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分析了非铬鞣法的意义和对非铬鞣体系的要求。从配位化学和鞣革化学的角度阐述了常用的几种金属盐鞣性差异的原因,提出了钛(Ⅳ)盐的鞣性应该高于锆(Ⅳ)、铝(Ⅲ)、铁(Ⅲ)等盐而仅次于铬(Ⅲ)盐的观点;从常用几种金属盐鞣革的综合性能差异和它们的资源、毒性等方面综合考虑,认为钛(Ⅳ)盐是理想的铬盐替代品,钛鞣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非铬鞣法的意义和对非铬鞣体系的要求.从配位化学和鞣革化学的角度阐述了常用的几种金属盐鞣性差异的原因,提出了钛(Ⅳ)盐的鞣性应该高于锆(Ⅳ)、铝(Ⅲ)、铁(Ⅲ)等盐而仅次于铬(Ⅲ)盐的观点;从常用几种金属盐鞣革的综合性能差异和它们的资源、毒性等方面综合考虑,认为钛(Ⅳ)盐是理想的铬盐替代品,钛鞣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钛鞣剂、钛鞣法及鞣制机理的研究(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皮革》1999,28(13):7-10
分析了非铬鞣法的意义和对非铬鞣体系的要求。从配位化学和鞣革化学的角度阐述了常用的几种金属盐鞣性差异的原因,提出了钛(Ⅳ)盐的鞣性应该高于锆(Ⅳ)、铝(Ⅲ)、铁(Ⅲ)等盐而仅次于铬(Ⅲ)盐的观点;从常用几种金属盐鞣革的综合性能差异和它们的资源、毒性等方面综合考虑,认为钛(Ⅳ)盐是理想的铬盐替代品,钛鞣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讨论了水溶液中钛的水解,配聚行为和影响因素,阐述了Ti在水溶液中的状态与其反应性能和鞣性的关系,探讨了常用钛盐鞣性低用于理论值的原因,提出了提高钛盐鞣性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鞣革用钛配合物的性能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钛及其常见化合物的性质,Ti(Ⅳ)化合物在水溶液中的化学行为及其对皮革鞣性的影响。综述了钛配合物的鞣制性能及鞣革应用进展,提出了有机钛配合物在制革工业中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钛盐鞣革的性能是在本世纪四十年代被发现的,七十年代苏美等国对钛鞣的研究资料表明,钛鞣剂具有良好的鞣性,裸皮从钛鞣剂溶液中吸收钛盐相当完全,可达95%左右,使得废鞣液的处理大为简化,这对消除污染保护环境有着重大的意义。且钛的资源  相似文献   

7.
本文只综述最近国外关于研究铬钛鞣剂的鞣性问题。四价钛盐很不稳定,溶于水易水解而释出酸,研究钛鞣剂的鞣性表明,钛盐溶液的碱度为89%,半成品的收缩温度可达80°~90℃,进一步提高碱度,就要降低溶液的鞣性。如果用钛盐来预处理裸皮,以代替铬鞣  相似文献   

8.
铝盐和钛盐在我国蕴藏量很大,容易获得,价格低廉,使用方便,鞣性较好,是当前代替红矾鞣制轻革的良好无机鞣剂。由于铝钛结合鞣革,其成革质量接近铬革的要求,大有发展前途,现综述最近国外有关铝  相似文献   

9.
铬鞣液组成与鞣革性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英  程劲 《皮革化工》1999,16(1):1-7,18
本文根据《铬鞣液组成的研究(Ⅰ)、(Ⅱ)、(Ⅲ)、(Ⅳ)》的研究结果,分析对比了碱度为0%、碱度33%硫酸铬、氯化铬,硝酸铬鞣液的组成和糖还原碱度为0%、碱度33%的硫酸铬、氯化铬、硝酸铬和高氯酸铬鞣液的组成;  相似文献   

10.
R  Karth  I  keyan.  R.  Ramesh.  R.  Usha.  B.  Ramana  I  ah.  N.  K.  Chandra  Babu  郝霞 《北京皮革》2009,(2):94-101
寻找更加安全的鞣制方法一直是制革行业的研究方向。由于在水溶液中与Cr(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Fe(Ⅲ)盐常常被认为是一种可能取代铬盐的鞣剂。但是,在制革工业中使用Fe(Ⅲ)鞣法,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铁鞣法不能用来生产软革,例如服装革、手套革。为了克服该问题,本文尝试用铁鞣法来生产山羊绒而和绵羊纳帕服装革。试验优化了铁-铬结合鞣法,同时将鞣制废液中铬和铁的含量部降低到了100mg/L以下。为了研究铁-铬结合鞣法对皮革结构的影响,本文采用了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鞣革进行分析。另外,对鞣革的强度和颜色特征也进行了表征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基于锆-铝-钛配合鞣剂的黄牛鞋面革鞣制工艺,以白湿革收缩温度和鞣制废液COD作为评价项目,综合考察了鞣制初始pH值,鞣制时间,鞣剂用量三者之间的最佳组合方案,得到了最佳鞣制工艺,即鞣制初始pH值为2.3~2.5,鞣制过夜,鞣剂用量为28%,制成的白湿革收缩温度为83.5℃,鞣制废液COD为2850 mg/L,...  相似文献   

