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正>"2017中国·子洲黄芪高峰论坛"于10月20-22日在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举行。本次论坛以"论环境与道地黄芪"为主题,基地观摩和专题报告相结合。来自中药行业的专家学者及相关科研院校、制药企业的代表参加论坛,共同探讨黄芪在中医药领域的作用价值及子洲黄芪产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生长年限子洲黄芪休眠前期和休眠后期的有效成分含量,揭示子洲黄芪在休眠期各有效成分的变化规律,确定子洲黄芪的最适采收期。方法:采用随机取样法收集8批不同生长年限休眠前期及休眠后期的子洲黄芪,以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水溶性浸出物质量分数为指标,结合聚类分析法分析其质量差异。结果:各指标含量测定结果显示,随生长年限的增加,各成分含量呈规律性动态变化。黄芪甲苷与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质量分数均在生长5年时达到最高值,分别为0.166%、0.079%;水溶性浸出物质量分数在生长7年时达到最高值,为21.290%。对不同生长年限休眠前期和休眠后期的各成分含量进行对比发现,休眠后期黄芪甲苷质量分数显著下降,且下降幅度逐年增大,生长7年时下降幅度最大,为54.09%;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质量分数增加,生长5年时增幅最大,为145.83%;水溶性浸出物质量分数生长7年时增幅最大,为18.40%。结论:子洲黄芪有效成分积累受生长年限及采收时间的影响,且变化趋势不一致,如以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为指标,宜在生长5年休眠后期采收;如以黄芪甲苷为指标,宜在生长5年休眠前期采收;若综合考虑黄芪甲苷及毛...  相似文献   

3.
山西黄芪产业发展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作为优质道地黄芪的传统产区,曾经占我国黄芪产业的半壁江山,经历了资源格局的重大变化,目前只是传统芪商品的最大产地,面对多样性的市场需求,特别是对优质高端黄芪的强劲需求,山西黄芪产业的战略地位将更加突出,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将更加明显。黄芪产业涉及到一、二、三产业诸多领域同步发展,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但目前由于移栽芪种植技术的盲目推广,以及黄芪产业发展的科技问题研究不足,如有效性研究匮乏、安全性评价空缺、可控性与标准化缺乏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黄芪的应用与产业化发展。因此,该文对山西黄芪的生产历史、资源格局、产业发展现状及进展,科研基础与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发展思路和科技创新对策,以期通过创新驱动,做大做强黄芪产业,造福人民,其产业化开发思路将为我国其他中药材大品种探索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内蒙古固阳县及其周边地区对黄芪的生态种植模式进行调查、收集和整理,为内蒙古地区黄芪种植模式的综合评价及优良种植模式的筛选奠定基础。方法:查阅文献和标本资料,通过与当地技术人员、种养殖大户和中药材种植专家进行沟通讨论,并前往产区对黄芪的种植现状进行实地走访调查。结果:内蒙古固阳县及其周边地区黄芪"黄芪-马铃薯等农作物-畜牧业"的生态种植模式能够解决制约黄芪种植产业的连作障碍问题,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黄芪的产量和品质,适用于内蒙古地区黄芪的种植生产。结论:黄芪的生态种植模式是一套非常有价值的生态模式,应积极推广该种生态种植模式的规范化种植栽培,完善种植管理体制,加强黄芪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开发利用,促进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5.
目的结合黄芪生长发育规律对不同产地黄芪的无霜期进行比较,分析黄芪主产区的形成原因。方法查阅黄芪不同产区的气象数据,比较各产区无霜期(生长期)、月均温度等数据。随机选择100株1年生蒙古黄芪幼苗分成10组进行移栽。从5月16日开始,每间隔15天采挖一组,记录每株黄芪的根干重、地上部分干重分析黄芪的生长发育规律。结果不同产地黄芪无霜期及休眠期月均气温差异较大。以陕西子洲和山西浑源两地为例对其月均气温进行比较,子洲黄芪的生长期要比浑源多出1个月左右,而这一个月其平均温度为20~25℃,正是最适宜植物生长的气候条件。对移栽的黄芪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干重作图进行比较,可以看出,黄芪在5~7月这三个月主要进行地上部分的生长,8~9月两个月时间主要进行地下部分生长,黄芪根部生长期较短。结论无霜期是影响药材产量的重要因素。黄芪引在引种栽培时应考虑到无霜期的因素,选择栽培适宜区内无霜期较长的地方理论上可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获得更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6.
