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自编"青少年体育活动问卷"测量工具,对401名农村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发现:农村留守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形势不容乐观,锻炼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较为突出,有意识和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不够.根据研究结果所反映出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学校、社区体育锻炼的质量;组织、建立长效机制;培养他们体育教育、终身体育意识,定期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健全体育设施"等相应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随机取样法选取黑龙江大学的219名大学生,采用性别角色态度问卷,中国大五人格简式版问卷,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为研究工具,探讨大学生性别角色态度以及人格对职业倾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男性比女性,农村男大学生比城镇男大学生的性别角色态度更加传统;神经质在能力特质与表现与常规型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宜人性在社会参与与权力义务对与社会型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神经质、宜人性在大学生性别角色态度与职业倾向的中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安徽省中小学生校外体育培训、体育锻炼及体育竞赛等校外体育参与现状,分析安徽省中小学生校外体育参与的影响因素,探讨安徽省中小学生校外体育治理途径。[方法]向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中小学生发放问卷3 920份,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采用统计学分析对不同性别学生校外体育参与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1)参与校外体育培训的学生比例不高,超过50%的安徽省中小学生没有参加任何培训,男、女生在参与校外体育培训方面的人数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0.119,P0.05)。(2)经常参加校外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例较低仅为24.22%,偶尔参加和不参加校外体育锻炼的学生分别占61.56%和14.22%,男、女生在参加校外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2.357,P0.05)。(3)经常参加校外体育竞赛的学生比例较低仅为11.87%,偶尔参加和从不参加校外体育竞赛的学生分别占47.17%和40.96%,男、女生在参加校外体育竞赛方面的人数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465,P0.05)。[结论]当前安徽省中小学生参与校外体育培训、体育锻炼及体育竞赛的总体比例不高、性别差异显著、不同学段差别较大,学生对校外体育参与的期望主要在于增加青少年体育活动组织等软件需求、体育场地设施保障等硬件需求及科学健身指导需求。  相似文献   

4.
徐晓辉 《科技信息》2011,(13):636-636,603
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与《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要求学校体育教育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放在重要位置。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言谈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探研影响高中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其原因,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学生学习压力、体育设施、体育教学管理与专业的体育指导等主、客观原因是影响学生在校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运用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在对漳州师范学院440名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影响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结果表明:女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但在实际参与中锻炼意识与锻炼行为存在严重差异,锻炼频率低、持续时间短;喜欢的运动项目和实际的锻炼项目有差异.体育场地设施、校园体育锻炼氛围、体育教材内容是影响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而主观上"没有恒心"是女生需要克服的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6.
前人研究多集中在对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因素的分析,本研究基于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主要使用了文献法与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重点研究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与大五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本人对闽南师范大学发放问卷共430份,收回有效问卷293份.研究结果如下:第一,人格方面,各年级间在这五个维度(开放性、宜人性、严谨性、神经质和外向性)上都有显著差异.年级越高,神经质得分越高;相反,年级越高,开放性、宜人性、严谨性和开放性这四个性维度得分越低.第二,在年级这个因素上,各年级大学生对宿舍满意度差异显著.年级越高,满意度得分就越低.第三,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与开放性、严谨性这两个人格维度呈正相关关系.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与人格的神经质维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2006年12月,"阳光体育运动"正式启动,对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与行为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淡薄,没有足够的锻炼时间,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等.这都成为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原因,希望引起学校和学生自身的注意.  相似文献   

8.
采用问卷法对2 056名青少年进行测量。结果发现:外向性和神经质人格与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具有显著正向关系,而开放性、谨慎性和宜人性对移动社交网络有显著负向相关;外向性和神经质人格对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性别在神经质与移动社交网络使用间起到调节作用。结论:人格特质对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具有影响,并且高神经质的女生更易产生移动社交网络过度使用行为。  相似文献   

9.
采用中学生学校体育评价量表、大五人格简式量表、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和快乐感量表,以1 900名中学生为被试,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结构方程建模等方法处理数据,实证考察中学生对学校体育的评价、主观幸福感和大五人格的关系,验证大五人格在学校体育评价影响中学生主观幸福感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中学生大五人格在学校体育评价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中起到了中介作用.中学体育评价不仅可以直接预测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而且还通过神经质、外向性、宜人性、严谨性间接影响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0.
张煜  覃婷  陈冬楠 《科技信息》2010,(27):I0417-I0419
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济南市历下区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历下区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中具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比例较低。对于造成这种现状的内部因素主要提出了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对参与体育运动重要性的理解程度和对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三个方面对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并用统计数据对相关原因进行量化分析;对于造成这种现状的外部因素主要提出了大学体育课对学生的影响、课堂体育氛围学校的体育环境、社会体育环境三个方面对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并用统计数据对其一一进行量化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各阶段的现象、关键点、演化途径等问题,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思维法等研究方法,在分析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基于突变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构建了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尖点突变模型。研究发现: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内外部因素随时间逐渐积累而导致锻炼行为发生突变的一种现象;个体内部因素决定了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养成的突变是否会发生,外部环境因素决定了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会在何时发生;大学生个体内部因素的控制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促进效率高于外部环境因素;此外,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由破坏到建立对个体变量和环境变量的要求程度明显高于由建立到破坏的要求程度。  相似文献   

