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栾恩杰 《工程研究》2014,(4):323-331
从工程与科学技术辩证关系的角度,在四个方面讨论了工程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从劳动与劳动工具对人类进化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入手,讨论了工程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工程三者的关系,认为三者处于“无首尾逻辑”的不断循环的融合体状态,三者互相依赖、互相推动,而工程直接联系着技术的应用和科学的基础,在这一循环中起着“扳机”和载体的作用.以中国航天经历仿制阶段、自主研制阶段、跟踪发展阶段以及开始步入创新驱动发展新时期的58 年发展历程为例,论述了以重大工程带动科技发展对我国来说是一条成功之路.提出在未来的创新驱动发展中要坚持两项原则:一是坚持通过重大工程带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二是要将基础科研按其本身的特点并吸纳重大工程的成功经验制定发展规划.讨论了工程成果对于科学发展的基础作用,提出工程成果不仅是现代基础科学取得重大突破的必要手段和基础,还牵引着诸多基础学科的生成,完善和推动基础学科的发展;工程设施所提供的成果,既是设计成果、验证结果,也是运营的伴行装置;既是对象的物理表现,也是模型化认识的基础科学.对工程师的使命强调了三点认识:一是要依据系统工程的原则、方法和程序指导工程实践,一项重大工程系统在其运行中,必然要包括“非拥护性评审”以及相应的机会成本权衡;二是系统工程实施的第一步是工程需求论证,而复杂工程系统的需求论证必须是全域性的,涉及技术、经济、社会的诸多方面,否则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三是科技进步将人类社会推到高科技时代的同时,也把我们带进了为科技进步和工程建设而付出的各种代价之中,工程师要与科学家携手,通过“科学一技术一工程”无首尾逻辑的综合运用,共同解决当代民生难点课题,这是工程师的?  相似文献   

2.
张华胜 《工程研究》2009,1(2):101-102
贵刊的办刊宗旨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工程,一个是跨学科。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家针对一些复杂性重大决策问题,尤其是重大工程决策问题,就提出要重视研究软科学,也就是要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系统工程等跨学科的方法和手段,研究由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复杂性问题和现象,探讨其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在此意义上讲,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研究中必然涉及软科学。  相似文献   

3.
<正>2023年11月6日,由中国科学院大学跨学科工程研究中心、《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以下简称《工程研究》)编辑部、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主题为“低温科学技术应用基础研究与工程创新”的低温科技创新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多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0余专家、学者和嘉宾参加了研讨。  相似文献   

4.
陈印政 《工程研究》2024,(1):101-103
<正>工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驱动力,工程师是新生产力的重要创造者。中国工程师学会的成立是中国近现代工程建制化的重要标志。他是由辛亥革命之后成立的中华工程师学会,与以在美留学生为主体成立的中国工程学会,于1931年合并而来,抗战胜利后发展成为中国近代规模最大、成绩斐然的工程师共同体,是中国近代“工程事业与工业建设之原动力”。为深入挖掘与总结中国近现代工程发展历史,进一步推动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研究,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工程史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跨学科工程研究中心、《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后文简称《工程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的“中国近现代工程史”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5.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科技强国建设和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针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如何发挥促进技术创新作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评价管理导向均不足。本文设计了分阶段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技术创新促进机制的分析框架,基于四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典型案例,探讨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引发的创新市场效应、创新网络效应、研发条件效应、技术转化效应等,并针对技术转化的四种类型进行了重点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建议,以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技术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未来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邓波 《工程研究》2011,3(2):132-148
本文首先对上海的城市发展进行了简要的历史回顾,分析了城市建设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从跨学科工程研究的视野,对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工程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大虹桥”战略产生的理论与现实依据及其历史的必然性,由此深入讨论了“大虹桥”战略的实施对于当前及未来上海城市发展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和生  张闯  李卫国 《工程研究》2009,1(3):275-281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是我国“十一五”时期的一项重大科学工程。工程从2004年初开工建设,经过五年的努力,按指标、按计划、按预算、高质量地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并于2009年7月通过了国家验收。本文报告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的建设进程,总结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改造方案的选择和工程的质量、经费和进度控制等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新型举国体制以现代化重大工程为战略抓手,是重大工程科技创新的重要法宝。重大工程具有参与主体多元、多学科交叉融合、产业链长、建设周期长、技术复杂度高、知识关联性强、安全和质量标准高等特性,具备生态系统的典型特征,即复杂性、交融性和动态演化,基于创新生态理论视角研究复杂重大工程创新对重大工程的实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对复杂重大工程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及构成进行解析,侧重探讨创新主体之间的依赖和演变关系,突出大型央企核心引领者和平台建设者的角色定位,强调以"共赢"理念为核心,制定发展战略和提升创新能力策略,以提升大型央企的资源整合和协同推进等能力。在新型举国体制下,探索提出大型央企需顺应新兴技术发展方向,协同生态系统中的配套主体共同创新实现生态系统整体跃迁,优化重大工程平台,推动复杂重大工程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伯聪 《工程研究》2009,1(3):237-248
工程活动是有目的的人类活动,企业是现代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工程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创造“广义价值”的主体。本丈着重从工程哲学和跨学科研究的视角,对大庆油田发展历程中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石油产品具有“双重属性”的角度分析了大庆油田的“企业责任”问题;从工程哲学、管理科学、伦理学、创新研究的视角,对大庆的管理经验、科技创新、战略决策、“百年油田”目标的确定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金川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被列为全国108个重点项目之一,金川成为全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三大基地之一。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组织全国五十多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生产单位的专家和学者,开展了"金川资源综合利用科技联合攻关"。中国科学院安排化工冶金研究所(现过程工程研究所)承担了其中镍钴分离等重要科研任务,经过协同攻坚,在金川成功进行了中试,部分科研成果还应用于国防工业,先后获得国家和中科院多项奖励。本文以该项目镍钴分离研究为核心,通过回顾科研人员采用湿法冶金萃取分离技术完成科技攻关,分析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科学技术研究之间的关系。籍此反映以过程工程研究所为代表的国立科研机构,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科技攻关的历程、成果与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梳理了我国在"九五"计划中实施的大型科学工程LAMOST巡天望远镜从概念设计到工程的立项审批和施工建设,直至最终完成的整个历史发展脉络,回顾了工程在演化过程中经历的困难以及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绩。据此,本文分析了大科学工程的特点,提出,大科学工程是基于科学又为了科学的工程、大科学工程是基于研究的创新性工程、大科学工程是资产专用性奇高的工程、大科学工程是以科学家为核心力量的工程、大科学工程是扎根于国际合作的工程。  相似文献   

