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王键 《中国计算机用户》2014,(3):I0022-I0022
校园卡、人人通、电子书包……随着一系列电子产品走进校园和生活,广大师生、家长,包括宁波全体市民的学习方式都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有关于电子书包的研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在众多相关的文章中,较少有对学习者心理的研究,应用电子书包学习的同时应该更多地考虑到学习者的心理因素。本文阐述电子书包的定义及研究现状,侧重分析电子书包的应用给大学生心理带来的影响,并针对学习主动性不强、产生负面情绪、降低创新能力等消极影响,提出相应的调节策略,以期给应用电子书包产生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以一定指导。  相似文献   

3.
电子书包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又一次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以北京、上海、深圳、南京、山东等地区为代表的电子书包实验区,正在进行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教学变革。电子书包实验探索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优势。无论是技术的成熟度,还是数字化学习的接受度,都为电子书包的产生创造了有力条件,所以电子书包项目顺理成章地进入了教育系统。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罗杰斯创新扩散理论(Diffusion of Innovations,DOI)和AHP算法,探讨家长对孩子使用电子书包的关键影响因素的看法和态度,阐述了影响使用电子书包的行为.根据罗杰斯创新扩散理论的创新特质,将27个因素属性,作为创新的定量分析,以层级分析算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为基础设计了电子书包评估系统,并对电子书包评估系统中用户提交数据做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5.
电子书包是一种智能化的移动学习工具,目前在基础教育过程中的应用已经日渐成熟,但是与其相关的教学应用研究却始终是缺乏的。本文在这种背景下依托目前的实践经验,首先对电子书包的应用特征进行了简单的阐述,然后对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电子书包的应用进行分析与探讨,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热点事件     
《互联网周刊》2012,(9):16-16
电子垃圾被运往中国据科技网站TechinA sia报道,最近对广东省贵屿镇的电子垃圾集散地走访调查后发现,这里不仅聚集了来自全球的旧计算机和其他电子产品零部件,而且还有一些来自惠普、三星和松下等公司几乎全新但存部分缺陷的产品。此外,还包括一些来自AMD公司没有使用过或者准备返修的芯片产品。从这些废弃电子产品的条形码和其他信息获知,这些产品有部分几乎是全新的。  相似文献   

7.
为了构建学习型社会,开放学习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成人的继续教育在学习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发挥着突出的作用,将电子书包这一新兴的学习资源应用于开放学习过程中将取得更好的效果。本文结合电子书包的特点,探讨电子书包在成人开放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并尝试着提出了电子书包在成人开放学习过程中的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8.
杂志于本期组织了一期专题盘点电子书包,我也在无锡市的几所小学进行了电子书包实验。面对着电子书包教学实验的问题,我不仅仅要思考如何使用电子书包,更要深入思考电子书包应用的价值,并由此扩展到,技术对于教育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什么是教育技术?教师为什么要在实际教学中采用技术呢?为了更好地解答以上问题,我阅读了《科技想要什么》、《技术的本质》、《信息批判》等几本书,对于有关教育中技术的应用也有了些许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旨在研究电子书包支持的体验学习的活动模型和应用效果。首先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电子书包支持的体验学习活动模型,并设计了《校园植物知多少》等3个教学专题,之后在某小学进行了试点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电子书包支持的体验学习模型确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体验、行为体验和情感体验的参与度。  相似文献   

10.
创新整合点
  将有关“纳税”的自主学习资源包、百分数练习题库等搜集到电子书包智慧课堂系统,学生通过运用电子书包自主学习纳税意义与作用,认识税率以及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借助电子书包及教育云平台实现跨时间跨空间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快捷、便利、高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实现知识习得,能力提升,懂得信息技术不仅能改变生活,而且也改变了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取使用电子书包的三节小学数学课堂实录,运用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教学互动分析系统,对课例进行编码以及结果分析,旨在对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问题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思考与建议,以期能够为电子书包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基于S3C2410的电子书包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学生书包超重、学习被限制在课堂之内等问题,提出了采用电子书包系统的解决方案,采用ARM处理器S3C2410设计了电子书包的硬件平台,并在这一硬件平台上进行了相应的软件开发。该平台具有成本低、专用性强等优点,为实际应用提供了很好的开发起点。  相似文献   

