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为了制备含有C40相、较高Al元素掺杂量以及高流动性的优质 Mo(Si,Al)_2喷涂粉末,使用自蔓延燃烧合成法制备不同Al掺杂量的(x=0.1,0.2,0.3,0.4,0.5)Mo(Si1-x,Alx)_2粉末,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Mo(Si_(0.6),Al_(0.4))_2为最优产物,采用一系列不同工艺参数的感应等离子球化工艺改善粉末的流动性。通过在鞘气中加入氢气并且降低送粉率,制备具有优异流动性能(26.2 s/50 g)的喷涂粉末 Mo(Si,Al)_2。由于Al的损失以及氧化,导致球化后的粉末出现了成分偏析,且同一颗粒中出现各向异性的成分偏析,该现象是由于颗粒穿过等离子射流时的不均匀受热以及冷却造成。  相似文献   

2.
采用水热还原法,用乙二醇(EG)还原氢氧化镍制得Ni(OH)_2/Ni复合物。利用XRD、SEM、TEM和UV-Vis对所得Ni(OH)_2/Ni复合物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分析表征。进一步研究了纳米Ni(OH)_2/Ni复合物吸附偶氮染料刚果红的性能。结果显示,Ni(OH)_2/Ni复合物和纯Ni(OH)_2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但Ni(OH)_2/Ni复合物的吸附性能略优于纯Ni(OH)_2,并且Ni(OH)_2/Ni复合物含有单质Ni,具有磁性,这为粉末的二次回收利用提供了便捷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数据结合Rietveld结构精修方法研究并确定两个新三元相Ti(Cu,Pt)_2和Ti(Cu,Pt)_3的晶体结构。使用电子探针(EPMA)检测样品的成分,同时结合纳米压痕技术和第一性原理计算对其弹性性能进行研究。研究发现,Ti(Cu,Pt)_2的空间群为Amm2(No.38),与VAu_2有着相同的结构类型。Ti(Cu,Pt)_3的结构为四方晶系的AlPt_3结构类型,属于P4/mmm空间群(No.123)。纳米压痕测量和第一性原理计算表明,Ti(Cu,Pt)_2的弹性模量随Pt含量的增加先增大,然后减小;而Ti(Cu,Pt)_3的弹性模量随Pt含量的增加几乎呈线性增加。  相似文献   

4.
用紧耦合气雾化方法制备了Al_(82)Ni_(10)Y_8合金粉末.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差示扫描量热(DSC)方法分析了粉末特征.结果表明,粒径<26 μm的粉末具有非晶和纳米晶结构.在450 ℃对粒径<26 μm的合金粉末进行了超高压固结,随后在600 ℃对固结块体合金进行了1 h的热处理.利用电子探针分析了热处理后Al_(82)Ni_(10)Y_8合金的晶化过程,根据雾化粉末的XRD分析结果,表明其晶化过程为:非晶→α-Al+非晶→α-Al+非晶+Al_(19)Ni_5Y_3→α-Al+Al_3(Ni,Y)+ Al_(23)Ni_6Y_4 + Al_(19)Ni_5Y_3.  相似文献   

5.
利用磁导率减落的自动测量仪,测量了非晶合金(Fe_(0.1)Ni_(0.5)Co_(0.4))_(78)Si_8B_(14)等温时效时退磁不能恢复的减落。以此考查了低温结构弛豫动力学行为,计算了弛豫激活能和弛豫谱。结果表明,低温结构弛豫是平均激活能低的多弛豫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了化学短程序(CSRO)。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不同碳氮比Ti(C,N)固溶体粉末分别进行了等温氧化和非等温氧化,通过TG-DSC热分析、氧化动力学分析和物相分析,研究了碳氮原子比对Ti(C,N)粉末氧化行为的影响。Ti(C,N)粉末在O2气流中从室温加热至1 000~1 200℃的非等温氧化,以及在650℃的静置空气中的等温氧化。结果表明,Ti(C,N)粉末在非等温氧化过程中,氧化过程可分为2个阶段或3个阶段,第1氧化阶段氧化脱氮占主导地位,第2氧化阶段氧化脱碳占主导地位,Ti(C0.5,N0.5)粉末表现出最优的抗氧化性能。在650℃的等温氧化中,Ti(C,N)粉末氧化遵循随机形核动力学模型,Ti(C0.7,N0.3)具有最小的一阶速率常数,表现出最优的抗氧化性能。初始氧化固体产物为锐钛矿结构TiO2,随氧化时间延长,逐渐向金红石结构TiO2转变。  相似文献   

