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地方院校大学生的应对方式特点及其与心理适应能力的关系。方法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和心理适应能力问卷对728名地方院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地方院校大学生的应对方式趋于成熟;男女大学生在解决问题(t=2.02,P0.05)、求助(t=-2.41,P0.05)和幻想(t=-4.17,P0.01)因子上差异显著;专科生和本科生在解决问题(t=2.41,P0.05)、自责(t=-2.60,P0.05)、求助(t=4.21,P0.01)、退避(t=-2.34,P0.05)、合理化(t=-2.58,P0.05)因子上差异显著;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退避(t=2.10,P0.05)因子上差异显著;来自城镇与农村的大学生在退避(t=2.21,P0.05)因子上差异显著;不同心理适应能力的大学生在解决问题[F(4,723)=31.99,P0.01]、求助[F(4,723)=20.43,P0.01]、自责[F(4,723)=25.79,P0.01]、幻想[F(4,723)=19.09,P0.01]、退避[F(4,723)=16.78,P0.01]、合理化[F(4,723)=5.85,P0.01]上差异显著;大学生应对方式因子与心理适应能力呈显著相关;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和幻想因子能够预测心理适应能力。结论应对方式与心理适应能力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大学新生孤独感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孤独感状况下的新生应对方式特点.方法 采用孤独感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对458名大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新生孤独感在性别和是否独生变量上差异不显著,而在城乡变量上有显著差异(t =-2.203,P<0.05);②新生应对方式在性别、城乡以及是否独生变量上均具有显著差异(t=-4.948,P<0.001;t=2.462,P<0.05;t=2.082,P<0.05);③新生孤独感与成熟型应对方式存在显著负相关(r=-0.331,-0.368;P<0.01),而与不成熟型以及混合型应对方式存在显著正相关(r=0.406,0.232,0.268,0.180;P<0.01);④3种不同孤独感状况在应对方式的6个因子上均达到极其显著性水平(解决问题F=19.170;自责F=30.082;求助F=29.612;幻想F=9.163;退避F=12.743;合理化F=-6.085;P<0.001),孤独感高的个体较低孤独感个体更倾向于不成熟的应对方式.结论 农村大学新生的孤独感感高于城市大学新生,孤独感与应对方式相关,孤独感高的大学新生更倾向于采用不成熟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学生乐观人格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生活定向测验(LOT-R)与应对方式问卷(CSQ)对某高校31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大学生乐观人格在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贫困生等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性别(t=4.315,P0.01)和年级(F=4.013,P0.01)上存在显著性差异;2乐观者在乐观因子、解决问题、求助上显著高于悲观者,悲观者在悲观因子、自责、退避和合理化上显著高于乐观者;3乐观人格与成熟积极的应对方式(解决问题、求助)呈显著正相关,与不成熟消极的应对方式(自责、退避、合理化)呈显著负相关;4幻想是大学生普遍的应对方式。结论:大学生的乐观人格特质对应对方式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县城医护人员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状况以及相关关系。方法使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肖计划的应对方式问卷对河南省沈丘县的4所医院共390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有效问卷365份。结果①不同性别和不同职位的医护人员在L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t=-2.336,P<0.05;t=-2.995,P<0.01);②不同性别的医护人员在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t=-2.044,-2.519;P<0.05;t=-2.816,P<0.01;t=2.484,P<0.05);不同年龄层的医护人员在解决问题、合理化因子上存在差异(t=2.205,2.043;P<0.05);不同职位的医护人员在解决问题、自责、幻想、退避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t=2.902,-2.671,-2.872,-3.288;P<0.01);不同婚姻状况的医护人员在合理化因子上存在差异(t=2.280,P<0.05);③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各因子与P因子显著相关(r=-0.285,0.212,-0.149,0.234,0.146;P<0.01);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各因子与E因子存在显著相关(r=0.270,-0.151,0.314;P<0.01);解决问题、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各因子与N因子存在显著相关(r=-0.199,0.409,0.502,0.354,0.245;P<0.01);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因子与L因子存在显著相关(r=-0.171,-0.223,-0.144,-0.240;P<0.01)。结论该县的医护人员中≥30岁的男性医生更多地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而女性、<30岁护士更多地采用自责幻想退避的消极应对方式;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大专生社会支持、人际信任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专生社会支持、人际信任度与应对方式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某大专院校339名在校大学生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人际信任量表以及应对方式量表进行评定。结果1城镇与农村大专生在主观支持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t=-2.581,P=0.01);2不同性别的大专生在主观支持感和支持总分方面呈现显著差异(t=-3.841,P=0.001和t=-2.274,P=0.024);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专生在应对方式上,求助、退避和幻想3个因子呈现显著的性别差异(t=-2.551,P=0.011;t=-3.198,P=0.002;t=-2.077,P=0.039);4社会支持水平中解决问题、求助、退避与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6.386,P=0.002;F=29.144,P=0;F=3.864,P=0.022);人际信任水平与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这一因子呈显著性的差异(F=3.115,P=0.046)。