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观察地佐辛复合异丙酚用于无痛宫腔镜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自愿要求宫腔镜手术患者45例,随机均分为3组:Ⅰ组予异丙酚+地佐辛治疗,Ⅱ组予异丙酚+芬太尼治疗,Ⅲ组单纯予异丙酚。观察3组患者入室后给药前(T0)、睫毛反射消失时(T1)、扩宫颈时(T2)、宫腔操作时(T3)、术毕时(T4)以及唤醒时(T5)的MAP、HR、RR及Sp(O2),记录异丙酚总用量、唤醒时间、手术时间以及苏醒时的宫缩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手术医生对麻醉效果评价,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T1时点各组MAP及HR均显著低于T0时点(P均〈0.05)。Ⅱ组的RR在T1时点明显低于Ⅰ组和Ⅲ组(P均〈0.05)。Ⅲ组异丙酚总用量显著大于Ⅰ组及Ⅱ组(P均〈0.05),Ⅲ组唤醒时间明显长于Ⅰ组及Ⅱ组(P均〈0.05)。术中麻醉效果优良率Ⅲ组明显优于Ⅰ级及Ⅱ组(P均〈0.05),而术后宫缩痛VAS评分Ⅰ组及Ⅱ组明显低于Ⅲ组(P均〈0.05)。恶心呕吐的发生率Ⅱ组明显高于Ⅰ组及Ⅲ组(P均〈0.05);头昏及兴奋躁动发生率Ⅰ组及Ⅱ组明显低于Ⅲ组(P均〈0.05)。结论地佐辛复合异丙酚用于宫腔镜手术具有血流动力学平稳、镇痛效果确切、苏醒迅速、麻醉期间不良反应及麻醉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将盐酸罗哌卡因分别与佐辛、芬太尼、舒芬太尼复合应用于硬膜外麻醉对其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肇庆市端州区妇幼保健院2011年3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99例实施硬膜外麻醉手术的患者,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Ⅰ组、Ⅱ组、Ⅲ组各33例。Ⅰ组与佐辛相结合,Ⅱ组与芬太尼相结合,Ⅲ组与舒芬太尼相结合对患者进行硬膜外麻醉手术,观察并比较三组患者进行硬膜外麻醉后在T1(5 min)、T2(10 min)、T3(15 min)、T4(20 min)时患者的舒适度评分(BCS)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并记录三组患者手术结束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Ⅰ组患者麻醉后T1、T2、T3的BCS评分明显高于Ⅱ组、Ⅲ组(P0.05),VAS评分显著低于Ⅱ组、Ⅲ组(P0.05);Ⅰ组患者手术结束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其他两组更低(P0.05)。结论:将盐酸罗哌卡因与佐辛相结合进行硬膜外麻醉手术的治疗效果更佳,手术结束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低,能够使患者的疼痛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地佐辛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手术麻醉诱导中的效果及最佳剂量。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及随机余数分组法分为Ⅰ、Ⅱ、Ⅲ、Ⅳ组各20例,Ⅰ组用舒芬太尼5μg/kg,Ⅱ组用地佐辛0.1 mg/kg,Ⅲ组用地佐辛0.2 mg/kg,Ⅳ组用地佐辛0.3 mg/kg,观察比较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t_1)、气管插管后即刻(t_2)、插管后1 min(t_3)、插管后2 min(t_4)、插管后5 min(t_5)各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动脉血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和皮质醇(Cor)浓度,比较各组一次插管成功时间和呛咳发生率。结果 t_1时间点:Ⅳ组患者的MAP、HR均低于Ⅰ、Ⅱ、Ⅲ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_2、t_3、t_4、t_5四个时间点:Ⅳ组患者的MAP、HR及NE、E及Cor浓度均低于Ⅰ、Ⅱ、Ⅲ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一次插管成功时间Ⅳ组明显少于Ⅰ组、Ⅱ组、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Ⅳ组呛咳发生率明显低于Ⅰ组、Ⅱ组、Ⅲ组,Ⅰ组分别与Ⅲ、Ⅳ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腹腔镜子宫切除手术中采用地佐辛0.3 mg/kg麻醉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对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探讨复合异丙酚时舒芬太尼对老年患者麻醉诱导的适宜剂量。方法选择拟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均20例,3组麻醉诱导予以咪唑安定、舒芬太尼、维库溴铵、异丙酚,舒芬太尼用量Ⅰ组0.2μg/kg,Ⅱ组0.3μg/kg,Ⅲ组0.4μg/kg。诱导后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分别记录诱导前(T1)、插管前(T2)、插管即刻(T3)、插管后1 min(T4)、插管后5 min(T5)各时点的SBP、DBP和HR。