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舒静  闫慧敏  杨燕 《北京中医药》2010,29(11):813-816
目的 探讨婴儿肝炎综合征中医证型的特点及其与实验室客观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100例,填写中医证型研究观察表,辨证分为湿热内蕴、脾虚湿困、气血瘀滞3型,并检测各证型肝功能、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指标,结果 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湿热内蕴型64例,脾虚湿困型17例,气血瘀滞型19例.3种证型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客观指标检测数据有所不同.结论 (1)巨细胞病毒(CMV)肝炎证型以湿热内蕴为主,胆道闭锁证型以气血瘀滞为主.(2)婴儿肝炎综合征证型规律:病程初期以湿热内蕴型为主,以后随着病程增加,逐渐由湿热内蕴型转为脾虚湿困型或气血瘀滞型.(3)实验室指标中丙氨酸氨基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球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总胆汁酸、谷氨酰转肽酶、凝血功能对于婴儿肝炎综合征中医证型的判断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舒静  闫慧敏  杨燕 《北京中医》2010,(11):813-816
目的探讨婴儿肝炎综合征中医证型的特点及其与实验室客观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100例,填写中医证型研究观察表,辨证分为湿热内蕴、脾虚湿困、气血瘀滞3型,并检测各证型肝功能、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指标,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湿热内蕴型64例,脾虚湿困型17例,气血瘀滞型19例。3种证型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客观指标检测数据有所不同。结论 (1)巨细胞病毒(CMV)肝炎证型以湿热内蕴为主,胆道闭锁证型以气血瘀滞为主。(2)婴儿肝炎综合征证型规律:病程初期以湿热内蕴型为主,以后随着病程增加,逐渐由湿热内蕴型转为脾虚湿困型或气血瘀滞型。(3)实验室指标中丙氨酸氨基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球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总胆汁酸、谷氨酰转肽酶、凝血功能对于婴儿肝炎综合征中医证型的判断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赵骞  杨燕  舒静 《北京中医药》2010,29(8):575-577
目的 研究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中医证候学特点.方法 将161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按中医辨证分为湿热内蕴、脾虚湿困、气血瘀滞3种证型,进行证候学资料调查及统计分析.结果 三证之间身黄程度差异显著(P<0.05),从重到轻为:气血瘀滞证>脾虚湿困证>湿热内蕴证;湿热内蕴证目黄程度轻于其余两证(P<0.05);脾虚湿困证出现食欲不振症状例数多于其余2证(P<0.05);脾虚湿困证、湿热内蕴证间出现便溏症状例数无显著差异,但均明显多于气血瘀滞证(P<0.001);在腹膨隆、腹壁青筋暴露、肝脏质地、舌质及大便颜色的比较上,气血瘀滞证均与其余两证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身黄、目黄、食欲不振、腹膨隆、腹壁青筋暴露、肝脏质地、舌质、大便颜色等可作为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中医辨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赵骞  杨燕  舒静 《北京中医》2010,(8):575-577
目的研究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中医证候学特点。方法将161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按中医辨证分为湿热内蕴、脾虚湿困、气血瘀滞3种证型,进行证候学资料调查及统计分析。结果三证之间身黄程度差异显著(P〈0.05),从重到轻为:气血瘀滞证〉脾虚湿困证〉湿热内蕴证;湿热内蕴证目黄程度轻于其余两证(P〈0.05);脾虚湿困证出现食欲不振症状例数多于其余2证(P〈0.05);脾虚湿困证、湿热内蕴证间出现便溏症状例数无显著差异,但均明显多于气血瘀滞证(P〈0.001);在腹膨隆、腹壁青筋暴露、肝脏质地、舌质及大便颜色的比较上,气血瘀滞证均与其余两证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身黄、目黄、食欲不振、腹膨隆、腹壁青筋暴露、肝脏质地、舌质、大便颜色等可作为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中医辨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湿热内蕴、肝肾阴虚、肝郁脾虚、气滞血瘀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白蛋白(ALB)、球蛋白(G)等临床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慢性乙型肝炎这4种常见证型与上述生化检测指标之间相关性及差异性。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9例,对患者中医证型、生化指标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其特点及规律。