结论大专生人际信任度分数偏低;应对方式以积极的应对方式为主,6个因子中,解决问题、自责和求助这3个因子与社会支持和人际信任度的关系更为密切;解决问题和求助因子分较高的大专生在社会支持和人际信任度也较高;而倾向于使用自责这一应对方式的大专生的社会支持和人际信任度则较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情绪智力与适应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情绪智力量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河北联合大学305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①不同性别、生源地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在情绪智力的各个维度以及总分上均无差异;②不同性别在校园生活适应、情绪适应以及适应性总分上存在差异(t=2.290,P0.05;t=2.109,P0.05;t=2.084,P0.05);不同生源地在校园生活适应、情绪适应以及适应性总分上存在差异(t=3.473,P0.05;t=4.295,P0.05;t=3.368,P0.05);独生子女在满意度维度上高于非独生子女(t=2.213,P0.05),在情绪适应上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t=2.790,P0.01);③大学新生情绪智力与适应性各维度及总分均呈非常显著正相关(r=0.554,P0.001)。结论大学新生的情绪智力的得分越高,适应性越好。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应付方式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应对方式问卷对随机选取的某民办高校192名新生进行调查。结果:1应付方式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解决问题、求助、退避、幻想、合理化和自责;2除求助因子,其他方面男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t=2.006,5.111,3.781,5.266,3.781;P0.05)。生源地类型与应付方式各个因子无显著差异,文理科生在解决问题上面有非常显著差异(t=2.694,P0.01);3SCL-90各因子与中国青年常模相比,仅在人际关系敏感(t=-4.073,P0.01)和忧郁(t=-2.104,P0.05)有显著差异;与全国大学生常模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t=-7.967~-2.483,P0.05)。SCL-90多数因子与应对方式中的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之间正相关,与解决问题、求助两个因子呈现出负相关(r=-0.187~0.417,P0.05);4回归分析表明,应付方式可解释大学生心理健康85.5%的变异量。结论:应付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人总体幸福感与慢性疾病、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一般状况调查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应对方式问卷对554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1有无慢性疾病在老年人总体幸福感得分上有显著差异(t=-2.295,P0.05);2有无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在应对方式各因子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t=-0.398,0.502,-0.630,-1.554,-0.178,-0.828;P0.05),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在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退避、合理化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F=9.330,4.396,5.333;P0.01),不同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在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F=7.547,2.930,4.611,5.329,8.562;P0.05);3慢性疾病与总体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r=-0.097,P0.05),总体幸福感与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r=0.422,0.257;P0.01),与自责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216,P0.01);4慢性疾病、解决问题、自责、求助能预测老年人的总体幸福感。结论:解决问题、自责、求助等应对方式的慢性疾病是老年人总体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5.12汶川地震后四川灾区小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应对方式现状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主观幸福感问卷和应对方式问卷对来自四川地震灾区102所小学的307名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 1不同职称小学教师在精力、忧郁或愉快、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及松弛与紧张4个维度差异显著(F=3.297,P0.05;F=4.101,P0.01;F=2.702,P0.05;F=5.208,P0.01);不同级别学校的教师在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维度差异显著(F=3.093,P0.05);2男教师更多采用自责、退避的应对方式(t=2.283,P0.05;t=2.523,P0.05),女教师更多采用求助的应对方式(t=2.272,P0.05);不同任教年限教师在解决问题维度差异显著(F=3.058,P0.05);中年教师较青年教师更多采用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F=40.013,P0.05);3主观幸福感和应对方式各因子存在不同程度相关,自责、幻想和求助能联合预测主观幸福感29.8%的变异量。结论应对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主观幸福感水平;有必要对灾后教师的应对方式进行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量化评估某部新兵心理健康状况与应付方式。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应付方式问卷对2013年首次夏秋季入伍的421名新兵进行团体测定。