结果Ⅰ组SBP、DBP和HR的在T3、T4、T5时均高于T1(P均<0.05),而Ⅱ组插管前后均无显著变化(P均>0.05),Ⅲ组在T2、T3、T4、T5时较T1均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舒芬太尼0.3μg/kg用于老年患者麻醉诱导,血流动力学稳定,是老年患者适宜的麻醉诱导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比较异丙酚和咪唑安定对发绀型心脏病患儿心内直视手术的心肌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行心内直视手术的发绀型心脏病患儿32例,随机分为异丙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组(PF组,n=16)和咪唑安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组(MF组,n=16)。观察患儿血流动力学变化,检测开放静脉通路时(T0)、主动脉开放后2 h(T3)、术后24 h(T4)的静脉血血浆中肌钙蛋白I(cTnI)含量。检测主动脉阻断后10~20 min(T1)和主动脉开放后10~20 min(T2)时的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表达。结果 2组患儿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和同时点血cTnI水平无显著性差异;2组患儿T2时点心肌中AngⅡ含量均高于T1时点水平,T2时点心肌中AngⅡ含量PF组高于MF组(P<0.05);2组心肌HO-1表达T2时点均高于T1时点(P均<0.01),PF组同时点HO-1表达均高于MF组(P均<0.05)。结论异丙酚和咪唑安定对发绀型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心肌保护作用相当,咪唑安定抑制心肌AngⅡ表达的作用比异丙酚强,而异丙酚刺激心肌HO-1表达的作用优于咪唑安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局部麻醉、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在阑尾切除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90例ASAⅠ~Ⅱ级行阑尾切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A组为局部麻醉,B组为硬膜外麻醉,C组为腰硬联合麻醉。分别记录3组患者麻醉前(T1)、麻醉给药后5 min(T2)、麻醉给药后10 min(T3)、牵拉阑尾时(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术中牵拉反应及最高阻滞平面。结果 B、C 2组T2和T3时点MAP下降明显,与麻醉前和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A、B 2组T4时点MAP及HR升高明显,与C组及T1时点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C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A、B 2组(P均<0.01);B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A组(P均<0.01);C组牵拉反应较A、B 2组轻(P均<0.01);C组最高麻醉平面较B组高(P<0.01)。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阑尾切除术阻滞效果佳,肌松效果满意,牵拉反应轻,血流动力学稳定,是阑尾切除手术的一种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地佐辛复合局麻药对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和术后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地佐辛组与对照组各30例。2组均采用斜角肌间隙入路法行臂丛神经阻滞,地佐辛组注入含有地佐辛10 mg+罗哌卡因100 mg+利多卡因100 mg的生理盐水稀释液40 m L,对照组注入含罗哌卡因100 mg+利多卡因100 mg的生理盐水稀释液40 m L,观察并记录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呼吸循环改变、麻醉满意度以及术后患者不良反应,同时采用VAS评分评价术后镇痛效果。结果地佐辛组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手术开始后对照组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显著升高(P均<0.05),地佐辛组麻醉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麻醉后地佐辛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而且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地佐辛复合局麻药用于臂丛神经阻滞能缩短感觉与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延长镇痛持续时间,并且镇痛效果更强,术后恢复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8.