基于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的相关规范,对陕西子洲地产黄芩进行系统的资源调查,基本查明县域内黄芩野生资源的分布状况及人工栽培现状,并初步估算出野生黄芩的资源蕴藏量及其栽培药材的总产量,提出了该县种植黄芩的生产区划,为该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本草考证展示黄芪历史产区的变迁,重点分析了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栽培黄芪在不同时段的种植面积、供应量、产量变化,主要产区面积波动及市场经济体制下药材价格的起伏,展示了黄芪产业由弱到强、种植区域由分散到集中、市场由盲目到理性并逐步趋稳的进程;梳理了目前黄芪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以期为该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分析产地、种植方式、采收时期等种植因素对黄芪多糖含量的影响,以期为黄芪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对产自山西、内蒙、东北、甘肃、安徽、陕西种植方式为栽培、野生、半野生,采收期2年、3年、4年、5年、6年的21批黄芪样品中多糖含量进行测定计算。分析产地、种植方式和采收期对多糖的影响。结果:黄芪多糖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01 0.13 mg/ml,测量过程具有良好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加样回收率达97.66%。从产地分析,山西产黄芪中黄芪多糖含量最高,内蒙、东北次之,陕西、安徽较低。从种植方式分析,人工栽培黄芪中黄芪多糖高于半野生和野生品,半野生高于野生。从采收期分析3年生黄芪中黄芪多糖含量最高,2年生次之,6年生最低。结论: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量黄芪多糖具有操作简单,稳定性、重复性高,价格低廉等优点,可用于黄芪多糖含量测定。黄芪产地、种植方式和采收期是影响其质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甘肃陇西道地药材蒙古黄芪规范化栽培技术规程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志国  马世震  陈桂琛  张鼎新  李毅  周昌范 《中草药》2004,35(11):1289-1293
目的 规范蒙古黄芪种植、加工,使蒙古黄芪生产达到优质高产无公害的标准,与国际接轨,使中药走向世界。方法 通过对陇西县及其毗邻地区黄芪产区的种植历史、基本生态环境、种质资源、良种选育的调查和试验,并取样对活性成分进行检测。结果 改变了产区传统生产中存在的不足,形成了蒙古黄芪规范化种植规程。结论 通过规范化种植生产出来的蒙古黄芪具有优良的品质。  相似文献   

10.
黄芪作为重要药材,在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随着黄芪野生资源日趋减少,栽培资源逐渐形成药材主要来源。与此同时,黄芪的基源、种植方式、产区和需求等的多样性,栽培黄芪普遍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本文综述了不同产地、生境、种植方式、种质来源、生长年限和采集时间等因素对黄芪药材质量的影响,旨为黄芪的质量控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都为药用黄芪,二者亲缘关系近,成分相似,药用价值尚未区分。该研究旨在建立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的水溶性蛋白表达谱,了解两种黄芪之间存在的差别。方法:样品采用水超声提取和丙酮沉淀的方法得到黄芪水溶性蛋白成分,质谱级胰酶酶解后的肽段经nano ESI-LC-MS/MS分析,采用Proteome Discoverer 1. 4软件比对豆科蛋白数据库鉴定蛋白,再使用非标记定量软件SIEVE分析蒙古黄芪与膜荚黄芪水溶性蛋白质表达的差异。最后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2种黄芪共有蛋白的分类、分子功能、参与的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结果:蒙古黄芪鉴定特异性蛋白有920个,膜荚黄芪鉴定的特异性蛋白有717个,2种黄芪中共同表达的蛋白有472个,其中二者的差异表达蛋白有21个,如PR-10蛋白,NDK-1蛋白,谷蛋白A2,磷脂酶D等蛋白在两种黄芪中差异表达。蒙古黄芪高表达蛋白14个,膜荚黄芪高表达蛋白7个。结论: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的水溶性蛋白表达谱存在显著差异,特异性蛋白、差异表达蛋白和共同表达的蛋白可为今后两种黄芪的鉴别、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和寻找作用靶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Anthracyclines are antitumor antibiotics with significant activity against solid and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 One problem preventing more widespread use has been the development of cardiotoxicity. To determine whether antioxidant agents can reduce the cardiotoxicity of anthracyclines, a herb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was introduced, which has been widely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China and was confirmed to be an effective antioxidant agent recently. Pre‐treatment with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significantly attenuated the daunorubicin‐induced increases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p < 0.001), apoptosis (p < 0.05) and the secretions of LDH (p < 0.01) in cultured neonatal cardiomyocytes.