结果:1与地方常模比较,新兵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躯体、强迫、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因子上显著增高(t=6.311,5,265,2.526,5.514,4.101,5.757;P0.05);与新兵常模比较,新兵在SCL-90躯体因子上显著增高(t=2.241,P0.05),在人际关系、偏执、精神病性因子上显著降低(t=-3.017,-4,630,-2,451;P0.05);与军人常模比较,新兵在SCL-90躯体、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总分因子上显著增高(t=6.601,7.100,5.414,5.042,6.695,3.215,3.384,4.585,5.264;P0.05);2新兵在应付方式解决问题、求助因子上显著高于军人常模(t=42.972,8.122;P0.05),而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因子显著降低(t=-27.736,-17.066,-11.180,-21.248;P0.05);3新兵SCL-90总分及各因子与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呈负相关(P0.05),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因子呈正相关(P0.05);4对心理健康影响大小依次是自责、幻想、解决问题、合理化。结论:新兵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较好,应对方式成熟,但存在一些心身上的不良反应,有必要针对性的加强心理引导及重视新兵成熟型应付方式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考察大学新生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基本情况,并分析两者的相关关系.方法 本研究使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及大学新生学校适应量袁对274名大一新生进行调查.结果 学校适应方面不存在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但性别差异显著(P<0.05,t=1.901);大学新生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由高到低分别是:朋友支持、其他支持、家庭支持;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r=0.577,P<0.01);社会支持各因素对学校适应均有预测作用(b=1.121,P<0.01;b=1.378,P<0.01).结论 大学新生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存在一定的联系,社会支持各因子对学校适应均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训练对大学生自我概念和应对方式改善的积极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法选取某高校10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结果 ①实验组实验前后在个人自我(t=-2.675,P<0.01)、社会自我(t=-2.444,P<0.05)、理想自我(t=-2.221,P<0.05)、自我概念总均分(t=-3.706,P<0.001)、解决问题(t=-7.760,P<0.001)、求助(t=-6.475,P<0.001)和应对方式总均分(t=-6.187,P<0.001)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因子上差异不显著,对照组前后测无显著性差异;②用差值方式进一步检验研究结论发现,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值在个人自我(t=2.368,P<0.05)、理想自我(t=2.079,P<0.05)、自我概念总均分(t=2.566,P<0.05)、解决问题(t=4.977,P<0.001)、求助(t=4.957,P<0.001)和应对方式总均分差值(t=5.421,P<0.001)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社会自我、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差值上差异不显著;③在家庭结构差异上,在个人自我(t=2.701,P<0.01)、自我概念均分差值(t=-2.8684,P<0.01)上存在显著的家庭结构差异;在其他因子及总均分差值上无显著家庭结构差异.结论 认知行为训练能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及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的应对方式与其宿舍人际困扰的关系。方法选取昆明学院486名大学新生为研究对象,使用宿舍人际关系诊断量表及应对方式量表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①17.7%的大学新生有一定程度宿舍人际困扰,达到严重程度的比例为0.6%;在应对方式上,女生比男生,文科生比理科生更多地使用幻想;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更多地使用求助;文科生比艺术体育类学生更多地使用自责(P<0.05);②大学新生的应对方式各因子与其宿舍人际困扰显著相关(P<0.01);宿舍人际困扰较少和困扰较多学生在应对方式各因子上均有显著差异(P<0.05);幻想、合理化和求助的应对方式对大学新生宿舍人际关系有显著影响(F=42.330,P<0.01)。结论应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宿舍人际关系,成熟的应对方式有利于宿舍人际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肖计划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对忻州师范学院891名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大学生进行支教前后两次测量,以考察支教前后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变化情况。结果:支教后大学生的应对方式较为积极,且合理化因子显著提高(t=-2.567,P<0.01)。支教生的自责(t=2.859,P<0.01)、幻想(t=2.168,P<0.05)、合理化(t=3.181,P<0.001)和求助(t=-2.833,P<0.01)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自责(t=3.524,P<0.001)、求助(t=-1.961,P<0.05)具有明显的本专科差异,求助(t=2.092,P<0.05)具有明显的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结论: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对大学生应对方式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河北警院新警院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为新形势下开展心理服务工作提供决策支撑。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应对方式问卷组织河北公安警察学院普招班学员进行了心理测试。结果:(1)警校学员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21.17%。河北警院学员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项因子分数都高于全国青年组常模,并且有显著差异(t=5.16~11.86,P0.001);(2)不同专业学员在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及总均分上得分差异显著(F=2.64~4.32,P0.05);(3)警校学员对各种应对方式的使用程度依次为解决问题、求助、退避、合理化、幻想和自责;(4)积极的应对方式与SCL-90的各因子分数呈现显著的负相关(r=-0.184~-0.290;P0.05)。