7.
采用真空氩弧熔炼的方法制备了(Fe_(1-x)Mn_x)_2Gd(x=0.00,0.15,0.30,0.45)合金样品,在800℃下进行热处理10 h。利用X射线衍射仪及Rietveld结构精修、扫描电镜及能谱仪(SEM/EDS)、综合物性测量系统(PPMS)、电阻应变法研究了(Fe_(1-x)Mn_x)_2Gd系列合金的结构、磁性能及磁致伸缩性能。结果表明,对于Mn名义含量x为0.15,0.30的样品,EDS测定显示Mn的实际含量分别为0.138、0.279,结构精修的对应结果为0.143、0.295,证明了精修结果的准确性。当x≤0.3时,(Fe_(1-x)Mn_x)_2Gd合金具有典型的Mg Cu_2型面心立方(fcc)晶体结构,随着Mn含量x的增加,该系列化合物的晶胞体积V和晶胞参数a增大,但始终保持fcc结构不变。(Fe_(1-x)Mn_x)_2Gd(x=0.00,0.15,0.30)饱和磁化强度M_s随Mn替代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M_s分别为67.67、63.06、58.12emu/g。当室温条件下外加磁场为200Oe时,(Fe_(1-x)Mn_x)_2Gd(x=0.00,0.15,0.30)合金的磁致伸缩系数趋向饱和,且随着Mn含量的增加,饱和磁致伸缩系数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8.
利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高纯、高致密稀土硅酸盐氧基磷灰石RE_9.33(SiO_4)_6O_2(RE=La, Nd, Sm, Gd)陶瓷材料,用XRD对所合成的RE_9.33(SiO_4)_6O_2粉末和烧结得到的块体材料进行了分析表征.系统研究了RE_9.33(SiO_4)_6O_2陶瓷材料的声子速度和弹性模量,结果表明其平均声速小、弹性模型低.另外,利用Cahill模型对其热导率进行了理论计算,其极限热导率在高温下为1.18~1.22 W/m·K.从结构等各方面推断了RE_9.33(SiO_4)_6O_2陶瓷材料的低热导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以一定比例配置Ti、Ni、Cu、Sn金属粉末,利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在转速为300 r/min、球料比为12∶1的条件下制备Ti_(50)Ni_(15)Cu_(28)Sn_7非晶合金。采用XRD和SEM对不同球磨时间混合粉末的物相结构和形貌进行分析。并对合金粉末进行了DSC分析。结果表明:经过不同时间球磨之后,混合的金属粉末开始出现合金化及不同程度的非晶化。随着球磨时间的增加,粉末颗粒逐渐细化。球磨80 h后,合金粉末全部转变为非晶合金,且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非晶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10.
研究有机银离子导体[(CH_3)_4N]_2Ag_(13)I_(15)的制备工艺以及结构对电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发现 AgI 中加入适量的(CH_3)_4NI 后,通过特殊的热处理工艺,使体心立方结构的α—AgI 变为具有变形的β—Mn 复杂立方结构,从而获得在室温下电导率为4.1×10~(-2)(Ω·cm)~(-1)的有机银离子导体。  相似文献   