13.
创新整合点
  在本节课中,使用了智慧课堂的学习平台。从电子书包教师端以听力材料的形式推送要学习的文本到学生人手一台的电子书包学生端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听的遍数,给足学生听材料的时间,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在基本把握文本主旨、较好地理解文中关键词汇使用方法的基础上,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使用所学到的内容和词汇,结合情境,合作写出短文。通过智慧课堂的分组讨论功能,学生在上传小组作品后可以马上在电子书包学生端上看到其他所有小组的作品。在学生端上,不仅可以用点赞表达自己对各小组作品的欣赏程度,还可以给出具体的评价。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点赞情况以及评价的内容,将获得最多点赞的文本进行讲评。  相似文献   

14.
“小呀小儿郞,背起了书包上学堂……”这首歌家喻户晓,几乎可以列入中华经典。然而下一代儿童,恐怕就听不懂这首歌了。据《华声报》9月20日报道,新加坡教育部正在准备针对中学生的“书包改革”,推广一种集课本、笔记本、作业资料为一身的“电子书包”。这种书包仅重一公斤,学生一提就走。目前已经有160个学生使用过“电子书包”,都乐得合不拢嘴巴。怎么会不乐呢?现在上海的小学生、中学生背的书包有多重?别人我不知道,我儿子上小学三年级,他每天早上把书包背上肩的时候,都要使出浑身的力气。假如有了电子书包,何须费这么大的劲。更加值得称道的是,电子书包免除了买书、买作业本的浪费,完全是“无纸化学习”,几千万学生节省的纸张,大概能顶得上几十万棵大树下吧!  相似文献   

15.
随着面向学生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研究的推进,电子书包正逐步成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形式,而学习共同体将在这种数字化的教学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在深入分析电子书包发展现状及其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原则与特征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学习共同体的电子书包的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16.
自从2010年以来,电子书包借助移动终端的普及得以迅速地在国内发展,带来无数厂商、教育管理机构以及学校大胆尝试和勇敢实验。经历了数年来的推广及实践,人们逐渐在狂热之中沉淀,在实践之中省思,在交流之中发展。人们不禁更加深度地思考电子书包到底为什么而来?电子书包能够带来什么、电子书包实际又带来了什么、电子书包到底走向何方,等等。为了观察电子书包现状、挖掘电子书包建设与应用典型以及反思电子书包应用误区,我们特别组织了本期专题,通过观察、典型、反思三部分的呈现,力图对发展已经历数年的电子书包有一个全景化的盘点。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于2012年3月率先开始探索电子书包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福新小学成为了福田区首批电子书包试点学校之一。2012年迄今,福新小学已经正式成立了4个试点班级,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学习应用电子书包的方法和经验,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分对待电子书包的态度、电子书包应用方法两个方面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信息高速公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工作方式,并促进学校教育越来越走向个性化、网络化发展"。电子书包"全称是"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实验",是教育部教育体制综合改革的一项试点项目,最终的目的是改变如今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电子书包"不是简单地将书装进电脑,教材也不仅仅是文字,还能有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并实现终端的互相连通。学生可以通过"电子书包"的终端进行阅读、作业和考试等。课堂上,学生和老师还可以直接通过无线网络即时上网查询资料,并开展讨论。"电子书包"将新技术的应用与课堂教学完美结合,实现学生的趣味学习,提高教学实效,形成师生间、生生间的真正互动和高效学习。  相似文献   

19.
电子书包是近几年非常热门的话题,就国内而言,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学校开展了电子书包项目。电子书包这个概念大体上相当于国外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即每个学生一台移动终端环境下的新型教与学的方式。而这个移动终端通常是笔记本电脑、上网本、平板电脑。从世界范围来看,电子书包进入课堂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20.
仝华蕾  李明慧 《软件》2012,33(9):159-160
当前,电子书包逐步取代传统书包已经成为世界教育领域中不可阻挡的一种潮流.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大量检索并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对这一趋势进行了梳理和分析.首先,回顾了电子书包正在迅猛发展的基本背景;接着,分别针对电子书包的定义、发展现状以及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探讨.未来,电子书包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严肃对待并认真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