消极的应对方式与SCL-90各因子得分呈显著的正相关(r=0.214~0.468;P0.05)。合理化这一混合型应付方式与除人际关系敏感外的其他因子均相关显著(r=0.220~0.348;P0.05);(5)应对方式的自责、问题解决、退避、幻想均进入回归方程,对心理健康有很好的预测作用。结论:警校新学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大多学员采用成熟的应对方式,应对方式对于心理健康有一定预测作用,且成熟型的应对方式有利于维护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四川地震灾区教师的应付方式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使用应付方式问卷对四川地震灾区的741名教师进行调查。结果①灾区教师较多地采用解决问题(0.870±0.128)和求助(0.707±0.186)的应付方式,较少使用自责(0.380±0.240)的应付方式;②灾区教师的应付方式的解决问题因子在教龄(F=9.138,P0.001)上差异显著;求助因子在学校类型(F=2.874,P0.05)上差异显著;自责因子在年龄(t=2.281,P0.05)上差异显著;幻想因子在性别(t=-2.143,P0.05)上差异显著;退避和合理化因子在学校类型(F=2.944,2.889;P0.05)上差异显著。结论灾区教师较多地采用成熟型的应付方式,且应付方式受性别、年龄、教龄、职称、学校类型及城乡差异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医学生总体幸福感、应对方式及其关系,为进一步开展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与应对方式量表对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院241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医学生的幸福感总分较高,女生的幸福感总分高于相应常模(t=5.38,P0.01),女生的忧郁或愉快心境得分高于男生得分(t=-2.358,P0.05),男、女生的幸福感总分无显著差异(t=-1.549,P0.05);2女生求助因子分高于男生(t=-2.522,P0.05),男生合理化因子分高于女生(t=2.106,P0.05);3幸福感与应对方式的解决问题、求助(r=0.186,0.247;P0.01)呈正相关关系;与应对方式的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r=-0.471,-0.304,-0.281,-0.312;P0.01)维度呈负相关关系;4逐步回归分析中,自责、求助(t=-9690,2.853;P0.01)进入回归方程,对总体幸福感的影响较为明显。结论:个体的应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总体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量化评估某部新兵状态-特质焦虑的特点及与相关因素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状态-特质量表、应对方式问卷、症状自评量表、自尊量表对2013年首次夏秋季入伍421名新兵进行团体测定。结果:1新兵状态-特质焦虑与全国常模差异显著(t=4.077,4.222;P0.05);新兵的状态焦虑显著低于中国大学生常模(t=-5.468,P0.05),特质焦虑与中国大学生常模无显著差异;2独生子女在状态-特质焦虑上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t=3.439,2.884;P0.05);来自城市与农村的新兵在状态焦虑、特质焦虑上无显著差异;3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分别与解决问题、求助和自尊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及SCL-90因子及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呈正相关(P0.01);4对状态焦虑影响大小依次是特质焦虑、抑郁、自尊、躯体化、解决问题;对特质焦虑影响大小依次是状态焦虑、自尊、自责、人际关系、解决问题。结论:新兵的状态-特质焦虑高于中国全国常模,状态焦虑低于中国大学生,独生子女出现较多状态-特质焦虑,状态-特质焦虑与自尊、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关系密切,对状态-特质焦虑共同影响的因子是自尊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5·12汶川地震后地震灾区大学新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现状及其关系.方法 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对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的598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 地震灾区的大学新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专业上差异显著(t=4.324,P<0.01;F=3.200,P<0.05);来自地震灾区的大学新生应对方式在性别和专业上差异显著,其中男生比女生较多采用自责的应对方式(t=2.461,P<0.05);地震灾区的大学新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各因子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一般自我效能感能分别解释解决问题的0.3%方差变异,退避0.4%的方差变异和幻想0.3%的方差变异.结论 地震灾区的大学新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应对方式的预测作用极为有限.  相似文献   

20.
护士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与焦虑、抑郁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护士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焦虑、抑郁情绪的情况及其相互关系。方法用社会支持量表,应对方式问卷,焦虑自评问卷和抑郁自评问卷对某医院的护士的进行调查。结果除了幻想和退避2因子得分在文化程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外(P=0.002,P=0.045),应对方式的其他因子均无显著性差异;客观支持因子得分在城乡,已婚未婚,年龄,月收入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主观支持因子得分在已婚未婚,年龄,月收入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46.8%的护士有焦虑情绪,45.3%的护士有抑郁情绪。SDS总分与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存在显著相关(P<0.05),SA S总分与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存在显著相关(P<0.05)。结论社会支持受出生地,年龄,月收入的影响,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与焦虑抑郁情绪有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