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小儿骶管麻醉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观察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骶管麻醉与单纯辅助氯胺酮或丙泊酚用于小儿腹部以下部位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下腹部、会阴部、下肢手术患儿105例,ASAⅠ~Ⅱ级,年龄1~7岁,在基础麻醉下行骶管阻滞,随机分为3组辅助用药(用微泵持续输注):Ⅰ组,氯胺酮0.025 mg/(kg.min);Ⅱ组,异丙酚0.12 mg/(kg.min);Ⅲ组,氯胺酮0.01 mg/(kg.min)+异丙酚0.045 mg/(kg.min)。结果3组麻醉效果满意,均能满足手术要求;术中镇静评分3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注药后2 min HR、MAP、Sp(O2)变化有显著性差异;术后苏醒时间Ⅰ组明显长于Ⅱ、Ⅲ组(P均<0.05);苏醒期恶心呕吐、精神症状、躁动不安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Ⅲ组明显少于Ⅰ、Ⅱ组(P均<0.05)。结论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骶管麻醉用于小儿腹部以下部位手术效果满意,呼吸循环更稳定,术后清醒快,其临床效果优于单纯应用氯胺酮或丙泊酚辅助小儿骶管麻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地佐辛联合丙泊酚用于无痛取卵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无痛取卵患者100例,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2组,各50例,A组单纯用丙泊酚2.0 mg/kg静脉麻醉;B组予地佐辛2.5 mg+丙泊酚1.5 mg/kg静脉麻醉,分别观察2组BP、HR、Sp(O2)值,记录丙泊酚的总剂量和观察术后镇痛效果。结果 2组患者术中BP、HR、Sp(O2)及麻醉起效与清醒时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B组麻醉效果和术后30 min镇痛效果明显优于A组(P<0.05);B组丙泊酚总量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地佐辛联合丙泊酚可安全用于无痛取卵麻醉,术后镇痛效果确切,苏醒质量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地佐辛与舒芬太尼联合应用于小儿骨折术后静脉镇痛的临床效果,并指导临床应用。方法:选择ASA麻醉分级1~2级小儿骨折患儿45例,择期进行手术。随机将45例患儿分为三组。Ⅰ组:采用舒芬太尼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舒芬太尼2.8μg/kg,格拉司琼0.03 mg/mL;Ⅱ组:采用舒芬太尼PCIA,舒芬太尼2μg/kg,格拉司琼0.03mg/mL;Ⅲ组:采用舒芬太尼PCIA,舒芬太尼2μg/kg,地佐辛0.3 mg/kg,格拉司琼0.03 mg/mL。手术后2、4、8、12、24 h观察三组的视觉模糊评分法(VAS)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患儿术后不良反应。同时统计48 h内PCIA按压次数。结果:术后12 h前,Ⅱ组的VAS疼痛评分显著高于Ⅰ组和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 h后,三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时间点,Ⅱ组Ramsay镇静评分显著低于Ⅰ组和Ⅲ组(P0.05)。8 h前,Ⅰ组Ramsay镇静评分显著高于Ⅲ组(P0.05),8 h后,Ⅰ组和Ⅲ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Ⅱ组和Ⅲ组的不良反应显著低于Ⅰ组(P0.05)。Ⅱ组的PCIA按压次数显著多于Ⅰ组、Ⅲ组(P0.05)。结论:地佐辛与舒芬太尼联合应用是一种理想的小儿骨折术后静脉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针刺辅助全麻在妇科腹腔镜术中的最佳穴位配伍.方法:将90例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级为Ⅰ-Ⅱ级的择期妇科腹腔镜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Ⅰ组为单纯静吸复合全麻;Ⅱ组和Ⅲ组为韩式穴位神经刺激(HANS)仪辅助全麻,HANS仪刺激30 min后,再全麻,电针刺激直到术毕,Ⅱ组取双侧足三里和三阴交,Ⅲ组取双侧合谷和太冲.术中调节七氟醚浓度(ETsev),维持麻醉趋势分级(NTS)在D1 -D2,记录呼气末ETsev的变化;观察术中心率和血压变化;观察苏醒期相关反应,记录术毕至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和呼之睁眼的时间;记录苏醒期患者躁动、寒战、疼痛和恶心呕吐评分;记录拔管后出现呼吸困难的例数以及术后恢复情况(如意识评分等);记录患者术后第1次肛门排气的时间、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有无术中知晓等,综合评价针麻效果.结果:3组患者术中ETsev变化,与Ⅰ组比较,Ⅱ组ETsev减少35%(P<0.05),Ⅲ组ETsev减少25%(P<0.05),且Ⅱ组较Ⅲ组减少更加显著(P<0.05);Ⅱ组与Ⅲ组血压和心率较稳定,Ⅱ组最稳定;Ⅰ组患者苏醒期呼之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最长(均P<0.05),Ⅲ组次之,Ⅱ组最短.苏醒期躁动评分、疼痛评分、呕吐评分、需托下颌的发生率Ⅰ组最高(均P<0.05),Ⅲ组次之,Ⅱ组最少;意识评分Ⅰ组最低(P<0.05);3组患者均无术中知晓,Ⅱ组与Ⅲ组较Ⅰ组满意度高(均P<0.05);患者术后第1次肛门排气的时间,Ⅱ组与Ⅲ组较Ⅰ组明显缩短(均P<0.05).结论:HANS仪辅助全麻有一定的麻醉镇痛辅助作用,且以取穴足三里和三阴交组效果最佳,可明显减少全麻药用量,围术期血压、心率更趋平稳,苏醒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蛛网膜下腔阻滞方法对痔上黏膜环切除术(PPH)术中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PPH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等分为3组,Ⅰ组用0.75%布比卡因0.6mL;Ⅱ和Ⅲ组均用0.1%布比卡因4.5 mL,Ⅲ组PPH前10 min静注阿托品0.5 mg。结果①Ⅱ组与Ⅲ组的阻滞起效和持效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Ⅱ组和Ⅲ组分别与Ⅰ组比较,阻滞起效快及持效短,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1)。②PPH前后的HR及BP改变情况:Ⅰ组HRP<0.01,BPP<0.05;Ⅱ组HR和BP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而Ⅲ组PPH前后的HR及BP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③从阻滞效果来看,Ⅲ组最好,而Ⅰ组最差。结论在剂量相同时,轻体积质量布比卡因脊麻加预注阿托品PPH术,阻滞效果好、直肠牵拉反应和并发症少,有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探讨硬膜外麻醉复合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硬膜外麻醉复合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组(I组)与全身麻醉组(II组)。观察两组术中麻醉效果,术后清醒时间,术后疼痛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术中麻醉效果均优,术后清醒时间I组短于II组,术后疼痛反应I组明显轻于II组。结论:两组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都是安全有效的临床麻醉方法。I组术后清醒时间明显短于II组、术后疼痛反应明显轻于II组,且经济,尤适用于基层医院。  相似文献   

14.