11.
以共沉淀法制备的类球形镍钴铝前驱体Ni_(0.94)Co_(0.04)Al_(0.02)(OH)_2与锂盐Li OH·H_2O为原料,通过高温固相法制备了球形镍钴铝酸锂Li Ni_(0.94)Co_(0.04)Al_(0.02)O_2正极材料,研究了煅烧温度对合成产物结构与性能的影响。采用XRD、SEM和EDS对Li Ni_(0.94)Co_(0.04)Al_(0.02)O_2正极材料粉末的结构、形貌和元素分布进行了表征;采用充放电测试和循环性能测试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745℃制备的Li Ni_(0.94)Co_(0.04)Al_(0.02)O_2正极材料层状结构较好,Ni、Co、Al三种元素分布均匀,具有最高的放电比容量和优良的循环性能;在2.8~4.3V内,0.1C倍率的首次放电比容量达221.6 m Ah/g,1C倍率下50周循环容量保持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好地理解L1_2、D0_(22)和D0_(23)结构HfAl_3的相对稳定性和键合特征,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了L1_2、D0_(22)和D0_(23)结构HfA l3的形成焓、电子结构和热力学性质。结果表明:平衡晶格参数与形成焓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不同结构的HfAl_3稳定性大小为D0_(23)D0_(22)L1_2;态密度、电荷与键布局分析结果表明D0_(23)为最稳定结构;声子计算得到的热力学性质与温度的关系表明,D0_(23)结构的、熵和自由能随温度变化比L1_2和D0_(22)结构要快得多;L1_2、D0_(22)和D0_(23)结构HfAl_3的德拜温度分别为399、407和416 K;HfAl_3的体积热膨胀系数在低温时成倍增加,而在高温时线性增加。  相似文献   

13.
采用固相法制备NaNbO_(3)微米粉末,研究其压电催化特性。采用XRD检测Na Nb O_(3)微米粉末的相结构;利用PFM分析Na NbO_(3)粉末的压电响应;使用超声的方式施加应力,测试NaNbO3_粉末降解染料罗丹明B的压电催化能力。结果表明:NaNbO_(3)微米粉末的空间群结构为P2_(1)ma,属于铁电相,具有多畴结构和明显的极化反转行为;在200 W超声功率和40 kHz的超声频率下,随着时间的延长,罗丹明B溶液浓度逐渐降低,在120 min时降解度高达94.8%。  相似文献   

14.
采用机械球磨方法制备了含TiB_2的γ-TiAl基合金粉末,并利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技术制备了其合金粉末烧结体。结合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方法对球磨合金粉末的形貌、相组成及其SPS烧结体的显微组织结构进行观察,分析其致密化及微观组织演化过程,并利用万用拉伸试验机对烧结体的室温力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球磨处理后γ-TiAl基合金粉末呈现近球状和不规则形状粉末;粉末的相组成以α_2相为主,同时含有一定量的γ相和少量的B_2相。提高烧结温度可促进γ-TiAl基合金粉末SPS烧结致密化过程,适量的TiB_2的添加也能够有效降低合金粉末SPS快速致密化的起始温度。当TiB_2添加量为0.2%(质量分数)时,合金粉末在1100℃、40 MPa、10 min条件下烧结,其显微组织呈现出由γ晶、α_2晶和α_2/γ片层结构组成的混合组织结构,各相分布均匀且晶粒细小,其所对应的室温抗拉强度也最高。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一种用作前驱体的、中性、具有冠状结构的新型水溶性四核钯配合物十一水·醋酸亚胺合钯([CH_3COO)_4Pd_4(NH_2)_4]·11H_2O),用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仪(XRD)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热重-差热(TG-TDA)测试其热分解特性。结果表明,该化合物为正交晶系、Pccn空间群,其晶体它的结构是以4个(CH_3COO)Pd片段分别和4个-NH_2配体桥接,形成八原子的环状四核钯的配合物,也获得了该配合物的键长和键角等参数。TG-DTA测试显示化合物分解峰出现在231.4℃(低分解温度),该配合物中不含氯、膦和硝酸根,可作为新型的钯前驱体。  相似文献   