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also raised the EC50 of daunorubicin 1.24‐fold. Compared with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N‐acetyl‐l ‐cysteine had similar effects on daunorubicin‐induced cell injury, however, superoxide dismutase reduce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without attenuating apoptosis. The subcellular distribution of DNR was similar to the distribution of MitoTracker Red 580 in mitochondria, which was mainly in the cytoplasm around the nuclear membrane in cultured neonatal cardiomyocytes. In conclusion,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is potentially protective against daunorubicin cardiotoxicity by decreasing free radical release and apoptosis in cultured neonatal cardiomyocytes. The main subcellular distribution of daunorubicin may be in the mitochondria.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中有效成分对超氧阴离子(O2-)的清除能力,并探讨黄酮类物质抗氧化能力与结构之间的关系。方法对蒙古黄芪中的黄酮类成分进行分离,通过化学发光法测定这些成分对邻苯三酚-鲁米诺-碳酸缓冲液(pH10.2)体系产生的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结果从蒙古黄芪中分离出12个黄酮类单体,分别为:槲皮素(Ⅰ),异槲皮苷(Ⅱ),芦丁(Ⅲ),山柰酚(Ⅳ)和异鼠李素(Ⅴ),芒柄花素(Ⅵ),芒柄花苷(Ⅶ),毛蕊异黄酮(Ⅷ),(3R)-8,2′-二羟基-7,4′-二甲氧基异黄烷(Ⅸ),2′,4′-二甲氧基-3′-羟基异黄烷-6-O-β-葡萄糖苷(Ⅹ),(6aR,11aR)-10-羟基-3,9-二甲氧基紫檀烷(Ⅺ),(6aR,11aR)9,10-二甲氧基紫檀烷-3-O-β-D-葡萄糖苷(Ⅻ)。结果表明,所有成分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此浓度范围所对应的清除率在10%~90%之间),量效呈对数关系(y=alogx+b)。构效关系结果显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决定其抗氧化活性。结论黄芪中的黄酮类成分具有明显的清除超氧阴离子活性,是黄芪抗氧化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且黄酮类成分的清除超氧阴离子活性与其结构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黄芪居群间生物学特性差异及对白粉病抗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膜荚黄芪、蒙古黄芪居群间形态、习性、生理特征、抗病性等差异并进行分类。为黄芪种质资源整理,品种培育、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形态、习性等生物学特性和同工酶、可溶性蛋白电泳等生理特点方面对黄芪不同居群进行比较研究,并以同工酶、可溶性蛋白电泳图谱为基础进行聚类分析,同时通过比较各居群感染白粉病的病情指数,研究了它们的抗白粉病能力。结果:蒙古黄芪与膜荚黄芪有很大差异;膜荚黄芪中存在一种花期晚、叶多毛的类型。结论:可以把黄芪分为3个类型:蒙古黄芪,早花型膜荚黄芪,晚花型膜荚黄芪。蒙古黄芪极抗白粉病,膜荚黄芪易感白粉病,其中早花型膜荚黄芪尤其易感白粉病。  相似文献   

15.
黄芪对缺血再灌注心肌保护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黄芪的心肌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兔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在Thomas液中加入黄芪注射液,检测冠脉流量、冠脉回流液中肌钙蛋白-T和腺苷释放、心肌组织中的MDA及外部-5′-核苷酸酶的活性。结果:黄芪能有效地保护外部-5′-核苷酸酶的活性(P<0.05);能使腺苷释放明显增加(P<0.05);能使冠脉流量明显增加(P<0.05),能明显降低冠状循环阻力(P<0.05);能使MDA含量明显减少(P<0.05);能使肌钙蛋白-T释放明显减少(P<0.05)。结论:在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保护心肌细胞外部-5′-核苷酸酶的活性,使内源性腺苷释放明显增加可能是黄芪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晰黄芪花中资源性化学成分组成,探讨其资源潜在利用价值。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对黄芪花中总多糖、水溶性蛋白进行分析评价;采用HPLC-PDA/ELSD法对黄芪花中单糖寡糖组成及含量进行分析;采用GC-MS法对黄芪花中挥发性成分及脂肪酸类成分和含量进行分析;采用UPLC-TQ-MS法对黄芪花中核苷类及氨基酸类组成及含量进行分析。结果黄芪花中含有多糖类(47.02 mg/g)、水溶性蛋白质(470.66 mg/g)、果糖(45.46 mg/g)、葡萄糖(8.71 mg/g)、蔗糖(1.05 mg/g)营养物质;检测出黄芪花中32种挥发性成分,其中以含氧衍生物为其主要组成成分;6种核苷类和15种游离氨基酸类资源性化学成分,总量分别达2.77和6.52 mg/g。在黄芪花中还检出8种脂肪酸类成分,其中肉豆蔻酸、棕榈酸和油酸为其主要组成成分。结论阐明了黄芪花中各类型营养成分的组成及含量,为黄芪花的系统利用与精细化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孙会改  韦春香  杨旻啸  高飞  周宜君 《中草药》2019,50(6):1448-1452
