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2.
分别采用RE-N-C-V-Nb盐浴多元共渗技术和淬火+回火热处理方法制备了2种H13钢试样。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观察经RE-N-C-V-Nb盐浴多元共渗处理后H13钢的显微组织结构。采用动电位极化曲线、阻抗谱等方法研究了RE-N-C-V-Nb盐浴多元共渗与淬火+回火2种方法处理后H13钢的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多元共渗的渗层由细小均匀、致密性好且呈弥散性分布的氮碳化合物组成;在3.0%的NaCl溶液中,其自腐蚀电位和极化电阻分别为-0.946V和1 574Ω·cm2,高于淬火+回火钢的相应值;自腐蚀电流密度和腐蚀速率分别为1.017mA/cm2和0.119 68mm/a,低于淬火+回火的相应值;其腐蚀特征以点蚀和均匀腐蚀出现,而淬火+回火钢以点腐蚀和晶间腐蚀出现。这表明H13钢经过RE-NC-V-Nb盐浴多元共渗处理后具有较高的耐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3.
4.
5.
6.
预喷丸对H13钢气体渗氮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质量增量分析、剖面金相分析和显微硬度测量等方法研究了预喷丸处理对H13钢气体渗氮动力学与渗氮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喷丸处理对H13钢气体渗氮有明显的催渗作用,这种催渗作用在白亮层尚未形成的渗氮初期最为明显,随着渗氮温度升高,预喷丸处理的催渗效果显著提高。试验数据还表明,预喷丸催渗所增加的氮原子一方面使渗氮层加深;另一方面使扩散层固溶氮浓度和/或氮化物沉淀相密度提高。测量表明,预喷丸催渗条件下形成的渗氮层的硬度明显高于普通气体渗氮。 相似文献
7.
合金元素对低温盐浴渗铬层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45钢和H13钢低温盐浴渗铬层的金相组织、相结构、厚度、铬浓度、显微硬度的对比,表明钢中含有扩大α相区的含金元素(Cr、Mo、Si)不是促进渗铬,而是阻碍渗铬,减小了渗层厚度,降低了渗层的显微硬度。 相似文献
8.
9.
H13钢盐浴渗铬及其在热挤压模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H13钢经硼砂盐浴渗铬及渗碳后渗铬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直接渗铬时,碳化铬层薄,次表层有贫碳区,而渗碳、渗铬处理后,碳化铬层较厚,次表层无贫碳区。将渗碳、渗铬工艺应用于H13钢铝型材热挤压模,模具使用寿命比渗氮模具提高50%以上,型材表面光洁度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钛催渗对H13钢盐浴氮碳共渗的影响,分别就盐浴处理温度和时间等工艺参数对试样表面性能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钛催渗剂的多少对共渗层表面硬度具有显著影响,钛催渗可显著缩短盐浴处理时间,有效提高渗层厚度和硬度,能得到质量良好的渗层。 相似文献
11.
用RE-N-C-S-V-Nb盐浴多元共渗的方法对H13钢表面进行改性处理,形成了含有钒铌碳氮化物的高性能复合层。以多元共渗渗层厚度和显微硬度作为正交试验的参考指标,对多元共渗配方成分进行优化。根据正交试验中各因素水平对指标的影响结果得到最优的成分为:硼砂盐浴中,稀土质量分数5%,V2O5质量分数6%,Nb2O5质量分数6%;盐浴回火中,稀土质量分数1%,CNO-质量分数34%。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多元共渗层的组成和显微结构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共渗后试样表面形成了NbN、VN、NbC、V8C7等高性能物相和组织,渗层厚度达100~120μm且组织致密并呈弥散性分布。与常规氮化处理的试样比较,高温氧化增重速率缓慢仅为氮化处理的1/4,微裂纹出现在热疲劳循环2 000次以上。 相似文献
12.
13.
14.
热处理工艺对H13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硬度和金相分析,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模具材料H13钢(4Cr5MoSiV1)的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热处理后的试样缺陷。结果表明,H13钢经1050℃×200s (560 ̄600)℃×2h回火,可使其硬度达到较佳的使用范围(48 ̄52HRC);采用同样的回火工艺进行二次回火后,其组织更加稳定和均匀,且硬度适中。 相似文献
15.
16.
H13钢RE-N-C-S-V-Nb多元共渗成分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RE-N-C-S-V-Nb盐浴多元共渗的方法对H13钢表面进行改性处理,形成了含有钒铌碳氮化物的高性能复合层.以多元共渗渗层厚度和显微硬度作为正交试验的参考指标,对多元共渗配方成分进行优化.根据正交试验中各因素水平对指标的影响结果得到最优的成分为:硼砂盐浴中,稀土质量分数5%,V2O5质量分数6%,Nb2O5质量分数6%;盐浴回火中,稀土质量分数1%,CNO-质量分数34%.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多元共渗层的组成和显微结构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共渗后试样表面形成了NbN、VN、NbC、V8 C7等高性能物相和组织,渗层厚度达100~120 μm且组织致密并呈弥散性分布.与常规氮化处理的试样比较,高温氧化增重速率缓慢仅为氮化处理的1/4,微裂纹出现在热疲劳循环2 000次以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