12.
当前研究对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隐性体育行为的教师干预策略进行了探讨.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专家访谈等方法对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隐性体育行为的表现和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隐性体育行为的教师干预策略,以期为有效改善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身心健康状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微博公共参与已成为我国当前民主建设的热议话题,现有涉及大学生微博公共参与的心理动力研究大多是基于经验的总结,或是基于某种理论的分析、推导,较少有量化的实证研究。本研究以参与文娱类议题为例,实证研究了智媒体时代大学生微博公共参与的心理动力。从个体认知、功效意识、利益驱动、认知定势和个体需求这五个维度编制“大学生参与文娱类微博的情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以了解大学生微博公共参与心理动机情况。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微博公共参与的心理动力不足,在个体认知和功效意识方面尤为突出;微博点赞是大学生积极进行微博公共参与的基础和先行条件;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微博公共参与中心理动力表现出显著性差异。最后,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提升大学生微博公共参与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为构建一个有效、可靠的大学生运动参与风险感知及体育消费的关联模型,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设计了大学生运动参与风险感知及体育消费测量表,以西南地区成、渝两地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针对其运动风险感知与体育消费现状展开调查,并运用探索性与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对所获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显示:运动风险感知测量表具有很好的测量效度、信度及区分度;时间风险、身体风险、财政风险对大学生体育消费有显著负面效应,表现风险有显著正向效应,心理风险则对体育消费无影响;大学生运动参与风险存在性别、学校级别、家庭经济及父母教育水平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男性的心理风险与表现风险高于女性,重点大学学生的时间风险、表现风险高于一般本科学生,高收入家庭学生拥有更高的时间风险与表现风险及更低的财政风险,父母教育水平高的学生,时间风险及身体风险最大、财政风险越低.结论:风险感知影响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关注大学生运动参与风险,正确诱导其正面及负面影响作用,这对于促进大学生体育消费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273名参加体育社团的医学本科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体育社团活动对医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改善效果。结论:医学专业大学生并非心理健康病症高发人群;加强高校体育社团等体育活动组织的建设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体育社团活动要选择符合大学生心理发育特点的内容和方法,集体性体育锻炼项目更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地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完成纲领中提出的具体目标,选取年龄为7~22岁的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利用数理统计法、查阅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重庆市2000-2014年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变化的情况进行研究.通过重庆市各年龄段学生身体素质数据的纵向比较以及2014年重庆市学生身体素质数据与全国学生身体素质数据的横向比较,结果发现2000-2014年重庆市学生身体素质朝着积极的方面发展,但仍然存在着发展偏颇的问题.为此,在以后提升重庆市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各项措施应该考虑到家庭、社会、学校三维因素,通过多个层面制定相关政策,以保障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体育互动合作教学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对高校大学生身心发展中同伴关系有着一定的影响和作用。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试验法等,对高校大学生实施教学试验,分析体育互动教学对高校大学生身心发展中同伴关系的影响,为高校体育教育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新的视角。结果表明:体育互动教学有助于改善大学生多维互动合作,乐群性、帮助与指导、冲突解决策略3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帮助与指导、冲突解决策略2个维度达到了极显著差异水平,亲密坦露与交流维度达到显著性差异,并且对心理状况的改善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教师介入对大学生课外自主体育锻炼的方式及其成效的影响,选取70名大学一年级学生,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人),分别进行为期14周有、无教师介入的课外自主体育锻炼,分析实验前后所有被试的身体素质、专项技能水平等指标.结果表明:教师以学生最为期待的方式如技术指导者、资源提供者、氛围营造者和测试评估者的身份介入到学生的课外自主体育锻炼,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专项技能水平及体育成绩等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国家大力构建"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的大环境下,培养研究型人才成为研究型大学重要的任务之一.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研究型教学模式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为基础.该文结合单片机与接口技术课程的特点,利用研究型教学模式提出教学改革,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学生培养成为创新型和探索型的新世纪新型人才,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课堂沉默是各类高校的一种普遍现象,严重影响了本科教学质量.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为了探究大学生课堂沉默的真实原因,该文利用560份调查样本同时对大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动力系统和阻力系统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以能力不足、公众焦虑感、漠视心理、亲社会心理和防御心理为主的阻力系统是导致大学生课堂沉默的核心因素,而以成就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毅力为主的发言动力系统对打破课堂沉默的作用非常弱.为此,要有效打破大学生课堂沉默,必须以消除学生发言阻力因素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