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工作指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目的 为规范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行为,保障器官捐献者的合法权益,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委员会(China Organ Donation Committee,CODC)根据<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订一个全国统一的DCD指南.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规范临床将体外膜肺氧合(ECMO)用于尸体供器官保护的技术操作,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器官移植学专家从ECMO应用基本原则,ECMO在脑死亡器官捐献(DBD)、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DBCD)中的应用规范等方面,制订各类供体应用ECMO的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3.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是器官移植器官来源的根本途径, 但捐献数量不足所导致的器官短缺是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在等级医院评审标准中纳入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相关指标, 有利于国家政策的落实, 实现人体器官捐献数量的大幅增长, 满足移植就医需求, 促进移植事业发展和移植质量的提升, 提高整体医疗水平。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基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2年版)》及《肝脏移植技术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年版)》《肾脏移植技术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年版)》《心脏移植技术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年版》《肺脏移植技术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年版》等国家文件精神和要求,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司的指导下, 组织全国专家制定了等级医院评审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技术评价标准专家共识, 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制定评审标准和评审过程中参考。  相似文献   

4.
一、目的为规范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行为,保障器官捐献者的合法权益,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根据《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并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制订了《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目的是在尊重捐献者权益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合法的、符合医学伦理的临床应用程序,以避免任何可能对捐献者、捐献者家属、器官移植受者和医护人员所造成的伤害.  相似文献   

5.
卫生部于2011年4月26日发布《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启动心脏死亡捐献器官移植试点工作的通知》,启动心脏死亡捐献器官移植试点工作。试点医院参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卫生部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委员会第八次会议纪要的通知》(卫办医管函〔2011〕234号)确定的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分类标准(见附件1),开展心脏死亡捐献器官移植试点工作。试点结束后两年内,未开展心脏死亡捐献器官移植工作的省级指定和OTC核定移植医院将被取消相应移植资质。  相似文献   

6.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中供者器官不可避免地要经历热缺血损伤,移植术后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移植物丢失以及缺血性胆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因此,如何避免、减少或修复DCD器官热缺血损伤进而保护移植受者的安全是当前DCD研究的一个热点.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肝脏移植中心于2009年2月开始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对DCD器官进行保护,目前共完成了52例ECMO辅助下DCD器官获取,均获得满意疗效.ECMO对DCD器官热缺血损伤的保护和修复机制不仅在国际DCD器官移植领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更是解决我国DCD热缺血损伤的有效方法.笔者认为:这些机制对进一步扩大ECMO在我国DCD的应用范围,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人体器官捐献和获取标准流程和技术规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器官移植给许多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带来了治愈希望。但人体器官来源不足已成为严重制约人体器官移植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是扩充供者来源的一种安全途径,各国在努力提高脑死亡器官捐献(DBD)数量的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应错失DCD的机会。本文从DCD历史背景和全球发展趋势、可控型DCD实施的基本条件、可控型DCD实践中的关键问题以及伦理审查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器官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器官衰竭最有效的手段,公民逝世后自愿捐献器官已成为我国移植器官的唯一来源。在临床实践中,移植器官保护技术对提升移植器官质量,改善受者预后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器官移植学组及中国肝移植注册中心科学委员会组织专家,基于国内外移植器官保护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根据牛津循证医学证据分级和GRADE推荐意见系统,针对肝脏、肾脏、胰腺、小肠、心脏、肺脏移植器官编写了《中国移植器官保护专家共识(2016版)》。近期,在国家肝脏移植注册中心、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国家人体捐献器官获取质控中心、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国家肝脏移植质控中心的支持下,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器官移植及器官保护临床实践与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形成《中国移植器官保护专家共识(2022版)》。本共识重点更新了相关器官获取、保存、转运、质量评估在临床实践中的技术进展及相应循证医学研究证据。此外,还增加了包括以肢体移植为主的复合组织移植的内容,旨在促进临床器官移植工作科学、规范开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基于移植协调员角度的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工作经验.方法 收集2010年3-10月间潜在DCD供者的临床资料,通过自定义4个概念:潜在DCD供者、有效DCD供者、DCD成功率及DCD回绝率,对DCD工作进行量化分析.结果 发现并确认了16例潜在DCD供者,并成功实施DCD 5例,DCD成功率为31.3 %(5/16).11例未成功捐献的潜在DCD供者中,其原因为家属拒绝捐献3例(占27.3%),家属捐献意见不统一3例(占27.3%),家属同意捐献但由于各种纠纷或与各部门协调原因耽误器官获取时间造成器官质量不符合捐献标准4例(占36.4%),以及器官评估不合格1例(9.1%).DCD回绝率为37.50%(6/16).结论 潜在DCD供者的人数还有待提高;移植协调员在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沟通技巧、专业知识仍需要进一步培养;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不能仅依靠医疗卫生部门、省红十字会,需要行政、交通、司法等各部门的协同参与.  相似文献   

