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健康信念模式对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华法林抗凝管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于某三甲医院心外科行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5例;干预组采取健康信念模式,对照组采取常规健康教育;分别于干预前后对两组患者采用自行设计一般资料问卷、华法林抗凝知识问卷、抗凝依从性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测评。结果:干预后6个月,干预组抗凝知识总得分、抗凝依从性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 0. 01);随出院时间延长,干预后6个月对照组社会支持略有下降,干预组社会支持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结论:健康信念模式教育有助于改善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健康信念,提高患者抗凝认知、依从性及社会支持等水平,有助于进行华法林抗凝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应用"患者自我管理本"在抗凝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9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行机械瓣膜置换术的患者12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记录和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患者自我管理本";两组患者出院前1 d填写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知识问卷,出院6个月复诊时,采用修订版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测量服药依从性;出院1周后至出院1年后复诊,统计期间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抗凝知识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口服华法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观察组INR值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应用"患者自我管理本",有利于掌握抗凝知识,提高口服华法林依从性,控制INR值在正常范围;有助于医护人员掌握患者抗凝治疗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知晓率及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行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瓣膜性心脏病(VHD)患者9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给予品管圈活动管理,对比两组相关知识知晓率、治疗依从性、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对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相关知识知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华法林抗凝治疗依从率(91.84%)显著高于对照组(65.31%)(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6.12%)显著低于对照组(30.60%)(P0.05);入院时,两组GQOLI(生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出院后,两组GQOLI评分较入院时比较显著上升,研究组GQOL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展QCC活动可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相关知识知晓率和治疗依从性,降低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疾病管理计划对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长期抗凝依从性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34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171例和观察组177例。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时均接受常规健康教育,出院后,对照组给予常规门诊随访,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疾病管理计划干预。观察出院第12月及第18月两组患者服用华法林依从性,记录出院7~36月患者抗凝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服用华法林依从性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抗凝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结论疾病管理计划能够提高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长期抗凝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华法林服药信念,并探讨其与抗凝治疗依从性的关系。方法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电话回访2011年1—1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脏外科行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出院患者130例,对其进行华法林服药信念问卷及抗凝治疗依从性问卷的调查。结果本组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华法林服药信念得分为(6.49±3.11)分,其中知觉受益维度得分为(16.18±1.76)分,高于知觉障碍维度得分[(9.68±1.96)分](P〈0.01);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得分为(37.12±4.33)分,63.2%的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良好;患者华法林服药信念与抗凝治疗依从性呈正相关(P〈0.01)。结论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华法林服药信念与抗凝治疗依从性呈正相关,医护人员可通过评估患者的华法林服药信念,及时识别患者的不良认知并有效引导患者树立积极正确的华法林服药信念,从而提高患者的抗凝治疗依从性,保证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群组管理教育模式对急性肺栓塞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依从性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8-10月住院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为对照组,2018年11月-2019年1月住院的为干预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疾病管理模式,干预组每周进行2次群组管理活动讲解华法林抗凝相关知识(每位患者至少参加4次),出院时指导填写抗凝监测记录表,出院后均定期随访;结果3个月后行问卷调查干预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正确服药、按时监测INR凝血功能、膳食均衡、戒烟、戒酒、其他等方面)和抗凝认知程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应用群组管理教育模式能够提高急性肺栓塞患者华法林抗凝认知程度和治疗依从性,对预防肺栓塞的复发和降低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的发生起到积极作用,但患者的抗凝依从性及INR达标率整体偏低,亟需进一步加强肺栓塞患者抗凝认知教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连续护理干预对长期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4例长期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按入院的奇偶顺序编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9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45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连续性护理干预措施。采用华法林治疗依从性测评表和生活质量评定量表对比分析2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治疗依从性及生存质量。结果出院后6个月观察组华法林抗凝治疗依从性和生存质量评分中社会功能、躯体功能、物质功能、心理功能各方面和总评分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服药治疗,饮食控制,INR监测依从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延伸护理服务在老年房颤患者华法林服用期间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老年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给予延伸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治疗依从性、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情况及抗凝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服药依从性、饮食控制依从性、检查复诊依从性得分及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NR达标率高于对照组(P0.05),出血和血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房颤患者华法林服用期间采取延伸护理服务,提高了患者院外遵医行为及治疗依从性,降低了出血、血栓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方法:选取2021年1月1日~2022年3月31日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20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达标组(INR达标率≥80%)138例和未达标组(INR达标率<80%)71例,术后均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分析影响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依从性的相关因素。结果:华法林抗凝知识认知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华法林的用法、华法林口服时间及华法林的效用认知正确率均高于80%。两组受教育程度、居住地、家庭收入、华法林抗凝知识认知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居住地、华法林抗凝知识认知程度为影响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依从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华法林抗凝知识总体认知水平不高,且依从性较差,其中受教育程度低、居住地为农村、华法林抗凝知识认知程度差均为导致患者依从性差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需加强对患者的干预,以提高术后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房颤射频消融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150例服用华法林拟行射频消融的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用药指导,观察组给予健康教育,指导后使用华法林抗凝依从性问卷、华法林抗凝知识问卷,对两组患者在入院第1天、出院前1d和出院后3个月健康教育对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依从性的影响进行调查。