结果:湿热内蕴和肝肾阴虚证患者血清ALT、AST、GGT活性低于肝郁脾虚和气滞血瘀证;湿热内蕴、肝肾阴虚、肝郁脾虚、气滞血瘀4种中医证型的TBIL、DBIL、IBIL、ALB、G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ALT、AST、GGT活性有明显差异,TBIL、DBIL、IBIL、ALB、G含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血清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3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同步检测血清TBIL、TP、ALB、AST、ALT及PT。结果:肝功能各指标水平与中医证型密切相关。PT水平在各型中的排序为肝肾阴虚〉湿热内蕴〉脾虚湿盛〉肝气郁结,TBIL为湿热内蕴〉肝肾阴虚〉脾虚湿盛〉肝气郁结,ALB为肝气郁结〉肝肾阴虚〉脾虚湿盛〉湿热内蕴。ALT在肝气郁结、湿热内蕴两型中较高,AST在湿热内蕴、肝肾阴虚两型中较高。AST/ALT在肝气郁结型中最低,脾虚湿盛型次之,湿热内蕴、肝肾阴虚两型中较高。结论:肝功能各指标水平与中医证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证侯分布规律及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的552例病毒性肝炎证侯分布规律及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结果:1)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以肝胆湿热证最多见,其次是肝郁脾虚证、肝络瘀阻证、脾虚湿困证、气虚瘀黄证,其余证型少见;2)55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痊愈158例,好转386例,仅5例未愈(肝胆湿热证3例、脾虚湿困证和气虚瘀黄证各1例),3例死亡,总体预后良好;3)肝肾阴虚证及脾阳虚证组痊愈者多,其他证型组好转者多,不同中医证型组间疾病预后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2);4)肝郁脾虚证、肝络瘀阻证、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及脾阳虚证预后最好(总有效率均为100.00%),其次是肝胆湿热证、脾虚湿困证(总有效率分别为98.87%、97.06%),气虚瘀黄证预后相对差一些(总有效率为93.33%)但不同中医证型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151)。结论:四川地区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型以肝胆湿热证最多见,其次是肝郁脾虚证、肝络瘀阻证、脾虚湿困证、气虚瘀黄证,其余证型少见;不同中医证型与疾病预后间可能存在一些关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552例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与病毒型别、病因的关系,所有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均由指定的中医副主任医师专人负责。结果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型以肝胆湿热证最多见,其次是肝郁脾虚证、肝络瘀阻证、脾虚湿困证、气虚瘀黄证,其余证型少见。甲型、丙型及戊型肝炎证型较单一,乙型及未定型肝炎证型较复杂,重叠感染证型最复杂。结论四川地区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型以肝胆湿热证最多见;单一病因与不同复合病因的中医证型分布不同,不同型别病毒感染的中医证型分布亦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代谢组学变化层面揭示“湿热证”异病同证的物质基础。方法: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典型湿热证患者各30例为研究对象,以健康者30例为对照,联合选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仪和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仪两个代谢物检测平台,对血清样本进行全谱代谢组学检测。并运用多维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探索三种不同疾病湿热证的共性及特异性变化物质。结果:通过比较不同疾病湿热证组间代谢组学差异物质,并与健康组对照,发现肌苷、尿苷、天门冬氨酸、油酸甘油酯、乳酸盐是三种疾病湿热证的共同变化物质。结论: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发现,上述三种不同疾病的典型湿热证之间,既有反映不同疾病的差异性物质,又存在与湿热证相关的共性物质,从而在代谢水平上为中医“异病同证”理论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大肠癌和肝癌术后肝肾阴虚证、脾虚证和湿热证“异病同证”的血浆共同代谢物及其代谢机制。方法:对大肠癌和肝癌术后肝肾阴虚证、脾虚证、湿热证和隐证的血浆代谢物谱进行代谢组学(GC-MS)检测,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寻找其“异病同证”的共同代谢物,并通过KEGG数据库分析代谢通路。结果:大肠癌和肝癌术后肝肾阴虚证共同的代谢物是甘氨酸,尿素,色氨酸和丙氨酸,其代谢调控以氨基酸的降解为主;脾虚证共同的代谢物是甘氨酸、尿素、色氨酸、葡萄糖、赖氨酸和肌醇,氨基酸的降解和糖类的分解功能受到影响;湿热证的共同代谢物是甘氨酸、尿素、色氨酸、葡萄糖、丙酸、甘露醇、山梨醇和赖氨酸,以影响糖类物质分解和供能过程为主要特征。结论:代谢组学方法是研究“异病同证”的有效工具之一。大肠癌、肝癌术后在肝肾阴虚证、脾虚证和湿热证各有其共同的代谢物以及代谢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维吾尔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化指标。