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中国知网研发推出了"______"是基于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的个性化知识服务系统和20万农技人员的应用,旨在利用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农技推广移动服务体系,提高各级农技推广机构行政效率,满足农技推广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实时、快捷获取知识的需求,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进一步提高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手段,将实用的技术与经验真正送到以示范户、种养大户为主体的新型职业农民手中。  相似文献   

2.
基于Android的农技推广信息化平台结合移动智能设备特点,有针对性地为农技员设计服务农户、报送信息、分享交流等功能,进一步丰富农技推广工作的信息化手段。Android端农技推广移动应用是WEB版的延伸和补充;通过将字符处理、图片处理、音频处理、终端控制、通信交互等功能块进行有机组合以满足农技员需求;在示范应用过程中,要重视示范点的确定、示范农技员的遴选、移动终端的配备、通信流量的设定、移动应用的使用培训、用户的反馈响应等环节。  相似文献   

3.
农技推广中存在的"最后一公里"现象,已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提高的瓶颈问题。通过对南平市王台镇农技推广案例的调查,在了解农民科技新需求的前提下,从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角度出发,提出了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主要包括:深化农技推广部门管理体制改革;健全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员素质;建立多元化的农技服务体系;农技服务要以农民需求为中心和建立多功能农技服务场所等。  相似文献   

4.
永年县积极落实国家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精神,通过重新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撤销了原有乡镇站,建立区域中心站,强化硬件建设,扶持服务终端建设,创新服务机制,取得了精简了机构、精干了队伍的成效。通过改革,建立了保障机制,切实突出了农技推广公益性职能,增强了农技推广终端服务,推进了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96%的县实行了"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农技推广管理体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正成为多元化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多元化社会服务组织发展迅猛,服务正由原先单一为农民代耕代种逐步发展到农田托管、农事打包服务、农事全程代理等多种形式。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存在认识不够,投入不到位;条件建设滞后,人才断层隐患凸显;专业狭窄无法应对农民需求和现代农业;多元化推广体系间缺乏利益联结机制和推广行为短期化等问题。对此提出提高认识强化宣传,构建农技推广事业法制保障;加强农技推广机构建设,设立引种示范专项资金;创新用人、激励和培训机制;明确农技推广主体,建立常态化产学研联盟;统筹规划农技推广体系发展,助力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农业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是开展农技推广,判断农技推广成效的关键在"最后一公里"。多年来,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难打通问题是老生常谈、如鲠在喉,既是影响农技推广工作成效的顽疾,也是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更是农业部门必须正视、迫切解决的难题。为适应新形势下广大农民的新需求、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农业部门着力破解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提高为农服务效能。  相似文献   

7.
<正>为更好服务三农,2010年江西省农业厅在全省开通了江西省"12316"惠农短信服务平台http://12316.xxty.cn/。平台主要向全省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农业市场主体及农技干部发送农技短信,至2014年面对江西省服务对象近200万人。平台可向移动、电信、联通手机用户发送短信,短信接收全部免费。它的服务系统充分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快速、灵活、便捷的优势,能够准确、及时地搜索和  相似文献   

8.
CNKI智慧农民云平台是在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的支持下,由中国知网研发,基于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的个性化知识服务系统和26万农技人员的应用,利用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的农技推广移动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农业发展对先进农业技术的迫切需求,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积极探索,合理开发利用知识资源,多渠道推进服务"三农"的信息化发展。为开展高效、个性化的"三农"服务,从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应用效果等方面介绍了上海市农业科学图书馆的移动服务平台,此平台可供农民利用移动终端随时访问图书馆资源。  相似文献   

10.
针对基层农技推广机制不活,推广方法落后的局面。近年来,北京市房山区农科所通过实施科技入户、农民田间学校和试验示范推广等项目实施,对农技推广方法和形式进行不断创新,探索出按农民所需进行农技培训、推广的"科技点餐"农科热线"一传十、十传百"整村推进等多种形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前自上而下的农技推广模式,而是从服务农民角度考虑,针对农民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推广,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相似文献   

