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经动脉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63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观察经动脉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效果。方法:选择2004-08/2005-12在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细胞治疗中心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接受动脉内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患者63例113髋。年龄12~54岁(平均33岁),曾经应用皮质激素史29例,外伤史17例,大量饮酒史11例,原因不明6例。63例患者均行髋关节X射线摄片检查确诊,15例同时行髋关节MRI检查,38例行髋关节CT检查。根据Ficat分期法Ⅱ期52髋(46.0%),Ⅲ期58髋(51.3%),Ⅵ期3髋(2.7%)。①采集自体骨髓200~400mL,Fi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单个核细胞(1~4)×1011L-1,CD34 细胞1.4%~3.5%(2.4%),CD133 细胞1.13%~3.25%(1.88%),制备成单个核细胞悬液10~20mL。②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下行股动脉穿刺,将导管超选插入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动脉及闭孔动脉,将细胞悬液缓慢灌注入动脉内。③干细胞移植后随访观察患者髋关节疼痛程度、疼痛性质及疼痛时间变化、行走距离及步态变化、髋关节外展与内旋功能变化;6个月后复查股骨头供血动脉造影,观察血管新生及股骨头供血动脉充盈情况;观察干细胞移植后不良反应。12个月后行髋关节X射线摄片、CT,MRI扫描观察股骨头形态学变化。结果:63例患者关节疼痛、行走距离及关节功能平均随访3.2个月,其中5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15例行X射线检查(2例同时做CT检查)。①随访时观察髋关节疼痛有不同程度的缓解54例(54/63,85.7%),关节功能改善19例(19/63,30.2%),行走间距延长34例(34/63,54%),生活质量提高。②干细胞移植术后6个月5例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股骨头供血动脉造影检查,显示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动脉及闭孔动脉管径增粗,新生血管增多,血流速度增快,与移植前血管造影结果比较,股骨头区血液供应明显改善。③2例18个月X射线摄片、CT扫描股骨头坏死区缩小,可见新骨形成。④63例患者在治疗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经动脉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方法简便、安全有效,在治疗中未发生不良反应,是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一种新手段。  相似文献   

2.
背景: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由于股骨头局部滋养血管损伤、供血不足致病,迄今尚无最佳治疗方案,改善股骨头血液供应成为治疗本病的关键。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验证自体骨髓问充质干细胞移植血管再生技术改善股骨头坏死缺血状态的效果。 设计:对比动物实验和自身对照临床观察。 单位: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细胞治疗中心。 资料:①动物:选用日本大耳白兔20只,雌雄不拘,体质量3.0—4.0kg,购于沈阳军区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此动物实验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②对象:选择2004—07/2007—07在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细胞治疗中心住院的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188例(335髋),男113例,女75例,年龄18-72岁。均经髋关节X线摄片、核素扫描、MRI、CT检查确诊;对治疗和实验知情同意。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方法:①动物实验:实验于2004—01/2004—06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采用液氮冷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建立方法,双后肢股骨头均制作缺血模型,右侧为移植组,左侧为对照组。抽取骨髓,将所获单个核细胞经右股动脉注入;同法将生理盐水注入左侧股动脉内。②临床观察:密度梯度离心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自体骨髓,分离单个核细胞。行旋股内、旋股外及闭孔动脉干细胞移植术。 主要观察指标:①4周后行DSA动脉造影观察双侧血管新生情况。4,12周后取双侧股骨头标本,行病理切片观察新骨再生及股骨头修复程度。②于移植后第3,6,12,24个月观察患者髋关节疼痛、行走间距及步态、髋关节外展与内旋功能变化。于干细胞移植后6个月行股骨头供血动脉造影术,观察血管新生及股骨头供血动脉充盈情况。于干细胞移植后6,12,24个月行CT,X射线,MRI检查,观察股骨?  相似文献   

3.
