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筛选太子参抗心肌缺血的活性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探讨太子参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抗心肌缺血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和中药中医药综合数据库(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grated Database,TCMID),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ral bioavailability,OB ≥ 30%)和类药性(drug-likeness,DL ≥ 0.18)2个重要参数为依据,经文献整理,结合生物学功能、含量、研究热度等因素筛选太子参的活性化学成分;通过中药靶标数据库(Integrative Pharmacology-based Research Platfor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IP)、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和BATMAN-TCM数据库,预测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建立靶点数据集;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和蛋白互作网络(protein protein interaction,PPI);利用生物学信息注释数据库(Database for Annotation,Visualization and Integrated Discovery,DAVID)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共检索出25个化合物,其中8个化合物作为活性成分;检索出858个成分作用的靶点;通过网络拓扑特征评价筛选出12个可能的潜在作用靶点;筛选出116个生物过程和34条信号通路。与太子参抗心肌缺血有关的信号通路为:HIF-1通路、PI3K-Akt通路、mTOR通路、VEGF通路等;其主要涉及的生物过程包括细胞对缺氧的反应、细胞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刺激的反应、血管生成的积极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信号通路的正调节。结论 太子参抗心肌缺血的分子机制与活性成分协同作用于这些潜在靶点调节这些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发挥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抗心肌缺血的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2.
心肌缺血指心肌的供血量减少或心肌对氧的需求量增加超过其最大供血量,从而引起心肌代谢、功能和结构改变。缺血后恢复血液灌注即再灌注会引起心脏功能性损伤、心律失常,加速心肌细胞坏死,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其病理生理机制较复杂,涉及冠脉狭窄,内皮损伤,血小板聚集,能量代谢障碍,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和钙超载及自噬,形成了复杂的调节网络。目前临床用于防治心肌缺血及再灌的药物按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断剂,钙通道拮抗剂,他汀类,RAS系统阻断剂,硝酸酯类和溶栓治疗等。虽然前述药物种类众多,但是由于现代西药靶点单一、不良反应多等因素限制了其防治效果。传统中药丹参作为活血化瘀的主药,对缺血性心脏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且具有多靶点、生物活性成分丰富的治疗优势,其水溶性成分被公认为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活性成分。本文通过CNKI,Pub Med,Sciencedirect等数据库,综述丹参水溶性成分通过舒张冠脉、保护内皮、抗血小板聚集、调节能量代谢、活性氧代谢、抑制炎性反应、细胞凋亡、钙超载和调控自噬抗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损伤,对主要水溶性单体成分(丹参素、丹酚酸A和丹酚酸B)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比较,为丹参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运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非编码RNA(ncRNA)不仅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也是药物干预的潜在靶点。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中药活性成分可以通过调节miRNA、lncRNA和circRNA,调控相应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参与多种信号通路,调节细胞增殖、周期和凋亡等,进而发挥抗肿瘤、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抗感染及抑制结构重构等作用。作为中药活性成分作用的新靶点,这些ncRNA的出现有助于从表观遗传学层面揭示中药的作用机理,解决其多靶点多层次治疗疾病的本质,促进“中药成分—靶点—分子机制—疾病”的精准医疗模式的实现。有鉴于此,本文对目前以ncRNA为靶点的中药活性成分研究进行综述,以梳理发展现状并阐述尚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常易引发心律失常、心功能下降、心肌坏死等一系列损伤,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因此,深入研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机制和防治策略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心肌能量代谢障碍、氧化应激、钙超载、线粒体损伤、炎症、细胞凋亡等方面,这些病理过程又存在复杂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关系,使临床防治较困难。现代西医药物因作用靶点单一、不良反应多限制了其防治效果,而中医药具有多信号通路、多靶点等优势,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均有显著效果。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被归于胸痹范畴,益气活血法是其主要治则,在临床上运用广泛。国内外实验表明,益气活血类中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多条病理机制有干预作用,能明显改善心肌损伤、减少心肌细胞炎性浸润,其作用机制包括对抗氧化应激、抑制钙超载、减轻线粒体损伤、改善心肌能量代谢障碍、对抗炎症、减少细胞凋亡等。益气活血法抗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效果优于单用益气类或活血类中药,具有协同作用。但目前多数机制研究都集中于中药单体活性成分,对益气活血法成方的研究较少。