16.
利用机械合金化技术制备了Ti_(15.5)Ni_(49.5)Zr_(35)合金粉体,发现球磨后的合金粉末颗粒直径大致在微米量级。球磨时间越长,非晶化程度越高,合金化现象更明显。退火态的合金粉末中出现了NiTi、Ni_2Zr和ZrO_2等相,证明退火使得Ti_(15.5)Ni_(49.5)Zr_(35)粉末实现了从非晶态向晶态转变的晶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以Mo、Al、Si和Mo O_34种粉末为原料,通过燃烧合成和真空热压烧结工艺原位制备了(Si_(1-x)Al_x)_2/Al_2O_3复合材料,分析了其燃烧模式、产物相结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添加Al之后坯体的燃烧合成反应更加剧烈,燃烧模式由螺旋模式转入混沌模式。随着合金化Al含量的增加,基体相结构由C11_b型Mo Si_2转变为C40型Mo(Si,Al)_2,并且在所有复合材料中都可以鉴别出Al_2O_3衍射峰,表明通过燃烧合成技术原位制备了Mo(Si_(1-x)Al_x)_2/Al_2O_3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和抗弯强度最高分别达到4.25 MPa·m~(1/2)和346 MPa,比纯Mo Si_2提高了39%和60%。复合材料的强韧化机制主要有Al合金化强韧化、Al_2O_3第二相颗粒弥散强韧化、玻璃相的消除以及断裂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采用机械球磨方法和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技术制备Ti-45Al-7Nb-0.3W(摩尔分数,%)合金。利用XRD、SEM及TEM等分析方法对球磨处理前后粉末的形貌、相组成以及SPS烧结体的显微组织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并研究该球磨合金粉SPS烧结的致密化过程。结果表明:气雾化Ti Al-Nb基合金粉末经球磨处理后,粉末产生大量变形、脆性断裂现象,粉末粒度明显减小;球磨处理使粉末中的β相消失、α相减少、γ相增多。Ti Al-Nb基合金球磨粉在520℃就开始快速SPS致密化过程,在1000℃即可基本达到完全致密;而在500℃加热时,球磨粉烧结热膨胀现象消失,体积收缩明显,这主要与球磨处理后粉末内部大量缺陷引起的回复过程有关。Ti Al-Nb基合金球磨粉SPS烧结体呈现由γ相和α_2相构成的双相组织,并且随着烧结温度的提高,α_2相含量有所增加;球磨处理后,粉末SPS烧结体中α_2/γ片层结构的形成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9.
采用机械合金化的方法制备了Ti_(44)Ni_(47)Nb_9形状记忆合金粉末,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分析和能量色散光谱(EDS)等分析了球磨工艺参数对粉末非晶度和颗粒尺寸的影响,得出了最佳的球磨工艺参数。分析了球磨转速、球料比以及球磨时间等参数对机械合金化过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合金粉末在球磨60 h时已出现大部分非晶相,100 h时已接近完全非晶化。机械合金化制备的Ti_(44)Ni_(47)Nb_9合金粉末尺寸随球磨时间的增加先迅速减小后在60 h左右趋于稳定,在球磨速率不变的条件下,随着球磨时间增长,粉末的平均粒径大幅度减小,且由棱角分明的不规则体逐渐变化为球形体,在球磨初期(10~30 h)存在颗粒团聚的现象,随球磨时间延长(30 h后)该现象逐渐消失。从粉末颗粒尺寸、分布状况、圆滑程度等方面分析考虑:在球磨时间为100 h的条件下,当球磨转速为200 r/min、球料比为10∶1时机械合金化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硬质合金》2019,(3):192-203
以WC-Mo_2C-C粉末混合物为原料,通过热压反应的方法在2 000℃的烧结温度下成功制备得到了"MoC"质量分数为5%和15%的(Mo,W)C粉末。并利用这些粉末分别在Ar和N_2气氛中烧结制备了(Mo,W)C-10%Co-VC-Cr_3C_2硬质合金。检测分析了合金的硬度HV30、断裂韧性K_(1C)、密度和磁性;并通过DTA分析测定了硬质合金的液相形成温度。结果表明,使用热压法获得的(Mo,W)C粉末制备(Mo,W)C-10%Co-VC-Cr_3C_2硬质合金,可以获得"MoC"质量分数为15%的具有低孔隙率的合金产品。当"MoC"质量分数为5%时,可以制备得到完全致密的硬质合金,其硬度HV30和断裂韧性K_(1C)均优于同粘结相含量的WC-Co硬质合金。在(Mo,W)C基硬质合金的微观结构中,发现了类似于金属陶瓷中的芯-环结构的硬质相颗粒。根据DTA曲线可以发现,与WC-Co硬质合金相比,(Mo,W)C基硬质合金具有较低的液相形成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