背景: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由于股骨头局部滋养血管损伤、供血不足致病,迄今尚无最佳治疗方案,改善股骨头血液供应成为治疗本病的关键.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验证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血管再生技术改善股骨头坏死缺血状态的效果.设计:对比动物实验和自身对照临床观察.单位: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细胞治疗中心.资料:①动物:选用日本大耳白兔20只,雌雄不拘,体质量3.0~4.0 kg,购于沈阳军区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此动物实验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②对象:选择2004-07/2007-07在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细胞治疗中心住院的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188例(335髋),男113例,女75 例,年龄18~72岁.均经髋关节X线摄片、核素扫描、MRI、CT检查确诊;对治疗和实验知情同意.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方法:①动物实验:实验于2004-01/2004-06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采用液氮冷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建立方法,双后肢股骨头均制作缺血模型,右侧为移植组,左侧为对照组.抽取骨髓,将所获单个核细胞经右股动脉注入;同法将生理盐水注入左侧股动脉内.②临床观察:密度梯度离心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自体骨髓,分离单个核细胞.行旋股内、旋股外及闭孔动脉干细胞移植术.主要观察指标:①4周后行DSA动脉造影观察双侧血管新生情况.4,12周后取双侧股骨头标本,行病理切片观察新骨再生及股骨头修复程度.②于移植后第3,6,12,24个月观察患者髋关节疼痛、行走间距及步态、髋关节外展与内旋功能变化.于干细胞移植后6个月行股骨头供血动脉造影术,观察血管新生及股骨头供血动脉充盈情况.于干细胞移植后6,12,24个月行CT,X射线,MRI检查,观察股骨头区形态学及缺血状态变化.于干细胞移植前,移植后3,6,12,24个月进行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动物实验结果:①20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②DSA动脉造影结果:移植后4周移植组兔右后肢股骨头区供血动脉较对照组股动脉明显增多.③病理结果:移植后12周右侧股骨头软骨、板层骨及骨小梁明显修复,左侧股骨头坏死无改善.临床观察:188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症状改善:188例患者中髋关节疼痛缓解164例(87.3%),关节功能改善147例(78.4%),行走间距延长150例(80.0%).②影像学改变:移植后6个月12例患者DSA动脉造影显示,股骨头供血动脉较移植前明显增多、增粗,血流速度增快;12~24个月后X射线平片,CT,MRI检查24例患者坏死的股骨头区可见骨质病变获得改善.③髋关节Harris评分:干细胞移植后6,12,24个月高于移植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423,-6.714,-9.039,P﹤0.01).结论:经动脉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改善股骨头坏死缺血状态,是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背景: 近年来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逐渐兴起,股骨头坏死的发病除与各种原因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有关以外,研究还发现股骨头坏死的发病可能与成骨细胞及骨髓基质细胞的功能下降有关.目的: 观察经动脉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普伐他汀治疗Ⅰ~Ⅱ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可行性.方法: 纳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32例49髋,经集落细胞刺激因子动员后采集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从非治疗侧股动脉成功穿刺后,通过非治疗侧的髂总动脉、腹主动脉至治疗侧髂总动脉,注射非离子对比剂15 mL.将自体干细胞悬液通过导管分2次缓慢注射入旋股内、外侧动脉及闭孔动脉,每次注射时间大于5 min.干细胞移植治疗术毕,口服普伐他汀联合治疗.治疗后随访,观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症状改变情况和髋关节活动度.结果与结论: 32例患者49髋均完成半年以上随访,患者髋部疼痛缓解,髋关节功能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明显扩大,尤其是外展功能恢复明显行走距离增加.16例21髋患者治疗6个月后股骨头血管造影结果显示,股骨头内新生血管增多,血供改善.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普伐他汀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损伤小,可有效恢复髋关节功能,阻止或延缓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不同种带血管骨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远期效果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种带血管自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远期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带血管自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患者175例(213髋),从中抽取病因均为激素性、FicatⅡ期的青壮年(36~45岁,平均40岁),随访超过10年的57例(70髋),其中带旋髂深动脉髂骨移植21髋、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17髋、带旋髂浅动脉髂骨移植15髋、带旋股外动脉升支髂骨移植17髋。对疼痛缓解情况、Harris评分、影像学改变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30年,平均13.6年。疼痛缓解率97%(68髋)。影像学检查Ficat骨坏死分期改善或稳定率为90%(63髋)。术后2髋改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保髋率97%(68髋)。Harris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前平均52.2,术后平均87.5),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0);各种手术方法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带血管骨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安全、有效,远期效果良好;不同种带血管骨移植无明显差别,均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采用带旋股外动脉升支髂骨瓣转位移植治疗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疗效。方法:对34例(38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行死骨清除松质骨植骨,带旋股外动脉升支髂骨转位移植,结果:随访2-9年,平均4.2年,优19例20髋,良9例12髋,可4例4髋,差2例2髋,结论:带旋股外动脉升支骨瓣转位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能同时植入松质骨,将血运丰富的骨瓣植于头颈内,能有效改善股骨头血运,提高治愈率,旋股外动脉升支血管主干管径粗,蒂部长,位置恒定,易于解剖,切取骨瓣大,转移无张力,手术可在同一切口完成,不失为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有效方法,尤其适用于Marcus法分期Ⅱ,Ⅲ期年轻患者。  相似文献   

7.