本文就国内外益气活血中药及益气活血法防治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进行整理,从单体、药对、组方3个层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应用益气活血法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MicroRNA(miRNA)是一种长约22个核苷酸的小分子单链RNA,可以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对人体生长、发育、生理和病理等过程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对miRNA的研究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机制的认知水平,也为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干预途径和作用靶点。对miRNA的调节可能是中药发挥疗效的作用机制之一,然而该问题没有得到应有关注和系统研究。近期研究证实,部分中药及中药活性成分对miRNA具有广泛调节作用,是其发挥治疗作用的新机制。相关研究对象以中药活性成分为主,少数研究关注了中药复方;研究领域集中在肿瘤范畴,部分研究探索了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这类研究应用miRNA技术对中药及其活性成分治疗作用的机制进行了探索,发现了中药治疗作用的新机制,进一步证实中药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中医药miRNA相关进行研究,对阐明中药作用机制、创新中药新药研发和丰富现代中医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深入探索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黄蛭口服液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国系统药理学平台检索获取黄蛭口服液中主要药物活性成分,采用DRAR-CPI服务器、GeneCards和DisGeNET数据库筛选出与黄蛭口服液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的作用靶标,用Cytoscape 3.5.1软件构建黄蛭口服液活性成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靶标网络并进行相关分析,结合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5.1的NetworkAnalyzer工具绘制蛋白相互作用关系,通过Systems Dock Web Site对作用靶点与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利用GO和KEGG富集分析研究黄蛭口服液的作用机制,并绘制活性成分-作用靶标-生物通路多维网络。结果:筛选出黄蛭口服液活性成分13个作用于73个靶标,主要通过改变蛋白结合作用和调节PI3K-AKT、HIF-1、TNF等信号通路来发挥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结论:本研究初步验证了黄蛭口服液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通过多种活性成分和靶点来发挥作用,为后续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世界范围内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是糖尿病患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全球最大的非传染性死亡原因。皂苷类化合物种类众多,是许多中草药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具有降血糖、降脂、改善胰岛素抵抗、抗炎、抗氧化应激、抗肿瘤、调节免疫等多种药理活性。近些年来,许多实验研究显示,中药皂苷类活性成分调控DN疗效明确。中药皂苷干预糖尿病肾病具有多靶点、多信号通路、多系统、多效应的特点和作用。在防治DN上具有广阔前景。目前体内外关于中药皂苷类成分干预DN的研究众多,但是缺乏系统的、全面的对中药皂苷类成分干预DN的研究的整理、概括、综述,所以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中药皂苷类干预DN模型的实验研究进行总结,对其通过改善糖脂代谢、抑制氧化应激、抗炎、抗细胞凋亡、调节自噬、抗纤维化、保护足细胞等途径缓解DN的机制进行阐述,以期为DN相关防治药物的研发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心肌缺血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基因参与的复杂过程,临床实践表明西药治疗心肌缺血的近期疗效尚可,但其远期疗效不甚理想。近年来大量的中医药研究结果表明中药对心血管疾病具有积极的疗效。四逆汤加减的中药复方对心肌缺血远期治疗效果较好,特别对促进线粒体MnSODmRNA表达、抑制TNF-α激活、调节HO-1-CO系统、活化PKC以及抑制Smac的释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就近10年来四逆汤加减对心肌缺血逆转作用的若干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和根茎,其化学成分根据极性差异可分为水溶性丹酚酸类成分和脂溶性丹参酮类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丹参酮类成分具有抗心肌缺血、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凋亡、抗炎、抗氧化、脑保护等多种药理活性,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有较广泛的应用。针对丹参酮类成分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活性和相关作用机制进行较为系统的综述,以期为丹参酮类成分的临床研究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6,(8):1709-1713
近10年来,新发现16种中药对心活性成分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确保护作用。这些成分是从23种中草药中分离纯化出来的,多数是具有环状结构的极性分子,具强氧化或强还原性。这16种成分通过调控相关的信号通路,从而发挥清除氧自由基、抑制钙超载及心肌细胞凋亡、干预炎症反应、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等作用,从而达到抗心肌缺血再灌注的效果。文章全面概述了这16种成分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源自何种中草药,以及它们发挥心肌缺血再灌注保护作用的机制,系统总结了10年来中药"补气活血、开胸除痹"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碳苷黄酮保护心肌缺血损伤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莹  吴启南  乐巍  王红  蒋征 《中草药》2015,46(1):128-139