10.
<正>1前言2012年,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工作指南(第2版)》依据前期探索经验并参照国际分类,将我国现阶段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分为三大类:中国一类(C-Ⅰ),国际标准化脑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DBD);中国二类(C-Ⅱ),国际标准化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包括目前国际  相似文献   

11.
美国是世界上器官移植开展最早和数量最多的国家,1968年就出台了《联邦遗体捐献法》,1984年又出台了《国家器官移植法》,有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成立了国家层面的器官捐献移植协调管理机构和分布在各州和地区的58个器官获取组织,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网络,形成了有效的经济运行机制,能有效地开展工作,较好地解决了移植器官短缺的问题。这些实践对中国目前开展的器官捐献工作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免疫营养剂对器官移植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免疫营养剂对器官移植的作用。方法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免疫营养剂主要包括特殊氨基酸、ω-3脂肪酸等,能够减少炎症反应和抑制免疫反应。结论器官移植术后免疫营养剂和免疫抑制药物的联合应用能够完全替代传统的类固醇激素,甚至可以缩短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公众对器官捐献的知晓程度及态度.方法 设计制定器官捐献调查问卷,共10组20个问题,多数为选择题.调查核心为公众对器官捐献的态度及器官捐献的发展问题.在医院门诊大厅、繁华商业区及4所专业性较强的高等院校随机选取受访者,填写调查问卷,并记录受访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或专业方向等基本信息.结果 共获得有效问卷2930份,受访者年龄中位数为38.12岁,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1 ∶1.2.90.9%的受访者知道器官移植,并能选择出部分可供移植的器官.95.7%的受访者知道器官捐献,但了解的时间存在差别.89.1%的受访者赞成尸体器官捐献,赞成者中的72.7%愿意将来捐献自己的器官;接触过肾功能衰竭和器官移植患者的受访者对于器官捐献的赞成率高于未接触过的受访者(P<0.05).65.3%的受访者赞成活体器官捐献,低于赞成尸体器官捐献者的比例(P<0.05).85.7%的受访者赞成给予捐献者家属相应经济补偿.62.9%的受访者建议通过媒体宣传或各种教育途径增加公众对器官捐献的了解,14.5%的受访者建议国家制定相应法律.结论 目前公众对器官移植及器官捐献有所了解,多数人赞成尸体器官捐献并愿意身后捐献器官.普及器官移植相关知识对器官捐献有促进作用.多数人认为适当给予捐献者家属经济补偿是必要的.媒体宣传和教育可推动器官捐献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人体器官移植事业逐渐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器官短缺严重阻碍着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发展。要摆脱人体器官移植工作面临的困境,在加强监管的同时,需从根本上解决器官来源问题,唯一途径就是建立既符合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伦理学原则,又切合我国国情的人体器官捐献体系。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卫生部)委托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开展人体器官捐献相关工作,并出台配套政策措施推动这项工作顺利开展。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人体器官捐献体系初具规模,工作成绩显著。今后,只有多方协作.全民参与,才能全面推进我国人体器官捐献体系建设,开创我国人体器官捐献工作的新局面,使我国的人体器官移植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为世界器官移植事业做出中国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供者肝脏等器官的联合获取、修整和保存方法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原位腹主动脉和门静脉插管、低温灌注,快速多器官联合获取、低温保存技术及体外修整获得可供移植的肝移植物。结果 获取122例供者的移植物,平均热缺血时间为4min30s,平均获取时间为20min,平均冷缺血时间为10h。均采用4℃的HCA液(高渗枸橼酸盐腺嘌呤溶液)和UW液灌注和保存。118例修整成适用于临床用的肝的移植物,76例供肝在移植前留取了病理活检标本,病理检查提示供肝结构正常。移植术后,无原发性肝无功能发生。结论 该方法适合于供者肝脏等器官的快速联合获取、修整和保存。  相似文献   