方法采用快速免疫比浊法检测70例不同中医证型维吾尔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结果不同证型维吾尔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IgAI、gG、IgM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不同证型之间IgA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湿热内蕴证和气滞血瘀证组IgGI、gM水平显著高于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和阴血亏虚证组(P均<0.05),湿热内蕴证和气滞血瘀证2组之间IgGI、gM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之间IgGI、gM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IgG、IgM水平增高可以作为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证和气滞血瘀证的客观化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慢性乙型病毒肝炎中医证型与血清腺苷脱氨酶活性等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与研究。方法:资料选自2013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肝炎病人76例,对其实验室指标与中医证候学进行分析,进而研究慢性乙型病毒肝炎中医证型与血清腺苷脱氨酶活性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病人的肝郁脾虚证相比,谷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白蛋白、腺苷脱氨酶等指标均有明显上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胆湿热证、瘀血阻络证、肝郁脾虚证等慢性乙型病毒肝炎中医证型与血清腺苷脱氨酶活性等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谷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腺苷脱氨酶等指标可作为慢性乙型病毒肝炎病人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代谢组学方法,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证候间尿代谢物的差异及其代谢模式。方法:采用GC/MS的尿液衍生化方法,分析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不同证候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并进行单维和多维统计分析,通过与标准品的对照确认差异性代谢物。结果:在健康者与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不同中医证候的患者间,均获得了差异性尿代谢物,这些代谢物与能量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等通路密切相关。其中在湿热内蕴证与肝肾阴虚证之间存在支链氨基酸的差异。结论: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不同证候间存在着尿代谢物的差异,证候间可能具有不同的代谢模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与B超、血清生化指标等的关系。方法:对诊断为NAFLD的235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观察其证型与B超分度、血脂、肝功能酶学、血尿酸(UA)、血糖(Glu)等的关系。结果:各证型发病率由高到低分别为脾虚湿滞型、湿热困脾型、肝郁脾虚型,各证型出现的高峰期主要集中在4160岁;轻度NAFLD多集中于肝郁脾虚型,中度多集中于脾虚湿滞型,重度多为湿热困脾型;肝郁脾虚型谷酰转肽酶(GGT)水平较其他两型低,湿热困脾型甘油三酯(TG)水平较其他两型高。结论:NAFLD患者客观化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具有一定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广西部分城市亚健康人群的中医基本证候分布特征。方法:以亚健康调查问卷为工具,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玉林、北海三个城市的城市居民进行亚健康中医证候问卷调查,应用频数统计及聚类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亚健康状态基本证候特征。结果:1 467份调查数据分析表明,广西三城市亚健康人群以肝脾不调(肝郁脾虚)、脾虚湿困(脾虚湿盛)、肝肾阴虚、湿热内蕴、脾气虚、心脾两虚、肾阴虚、心气虚、脾肾阳虚、肝热脾虚、心肾不交等11类基本证候多见,各证候涉及脾脏最多,其次依次为肝、肾、心、肺。结论:肝脾不调(肝郁脾虚)、脾虚湿困(脾虚湿盛)、肝肾阴虚、湿热内蕴、脾气虚、心脾两虚、肾阴虚、心气虚、脾肾阳虚、肝热脾虚、心肾不交等11类证候是广西三城市亚健康人群的基本证候,可为中医预防及干预亚健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肝纤维化指标及肝功能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46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为湿热内蕴、肝气郁结、脾虚湿盛、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及血瘀证6个证型,并与同期1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组)作对照,观察肝炎肝硬化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肝炎肝硬化各证型之间TIMP-1、