12.
通过离子交换色谱对新配不浸酸铬鞣液和存放6h不浸酸铬鞣液进行电荷及光谱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铬鞣液在存放初期主要为中性或阴性配合物,在存放过程中,阳铬配合物增多,但仍只是简单的单点配聚,鞣性较小。不浸酸铬鞣液新配或存放6h,其R值不同,分别为0·862和0·891。根据鞣液的电荷性质及光谱特征,推测了鞣液可能的组分和结构。  相似文献   

13.
利用自制超声波转鼓,研究了在铬鞣初期或铬鞣末期施加超声波(23.7KHz)对铬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对铬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超声波对铬鞣初期的促进作用,即铬鞣初期施加超声波可以促进铬鞣剂的渗透和与皮胶原的结合,使革内铬含量高,革的Ts升高.鞣制末期施加超声波对铬鞣几乎无影响。从整个铬鞣过程来看,超声波对铬鞣的影响程度不大.用阳离子色谱法分析铬溶液的电荷组分的变化情况表明,超声波(20KHz)作用于不同碱度的硫酸铬溶液后,铬液电荷组分的种类和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因此超声波在铬鞣过程中并未改变铬鞣剂的分子结构,也未改变铬鞣剂与裸皮的结合方式,从而对铬鞣的结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冷杉栲胶的制取及鞣革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冷杉蓄积量丰富,广泛分布于西南、西北广大林区,开发利用冷要用鞣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几种不同的浸提方法制取冷杉栲胶:1)水浸提;2)添加亚硫酸盐,包括在浸提过程中和渤提后的溶液中加入两种方法;3)合成单宁改性。用不同方法制取的胶做了靶柑研究,比较其成革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冷杉栲胶经亚硫酸盐和合成单宁处理后,沉淀减少,渗透速度加快,成革丰满坚实,颜色浅淡,鞣革性能得到较大的改善。加亚硫酸盐浸提的栲胶结合靶 和靶要制系数虽有所下降,但渗透速度却快得多,而且栲胶的浸提率大,因而列为首选的方法。浓胶加合成单宁的方法因渗透快和结合力较强,也可供选择。  相似文献   

15.
通过离子交换色谱对新配不浸酸铬鞣液和存放6h不浸酸铬鞣液进行电荷及光谱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铬鞣液在存放初期主要为中性或阴性配合物,在存放过程中,阳铬配合物增多,但仍只是简单的单点配聚,鞣性较小。不浸酸铬鞣液新配或存放6h,其R值不同,分别为0.862和0.89。根据鞣液的电荷性质及光谱特征,推测了鞣液可能的组份和结构。  相似文献   

16.
不浸酸铬鞣的鞣液变化与鞣革性能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不浸酸鞣制过程中,鞣液的pH值、紫外吸收以及皮内各层的pH值和相变温度的变化规律,以进一步认识不浸酸铬鞣剂的鞣制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不浸酸鞣制过程中,鞣剂在皮内的渗透与结合过程中,存在一个酸碱中和过程。在鞣制初期,皮内的碱将鞣剂中残存的酸及其水解配聚所产生的H^ 中和,从而使鞣液的pH值上升。鞣制约1h后,酸碱中和基本达到平衡,鞣剂分子水解配聚产生的H^ 又使鞣液的pH值降低。鞣剂分子的渗透主要是在最初的2~3h内完成的,其水解配聚作用则是随渗透过程逐步完成的,当分子渗透到皮内层时,由于内层pH值较高,鞣剂分子的水解配聚作用可能更强烈,结合更快。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六种新型的同系列的无铬鞣剂;用红外光谱(FT-IR)分别证实了它们带有的官能团的存在;并采用氨基酸分析来初步研究这些无铬鞣剂的鞣制机理。由氨基酸分析表明所合成的无铬鞣剂鞣制机理为:鞣剂分子中多官能度的N-CHOH与胶原蛋白分子主链上的酰胺基,侧链上的胍基、氨基、羟基等发生脱水缩合反应,形成多点交联结合,从而达到鞣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对比了常规浸酸、甲基磺酸浸酸、芳香族磺酸无盐浸酸三种浸酸方法对铬鞣效果的影响,研究了三种铬鞣废液直接循环利用过程中废液中铬含量、氯离子等的变化及其对铬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浸酸-铬鞣工艺相比,甲基磺酸和芳香族磺酸浸酸铬鞣均能使铬鞣废液铬质量浓度从1142 mg/L降低到153.5 mg/L以下;铬鞣废液被直接循...  相似文献   

19.
不浸酸铬鞣剂C—2000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所试验的C-2000铬鞣剂是一种专为浸酸鞣制而研制的新型铬鞣剂,它适合于各种鞋面革在软化后直接进行鞣制。本文在研究鞣剂一般性质的基础上,对比研究了C-2000鞣剂不浸酸鞣制和常规的鞣制方法,分析了两种方法所得革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C-2000鞣剂的鞣制开始、pH值较高的情况下,也能顺利渗透,整个鞣制系统的pH值在很短的时间内降至3.5-4.0,并且保持稳定。与常规的鞣制方法相比C-2000鞣剂不浸酸鞣制革中铬含量高,分布更均匀。该鞣剂鞣出的革的丰满性、弹性比常规工艺鞣的革好,尤其边腹部的松面情况得到很好的改善,铬的吸收率也得到明显的提高。用C-2000鞣剂实施不酸鞣制不但简化了工艺操作(去掉浸酸工序提碱操作),而且降低了成本,彻底解决了制革过程中的污染问题,同时降低了铬的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