王琪雁 《世界中医药》2020,15(4):590-594
目的:分析加速康复外科(ERAS)联合中医药对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患者手术指标和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溧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直肠癌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不同治疗方式分组,Ⅰ组予以传统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Ⅱ组予以ERAS联合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Ⅲ组予以ERAS、中医药联合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比较各组手术情况,应激指标,炎性反应,免疫功能,并发症和预后情况比较。结果:Ⅱ组及Ⅲ组手术时间均多于Ⅰ组,Ⅲ组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Ⅱ组及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淋巴结清扫数目、肿瘤下缘距离远切缘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组应激指标、炎性反应指标水平均上升,Ⅲ组炎性反应指标水平均低于Ⅱ组且低于Ⅰ组(P<0.05)。各组CD3+、CD4+、CD4+/CD8+水平均下降,Ⅲ组CD3+、CD4+、CD4+/CD8+水平均高于Ⅱ组且高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及Ⅲ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Ⅰ组(P<0.05),Ⅱ组及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AS联合中医药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患者的应用中优越性明显,可减轻机体创伤性,维持内环境稳定,为其临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苗药复方金荞麦汤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G)的药效学作用。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及复方金荞麦汤低、中、高剂量组(以下简称JQMⅠ组、JQMⅡ组、JQMⅢ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脱氧胆酸钠、酒精、饥饱失常复合方法制备大鼠CNG模型。JQMⅠ组、JQMⅡ组、JQMⅢ组分别按6.332、12.664、25.328 g/kg(生药)的剂量灌胃复方金荞麦汤;阳性药组按5.33 g/kg的剂量灌胃三九胃泰;模型组及正常组大鼠灌胃等体积蒸馏水。观察各组大鼠胃液、胃黏膜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血清胃泌素(GAS)、胃蛋白酶活性(PP)及病理组织学。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液量、游离酸、总酸度、SOD活性均降低(P<0.05);pH值、GAS、PP、MDA含量及胃体部、胃窦部、胃角部炎症积分、病变积分均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组大鼠游离酸、总酸度、SOD活性均升高(P<0.05);胃液量、pH值、GAS、PP、MDA含量及胃体部、胃角部炎症积分、病变积分均降低(P<0.05);JQMⅠ、Ⅱ、Ⅲ组大鼠pH值、GAS、PP及胃体部、胃角部炎症积分、病变积分均降低(P<0.05);JQMⅠ组、JQMⅢ组SOD活性升高(P<0.05),MDA含量降低(P<0.05);JQMⅡ组大鼠胃液量、总酸度升高(P<0.05),MDA含量降低(P<0.05);JQMⅢ组大鼠胃液量、游离酸、总酸度均升高(P<0.05),胃体部、胃窦部、胃角部炎症积分均降低(P<0.05)。与阳性药组比较,JQMⅠ、Ⅱ、Ⅲ组大鼠胃液量升高(P<0.05);JQMⅠ组大鼠总酸度、GAS、PP均降低(P<0.05);JQMⅠ组、JQMⅢ组MDA含量降低(P<0.05);JQMⅡ组SOD活性降低(P<0.05);JQMⅢ组胃体部、胃窦部、胃角部炎症积分均降低(P<0.05)。与JQMⅠ组比较,JQMⅡ、Ⅲ组大鼠胃液量、GAS、PP均升高(P<0.05);JQMⅡ组SOD活性降低(P<0.05)。与JQMⅡ组比较,JQMⅢ组大鼠总酸度、GAS、PP、SOD活性均升高(P<0.05),MDA含量及胃体部、胃窦部、胃角部炎症积分降低(P<0.05)。结论:复方金荞麦汤能明显改善复合因素所致的大鼠CNG胃黏膜损伤,其药效结果支持该方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6.