11.
<正>为了进一步创新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手段,提高技术推广人员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为广大农民提供准确实用的技术服务、经验指导,2014年10月,河南省新县农业局联合中国知网首先在河南省开展智慧农民云平台系统使用试点工作。智慧农民云平台依托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的个性化知识服务系统和农技推广协同平台,改变了"一张嘴、两条腿"的传统农技推广模式。为了加强新县农  相似文献   

12.
<正>为进一步推进临颍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规范化建设,强化科学管理,提升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培育适合临颍县实际的各类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职业经营主体,使其更贴近农村,服务"三农",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增效,临颍县委、县政府及县农业农村局党组高度重视,通过宣传发动、精心组织、站点组建、建章立制等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目前,临颍县先后批复建成乡镇农技推广服务区域站9个,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个体系与新形势发展要求已不相适应。建立农业科研单位、有关学校、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群众性科技组织、农民技术人员等相结合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联合协作机制,将其作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有效补充,是彻底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实现农技推广服务全覆盖的重要手段。为此,笔者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就建立多元化基  相似文献   

14.
<正>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政府为"三农"提供农业科技服务的重要平台,是农业技术传播中克服"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前沿阵地。我国广大农技推广人员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积极开展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1])。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一衔接两覆盖,即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人员待遇与当地事业单位人员待遇衔接、补助项目覆盖农业县和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覆盖全  相似文献   

15.
<正>为宣传基层农技人员不畏艰苦、扎根农村、为农服务的高尚品德,展示他们务实重干、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为农技推广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农业部决定在全国开展"寻找最美农技员活动"。经基层单位遴选推荐、省部两级专家审定推选、县省部三级公示等程序,从全国五十多万名基层农技人员中寻找出100名品德高尚、业绩突出、农民满意的"最美农技员"。日前,农业部办公厅将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绵阳市青义镇为了提高农民的科技种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由镇农技站牵头,联合镇上畜牧、供销等单位创办了"农技咨询服务站",农民在生产中遇到了困难,只要拔通"167"(要农技),就会得到满意的答复.对一些较为疑难的农技问题,如作物的一些罕见病虫害,"农技咨询站"还会主动上门服务."农技咨询站"平时主动为农民推荐农药,介绍用药知识,提供良种,法律、政策服务及农贸行情等咨询业务,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的生产、生活,双方都获得了较好效益.  相似文献   

17.
破解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技推广的难点在于"最后一公里"问题,形成此问题的原因一是农技推广体系自身服务能力不强,二是农户对新技术需求不足。要想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必须保证经费支持,构建以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模式;要想激发农户技术需求,必须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培养大批高素质专业农民,采取必要措施推进土地整理和扩大经营规模。  相似文献   

18.
<正>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政府为"三农"提供农业科技服务的重要平台,是解决农业技术传播"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前沿阵地。我国广大农技推广人员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积极开展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1])。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一衔接(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人员待遇与当地事业单位人员待遇衔接)两覆盖(补助项目覆盖农业县和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覆盖全部  相似文献   

19.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东台市从"五有"农技中心建设、科技富民、信息化服务、农民培训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等方面入手,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做法及成效,并对加快提升农技推广服务工作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山丹县农技中心是一个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农业项目建设、重大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防治、农资市场监管、农民科技培训等为一体的国有事业单位.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构建"大农技、大服务"的新格局,山丹县农技中心按照"服务行为社会化、服务形式多样化"的农技服务新机制要求,致力于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和外部服务形式的创新,初步建立起专业农技站农技队伍为主体,农业科技示范场为载体,科研单位、农资企业、中介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种植大户为纽带,集科研、示范、推广于一体,生产、经营、服务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新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近几年,单位、个人累计获得省、市、县各类奖励35项,其中省级5项、市级10项;获科技成果奖两项,科技发明奖两项,创造了农技服务工作的新辉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