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2 毫秒
1.
苏秀海主任医师从医近40年,擅长诊治糖尿病及其急慢性并发症。苏秀海主任医师认为糖尿病肾病的病位在脾肾,临床期肾病的病机主要为脾肾亏虚固摄失权,痰湿、瘀血、热毒损伤肾络,临证创立健脾固肾化瘀方,根据虚实情况,同时配合艾灸温肾化气,提倡益气涩精、活血化瘀,佐以清热、化痰、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肾病取得了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2.
庞国明主任医师擅长内外并举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内科疑难杂症。总结庞国明主任医师多年来临证经验和学术造诣,学习庞国明教授丰富的临床经验、深邃的学术思想,并从糖尿病性泌汗异常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辨治经验、外治疗法等方面阐述庞国明主任医师辨治糖尿病性泌汗异常的临床经验,具有恒立主方、善辨病性、牢抓主证、内外合治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庞国明主任医师临证行医近40年,擅长内外治并举治疗内科疑难杂症,尤精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临床诊疗,坚持"中医治病、必循其真"的原则,勤于临床,活用经方,知常达变,有得辄著。在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诊治中,初步形成"辨病与分期相结合"的理法方药临证经验与诊疗体系,提出"正虚为本,湿浊毒瘀为标"的病机特点,崇尚"用药如用兵"理念,善于启用"虎狼"之药,对糖尿病肾病分期辨证治疗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4.
庞国明主任医师为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内分泌学会创会会长,河南省中医糖尿病理事长,河南省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诊疗中心主任,河南省首届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从事中医诊疗近40年,经验丰富,擅长内外并举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现主要阐述庞国明主任医师辨治糖尿病性腹泻的临床经验,主要以健脾除湿贯穿于治疗始终,升清降浊是调中止泻的关键,掌握"和法"要旨是取效的根本。  相似文献   

5.
介绍庞国明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齿衄的临证经验。庞国明教授认为2型糖尿病合并齿衄多由外感、内生二邪久蕴于内,热盛伤阳络动血所致,结合中医整体辨证思维,在主方调糖基础上,辨证运用犀角类方以凉血止血,内外合治,针药并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庞国明: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南中医学院兼职教授,开封市中医院院长兼党委书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科学技术带头人。擅长内外并举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老年病。本文从糖尿病性胃轻瘫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辨治经验、外治疗法等方面阐述了庞国明教授辨治糖尿病性胃轻瘫的临床经验,具有善辨病性、内外合治、抓主证、立主方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熊维建主任医师治疗糖尿病肾病,抓住"脾肾气虚,肾络瘀阻"的核心病机,确立"补肾健脾,活血通络"的治疗原则。临证加减,权衡攻补,重视"风药"的应用,临床收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米烈汉主任医师治疗糖尿病临床经验。方法:跟师学习,总结辨证思路和临床特长。结论:米烈汉主任医师认为治疗糖尿病主张从肾论治消渴病病因病机,从肾论治消渴本病和并病的临证经验。  相似文献   

9.
文章总结导师党毓起主任医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证经验。文章从病因、病机、治法、选方等角度阐述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导师认为其病因主要有脾肾先天不足和后天亏损两大方面,也是"阴火"的两大来源,根据病因辨证从"阴火"论治,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固肾健脾法治疗糖尿病洞口县山门区医院(422317)潘万顺主题词糖尿病/中医药疗法,固肾涩精健脾肖某某.女儿,60岁,农民。1995年1月2日初诊。患者多饮、多食、多尿3年,多处求医罔效。刻诊:面色白无华,形体消瘦,四肢无力、口渴多饮、多食、多尿,食...  相似文献   