12.
正2019年11月12-13日,以"工程知识论和工程创新"为主题的"第304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与第九次全国工程哲学学术会议在华南理工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跨学科工程研究中心和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广东研究院承办,中国工程院的20余位院士以及来自高校、产业界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开幕式和主旨报告由傅志寰院士主持。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胡文瑞院士、中国自然  相似文献   

13.
工程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造物实践活动,工程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永恒主题。工程既是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自身特殊性的复杂开放系统,又是社会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系统内部各要素以及与社会其他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及互动机制,并对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文化等其他子系统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工程的整体功能和巨大作用也只有在社会大系统中才能实现。工程的社会功能和具体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工程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能极大地提高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工程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和人类智慧的结晶;工程是推动科学技术转化、发展的桥梁和动力,它与科技发展相互依存、互为平台;工程建设特别是大型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撑。  相似文献   

14.
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是本刊的副标题,也是本刊所孜孜以求的工程研究的特色。在当今大科学时代,重大工程建设既表现为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大规模干预,也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决策和文化结构等密切相关,必然在不同层面为学界所关注,成为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本刊所倡导的,正是这种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和不同学科的理论聚焦和碰撞,既包括在不同工程领域的专家之间,也包括工程专家与技术专家和科学家之间,更包括自然科学领域与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之间的交流与切磋,以期共同增进对于工程的透视、理解与把握。关于本刊的研究宗旨和方向,在本刊的创刊号上,一批专家曾以跨科学视野中的工程为题进行了探讨,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但相对而言,这一批专家大多集中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因此,本刊近期专门邀请了一批来自工程技术和管理领域的专家,同样以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为题进行了座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篇文字,以飨读者。同时,也希望能把这种对于工程的跨学科研究的兴趣广泛传播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5.
柴跃廷 《工程研究》2009,(2):99-100
“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是本刊的副标题,也是本刊所孜孜以求的工程研究的特色。在当今大科学时代,重大工程建设既表现为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大规模干预,也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决策和文化结构等密切相关,必然在不同层面为学界所关注,成为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本刊所倡导的,正是这种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和不同学科的理论聚焦和碰撞,既包括在不同工程领域的专家之间,也包括工程专家与技术专家和科学家之间,更包括自然科学领域与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之间的交流与切磋,以期共同增进对于工程的透视、理解与把握。关于本刊的研究宗旨和方向,在本刊的创刊号上,一批专家曾以“跨科学视野中的工程”为题进行了探讨,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但相对而言,这一批专家大多集中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因此,本刊近期专门邀请了一批来自工程技术和管理领域的专家,同样以“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为题进行了座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篇文字,以飨读者。同时,也希望能把这种对于工程的跨学科研究的兴趣广泛传播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6.
《工程研究》2021,13(1)
正2020年12月8日,在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的指导下,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跨学科工程研究中心和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承办的"2020中国工程科学高峰论坛",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我国科技界、工程界、企业界、哲学界的院士等300多人齐聚一堂,围绕"工程科学与大国装备"进行了跨学科专题研讨。  相似文献   

17.
张久春 《工程研究》2009,1(3):213-222
20世纪50年代由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是新中国工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重大工程项目,对20世纪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项目的分批确定和实施、项目中的技术转移以及项目的实施效果等三个方面介绍了“156项工程”,评价了“156项工程”的历史地位,概括了工程中的技术转移的特点,认为它帮助新中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的骨架,起到了奠定中国工业化初步基础的重大作用,使中国初步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现代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8.
吴良镛所提出的人居环境科学是中国现代建筑与规划思想发展的高峰。文章从STS视角出发分析人居环境科学:首先寻求其与STS共鸣之处;并以工程方法论为切入点,认为其是工程方法论的具体体现,而非自然科学或技术科学;以人与自然的复杂系统为切入点,分析了其在深层生态学与复杂性科学方面的创造;以两种文化为切入点,分析了其超越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间鸿沟的举措;以专家与公众为切入点,分析了其缓解二者紧张的尝试与局限。基于此,文章认为人居环境科学可以在工程方法论、规划知识方面进一步发展,并引入技科学、社会技术、技术框架等概念调和人居环境科学中的各类知识。  相似文献   

19.
《工程研究》2009,(1):F0003-F0003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是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创办的跨学科、综合性、学术性期刊,面向国内外发行。其办刊宗旨是,秉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致力于从多学科综合的角度前瞻性地研究和传播关于工程科技以及工程建设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进展,探讨工程与社会发展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20.
张香平 《工程研究》2009,1(2):104-105
工程在传统的概念上,体现在技术实施上。因此,在“过程工程”的研究背景下,“工程”一词似乎主要体现为把科学理论的原始创新和发现,转化为能服务于人类的装置、工艺和过程。但是,看到我们期刊的名称《工程研究》,我更想表达的是:“工程研究与工程科学一跨学科、跨尺度的科学与工程技术的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