16.
<正>1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与心脏死亡诊断标准1.1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属于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China donation after citizen's death,CDCD)三大类中的"中国二类(C-Ⅱ)",即国际标准化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注)或称无心跳器官捐献(non-heart beating donation,NHBD)[1]。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从肺组织病理学角度,评价低钾右旋糖酐(LPD)液对无心跳供体(NHBD)肺的保护作用。方法 左侧供体肺使用LDP液采用顺行和逆行灌注技术。对在4℃灌注液中保存6、12、18、24h和缺血-灌注1h的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随着冷保存时间的延长,供体肺组织病理变化并不明显。仅12、18和24h组可见灶状肺泡萎陷;缺血-再灌注组的肺小动脉及血管内充血,部分肺泡壁血管充血伴周围炎性细胞渗出。结论 LPD液可以安全的应用于临床尸体肺移植术。LPD液优良的保存效果使其可以扩大供体肺的数量和延长供体肺的安全缺血时限。  相似文献   

18.
肝肾联合移植术后并发Kaposi''''s肉瘤(附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器官移植受者并发Kaposi's肉瘤的发生率、原因及诊治.方法:回顾分析1例肝肾联合移植术后合并Kaposi's肉瘤患者的临床诊治经过.结果:患者于术后17个月起病,首发症状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随后出现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及腹部红褐色斑丘疹,经病理活检确诊,CsA减量联合小剂量化疗,起病半年死亡.结论:Kaposi's肉瘤是器官移植受者的常见并发症,发病常与免疫抑制过度及HHV-8病毒感染有关,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予小剂量化疗及减少免疫抑制剂的用量,临床愈后差.  相似文献   

19.
Wang G  Sun X  Wei M  Shi H  Ru L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6):376-378
目的探讨肝小肠联合移植后肠壁酶活性的变化及其与移植肠功能和免疫排斥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封闭群大鼠建立肝小肠联合移植模型,术后定期对移植组织进行病理学、酶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单独小肠移植组术后均发生排斥反应,肠壁酶活性消失。肝小肠联合移植组56%可避免排斥反应,肠壁酶活性和神经成分得以保持和恢复。结论肝小肠联合移植可使供肠避免或推迟被排斥。术后检测肠壁酶活性和神经成分的变化可用于监测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20.
临床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的血管处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报告我国首例活体小肠移植术的血管处理技术。方法 为 1例 18岁的男性超短肠综合症患者施行了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 ,供肠来自患者的父亲 ,切取供体回肠 15 0cm ,UW液灌洗血管。将移植肠动、静脉分别与受体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端侧吻合。移植肠近端与受体空肠近端行端端吻合 ,移植肠远端与受体空肠远端行侧端吻合 ,末端造口。术后给予抗排斥 ,抗感染 ,抗凝及营养支持等治疗。结果 术后曾出现贫血 ,单纯疱疹感染和急性排斥反应 ,经积极处理得到控制 ,目前患者健康 ,生存 11月余。结论 活体小肠移植术中处理好供、受体的血管对手术成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