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后,出院前1d及出院后3个月华法林抗凝治疗依从性及知晓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房颤射频消融患者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医院-社区-家庭无缝隙管理模式在房颤患者服用法华林期间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00例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指导、电话随访;干预组按医院-社区-家庭无缝隙管理模式实施护理计划;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3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的华法林抗凝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患者INR达标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出血及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医院-社区-家庭无缝隙管理模式对房颤患者抗凝治疗进行管理,能有效提高患者院外抗凝治疗依从性,降低出血和血栓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2):1918-1920
目的探讨华法林抗凝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治疗效果及抗凝强度的范围。方法选取行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华法林服用剂量按INR值范围2.0~3.0调整,观察组华法林服用剂量按INR值范围1.5~2.0调整。对比两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各项心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T、TT、APT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INR抗凝强度的范围1.5-2.0更安全可靠,预后良好,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院外早期抗凝监测的依从性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制订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患者抗凝监测依从性问卷、华法林抗凝治疗认知情况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以门诊复诊和电话随访的方式对115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6个月口服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患者早期抗凝监测依从性得分为(2.73±0.84)分,63.5%的患者依从性好,36.5%的患者依从性差;监测依从性与华法林抗凝认知情况、文化程度、客观支持和就业情况呈正相关(P〈0.05)。结论患者抗凝监测依从性尚待提高,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华法林抗凝相关知识的宣教,特别是文化程度较低、客观社会支持较差以及抗凝认知不足的在岗患者,以提高其对术后华法林抗凝监测的重视,降低抗凝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华法林抗凝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以门诊复诊和电话随访的方式,对115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进行调查,记录患者抗凝认知、治疗依从性、社会支持情况及抗凝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15例患者中,发生出血的患者为24例(占20.9%),发生栓塞的患者为11例(占9.5%),抗凝认知得分和社会支持得分是患者发生抗凝相关并发症的显著预测因子。结论华法林抗凝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医务人员应加强对患者及其照护者抗凝知识的指导,同时强调社会支持对患者术后抗凝治疗效果的重要性,降低华法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信平台结合电话随访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抗凝药服用情况及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57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根据出院日期分为干预组27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在出院后2个月内分别予以电话随访,干预组在出院前1天指导患者加入本科建立的微信公众,定时发送术后康复相关内容。比较两组在不同时段抗凝药服用情况、肢体关节、肌力锻炼情况,并统计术后2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1个月、2个月,干预组服用依从性评分、抗凝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P0.05);术后2个月,两组Harris评分、BI评分显著高于相前(P0.01,P0.05),且干预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信平台健康教育结合电话随访能显著提高髋关节术后患者服药依从性及抗凝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促使患者机体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信教育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知识教育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我科2013年1月~2014年12月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82例患者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围术期及出院后给予常规护理及出院指导,试验组在此基础增加微信互动平台护理服务,出院后1,3个月调查两组患者抗凝相关知识及服用抗凝药物的依从性。结果:试验组患者出院后1,3个月抗凝知识掌握程度及抗凝治疗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信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患者服药的依从性,使抗凝治疗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使用微信平台信息支持对改善心房颤动病人华法林抗凝治疗依从性及出血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选取某三级医院住院的60例心房颤动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观察组31例。两组病人住院期间均接受常规指导,对照组出院时发放华法林抗凝治疗手册,观察组出院后由研究者每周通过微信发送华法林抗凝治疗相关健康教育内容,并给予个性化指导信息。在出院时、干预后8周比较两组的华法林抗凝治疗依从性,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是否在有效目标范围,有无发生出血等并发症。[结果]两组病人出院时华法林抗凝治疗依从性、INR值出血或血栓等并发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干预8周后两组上述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信教育能提高心房颤动病人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依从性,降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住院患者华法林相关知识知晓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利用加权评价法确定活动主题,分析影响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住院患者服用华法林相关知识知晓率的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改善现存的问题。结果通过实施品管圈活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住院患者服用华法林相关知识的知晓率由活动前的65.48%提高到活动后的90.14%(χ~2=98.634,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明显提高瓣膜置换术后住院患者服用华法林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落实优质护理服务,促进护理服务质量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我管理教育对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采用自我管理教育法。2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通过家庭访视来评估患者华法林治疗依从性的情况。结果未合并其他疾病、接受过抗凝宣教的患者抗凝依从性得分显著高于合并其他疾病、未接受过抗凝宣教的患者;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出院后的抗凝依从性评分均高于入院时评分;干预组患者经自我管理教育后,抗凝依从性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我管理教育能提高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患者进行随访,分析华法林抗凝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对30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应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记录一般资料、疾病资料、抗凝认知情况、抗凝治疗依从性、社会支持情况,以及抗凝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有效问卷260份。260例患者共发生并发症73例(28.1%),其中发生出血56例(21.5%),发生栓塞17例(6.5%)。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受教育程度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居住地域、抽烟史、嗜酒史、病程长短、治疗依从性、社会支持得分、认知水平得分患者并发症发生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地域、抽烟史、嗜酒史、病程长短、治疗依从性、社会支持得分、认知水平得分是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华法林抗凝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医务人员应加强对患者及其照护者进行华法林抗凝知识的宣传教育,重视社会支持对患者术后抗凝治疗效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