随着中药总黄酮提取物药效认可度的提高,其中所含的碳苷黄酮越来越多的被研究者们发现,碳苷黄酮在保护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综述了近年来分离鉴定的碳苷黄酮及其抗氧化、保护心肌缺血损伤等药理活性,以及抗心肌缺血的可能作用机制,以期为碳苷黄酮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信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疾病具有致病性强、发病率高、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目前临床多采用化学药对抗病毒性疾病,但化学药治疗效果不显著且多具有毒副作用,易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中药有效成分的复杂性使其可多层次、多靶点发挥抗病毒作用,而海洋中药物种丰富多样,已有研究证明海洋中药存在较好的抗病毒效果且毒副作用低,因此海洋中药抗病毒的研发和应用将在未来引起更多关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从《海洋中药学》收录的250种海洋中药中进行筛选,对具有抗病毒作用的海洋中药进行综述,以期对海洋中药抗病毒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药与化疗药物的协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内外研究均证实部分中药(单体或有效成分)与化疗药物存在协同增效作用,其机理可能与中药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调节细胞周期、逆转化疗耐药等有关。本文对近年来中药单体或方剂协同多种化疗药物的研究进行归纳分析,为肿瘤临床治疗过程中联合应用中药和化疗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骨骼疾病,对患者及社会均产生巨大的医疗负担。药物治疗是抗骨质疏松的主要干预措施,但客观存在的不良反应降低了患者的服用依从性从而影响用药效果。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具有较好的疗效以及安全性,但其作用机制需深入研究。通路调控骨质疏松的进展,是进行骨质疏松病理机制和药理学研究的主要靶点之一。近几年,针对中药有效成分对骨质疏松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作了大量研究。综述近年来有关中药有效成分干预生物学信号通路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抗骨质疏松症的新药开发、基础研究以及临床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中药外用毒性的表现形式、特点、防治方法。方法:通过对外用毒性中药、常见外用方法及中毒特点、外用毒性反应及救治方法进行研究,说明中药外用毒性反应特点。结果:中药外用是直接将中药作用于患处或穴位,使中药直接通过皮肤吸收或经脉的疏通作用达到全身给药的效果。外用中药不经肠胃,没有首过效应,且不会引起胃肠道刺激,不良反应小,是一种新型的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给药方式。目前中药外用理论指导较少,使得一些中药外用时毒性难以控制。后续研究应以探究中药外用正确方法为主,以期降低外用毒性提高药效。结论:中药外治的毒性反应较弱,防治及救治方法简单易行,安全性较高。但中药外用缺少相对应的中医药理论的指导应补充完善,使中药外用更好地用于中药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山东中医杂志》2020,(2):195-198
有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失衡是导致溃疡性结肠炎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从肠道微生态角度出发,对近年来关于中药单体、活性成分、复方及制剂调节肠道菌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进行总结。发现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好,不良反应少,能有效减少病情复发;无论是单味中药及其活性成分,还是中药复方均能有效调节肠道益生菌、减少有害菌群数量,使肠道菌群恢复平衡状态,从而间接调节肠道黏膜免疫功能,促进结直肠黏膜的修复。但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目前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今后应加强相关中药药理作用研究,为中药调节肠道菌群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更加有力的证据。参考文献35篇。  相似文献   

17.
中药有效成分研究与中药新药研发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对单味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进行研究,是中药现代化进程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麻黄碱的提取揭开了我国研究常用中药有效成分的序幕,靛玉红、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及青蒿素治疗疟疾等的成功发现更是为世人瞩目。尽管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已经给新药研发带来若干佳绩,但现实却不容乐观,需要摆脱纯分析的观点,需要充分地进行活性筛选,需要坚持以复方为中药新药的研发主体,并善于有机把握“精确”与“模糊”。  相似文献   

18.
基于前期提出的中医药超分子"印迹模板"自主作用规律,分析中药毒性的研究现状,结合超分子"气析"理论,阐述中药毒性的超分子"印迹模板"的调控机制:中药(客体超分子)可与人体(主体超分子)发生作用,中药成分群与机体内对应的孔穴通道进行识别,有毒中药的量效问题、减毒处理都与平衡常数及浓度密切相关,当具有相同(似)"印迹模板"药物的浓度相同时,毒性的大小取决于其与靶点作用的平衡常数。因此,提出了中药毒性的平衡常数研究思路,可用超分子印迹作用的平衡常数表征中药毒性,通过研究平衡常数的大小可判断成分产生毒性的主客体分子间作用程度,揭示毒性效应的主客体超分子间相互作用,促进中医药超分子体系及中药毒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中药有效成分抗肿瘤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药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并已获得广泛的临床应用,随着诊疗水平的提高,中药在延长癌症患者生存期、提高其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中药抗肿瘤的活性与机制有多途径、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如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侵袭、转移,调节肿瘤微环境,抗肿瘤血管生成,逆转药物耐药等。对目前抗肿瘤有明确疗效的中药有效成分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药抗肿瘤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许伟  白明  苗明三 《世界中医药》2020,15(3):373-376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探讨中药外用治疗带状疱疹的用药规律。方法: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检索库,以“SU=‘带状疱疹’and FT=‘中药’*‘外用’”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锁定搜索年限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1日的期刊文献,建立中药外用治疗带状疱疹数据库,并采用Excel、Clementine12.0统计软件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分析,进而分析探讨中药外用治疗带状疱疹的用药规律及其可能机制。结果:近10年中国知网共有中药外用治疗带状疱疹涉及复方116首,共涉及中药184种,高频中药52味,冰片、大黄、雄黄、黄柏等应用较多;四气以寒、温,五味以辛、苦,归经以肝、心、脾为主;清热药与活血化瘀药在中药外用治疗带状疱疹中应用较多;关联分析共得出药对16条,其中以黄柏→大黄、冰片→雄黄等为常用。结论:中药外用治疗带状疱疹应多应用寒、温、辛、苦类中药,以清热与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选取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