郑越    杨祥雷  王辉  李会杰 《中国临床康复》2013,(23):4363-4370
背景:目前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方法有多种,提倡早期治疗是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目的:观察头颈开窗减压自体髂骨联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效果。方法:自2009年2月至2012年3月采用头颈开窗减压自体髂骨联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21例(36髋),单髋6例,双髋15例;年龄22-50岁,平均33:6岁;病史8个月-3年,平均1.4年;按ARCO分期标准,Ⅰ期7髋,Ⅱ期29髋。根据治疗前后症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X射线及CT结果进行评价,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21例(36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其中29髋疼痛消失,活动自如,X射线、CT显示股骨头密度、骨小梁结构、髋关节间隙比治疗前明显改善,疗效为优;6髋病情缓解,疗效为良;1髋病情加重,疗效为差,治疗总优良率为97%(35/36)。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治疗前平均(60.9+5.6)分增至治疗后平均(90.5±5.1)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头颈开窗减压病灶清除自体髂骨联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一种有效方法,若要取得完美的治疗效果有待于进一步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8.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酒精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酒精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自愿接受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酒精性股骨头坏死的55例、68髋进行股骨头供血动脉干细胞灌注术。移植后随访观察患者髋关节疼痛程度、行走距离、髋关节活动度及影像学改变。【结果】移植后Ⅰ~Ⅲ期3~12个月患者的髋关节疼痛缓解、行走距离增加、活动度增加。48髋干细胞移后6个月,77%(37髋)在股骨头区有新生血管形成。Ⅳ期6髋中干细胞移植后,16.7%(1髋)在股骨头区有新生血管形成。术后18个月38髋行股骨头影像学检查,30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骨质修复、死骨吸收、死骨范围缩小,有新生骨形成。【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酒精性股骨头坏死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入治疗有助于增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股骨头血供,干细胞可以促使新生毛细血管形成。实验拟证明经动脉应用骨髓干细胞移植结合常规介入疗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选择2005-03/2007-05年于新乡新华医院接受治疗的5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共8髋,均为男性,年龄(40.1±10.8)岁,5例患者均经临床症状和髋关节影像学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验方法:采集患者自体骨髓血制备骨髓干细胞。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非治疗侧股动脉穿刺成功后,引入Terumo公司5Fcobra导管,通过非治疗侧髂总动脉、腹主动脉至治疗侧髂总动脉,注射非离子造影剂15mL,并电影采集。血管造影,确定股骨头供血动脉和病变程度,导管超选择进入治疗侧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动脉及闭孔动脉,再次血管造影证实导管到位后,经导管缓慢灌注尿激酶、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罂粟碱等常规介入治疗药物。药物灌注完成后将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悬液等量分为3份,缓慢灌注各支血管。双侧病变者,间隔两周行另外一侧治疗。实验评估:治疗完成后1年随访,Harris评分观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症状改变和髋关节活动度,判定ARCO分期。结果:5例患者8髋均完成1年随访。随访结果显示,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髋关节临床症状Harris评分分值显著提高(P<0.05),髋关节活动度无明显改变(P>0.05),ARCO分期进展4髋,稳定4髋,各为50%,5例患者治疗前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动脉骨髓干细胞移植配合常规介入疗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病例样本小和随访时间较短,其长期效果仍然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介入途径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在股骨头坏死治疗中的应用,并评价其疗效。方法:选择2004-07/2005-11在解放军四六三院细胞治疗中心住院的,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股骨头坏死确诊患者共54例91髋。纳入确诊股骨头坏死,有关节疼痛、功能障碍等症状患者,性别、年龄不限;排除有严重心力衰竭、严重肾功能异常等不能耐受手术者。符合纳入标准54例,男45例,女9例,12~68岁。按ARCO分期Ⅱ期42髋,Ⅲ期47髋,Ⅳ期2髋。实验对象对治疗的相关内容知情同意并签知情同意。干预措施:抽取患者髂后上嵴骨髓进行单个核细胞悬液的制备。在DSA监视下将采集的单个核细胞混悬液经股动脉行Seldinger法穿刺,穿刺成功后,置入4F动脉鞘,经动脉鞘置入Cobra导管,将导管超选择至闭孔动脉及旋股内外侧动脉,平均注入单个核细胞悬液。术后定期随访症状变化情况,1年后复查X射线或CT,随访疼痛、关节活动度等情况。实验评估:①疼痛指数:无疼痛症状为3分,Harris髋关节评分疼痛分级A级;时有隐痛2分,Harris髋关节评分疼痛B级;轻度疼痛为1分,Harris髋关节评分疼痛C级;中度疼痛为0分,Harris髋关节评分疼痛D级。②功能指数:髋关节屈、伸、展、收、旋转度评分达Harris髋关节活动范围评分4~5分为3分;3~4分为2分;2~3分为1分;小于2分为0分。③X射线平片指数:股骨头形态无变化,应力骨小梁清晰,坏死区明显缩小为3分;坏死区略缩小为2分;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为1分;坏死区扩大为0分。④血管指数:治疗后旋股内、外侧动脉及其分支增粗、增多,延长1cm以上者3分;1~0.5cm者2分;小于0.5cm者1分,无变化者0分。结果:54例患者均完成疼痛症状、关节功能及影像学随访1年。①术后12个月复查疼痛消失9髋,缓解61髋,无缓解21髋,缓解率为76.9%。②关节功能缓解33髋,无缓解58髋,缓解率为36.3%。③1年后X射线平片或CT、MRI示股骨头区可见不同程度的股骨头坏死区骨质密度改变,坏死区有吸收、缩小,股骨头形态变圆滑规整,改善28髋,无缓解或加重63髋,缓解率为30.1%。④12例24髋完成术后12个月复查股骨头供血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好转18髋,好转率为72.2%。结论:经介入途径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股骨头坏死损伤小,可缓解临床相关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