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和Ⅲ型前胶原(PC-Ⅲ)及肝功能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肝炎肝硬化各不同证型TIMP-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TIMP-1的值在各证型的变化由高到低依次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血瘀证〉脾虚湿盛证〉湿热内蕴证〉肝气郁结证,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肾阴虚证HA、PC-III与湿热内蕴证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瘀证HA、PC-III、LN、IV-C均较湿热内蕴证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功能Child-Pugh A级以湿热内蕴证最为常见;C级较多出现在肝肾阴虚证、血瘀证、脾肾阳虚证中,较其它各型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TIMP-1、肝纤维化指标可作为肝炎肝硬化的中医证型量化指标,用于评价肝炎肝硬化的中医证型严重程度,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慢性结肠炎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化指标。方法:采用快速免疫比浊法检测70例不同中医证型慢性结肠炎患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结果:1)不同证型慢性结肠炎患者IgA、IgG、IgM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P〈0.05);2)不同证型之间IgA无差异(P〉0.05);湿热内蕴证和气滞血瘀证组IgG、IgM水平显著高于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和阴血亏虚证(P〈0.05),湿热内蕴证和气滞血瘀证两组之间IgG、IgM水平无差异(P〉0.05),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之间IgG、IgM水平无差异(P〉0.05)。结论:IgG、IgM水平增高可以做为湿热内蕴证和气滞血瘀证的客观化指标。  相似文献   

18.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揭示其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国内外有关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的522篇文献进行证型分布情况统计和评价。结果出现频次前8位的证型分别为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湿热中阻、肝胆湿热、气滞血瘀、肝郁气滞。其中,湿热中阻、肝胆湿热、湿热蕴结、湿热内蕴、湿热蕴脾可以用“湿热内阻”统括。结论肝郁脾虚和湿热内阻是慢性乙型肝炎最主要的证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HBV复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5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同步检测乙肝5项、HBV-DNA。结果:HBV-DNA在湿热内蕴型中复制最为活跃,肝肾阴虚型次之,在脾虚湿盛、肝气郁结两型中最低。结论:乙肝后肝硬化常见的证型依次为湿热内蕴、肝气郁结、脾虚湿盛、肝肾阴虚及脾肾阳虚,均以血瘀为基础证型。HBV复制与肝硬化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并发症及生活质量与凝血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观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型与临床分期分布情况,根据中医证型分为肝肾阴虚、湿热聚毒、肝郁脾虚、脾虚湿困、气滞血瘀5组,比较各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差异,并分别根据肝外转移、上消化道出血、门脉癌栓的有无,不同的腹腔积液量及不同的卡氏评分(KPS)分组,比较各组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原发性肝癌以肝郁脾虚组最为多见(31.31%),其次是湿热聚毒组(25.25%)及气滞血瘀组(18.18%)。各中医证型组间PT,APT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以脾虚湿困组升高最多,其次是湿热聚毒组与肝肾阴虚组,肝郁脾虚组升高最少。APTT以湿热聚毒组升高最多,其次是脾虚湿困组与肝肾阴虚组,肝郁脾虚组升高最少。肝外转移组的PTR,INR较无转移组明显升高(P〈0.05)。上消化道出血组PT,TT,PTR,INR较无出血组明显升高(P〈0.05)。门脉癌栓组与无门脉癌栓组之间各凝血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腹腔积液组PT,APTT,PTR,I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量积液组、大量积液组PT较无积液组明显升高(P〈0.05),中量积液组APTT,PTR较无积液组明显升高(P〈0.05),少量积液组、中量积液组、大量积液组INR较无积液组明显升高(P〈0.05)。不同KPS评分组PT,APTT,FIB,PTR,IN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30分组PT,APTT,PTR,INR升高最多,FIB减少最多。结论肝郁脾虚证为原发性肝癌最常见的证型;脾虚湿困证与湿热聚毒证凝血功能较差,肝郁脾虚证凝血功能较好;出现肝外转移、上消化道出血、腹腔积液等并发症的患者及卡氏评分0-30分的患者凝血功能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