的处理及结果,国产与进口制剂ADR发生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到荧光素钠ADR有效报告59份,不良反应发生率7.06%。进口与国产制剂ADR发生率分别为5.73%及7.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岁以下年龄组ADR发生比例较高,其中18岁以下年龄组ADR发生比例25.93%。ADR发生时间以用药后30 min以内为主;累及系统和器官以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皮肤及附件损害所占比例最大。3例重度ADR患者经急诊科紧急治疗后好转。〖HTH〗结论:〖HTK〗应加强对荧光素钠ADR的主动监测并对其用药风险进行评估,尽可能减少患者ADR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某儿童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儿童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6-2018年该院上报的184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4例ADR中,男103例(55.98%),女81例(44.02%);1~6岁年龄组ADR发生率最高(60.33%);引发ADR最多的药品种类为抗感染药(38.18%);ADR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疹、斑丘疹、瘙痒(44.71%);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上报新的ADR例次最多;严重ADR主要表现为抗肿瘤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结论:应加强对儿童ADR的监测,以减少或避免ADR发生。  相似文献   

12.
姜攀 《儿科药学杂志》2012,18(11):32-34
目的:了解国家基本药物致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情况,促进儿科合理用药.方法:对百色市ADR监测中心2011年406例儿童ADR报告中涉及国家基本药物所致的237例ADR报告,按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报告类型、基本药物类别、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岁以下儿童ADR发生率最高,占44.73%;静脉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主要途径,占80.89%;以抗微生物药引发ADR最多,占66.67%;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58.56%.结论:应重视基本药物致儿童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保障患儿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热毒宁注射液所致儿童皮肤系统药品不良反应(ADR)的临床表现、转归与机制,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与针对ADR的药物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不良反应管理平台的ADR已报告板块,以通用名称"热毒宁"对该院2015年1月至2019年8月的数据进行检索,筛选出儿童皮肤系统ADR,并对检索所得的59例热毒宁致皮肤系统ADR的患儿的性别、用药方案、年龄、临床表现和后期处理等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所收集的59例热毒宁致皮肤系统ADR中,ADR主要为药疹(86.44%),包括皮疹、斑疹和红斑丘疹,其次为重症多型红斑(8.47%)和荨麻疹(5.08%),停药并用药干预后均缓解。结论:热毒宁致皮肤系统ADR包括药疹、重症多型红斑和荨麻疹,ADR一旦发生应及时停药并给予相应药物治疗,临床在热毒宁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及时与家属沟通。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应用中成药所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海口市妇幼保健院2012-2019年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90例中成药所致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0例ADR中,1~6岁儿童ADR发生率最高(72.22%);静脉滴注是引发ADR最主要的给药途径(82.80%);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剂导致的ADR最多,与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较高有关;ADR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82.76%)。结论:临床应重视儿童中成药的应用,加强ADR监测,以降低ADR发生率,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某院562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我院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5-2016年上报国家ADR监测系统的562例儿童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结果:在562例儿童ADR中,男304 例(54.1%),女258例(45.9%);1-3岁年龄组ADR发生率最高(47.0%);静脉滴注是引发ADR最主要的给药途径,共372例(66.2%);引发ADR最多的药品种类为抗感染药(44.8%),而抗感染药又以头孢菌素类为主(57.5%);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68.4%)。结论:给药途径、品种等多种因素与儿童ADR 的发生密切相关,临床需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给药途径、给药速度等,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我院新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促进儿童安全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3-2018年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新的、严重的67例儿童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岁儿童患者新的、严重ADR发生率较高,共18例(26.87%);静脉给药途径引发的ADR最多,共47例(70.15...  相似文献   

17.
张瑞杰  董凤琦  李艳红 《中国药房》2008,19(26):2061-2062
目的:探讨小儿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因素、一般规律及特征。方法:对我市2002年1月~2007年9月收集到的小儿ADR188例,按照性别、年龄、给药途径、ADR程度、药品类型、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静脉给药引发ADR95例(占50.5%);引起ADR的药品有112种,抗感染药居首位;ADR累及多器官或系统。结论:临床必须重视小儿ADR的监测和报告,以减少或避免ADR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1年4月至2018年12月主动上报的308例有效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8例ADR中,男女比例1.59∶1,1~3岁年龄组发生ADR最多(51.62%);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93.33%);引发ADR最多的药品种类为抗微生物药(59.20%),其中以头孢菌素为主(49.10%);ADR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84.07%)。结论:应注意ADR发生的相关因素,尽可能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周光宇  曹芬  苏华 《药学研究》2018,37(5):307-310
目的 了解该市儿童用药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为儿童安全用药提供依据,促进儿童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该市2015年1月~2017年6月不良反应中心所提供的2 527例儿童不良反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 527例儿童不良反应中,男性患儿1 544例(61.10%),女性患儿983例(38.90%)。其中1岁以下患儿发生不良反应例数最多,占总数的28.61%;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最多的是抗感染类,占23.13%,涉及最多的给药途径是静脉注射,占68.81%,引起不良反应最多的剂型是注射剂,占67.51%;2 527例儿童不良反应中,皮肤及其附件是累及最多的,占48.39%;医生报告不良反应的例数最多,占51%。结论 儿童抗感染药物的不良反应需引起重视,通过明确适应症,规范用药,合理用药,争取预防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