赵珊珊  侯丽辉  王颖 《中医药导报》2021,27(1):186-189,193
目的:探讨不同高雄激素血症(HA)表型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9年4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科研门诊首次诊断为PCOS的826例患者,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判定中医体质类型,根据血清雄烯二酮(AND)和睾酮(T)水平分为4组。观察各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结果:(1)826例PCOS患者中医体质以气虚质173例(20.94%)、痰湿质142例(17.19%)为主,其次为血瘀质124例(15.01%)、湿热质111例(13.44%)。(2)PCOS患者不同中医体质中气虚质、血瘀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平和质在不同高雄激素血症表型分组中存在差异(P<0.05);(3)临床特征:Ⅰ组、Ⅱ组、Ⅲ组多毛发生率高于Ⅳ组,且Ⅰ组高于Ⅱ组、Ⅲ组(P<0.05);Ⅰ组黑棘皮发生率高于Ⅱ组、Ⅳ组,且Ⅲ组高于Ⅳ组(P<0.05);Ⅰ组、Ⅱ组痤疮发生率高于Ⅳ组(P<0.05);(4)生化水平:Ⅰ组、Ⅱ组、Ⅲ组的LH高于Ⅳ组,且Ⅰ组高于Ⅱ组(P<0.05);Ⅰ组、Ⅱ组的FSH低于Ⅲ组及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的LH/FSH、T值显著高于Ⅱ组、Ⅲ组、Ⅳ组(P<0.05),且Ⅱ组LH/FSH高于Ⅳ组,T值高于Ⅲ组、Ⅳ组(P<0.05);Ⅰ组、Ⅲ组的DHEAS、AND显著高于Ⅱ组、Ⅳ组(P<0.05);Ⅰ组TG、TC、LDL显著高于Ⅱ组及Ⅳ组(P<0.05);Ⅲ组TC、LDL显著高于Ⅱ组(P<0.05)。(5)相关性分析:气虚质PCOS患者T值与LH、E2、DHEAS、TG、LDL成正相关(P<0.05);AND值与初潮年龄、LH、LH/FSH、DHEAS、TG、TC、LDL成正相关(P≤0.05),与年龄、BMI、腰围成负相关(P≤0.05)。结论:气虚体质不同高雄激素血症表型的PCO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生化水平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骶管麻醉复合异丙酚用于小儿泌尿外科手术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60例有泌尿外科疾病的患儿随机分成2组,骶管麻醉组(Ⅰ组,n=30)和氯胺酮组(Ⅱ组,n=30),I组应用骶管麻醉复合异丙酚全麻,Ⅱ组应用氯胺酮全麻。于麻醉前、切皮、术中、术毕记录其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并比较2组苏醒时间。结果诱导后和术中2组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有显著性差异,Ⅰ组明显低于Ⅱ组(P<0.05),苏醒时间也短于Ⅱ组(P<0.01)。结论骶管麻醉复合异丙酚用于小儿泌尿外科手术,呼吸、循环稳定,麻醉满意,术后恢复快,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不同电针频率对肺切除患者血清IL-1、IL-6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en N  Ma W  Shen WD 《中国针灸》2012,32(6):523-526
目的:观察不同电针频率下针药复合麻醉对肺切除术患者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为针刺麻醉电针频率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将择期行开胸肺切除术56例患者随机分为Ⅰ组(22例)、Ⅱ组(16例)、Ⅲ组(18例)。各组均行常规药物麻醉,全麻前30min,Ⅱ组、Ⅲ组予电针后溪、支沟、内关、合谷,Ⅱ组予连续波型,频率2Hz,Ⅲ组予疏密波型,频率2Hz/100Hz,电针刺激维持至手术结束。采用双抗体夹心免疫酶标法(ELISA)检测患者术前24h、切皮后10min、术后24h血清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含量。结果:3组患者切皮后10min IL-6较术前24h显著上升(均P<0.01),IL-1含量变化不大(均P>0.05);与切皮后10min比较,Ⅰ组与Ⅲ组患者术后24hIL-1含量显著上升(均P<0.01),Ⅱ组则变化不大(P>0.05);3组患者术后24hIL-6含量较切皮后10min均显著上升(均P<0.01)。结论:2Hz电针频率针药复合麻醉能部分调节体内炎性因子的表达,从而减轻围术期机体的应激反应,保护脏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