目的使用流式细胞术与K-mer分析估测黄芪基因组的大小及复杂程度,为黄芪基因组测序奠定基础。方法以番茄为内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经碘化丙啶(PI)染色的番茄细胞核和黄芪细胞核混合样品的PI荧光强度,通过比较黄芪与番茄细胞DNA含量峰值的倍数关系,计算黄芪的基因组大小。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黄芪基因组调查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估计黄芪杂合率、重复序列和GC含量等信息。结果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得黄芪基因组大小约为1 426 Mb。通过基因组调查测序,获得了95 Gb黄芪基因组DNA测序数据,K-mer分析表明黄芪基因组约为1 456 Mb,测序深度为39×。K-mer分布曲线有明显的杂合峰,基因组杂合率为2.1%。结论黄芪基因组大小为1.45 Gb左右,杂合率较高。这一结果可为黄芪基因组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该实验采用Roche 454 GS FLX测序仪获得黄芪的转录组数据,使用454 Sequencing System Software分析软件进行转录组从头拼接;利用MISA工具筛选了黄芪转录组测序获得的9 893条unigenes,对其SSR位点信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进行测序所得的reads的平均长度为413 bp,约86%的reads参与了拼接,拼接的N50长度为1 205 bp,所测得的unigene数量基本涵盖了全部转录组信息;黄芪转录组搜索到1 729个SSR位点,SSR的发生频率为9.24%,SSR在黄芪整个转录组中出现的频率为13.42%,SSR的平均距离为7.97 kb。一共发现核心重复序列127种,占优势的是二核苷酸型中的TG/AC型,出现的频率占总SSR位点的4.25%。黄芪转录组的测序结果揭示了黄芪转录组的整体表达特征,并得到大量黄芪转录组unigene序列,并且黄芪转录组SSR位点出现频率高,类型多样,多态性潜能高。  相似文献   

19.
姚萱航  刘翠晶  常晶茹  张雪薇  刘霞 《中草药》2021,52(7):2072-2081
目的以2年生2种类型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ceus(绿茎有毛膜荚黄芪、紫茎有毛膜荚黄芪)根、茎、叶为实验材料,探究其主要药效成分含量及其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表达量的差异,为药材膜荚黄芪资源合理利用及其优良品种选育选育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方法使用HPLC检测膜荚黄芪根、茎、叶中黄芪甲苷与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含量,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膜荚黄芪根、茎、叶中总皂苷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根中皂苷生物合成过程中关键酶乙酰辅酶A乙酰基转移酶(AATC)、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合酶(HMGS)、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异戊二烯焦磷酸异构酶(IDI)、法尼基焦磷酸合酶(FPS)、鲨烯合酶(SS)、鲨烯环氧酶(SE)、环阿尔庭烷合酶(CAS)基因的表达量。结果紫茎膜荚黄芪根中黄芪甲苷含量始终高于绿茎膜荚黄芪;在生殖生长期时,绿茎膜荚黄芪根中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高于紫茎膜荚黄芪,而枯萎期二者变化浮动较大;绿茎膜荚黄芪根中总皂苷含量普遍高于紫茎膜荚黄芪。AACT、FPS、HMGS基因表达量与绿茎膜荚黄芪总皂苷含量呈显著相关(P0.05),IDI基因表达量与总皂苷含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说明这4个基因在绿茎膜荚黄芪总皂苷合成中具有重要影响;HMGR基因与紫茎膜荚黄芪总皂苷呈显著相关(P0.05),其他基因与紫茎膜荚黄芪皂苷含量均有相关性,但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探究了2种类型黄芪3种主要药效成分的动态变化和皂苷类化合物关键酶基因的表达,为黄芪皂苷类化合物合成生理生态机制的明晰、膜荚黄芪资源合理利用及优良品种选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黄芪是药食同源的重要中药材品种之一,为了实现黄芪规范化栽培,提高栽培成效,在黄芪道地产区甘肃省陇西县试验基地行距30 cm条件下,分别采用8,10,12,14,16 cm不同的株距栽培蒙古黄芪。方法:通过测定返青株生长发育动态及药材产量和质量,利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旨在确定合理的移栽密度,探寻规范的蒙古黄芪生产技术。结果:在行距30 cm条件下,移栽株距对蒙古黄芪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随着株距的增大,蒙古黄芪地上部分生物量减小,根冠比增大,但单位面积药材产量下降,药材外观性状随着移栽密度的减小有所改善。在株距14 cm的栽培密度下,黄芪甲苷和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均最高。株距8~16 cm栽培密度条件下,黄芪药材浸出物含量均优于2015年版《中国药典》标准,各株距处理综合评价指数依次为14 cm> 16 cm> 10 cm> 8 cm> 12 cm。结论:结合产量与经济效益综合评判,最优移栽株行距30 cm×14 cm(密度23.81万株/hm^2),该密度下蒙古黄芪生长发育健壮,主茎较粗,根冠比较大,产量较高,质量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