11.
对郭喜军教授在临床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进行了总结。郭喜军教授从该病的病因病机入手进行治疗,在用药方面讲求健脾补肾以助正气、清热解毒以驱“浊毒”,升阳涩肠以止泄泻,调气和血以疏肠络的策略。在诊断和治疗该病时中西结合以期获得良效,还善于使用中药灌肠、热盐包、灸法等外治手段对机体进行整体调理,临床疗效确切。还列举了郭喜军教授在临床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际案例,以期为临床辨治该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胃食管反流病虚实辨证分型论治经验。方法:查阅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文献,结合大量的临床病例资料,总结周斌副主任医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经验。结果: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根据多年临床经验,采用辨证与辨症相结合,将本病分为肝郁脾虚和肝胃不和虚实两种证型,并针对证型辨证论治,取得良好疗效。结论:遵循中医辨证的客观化和简易化原则,将胃食管返流病分为虚实两大类型,不仅使临床诊断治疗简洁方便,使科研病证分型清晰,更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对中医个体化诊疗的理解与解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个体化诊疗是指突出个性特征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其中体质、患病季节和环境体现病人的个性特征,学识、经验和诊疗习惯体现医生的个性特征。中医临床研究的目的应是从众多的个性信息中总结共性规律,形成诊疗规范,凸显患者的个性特征,但减少医生的个性特征对诊疗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许建秦主任医师治疗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许建秦主任医师诊治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医案,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数据规范化录入,对性味归经、高频用药、核心药物等进行分析.结果:共收录方剂126首,涉及药物142味,处方药物多选用温性药物...  相似文献   

15.
旴江医家龚廷贤贯通医理,精熟内、外、妇、儿各科,所著《万病回春》一书集中体现其对妇科的诊治特色,对后世医家妇科学术发展影响较大。其诊断特色以辨脉为先,次可选用药物试探;治疗特色则包括药物内治、药物外治、饮食治疗和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16.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用药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基于文献探讨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CNKI,建立UC中医用药文献研究数据库,采用SPSS 11.5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结果:治疗UC的中药共计114味,使用频次1461味次;所用药物种类以补益药、清热药、理气药、收涩药、利水渗湿药最多,占总体用药的70.02%;其中药味以甘、苦、辛为主...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历史相关古籍文献的整理研究,梳理白涩症发展沿革,探讨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的认识,以期为白涩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为临床治疗开拓思路。中医对白涩症的相关记载,最早可追溯至晋代《针灸甲乙经》中有关目涩的论述,其对于自觉眼部干涩不适的症状有了初步的认识。“白涩症”之名首见于《证治准绳》,后沿用至今。其基本病因病机主要归责于津液亏少,眼目不得濡养,外感邪气、脏腑内伤、情志失常、饮食劳倦等因素均可致病,内治法治疗主要分为祛邪、泻实、补虚三个方面,外治法包括点眼法及针灸疗法,临床上当审察病因,随证治之。现代医学对该病的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为主,寻找有效的中医治疗手段在现代临床应用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临床指南是指经过系统研究所生成的、供医务工作者用来为患者制定最恰当的医疗卫生服务的有关陈述和建议。中医药诊治疾病有其自身特点,以现代医学研究证据制定的临床指南,对中医药临床实践存在不完全适用的具体情况。中医药临床指南的制定应基于循证医学系统研究所生成的证据,由有关的医务人员、管理人员和循证医学专家共同参与,以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医药治疗疾病的循证指南。  相似文献   

19.
杨薇 《中国针灸》2008,28(4):287-289
国家级名中医杨楣良主任医师,矢志岐黄之道,博采众长,融合汇通,坚持开拓创新,注重实效;擅长针灸,兼通内科;强调诊治勿忘整体,医疗探源求本,擅长将脾胃理论运用于针灸临床,主张组方配穴精当,以达到一穴多效、效专力宏的效果。其独特的治疗技术,在施术中屡见奇效,尤其治疗失眠、眼疾、肠梗阻、胃溃疡、痿躄、崩漏等病症颇有特色。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从整体观念出发,提出“一元医学模式”的医学基础理论,把中西医学及各民族医学从理论上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种中西医学及各民族医学相结合的医学科学理论体系。本文在介绍“一元医学模式”的同时,还简单地描述了该模式对医学临床现象的解释作用;对临床诊治的指导作用;对疾病治疗研究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